学术探讨

  • 先秦、两汉时期象数思维的文化渊源及其对藏象理论的影响

    孙相如;何清湖;陈小平;严暄暄;

    象数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诸多学说得以形成的思维源点。这一思维随着各类学说在不同学科的渗透也逐步成为了古代先贤们主流且基础的思维方式,无疑也对中医学理论尤其是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分析了象数思维的文化渊源并尝试分析其对藏象理论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

    2016年23期 v.57 1981-1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2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6 ]
  • 内毒蓄损与“生生之气”失衡——现代病证的核心机制

    吴深涛;章清华;刘弘毅;王亚;

    内毒蓄损是当今疾病谱变化特别是许多慢性病证中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致病机制,"生生之气"作为人天生之自主能力,具有适应、平衡毒性损伤组织的保护和修复作用而使人生生不息,两者关系之失衡是病证的启变要素,类似于毒性因子与保护修复因子关系之失衡破坏了人体自身的稳态系统,是当今许多疾病的核心机制。从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全面认识内毒蓄损与"生生之气"间的辩证关系,应是探索创新与发展中医病机理论之一良途。

    2016年23期 v.57 1985-1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3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48 ]
  • 膝骨关节炎中医病名辨识

    葛伟韬;高云;刘珍珠;王凤兰;张明明;魏戌;张兴平;

    通过对历代中医典籍中膝骨关节炎相关中医病名膝痹、鹤膝风、白虎风、老寒腿、历节风、穿骨流注、柳拐子病、骨痨、流痰、缓疽等的症状描述以及病因病机、方药、医案的分析,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病证特点,进而辨识膝骨关节炎的中医病名、症状、病因病机、理法方药,为深入挖掘整理中医药防治膝骨关节炎的传统理论和有效方法提供依据。

    2016年23期 v.57 1989-1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17 ] |[引用频次:149 ] |[阅读次数:118 ]

当代名医

  • 朱良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法治疗痹证之奇经学说思想探析

    潘峰;朱建华;

    国医大师朱良春从奇经学说角度切入,创立"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法治疗痹证。将该法学术源流概括为"源在内难,考鉴时珍,法于天士而皇古融新;本培肾督,标通络脉,标本同治而纲举目张"。病因病机方面,强调正虚邪实,以督脉为关键切入点,构筑"肾-督-络"一体分层理论,即本在肾督,系为肝肾不足和(或)肾督阳虚;标在络脉,为络脉阻滞,筋骨失养。治法用药方面,倡"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之治痹标本大法,与叶天士通补奇经之法异曲同工。

    2016年23期 v.57 1993-1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95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128 ]
  • 朴炳奎治疗乳腺癌经验

    陈卫建;吴文君;

    介绍朴炳奎治疗乳腺癌的经验。乳腺癌的发生多由正气不足,邪客乳络,或情志内伤,气滞血瘀、邪毒内蕴而发病。肝、脾、肾功能失调是主要病机,痰、瘀、毒是主要致病因素。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注重辨病;综合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注重综合治疗;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注重扶正。临床善用对药和引经药。

    2016年23期 v.57 1996-1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5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7 ]

思路与方法

  • 风药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许琳;王凤云;唐旭东;李保双;马祥雪;田亚欣;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中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在临床实践中辨证配伍应用风药,常可获得良好疗效。风药有升发清阳、健脾胜湿、疏肝理气、透达玄府、辛以润燥之效。探讨风药的应用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关联,同时例举防风、柴胡、升麻三味风药及其验方的现代药理,临床当辨证应用。

    2016年23期 v.57 1999-2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179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67 ]
  • 进针速度与患者痛觉的潜在关系

    杨晓媛;杨迎迎;顾继昱;徐天成;

    针刺进针疼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针灸疗法的推广,分析进针速度与患者痛觉的潜在关系,阐述针刺痛觉的产生机理,并指出进针疼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灸机器人的设想,强调其高速低痛、无痛进针的特色性能,可解决针灸临床需求不断增长与医生需较长训练周期才可掌握无痛进针技术间的矛盾。

    2016年23期 v.57 2004-2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0 ]
  • 基于“络病-玄府”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

    董丽;冯启峰;白雪;杨思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无复流现象成为术后再梗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指标。以"络病-玄府"为切入点,提出无复流现象的主要病机是心络阻滞,玄府闭塞,"毒、滞、虚"为其主要病理特点,中心环节是"瘀阻"。"玄府贵开忌阖",采用解毒、补虚、理气、活血以开通玄府,以期达到心络气血阴阳调和,为PCI术后无复流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016年23期 v.57 2008-2010+2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51 ]

临床研究

  • 补肾强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84例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金笛儿;张楠;张英泽;陶庆文;阎小萍;周彩云;王玉明;朱跃兰;郭刚;罗亚萍;

    目的观察补肾强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的方法。纳入184例患者,其中肾虚督寒证94例,肾虚湿热证90例,两个证型患者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肾虚督寒证和肾虚湿热证治疗组分别给予补肾强督祛寒汤和补肾强督清化汤+柳氮磺胺吡啶片模拟剂;两个证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片+中药模拟剂。各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整体评分、脊柱疼痛评分、功能指数、脊柱炎症指数、中医证候评分)、体征(枕墙距、颌柄距、指地距、胸廓扩张度、脊柱活动度、Schober's试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并判定中医临床疗效及疗效达标情况。结果共162例患者完成实验,肾虚督寒证治疗组40例,对照组37例;肾虚湿热证治疗组42例,对照组43例。两个证型患者治疗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肾虚督寒证治疗组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及指地距、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Schober's实验、CRP均优于对照组;肾虚湿热证组治疗组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及体征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或P<0.01),但ESR、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证型的治疗组疗效达标情况亦优于本证型对照组(P<0.01)。结论补肾强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疗效肯定且安全性好。

    2016年23期 v.57 2011-2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65 ]
  • 106例胰腺癌患者证候转归情况分析

    姚大鹏;张培彤;

    目的从胰腺癌发病部位、治疗方式、临床分期三个维度探讨中医证候转归情况。方法通过制定胰腺癌症状证候临床研究登记报告表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分期、治疗状况、症状、体征、既往治疗等信息并判定中医证候(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湿困、气逆、寒凝、内热11个证候),每2个月左右追访1次,共3次。分析不同发病部位、治疗方式、临床分期患者证候转归情况。结果共有106例患者完成了3次追访,76例胰头癌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气虚、血瘀、阳虚;30例胰体尾癌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寒凝、气虚、湿困;25例化疗配合中药治疗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湿热证、气滞证、气逆证;65例单纯中医药治疗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湿热证、血虚证、内热证;16例II期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阳虚证、血瘀证、气虚证;78例IV期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寒凝证、气虚证、血虚证。结论胰腺癌患者随肿瘤位置、临床治疗方式、临床分期不同,各证候预后转归存在不同的变化特点。中药对气虚、血虚、内热、湿困、血瘀、阳虚等证候改善较为明显,气滞、气逆、湿热证难以改善。

    2016年23期 v.57 2017-2020+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8 ]
  • 生脉养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50例临床观察

    石衍梅;刘晓倩;尉若川;李虹;薛一涛;李长生;

    目的探讨生脉养心颗粒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服生脉养心颗粒,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1(ET-1)、血管加压素(VP)的含量。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IL-6、TNF-α、ET-1、VP及BN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IL-10、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IL-6、TNF-α、ET-1及BNP均低于对照组,IL-10及LV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养心颗粒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及内皮素的激活,从而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2016年23期 v.57 2021-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4 ]
  • 蒙药十三味红花密诀丸治疗过敏性鼻炎32例临床观察

    卢炀;李林;高斐宏;王慧颖;尤晓苗;李小薇;

    目的观察蒙药十三味红花密诀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口服蒙药十三味红花密诀丸,每次10粒,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千柏鼻炎片,每次4片,每日3次,两组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喷嚏、流涕、鼻痒、鼻塞、鼻腔症状积分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和血清Ig 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喷嚏、流涕、鼻痒、鼻腔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Ig E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药十三味红花密诀丸能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并降低患者血清Ig E水平。

    2016年23期 v.57 2025-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5 ]
  • 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

    陈玲玲;陆文松;廖水玉;李董平;李佑生;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健康志愿者(健康组)各20例。糖尿病组予黄连素,每次0.3 g,每日3次,治疗8周。观察健康组及糖尿病组治疗前后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粪便中双歧杆菌总菌的数量。结果与健康组比较,糖尿病组治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脂多糖、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糖尿病组患者治疗前双歧杆菌数量与脂多糖、TNF-α均呈负相关(P<0.05)。与治疗前比较,糖尿病组治疗后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脂多糖、TNF-α、FBG、Hb Alc、TC、TG、LDL-C、H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黄连素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加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2016年23期 v.57 2028-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63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69 ]

实验研究

  • 两种肾阳虚证支气管哮喘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嵇冰;寿旗扬;崔凯恒;张利棕;蔡月琴;张忠民;姚丽娟;

    目的评价两种肾阳虚证支气管哮喘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方法将54只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哮喘组、激素组、激素+哮喘组、手术组、手术+哮喘组,每组9只。激素组、激素+哮喘组大鼠采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5 mg/(kg·d)皮下注射,手术组、手术+哮喘组采用切除双侧全部肾上腺复制为肾阳虚证候模型。哮喘组、激素+哮喘组、手术+哮喘组采用卵清白蛋白(OVA)致敏诱发哮喘。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行为学、肺功能及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分类,同时检测血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指标[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皮质醇(CORT)、干扰素-γ(INF-γ)、免疫球蛋白E(Ig E)]及肺组织各项炎症因子水平;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激素+哮喘组、手术+哮喘组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嗜酸性细胞总数升高,CRH、ACTH、CORT分泌减少;血清总Ig E、OVA特异性Ig E含量升高;肺组织内INF-γ表达分泌减少,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分泌增多(P<0.05或P<0.01);肺组织病理显示支气管出现大量炎症浸润、气道黏膜水肿。激素+哮喘组与手术+哮喘组比较,在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检测上无明显差异,后者HPA轴功能指标下降更加明显,前者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更加明显。结论两种肾阳虚证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均能够反映肾阳虚证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特点,但采用切除双侧全部肾上腺方法的动物模型对HPA轴功能影响更明显。

    2016年23期 v.57 2032-2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46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52 ]
  • 逍遥丸含药血清对体外生长小鼠腔前卵泡卵母细胞中Smads表达的影响

    孙晓换;刘亚华;魏学聪;李丽;范丽洁;谷向向;耿丹丹;杜惠兰;

    目的探讨逍遥丸提高体外卵母细胞质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分离58只昆明小鼠腔前卵泡,分别以10%正常大鼠血清,10%逍遥丸低、中、高剂量大鼠含药血清,10%逍遥丸高剂量大鼠含药血清+10μmol/L K02288孵育,设为对照组,疏肝低、中、高剂量组,抑制剂组,培养6天。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卵母细胞中Smad1、Smad5、Smad8 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Smad1、Smad5、Smad8和磷酸化的Smad1/5/8(p-Smad1/5/8)蛋白表达。结果疏肝高剂量组Smad1 mRNA和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疏肝各剂量组Smad5、Smad8 mRNA和蛋白及p-Smad1/5/8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疏肝高、中剂量组Smad5 mRNA和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低剂量组(P<0.05),Smad8 mRNA和蛋白及p-Smad1/5/8蛋白以疏肝高剂量组最高(P<0.05);抑制剂组p-Smad1/5/8蛋白低于疏肝高剂量组(P<0.05)。结论逍遥丸提高体外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可能与上调卵母细胞中Smad1、Smad5、Smad8 mRNA和蛋白及p-Smad1/5/8蛋白表达有关,以高剂量组效果更佳。

    2016年23期 v.57 2037-2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1 ]

文献研究

  • 基于文献的不同核心药对干预骨性关节炎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杨丽平;程仕萍;张万强;朱嘉;宋庆慧;张平;

    目的探索骨性关节炎(OA)中药配伍应用规律及其治疗OA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治疗OA的临床研究,采用Access 2003数据库录入纳入复方的名称、组成药物的名称和药性。计算药物的关联关系并据此建立中药配伍复杂网络,选择网络相对中心度较高的前5味药组成治疗OA的核心复方,并将其分为不同的核心药对。查找复方中各药物主要有效成分的人类活性靶蛋白和OA相关基因,并采用IPA分析平台对靶蛋白及OA的生物学通路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共纳入复方208首,复杂配伍网络相对中心度较高的前5味中药依次为牛膝(0.83)、当归(0.79)、甘草(0.73)、杜仲(0.71)白芍(0.71),可分为当归-白芍、白芍-甘草、杜仲-牛膝3组药对。5味中药主要有效成分靶蛋白分别为杜仲32个、牛膝16个、当归30个、白芍36个、甘草16个,OA相关基因共365个。药物靶蛋白和OA基因所形成的分子网络中包含导入基因较多、相关度评分较高的网络数量分别为核心复方8个、当归-白芍6个、白芍-甘草5个、杜仲-牛膝4个、OA 25个。分子网络整合分析显示,各药对均与OA具有共同直接作用的分子,其中CA1、NF-κB1、VDR是当归-白芍、白芍-甘草与OA共有的关键靶点。OA基因相关度最高的10条通路与各药对通路整合分析显示,10条通路中以当归-白芍影响最大,其次是白芍-甘草,杜仲-牛膝最小;药对在各自通路的关键靶点的出现率以当归-白芍最高,其次是白芍-甘草,杜仲-牛膝最低。结论养血柔肝、调和肝脾中药配伍原则对OA有更强的干预作用,其核心药对当归-白芍、白芍-甘草、杜仲-牛膝可能通过不同分子或通路,从细胞增殖、凋亡、机体免疫、代谢等多个方面综合发挥对OA的治疗作用。

    2016年23期 v.57 2042-2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2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28 ]

临证心得

  • 补肾化瘀法治疗骨关节炎经验

    李楠;林昌松;姜玉宝;

    骨关节炎多由肾虚血瘀兼复感外邪、经络痹阻所致,尤其强调肾虚血瘀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与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晶体关节炎的鉴别诊断。临床常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善用虫类药并注重生活调护,内外兼治。

    2016年23期 v.57 2047-2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06 ]
  • 从火热辨治中风病用药特色分析

    胡春雨;赵丽丽;孙鲁艳;丁元庆;

    总结从火热辨治中风病经验。中风急性期火热病邪与心、肝、胃三脏气化失常密切相关,中风恢复期火热内伏可伤津、损络、炼液成痰成瘀,扰神以致复中,此期尤重痰瘀痹阻在中风演化中的重要性,后遗症期痰热、痰火可使人体精血衰耗,出现阴虚。临床常用夏枯草、黄连、黄芩清泻中风急性期火热;金银花、天麻、葛根、羌活清散恢复期火热所致痰瘀;生地黄、珍珠母、肉苁蓉、人参清益后遗症期火热所致阴虚。

    2016年23期 v.57 2049-2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7 ]

综述

  • 中医学“火”的现代理解概说

    汪海东;冯强;楼旭丹;姚怡;陈芳;孙皎;王庆其;

    简要概括中医学"火"的概念、性质以及与"火"有关的相关概念。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结合现代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成果,总结中医生理之"火"与人体生理体温、机体"代谢-能量-功能"转化平衡系统,以及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和能量代谢的密切关系。认为中医学"壮火""实火"多与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介导的急性炎症反应有关,急性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机体能量代谢障碍;而中医学的病理性"相火""虚火"与因内分泌轴调节异常导致机体产生蛋白代谢异常、过度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紊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病理生理反应相关。

    2016年23期 v.57 2052-2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98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52 ]

百家园

  • 由“中和”反思中医“平衡论”

    宋欣阳;陈丽云;严世芸;

    中医常云"尚平衡",提出"平衡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切不可将"中和"与"平衡"混为一谈,是选取"平衡"观还是"中和"观来指导中医发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议题。从平衡的概念、阴阳观、生理基础、生命规律、健康方式、用语范畴等方面探讨"中和"与"平衡"对中医学的影响,由"中和"思想反思中医"平衡论",清本源以促中医发展。

    2016年23期 v.57 2057-2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9 ]
  • 再论三焦及三焦气化

    韩景献;

    三焦及三焦气化是中医界学术探讨的热点之一。试从心为君主之官,心授命于心包,而三焦布气于心包络的角度阐述心借助心包络进而通过三焦来调节五脏六腑,以实现其主宰脏腑的功能。同时强调了三焦气化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2016年23期 v.57 2061-2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516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110 ]
  • 浅议风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

    常学辉;刘瑞娟;

    风药是指具有祛风散邪作用的一类药物,高血压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认为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涉及邪中经络、郁火内结、瘀血停阻、痰湿内蕴、内虚生风,治疗上可以风药散之、发之、行之、胜之和佐之。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风药可扩张外周血管,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剂作用,可调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及拮抗钙通道阻滞剂受体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当代医家辨证亦多应用风药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2016年23期 v.57 2064-2065+2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555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7 ]
  • 心病从脾论治源流考辩

    酒俊龙;关乐;徐跃;王列;杨关林;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五脏六腑总是相互作用。心系疾病的发生与脾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二者的相关性由来已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主要通过对心脾相关源流进行整理,从而为心病从脾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2016年23期 v.57 2066-2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0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5 ]

病例报告

  • 补益肝肾、柔筋熄风法治疗交感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

    刘福贵;王伟民;王松龄;

    介绍1例中医药治疗交感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病案。交感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属于中医学"瘛疭"范畴,本案患者辨证为肝肾不足,内风时动,筋脉失养,扰神阻脉,在予以补益肝肾、柔筋熄风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西药卡马西平片和美多巴片口服,经治疗患者病情好转。

    2016年23期 v.57 2069-2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9 ]

其他

  • 《中医杂志》稿约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本刊为半月刊,每月2日、17日出版,每期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2016年23期 v.57 2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