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中西医诊疗实践中的身体、空间和技术——从身体观看中西医学模式的差异

    吴彤;

    从身体观分析中西医学模式的差异并讨论了3个问题:第一,中西医医疗场景中的身体作为本身还是作为疾病的载体?第二,中西医诊疗空间与身体;第三,技术化的身体,中西医诊脉与行针的差异。通过3个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指出中西医的身体观有很大区别,两种医术各自针对的对象不同,中医针对身体,西医针对身体内的疾病。中医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医学,西医是一种以疾病为对象的医学。就技术而言,中医是关于人的技术,西医是关于疾病的技术。认为在当代技术的框架里,应该努力保持医学诊疗方式的多样性。

    2013年22期 v.54 1891-1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9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温病治疗中鲜药使用简析

    朱平;张学霞;

    温病治疗中使用鲜药历史悠久,鲜药的使用与医学流派、地域和温病治疗的特点密切相关。部分鲜药比干品药材的作用效果更佳、奏效更迅速,在温病治疗中鲜药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着重对鲜药在温病临床应用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引起医家对温病中使用鲜药问题的重视。

    2013年22期 v.54 1896-1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5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金匮要略》中复法思想的体现及运用

    朱垚;吴洁;郭立中;

    通过治法、药物、方剂、煎制等几方面对《金匮要略》中涉及中医复法之处进行梳理、探讨,并就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所提的复法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拓宽中医学者的临证思路和对中医复法的认识。

    2013年22期 v.54 1900-1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何任“肺癌三问”和“随症治之”阐介

    顾锡冬;何若苹;徐光星;

    总结何任教授对于肺癌的治疗经验,归纳出"肺癌三问",并认为三问的本质是了解患者气阴盛衰,由此奠定肺癌的辨证基础。进而总结何任教授治疗肺癌的三种分型即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和痰热壅盛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主症、兼症、变症"随症治之"。

    2013年22期 v.54 1902-1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冯兴华治痹十法

    刘宏潇;冯兴华;

    介绍冯兴华教授诊治痹病经验。临诊中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强调祛邪为主、顾护正气,并总结祛风、散寒、祛湿、清热、理气、化瘀、逐痰、补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治痹十法。

    2013年22期 v.54 1905-1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0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小青龙汤方证及变证与衍生方的应用

    王付;

    探索小青龙汤方证及衍生方的应用,旨在诠释其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方证辨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内分泌失调、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额窦炎等。方药衍生如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深入研究与探索小青龙汤方证及衍生方是灵活运用辨治诸多疑难杂病的最佳思路。

    2013年22期 v.54 1908-1910+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7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机制探讨

    王智先;张少强;杜武勋;许艳伶;张婓;林圆圆;丛紫东;罗庆盛;

    天麻钩藤饮是中医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主要方剂之一,因其改善症状明显、有效安全、毒副作用少而备受临床推崇,但它的愈病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以蛋白质组学水平为切入点,探讨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发生机制及天麻钩藤饮干预高血压病的分子机制,为研究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理机制及寻找新的药物标志蛋白提供理论和思路。

    2013年22期 v.54 1911-1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156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肝主疏泄畅情志的理论内涵及临床应用

    于峥;黄晓华;滕静如;杨威;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包括了调畅气机、促进津血的运行和代谢、调畅情志、促进脾胃消化及促进和调节生殖机能。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感方面的反应,人的情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气血的运行,故能调畅情志。病理性心理应激反应属于中医所述情志异常的范畴,心理应激从中医藏象分析当主要责之于肝,肝主疏泄可调节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可对机体产生全身性的影响,从而导致多个系统的功能改变或器质性损害,根据"肝主疏泄"的理论辨治现代多系统疾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3年22期 v.54 1914-1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070 ] |[引用频次:10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风寒方治疗感染后咳嗽85例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吴蕾;许银姬;陈远彬;罗炜;张熙;李素云;王真;高雪;赖克方;林琳;

    目的评价风寒方治疗风寒恋肺型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个研究中心的185例感染后咳嗽风寒恋肺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94例和对照组91例。中药组给予自拟风寒方中药配方颗粒口服,每次17.1g,每日2次;对照组予安慰剂口服。两组均治疗10天,随访7天。随访结束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中(第5天)、治疗后及随访结束时进行两组患者咳嗽症状、数字评价量表(NRS)及中医证候评分。根据咳嗽症状评分评价咳嗽缓解时间和咳嗽复发情况,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咳嗽敏感性。并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中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73.8%,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中、治疗后、随访后咳嗽症状、NRS和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中药组患者咳嗽症状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后中药组患者咳嗽症状、NRS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咳嗽复发率、咳嗽缓解时间、咳嗽敏感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分级均为轻度,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判断均为可疑或不可能。结论风寒方能有效缓解风寒恋肺型感染后咳嗽患者的咳嗽、咽痒等症状,减轻咳嗽严重程度,缓解率高、复发率低,且安全性好。

    2013年22期 v.54 1917-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793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王立福;李筠;李丰衣;张晓峰;张明香;曹武奎;李芹;温贤敏;毛德文;孙克伟;周小舟;田德英;过建春;杨大国;李秀惠;杨宏志;王宪波;卓蕴慧;张琴;李瀚旻;扈晓宇;赵伟;张复春;何丽云;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来自20个中心的51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症支持治疗)360例与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151例,两组均治疗8周,随访至第48周。治疗后判定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后第8、12、24、48周观察两组的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治疗第8、12、24、48周病死率分别为20.99%、22.61%、23.06%、25.99%,对照组分别为30.87%、32.21%、34.23%、34.23%,治疗组各时间点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67.23%,对照组总有效率54.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可降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2013年22期 v.54 1922-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828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经与大肠经相关腧穴体表温度研究

    朱琦;付钰;倪金霞;谭程;张昶;王宝凯;赵吉平;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腧穴病理反应特点及不同证候患者的腧穴温度变化规律。方法 81例哮喘患者分为寒证组45例、热证组36例,另选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ATIM-M301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受试者进行检测,在采集到的红外热像图上,记录肺经腧穴(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大肠经腧穴(天枢、曲池、偏历、合谷)、督脉的印堂穴的温度值,比较分析各组受试者左右两侧同一穴位的皮肤温度。结果对照组各穴位左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寒证组中府、尺泽、孔最、列缺、曲池、偏历、合谷穴左右两侧温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证组中府、尺泽、孔最、列缺、曲池、合谷穴左右两侧温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寒证组中孔最、合谷的平均温度值较对照组低,尺泽、曲池平均温度较对照组高(P<0.05或P<0.01)。热证组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天枢、曲池、偏历、合谷平均温度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或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肺经与大肠经的部分腧穴呈现左右失衡现象,热证患者其肺与大肠经相关腧穴皮肤温度值显著高于健康人。

    2013年22期 v.54 1926-1928+1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075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子宫腺肌症痛经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舫;时丽媛;王清;

    目的评估子宫腺肌症痛经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子宫腺肌症痛经患者130例作为病例组,并设同期社区健康同龄女性120例为对照组。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及病例组患者的病程、痛经程度、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A125、子宫大小等,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文版对两组受试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并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子宫腺肌症痛经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统计的有效问卷共163份,其中病例组73份,对照组90份。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SF-36量表中总体健康感、躯体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机体疼痛评分及身体健康总分均相对偏低(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VAS积分、CA125值及子宫大小与子宫腺肌症痛经患者生存质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年龄、病程及中医证候与子宫腺肌症痛经患者生存质量均未能建立合理的相关系数。结论子宫腺肌症痛经患者生存质量较健康人群普遍偏低,小样本研究未显示痛经积分、中医证候、VAS积分、CA125等指标与其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2013年22期 v.54 1929-1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3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益气健脾颗粒剂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型60例临床观察

    杨珺超;王真;楼雅芳;徐俭朴;洪辉华;陈瑞琳;俞宁宁;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颗粒剂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肺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均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每次1吸,每日2次。治疗组加服益气健脾颗粒剂冲服,对照组则予中药安慰剂颗粒冲服,均每次9.5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肺功能、BODE评分[包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体重指数(BMI)、6分钟步行距离、功能性呼吸困难分级(mMR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3.3%)高于对照组(65.5%)(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后BMI、FEV1%、6分钟步行距离、mMRC及BODE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FEV1%、6分钟步行距离、mMRC及BODE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或P<0.01)。结论 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运用益气健脾颗粒剂联合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2013年22期 v.54 1933-1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证候诊断

  • 青少年颈痛中医证候特征初步探讨

    吴忌;王庆甫;时宗庭;马玉峰;戚晴雪;石鑫超;郑皓云;郎松;杨黎黎;赵军;

    目的初步探讨青少年颈痛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通过预调查及专家论证最终整理出44项症状、70条条目的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习惯、颈肩部疼痛不适感的详细描述、全身情况三部分。对137名青少年颈痛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青少年颈痛出现频率在前15位的症状依次是易感疲乏、眼干不适、颈项部酸胀、颈部僵硬、视力减退、情绪低落、头部沉重感、多梦、视物不清、口燥咽干、头痛、急躁易怒、健忘、胃胀、怕冷怕风和少气懒言。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1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7.64%,因子1证候要素属于气滞血瘀,病位在局部;因子2证候要素属于风寒阻络,病位在局部;因子3、5、7证候要素属于脾虚湿盛,病位在脾;因子4、6、9、10、11证候要素属于肝郁化火,病位在肝;因子8证候要素属于心肾气阴两虚,病位在心与肾。结论青少年颈痛的主要病位在局部经筋,主要病性证素是气滞、血瘀、风寒、肝郁、脾虚、湿盛,基本病机包括气滞血瘀、风寒阻络、肝郁化火、脾虚湿盛。

    2013年22期 v.54 1937-1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左归丸、右归丸含药血清对大鼠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李玲慧;詹红生;丁道芳;杜国庆;宋奕;

    目的比较左归丸、右归丸对大鼠脂肪干细胞成骨性分化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和对照组各10只,左归丸组、右归丸组灌胃相应药物的浓度均为7.55g/(kg·d),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天后制备左归丸、右归丸和对照含药血清。分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和对照组,加入相应的体积分数10%的含药血清诱导培养7天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诱导28天后进行茜素红染色,诱导培养10天检测各组细胞Wnt3a、Lef-1、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各组细胞ALP染色均为阳性,右归丸组细胞大面积深染,明显强于左归丸组及对照组。各组细胞茜素红染色均为阳性,右归丸组的矿化结节在数量和大小上优于左归丸组及对照组。左归丸组及右归丸组β-catenin、Lef-1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右归丸组Wnt3a蛋白表达亦较对照组升高(P<0.05);并且右归丸组β-catenin、Lef-1、Wnt3a蛋白表达均高于左归丸组(P<0.05)。结论右归丸及左归丸均促进大鼠脂肪干细胞成骨性分化,且右归丸作用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上调β-catenin、Lef-1及Wnt3a蛋白,激活经典Wnt通路有关。

    2013年22期 v.54 1941-1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29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艾灸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相关细胞信号蛋白质的影响

    杨宗保;王晨光;龚安;谢宇锋;刘琼;

    目的研究艾灸对胃黏膜损伤修复相关细胞信号蛋白质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和对照点组各10只,采用束缚冷应激法建立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胃经穴组大鼠造模后鼠板束缚,艾灸胃经"梁门"、"足三里"穴位;对照点组鼠板束缚,艾灸对照点;空白组和模型组仅鼠板束缚,各组均每次20min,每日1次,持续12天。应用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和疏水芯片、亲水芯片、金属离子螯合芯片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质指纹图谱,对比分析各组的差异蛋白质质荷比峰。结果各组蛋白质指纹图谱比较,3个芯片共检测出10个标志蛋白质差异表达,其中疏水芯片有3个标志蛋白质表达差异,分子量分别是2736Da、6985Da、7324Da;亲水芯片有1个标志蛋白质表达差异,分子量是4561Da;金属离子螯合芯片有6个标志蛋白质表达差异,分子量分别是1034Da、2136Da、3261Da、4871Da、7586Da、8267Da。结论艾灸可调节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多种相关信号蛋白质的差异表达,这可能是其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之一。

    2013年22期 v.54 1945-1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伤科接骨片对兔下颌骨缺损骨组织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翁春辉;余穗华;林珊;戴丽冰;钟志勇;

    目的探讨伤科接骨片促兔下颌骨缺损骨组织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兔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4只)、模型对照组(24只)和伤科接骨片组(24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下颌骨缺损模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正常饲料40g/d,伤科接骨片组给予伤科接骨片饲料40g/d(约含伤科接骨片0.528g)。分别于造模后第7、14、28、56天各处死6只兔,行下颌骨侧位X线片检查后,收集下颌骨缺损处骨组织块,检测环氧合酶-2(COX-2)蛋白、COX-2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造模后第14、28天兔下颌骨组织COX-2蛋白及COX-2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伤科接骨片组造模后第14、28、56天兔下颌骨组织COX-2蛋白及COX-2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影像学显示,伤科接骨片组较模型对照组兔下颌骨缺损区成骨速度更快,新生骨密度更大。结论伤科接骨片可能通过上调COX-2蛋白及COX-2mRNA表达促进兔下颌骨缺损骨组织的修复。

    2013年22期 v.54 1949-1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稿件中数字的用法

    <正>用于表示数量的数字一般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可采用浪纹式连接号"~"或一字线连接号"-"。前后两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相同时,在不造成歧义的情况下,前一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可省略。如果省略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会造成歧义,则不应省略。如:-36~-8℃、100~150kg,2亿~3亿(不写为2~3亿)、15%~30%(不应写作15~30%)、4.5×104~5.5×104(不应写作4.5~5.5×104)。年月日的表达顺序应按照年月日的自然顺序书写,如2008年8月8日,2008-08-08。8月8日不宜应写作"8-8",2008

    2013年22期 v.54 1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研究论著类稿件摘要编写要求

    <正>本刊研究论著类稿件均要求在正文前附摘要,一般为200~300字,可根据内容掌握。摘要应具自明性,即仅阅读摘要而不需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一般分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个部分。目的:研究目的要明确、简洁,应为该项研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题目的重复。方法:(1)说明研究对象。临床研究应说明病例数量(必要时说明性别、年龄)、分组情况及每组的例数;实验研究应说明动物种类、数量(性别、级别、体重、周/月龄等视情况必要时说明)、分组及每组数量。(2)说明干预措施、检测

    2013年22期 v.54 1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稿件文后参考文献中的文献类型标志代码

    <正>~~

    2013年22期 v.54 1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临床用量研究

    闫韶花;陈欣燕;焦拥政;连凤梅;仝小林;

    目的了解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用量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1994年至2012年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相关文献,对其中明确研究方法、处方用量及疗效判定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所治疾病种类及组成药物临床实际用量。结果共纳入文献42篇。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文献17篇,大承气汤原方药物用量范围为大黄9~40g,芒硝5~30g,枳实8~20g,厚朴8~30g;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文献8篇,大承气汤原方药物用量范围为大黄15~30g,芒硝9~20g,枳实9~15g,厚朴10~20g;小儿肠梗阻文献4篇,大承气汤原方药物用量范围为大黄5~10g,芒硝5~7g,枳实10~15g,厚朴10~15g;急性肠梗阻文献8篇,大承气汤原方药物用量范围为大黄10~30g,芒硝6~30g,枳实10~30g,厚朴10~30g;老年性肠梗阻文献2篇,大承气汤原方药物用量范围为大黄10g,芒硝10g,枳实10g,厚朴10g;麻痹性肠梗阻文献1篇,大承气汤原方药物用量范围为大黄12g,芒硝9g,枳实12g,厚朴12g;机械性肠梗阻文献2篇,大承气汤原方药物用量范围为大黄10g,芒硝10~12g,枳实12~30g,厚朴10~30g。结论大承气汤原方治疗肠梗阻的剂量范围为大黄5~40g,芒硝5~30g,枳实8~30g,厚朴8~30g,此结果提示了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临床用量的有效及安全范围。

    2013年22期 v.54 1953-1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478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临床报道

  • 三拗片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4例

    苗凤英;魏汉林;伍青;于爱国;张福成;

    目的观察三拗片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每组各84例。中医治疗组给予三拗片,每次1.5g,每日3次;西医治疗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25mg加入生理盐水5ml雾化吸入,每次持续吸入15min,每日2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给予以上两种方法治疗。各组均治疗7天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中医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9%,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8%,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三拗片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

    2013年22期 v.54 1957-1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体会

    杜惠兰;

    介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机认识和及早诊治、治病求本、调治结合的诊治思路,总结了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痰湿壅阻证、瘀血阻滞证及脏腑兼夹或虚实错杂证的辨证用药规律,提出了治重补肾、三辨论治、两期用药、尽早安胎、祛因治瘕的治疗体会。

    2013年22期 v.54 1959-1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6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门纯德治疗银屑病经验

    苏润泽;门九章;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炎症性皮肤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门纯德教授认为,"内湿外燥"是银屑病的病机核心,临床诊治时要注重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与分期论治相结合,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分为8型,根据银屑病的证候特点辨证分为八型,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认识疾病性质。

    2013年22期 v.54 1962-1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52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冠心病中医常用治法古今文献分析

    郝丽梅;毛静远;毕颖斐;王贤良;侯雅竹;

    冠心病归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病范畴,从先秦到清末,历代医家通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对该病的丰富理论认识与宝贵临床经验。当代名中医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该病治疗方法有新的发挥。通过对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相关古代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并结合当代名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梳理出温通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法、益气养阴法、补肾固本法及理气法等6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治法,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冠心病的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2013年22期 v.54 1964-1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598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脑之玄府与血脑屏障的相关性

    董丽;李波;白雪;杨思进;

    目的玄府是广泛存在于机体五官九窍、脏腑内外的微观、玄妙孔窍,具有流通气液、渗灌气血、运转神机等作用;血脑屏障位于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组织之间,是二者彼此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交流的微观通道,以此维护内环境的稳定。根据玄府与血脑屏障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依据。

    2013年22期 v.54 1969-1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281 ] |[引用频次:98 ] |[阅读次数:0 ]
  • 刘完素“玄府气液说”浅析——津液代谢之微观探索

    郑玲玲;杜武勋;朱明丹;丛紫东;罗庆盛;王智先;林圆圆;

    刘完素"玄府气液说"之位在"玄府",有博狭之分,其幽微难见,而又无处不及,亦微亦宏。玄府为气液之宣通提供微观环境,玄府闭塞则气液不通,百病由作。"玄府气液说"充实了中医的微观病因病机理论,为临床疑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

    2013年22期 v.54 1971-1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341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对药君、臣、佐、使配伍规律研究

    王鸣;杨文华;

    从中药君、臣、佐、使理论入手,将中药对药分成君药加君药、君药加臣药、君药加佐药、君药加使药四类,并探讨了中药对药的君、臣、佐、使配伍规律。

    2013年22期 v.54 1974-1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189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中医综合治疗促醒持续性植物状态1例

    李辉;张玲;何丽云;赵晔;宋虎杰;

    就临床应用基础治疗联合中医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刺、推拿促醒1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期望为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中医促醒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2013年22期 v.54 1976-1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胸水病案

    何婷婷;王睿林;朱云;李永纲;

    肝硬化并顽固性胸水治疗难度大,本病案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联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获得显著疗效,体现顽固性胸水的中医药治疗独特优势,为顽固性胸水中西医结合治疗积累了临床经验。

    2013年22期 v.54 1979-1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4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医药期刊之一,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奖期刊。2009年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并且是唯一获此荣誉的中医类期刊。201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百强科技期刊"。本刊主要栏目中当代名医和临证心得分别介绍名老中医和临床医生辨证用药治疗疑难病的经验;临床研究、临床道介绍中医药治疗的新方法、新成果。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专家论坛、病例讨论、综述、百家园等栏目,提供最新

    2013年22期 v.54 1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皕一选方治验实录》

    <正>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有方名的古方数以十万计。为了汰芜存菁,借鉴古今医家的经验,为现代临床服务,作者在期从事中医方药文献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的基础上,在完成"中医古方筛选方案和利用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深入发掘,编纂完成《皕一选方治验实录》(上下册)。本书以有验案资证作为筛选古方的重要条件,结合古方其他价特征,从近10万首方剂中,筛选出583首古方及其相关验案5 500余则。这些优选出的古方,既不乏传世名方,也有当一部分以往未被方剂学教材或方剂选本收录过的"新面孔"。从10万首方中最终优选出500余首方,其比例约为

    2013年22期 v.54 1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稿约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本刊为半月刊,每月2日、17日出版,每期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1主要栏目《中医杂志》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学术探讨、当代名

    2013年22期 v.54 1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