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论大健康理念形成的立论基础和根据

    雷顺群;

    大健康理念的产生和形成有其重要的立论基础和根据,认为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时空观是大健康理念萌芽的奠基石,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是大健康理念草创的重要条件,《黄帝内经》孕育和催生了我国古代大健康思想的雏形,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期盼是大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2016年15期 v.57 1261-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692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97 ]
  • 张元素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贡献

    王瑾;梁茂新;孙宁;

    金元医家张元素旨承于《黄帝内经》,师法于张仲景,博取众医家之精华,完善脏腑辨证理论,发展六经辨证体系,创立药性理论,将药物性能与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完美结合,创新性地提出药物归经、引经报使理论,为后世确立中药归经理论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6年15期 v.57 1266-1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143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32 ]
  • 论肝主疏泄与艾滋病的关系

    邱荃;徐立然;李亮平;宋夕元;扶伟;丁雪;杨超华;王豪杰;韩迎东;

    艾滋病是一种恶性传染性疾病。当今许多医家认为,艾滋病发病常侵袭肺、脾、肾三脏,而肝在本病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却鲜有重视。"肝主疏泄"作为肝重要的生理机能之一,其功能的失常在艾滋病发展过程中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其可导致脾、肾等脏腑功能低下,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形成,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通过辨析"肝主疏泄"的内涵,强调肝与其他脏腑、气血津液和患者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关系,为艾滋病从肝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并总结相应方药供临床选用。

    2016年15期 v.57 1271-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1 ]

当代名医

  • 汪受传“伏风理论”防治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意义

    王昕泰;徐珊;戴启刚;汪受传;

    汪受传提出"伏风理论",并指出其核心为:禀赋有异,伏风内潜,贼风再犯,合而病成。从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中西医发病特点出发,探讨"伏风理论"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发病、体质易感性、发病规律等方面的意义,总结应用"伏风理论"预防和治疗早期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经验,提出本病早期治疗的关键是风邪,易感小儿应注意日常生活调理以预防病毒性肺炎的发生。同时"伏风理论"对中医儿科其他疾病的辨证论治亦可提供新思路。

    2016年15期 v.57 1275-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67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41 ]
  • 王庆其治疗大肠息肉经验

    王少墨;王秀薇;姚怡;王庆其;

    介绍王庆其从"积"论治大肠息肉的经验:1)安肠胃:根据肿瘤的"种子/土壤学说",改善肠胃局部的微生态环境,使之不利于细胞异变和肿瘤的生长。按气血、寒热、虚实为纲调理肠胃功能,以治疗其本。2)祛邪积:肠为"传导之官",积病"坚者削之",大肠息肉多为痰、瘀、湿、毒积聚久而成积,治疗当祛邪积,以化湿浊、行瘀浊、通腑气、解积毒为法。

    2016年15期 v.57 1278-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83 ]

思路与方法

  • 络风内动模型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李红梅;王显;

    络风内动是针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进行创新性思考和探索之后提出的病机学说,认为在络脉为病过程中出现动风征象即为络风内动。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从动物、细胞和细胞内超微结构三个层面,多视角、多维度阐释络风内动模型载体构建理念,并结合相关研究的新近的实践研究结果,全面整合研究思路,为实现络风内动研究平台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寻求新突破。

    2016年15期 v.57 1281-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5 ]
  • 发声性抽动中医辨证浅析

    王道涵;王素梅;赵荣华;卫利;

    发声性抽动是由发声器官所主肌肉反复、不自主抽动而引发的简单或复杂的发声或言语。现代医学认为,发声性抽动与运动性抽动的病因无本质性区别,一般是由遗传缺陷和不良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中医学对发声性抽动的认识较为局限,其病位、病性和辨证思路目前尚不清晰,且囿于运动性抽动的诊疗思维,使得临床上针对单纯或以之为主的抽动患者,疗效不甚满意。因此,拟从中医理论源流认识为切入点,论述发声性抽动的病因、病位、病机转归和五脏辨证特点,以期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思考和启示。

    2016年15期 v.57 1285-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0 ]
  • 儿童发作性睡病辨治探析

    王雪峰;张秀英;绍荣涛;肖明月;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常在青少年时期起病并持续终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以阴阳理论为基础,探求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病机本质;以虚实为纲,脏腑辨证为目,挖掘其证候特点;以阴阳分治为指导思想,辨证论治,把握反治时机合理用药,同时以顺应阴阳为调护准则,合理施护,以期达到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2016年15期 v.57 1289-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8 ]

方法学与临床评价

  • 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试验结局指标现状及建议

    张云皎;严晓艺;贾丽燕;刘建平;刘兆兰;

    目的对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临床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参考国际领域关于DR结局指标提出设定建议。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 Med及Cochrane Library中的临床试验注册库,纳入从建库至2015年12月的中药治疗DR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Cochrane协作网截至2015年12月发表的各种干预措施治疗DR的系统综述,对检索结果的结局指标进行资料提取与对比分析。结果共纳入93项中药治疗DR随机对照试验和5篇系统综述。93项随机对照试验均未设定主要、次要结局指标。结局指标主要为复合结局指标(68/93)、视力(35/93)、眼底(24/93)、血液流变(18/93)等。5篇系统综述的结局指标均分为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包括DR疾病进展(3/5)、终点致盲事件(2/5)、视力(2/5)和疾病发生(1/5),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疾病进展、终点事件、视力、疾病发生、不良事件、生存质量、费用和眼底。结论中药治疗DR临床研究报告的结局指标与国际领域系统综述报告的结局指标有较大差距,建议今后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时应当关注疾病进展和终点事件,参考国际上关注的指标进行调整,按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分别报告。

    2016年15期 v.57 1292-1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9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80 ]

临床研究

  • 解郁除烦胶囊治疗抑郁症334例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谷春华;任君霞;杨立波;高学东;颜红;胡思源;汪卫东;艾长山;海英;殷晓莉;郭连澍;张怀亮;孟毅;邢艳丽;

    目的评价解郁除烦胶囊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入组5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6例、对照组112例和安慰剂组112例,治疗组口服解郁除烦胶囊和盐酸氟西汀片模拟片,对照组口服解郁除烦胶囊模拟胶囊和盐酸氟西汀片,安慰剂组口服解郁除烦胶囊模拟胶囊和盐酸氟西汀片模拟片,疗程42天。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评价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的疗效总评(CGI-GI)及安全性。结果各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HAMD评分、HAMA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安慰剂组(P<0.01),且治疗组HAMA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对照组、安慰剂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1%、84.5%、38.7%;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8.6%、75.5%、34.2%;CGI-GI的总进步分别为90.4%、85.3%、45.0%,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疗效指标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出现1例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显示了较好的临床安全性。结论解郁除烦胶囊治疗抑郁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2016年15期 v.57 1297-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1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3 ]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与性激素、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

    丁春丽;侯丽辉;郝松莉;王颖;徐芳;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性激素、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PCOS患者390例,判定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检测患者血清性激素6项、雄性激素3项、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血脂7项水平,评定患者肥胖、多毛、痤疮、黑棘皮症、胰岛素抵抗(IR)和血脂、性激素异常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患者体质与血脂、性激素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PCOS患者九种中医体质累积频数为1057例,其中出现例数最多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22.80%)、血瘀质(18.35%)及痰湿质(15.89%)。PCO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脂、性激素异常情况,患者中超重13.14%(51/388),肥胖40.72%(158/388),多毛30.34%(115/379),痤疮50.26%(191/380),黑棘皮症33.95%(129/380)。气虚质与体重指数(BMI)、痤疮、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促黄体生成素(LH)呈正相关,与促卵泡生成素(FSH)、LH/FSH>2呈负相关;血瘀质与痤疮呈正相关;痰湿质与BMI、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呈正相关;湿热质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负相关,与痤疮、BMI、空腹胰岛素、SHBG呈正相关;特禀质与BMI呈正相关,与黑棘皮症呈负相关;阴虚质与腰臀比、总胆固醇呈负相关,与痤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平和质与BMI呈负相关;气郁质与泌乳素、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P<0.05)。结论 PCO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血瘀质和痰湿质最为常见,且与患者体重、性激素水平及脂代谢异常存在相关性。

    2016年15期 v.57 1303-1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248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150 ]
  • 镵针配合拔罐治疗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15例临床研究

    罗芮;刘智艳;马忠;杨欢;李婷;黄海斌;刘娟;曲红岩;李洁;吴继新;李毓;

    目的观察镵针耳背割治配合拔罐对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镵针+拔罐组、镵针组、拔罐组及中药组,每组15例。鑱针、拔罐均每日1次,连续7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2天,再行第2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共16天);中药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服用16天。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1)评分,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镵针+拔罐组总有效率为93.30%,镵针组为60.00%,拔罐组为40.00%,中药组为20.00%。各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罐组和镵针组临床疗效相当(P>0.05),镵针+拔罐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3组(P<0.05)。各组治疗后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镵针+拔罐组、拔罐组、镵针组均较中药组明显降低(均P<0.05);镵针+拔罐组较拔罐组与镵针组均明显降低(P<0.05),提示镵针+拔罐组优于其他3组。经析因分析,镵针的主效应、拔罐的主效应、镵针和拔罐的交互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镵针、拔罐疗法均可降低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并具有明显疗效,且镵针、拔罐疗法联用疗效最为显著。

    2016年15期 v.57 1308-1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11 ]
  • 消心痹方联合西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医症状及左室功能的影响

    张大炜;戴梅;周旭升;韩垚;华春萱;褚福永;张竹华;

    目的观察消心痹方联合西药对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中医症状及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67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证实的HC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缓释片47.5 mg口服,每日1次,根据血压、心率调整剂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消心痹方口服,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90天。观察两组患者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气短、头晕中医症状疗效,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IVPW)及二者比值(IVS/IVPW)变化,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 BNP并比较NYHA分级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胸痛、心悸、乏力、气短症状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T-pro BNP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IVS、IVPW及IVS/LVPW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NT-pro BNP含量及IVS、IVPW、IVS/LVPW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心痹方联合西药可以改善HCM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左室功能。

    2016年15期 v.57 1313-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6 ]

证候·诊断

  • 以心肌纤维化为病理基础的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与扩张型心肌病证候学研究

    王晓景;吕仕超;张军平;耿晓娟;荣杰;李萌;徐玲;

    目的探讨以心肌纤维化为病理基础的心系疾病——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和扩张型心肌病的证候类型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中医药防治心肌纤维化提供证候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5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全部期刊,对符合标准的11篇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文献和8篇扩张型心肌病文献进行证候要素和证候类型的统计分析。结果 905例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涉及证候类型11种,阳亢、痰、火是主要的实性证候要素,阴虚、阳虚是主要的虚性证候要素;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为阴虚阳亢(31.16%)、阴阳两虚(19.01%)、肝火炽盛(18.90%)。78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涉及证候类型19种,血瘀、水停是主要的实性证候要素,阳虚、气虚是主要的虚性证候要素;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为阳虚水泛(15.84%)、气阴两虚(11.37%)、气虚血瘀(10.98%)。结论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以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扩张型心肌病以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痰是二者共同的实性证候要素,阳虚、气虚、阴虚是二者共同的虚性证候要素。

    2016年15期 v.57 1317-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60 ]

实验研究

  • 鳖甲煎丸对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环血管新生的影响

    铁明慧;王科;张颖;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鳖甲煎丸含药血清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14只SD大鼠随机分成鳖甲煎丸组(12只)和生理盐水组(2只)。鳖甲煎丸组给予鳖甲煎丸6 mg/(kg·d)灌胃,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5天。末次给药1 h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采用体外培养大鼠腹主动脉环血管生成模型,用含不同浓度的鳖甲煎丸血清(含5%、10%、15%、20%、30%、40%)培养基培养,并设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血清),共培养10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摄微血管生长图像,计算微血管出芽面积;将培养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每高倍视野中平均微血管密度。并将血管环新生微血管密度与鳖甲煎丸含药血清浓度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0%、15%、10%、5%鳖甲煎丸含药血清组微血管出芽面积均明显减少(P<0.01),30%、40%鳖甲煎丸含药血清组微血管出芽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鳖甲煎丸含药血清组出芽面积最少,明显低于5%、20%、30%、40%鳖甲煎丸含药血清组(P<0.01),但与10%鳖甲煎丸含药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鳖甲煎丸含药血清浓度≤15%时,随着浓度增加,对血管环新生血管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血管环新生微血管密度逐渐减少(r=-0.637,P<0.05)。结论鳖甲煎丸对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且以15%浓度含药血清效果最好。

    2016年15期 v.57 1322-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0 ]
  • 附子、甘草有效成分不同配伍比例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影响

    王利勤;张宇燕;何昱;万海同;周惠芬;杨洁红;

    目的研究附子有效成分次乌头碱和甘草有效成分甘草次酸不同比例配伍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长成致密单层的H9c2心肌细胞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地高辛组(80μmol/L)、次乌头碱组(120μmol/L)及1∶0.5组、1∶1组、1∶2组(次乌头碱为120μmol/L,甘草次酸分别为60、120、240μmol/L),每组6个复孔。正常组加入完全培养基1 ml,模型组加入无糖Earle's液1 ml,地高辛组、次乌头碱组和各配伍组分别加相应药时用无糖Earle's液稀释成相应浓度,加入1 ml,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加药后构建缺氧缺糖模型培养4 h。观察各组H9c2心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肌酸肌酶(CK)的含量及Caspase-3、Fas-L、Fas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心肌细胞呈贴壁生长,多为梭形,形成不规则的星形,并形成呈放射状排列的细胞簇;模型组心肌细胞胞体折光性下降,胞浆皱缩,可见折光性强的脱壁死亡细胞;各配伍组的细胞形态较模型组均有明显改善,并以配伍组1∶1组最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NF-α、IL-1β、CK含量及Caspase-3、Fas-L、Fas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次乌头碱组各组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而地高辛组和各配伍组不同程度降低TNF-α、IL-1β、CK含量及Caspase-3、Fas-L、Fas蛋白表达,并且以1∶1组效果最好(P<0.05或P<0.01)。结论次乌头碱配伍甘草次酸对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以1∶1配伍最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2016年15期 v.57 1327-1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28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90 ]
  • 益肾化瘀方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

    张琳琪;朱建光;汪青;高志卿;刘红亮;王娇;

    目的探讨益肾化瘀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缬沙坦组及益肾化瘀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1只。除假手术组外各组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法制备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于造模后次日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20 ml/(kg·d),益肾化瘀方高、中、低各剂量组分别予益肾化瘀方浓缩液32、16、8 g/(kg·d),缬沙坦组予缬沙坦胶囊溶液13.3 mg/(kg·d),每天灌胃1次,共给药28天。分别于术后第7、14、28天(每个时间点取材7只)光镜下观察肾间质病理改变并进行肾间质纤维化评分,检测大鼠肾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mRNA的表达。结果光镜下HE和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造模7天后各组大鼠即出现肾间质水肿,间质内炎症细胞呈灶性浸润,至28天大量肾小管萎缩或消失,纤维化程度呈进展性加重。各治疗组肾间质炎细胞浸润数量减少,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益肾化瘀方高剂量组与缬沙坦组的病理改变相当。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其余各组大鼠在第14、28天时肾间质纤维化评分及肾组织中MMP-1mRNA、TIMP-1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益肾化瘀方高、中、低剂量组和缬沙坦组大鼠在第14、28天时肾间质纤维化评分明显降低,益肾化瘀方高剂量组在第28天时MMP-1mRNA表达继续增加,而在第7、14、28天时TIMP-1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益肾化瘀方可能通过抑制肾组织TIMP-1的表达,纠正MMP-1/TIMP-1失衡,从而显示出拮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2016年15期 v.57 1332-1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4 ]

综述

  • 脑心通胶囊的类阿司匹林作用及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赵步长;赵涛;宋琳琳;刘娜;王勇;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药物,具有抗炎、抗凝、抑制血小板、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脑心通胶囊是由黄芪、全蝎、水蛭、丹参等16味中药组成的现代专利中药,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脑心通胶囊能够抗凝、抗炎、抗氧化、保护内皮、改善微循环、稳定斑块,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类似阿司匹林的作用。

    2016年15期 v.57 1337-1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557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36 ]

百家园

  • 从经方的配伍谈中医治则

    刘熳天;赵红兵;

    治则理论体系发端于《黄帝内经》,完备于后世,在《伤寒杂病论》中得以真正确立,并被后世医家广泛运用,对临床指导意义重大。列举直折、孤邪、并行、平衡、救急、缓图六大原则,分别阐述并提炼经方实例解析要义,为医者构建临床思维及开拓临床思路提供帮助。

    2016年15期 v.57 1342-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9 ]
  • 从补肾益气论防治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任玉娇;张伟;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但明显的不良反应使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受到限制。从糖皮质激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出发,认为糖皮质激素属性为阳,并分析中药减轻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的机理,结合中医辨证,认为长期大量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主要导致气阴两虚证发生,而激素减量过程易致气虚及阴阳不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益气及平补肾阴肾阳可减轻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激素治疗耐受性及依从性。

    2016年15期 v.57 1345-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00 ]

病例报告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