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

    吴以岭;魏聪;贾振华;袁国强;

    将中医传统营卫理论与汲取"气—阴阳—五行"古代哲学思想提出的"承制调平"相结合,在脉络学说理论体系构建中提出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通过"承"——营卫交会生化的自稳调控机制,或血管病变状态下"制"——机体代偿性自我调节,"调"——"络以通为用"为总则的通络干预,重新恢复"平"之效应目标,反映了人体作为复杂巨系统、血管病变作为复杂性疾病在生理、病理、治疗、转归不同阶段的内在规律。对于血管病变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

    2013年01期 v.54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040 ] |[引用频次:168 ] |[阅读次数:0 ]
  • 针灸临床研究若干问题探讨

    李德华;李涓;陈姣;梁繁荣;

    针对当前针灸临床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外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针灸临床研究应以提高临床疗效、服务于临床为目的。临床研究方法要借助于循证医学方法但不能机械照搬,认为针灸的"理、法、穴、术"的完整运用才能保证针灸的临床疗效。应建立起针灸临床优势病种的临床实践指南及临床路径,同时加强针灸特色疗法的机理及临床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

    2013年01期 v.54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4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散”的研究概况与述评

    仝小林;彭智平;焦拥政;张家成;刘峰;周强;

    "散"为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随着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传统剂型以其节约中药材资源、节约能源、工艺制备相对简单、使用方法多样等独特优势,又重新引起关注。其中煮散能节省饮片用量,并节省大量煎煮时间,从而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且服散、外用散、药茶具有简、便、易、廉等优势。试从散的历史沿革,古今工艺制备,现代动物和临床研究,煮散、服散、外用散等优势,以及推行"散"亟待解决的问题方面做一简要的概述,以此对"散"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013年01期 v.54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239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快讯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正式揭牌

    <正>(本刊讯)2012年12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揭牌,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以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与信息产业部、环境保护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有关领导参加了揭牌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及其相关产业的

    2013年01期 v.54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中医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正>~~

    2013年01期 v.5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稿约

    <正>《中医杂志》(ISSN1001-1668,CN11-2166/R)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本刊为半月刊,每月2日、17日出版,每期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2013年01期 v.54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周仲瑛治疗哮喘经验

    周奎龙;史锁芳;

    介绍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哮喘病的临床经验。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提出了"重视脏腑相关的整体治疗"原则,指出痰哮重在治脾以杜痰源,虚哮主在治肾以清痰本;发作期邪实者以治肺为要,缓解期正虚者则当调补脾肾,且尤应以补肾为要着。自拟平喘固本汤,疗效确切。

    2013年01期 v.54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47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刘沈林治疗癌痛经验

    彭海燕;刘沈林;

    总结刘沈林对癌痛病因病机的认识,介绍其采用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温阳散结、补益气血法治疗癌痛及用药经验。

    2013年01期 v.54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794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正虚络痹积损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

    李建生;宋建平;

    基于文献及临床研究成果,提出并论述正虚络痹积损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正虚指肺肾虚损、由肺及肾;络痹指肺络痹阻;积损指痰浊、瘀血稽留及其互结积息并日益损伤正气,积损难复终致肺失所用。这一病机可为补益肺肾、化痰活血通络治法治疗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2013年01期 v.54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78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从“脾虚络阻毒损”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

    白宇宁;张润顺;朱昱翎;姚乃礼;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有效开展本病的干预对胃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辨证施治有较大优势。本病的发生发展是由气及血入络的渐变复杂过程,认为脾胃虚弱(损)是发病之本,邪壅胃腑、胃络瘀阻是重要病机特征,邪毒久滞、毒损胃络是重要病机转归,故提出"脾虚络阻毒损"为其基本病机,以"健脾通络解毒"为基本治则,并应用肝脾(胃)同调,宏观与微观辨证施治相结合来立法处方,确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2013年01期 v.54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461 ] |[引用频次:140 ] |[阅读次数:0 ]
  • 海藻与甘草配伍临床应用探析

    王旭;徐奚如;周学平;

    海藻与甘草药对是中药"十八反"中相反药之一。古今医籍,同用海藻、甘草的方剂屡见不鲜,在临床多用于治疗瘿瘤、乳癖、瘰疬等病。现代临床观察其配伍同用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报道不一,临床可否配伍应用海藻、甘草值得探讨。回顾古代海藻、甘草配伍应用实例,并总结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海藻、甘草配伍治疗疾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报道,探析海藻、甘草配伍的功效、适用范围及作用机理,以期在临证时灵活应用"十八反"中海藻、甘草药对,发挥其独特功效,扩大中药应用范围。

    2013年01期 v.54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73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帕病2号方对肝肾不足型早期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的影响

    雒晓东;文晓东;连新福;王春玲;

    目的评价帕病2号方对肝肾不足型早期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帕病2号方组、美多巴组各30例。帕病2号方组采用中药帕病2号方治疗,每日1剂,分2次服用;美多巴组给予美多巴片治疗,每次62.5mg,每日2次,逐渐增量至每次250m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帕病2号方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9.66%,美多巴组总有效率为1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帕病2号方组患者治疗后震颤、肢体拘挛、运动迟缓、头晕、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大便秘结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震颤、头晕、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大便秘结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帕病2号方能明显改善肝肾不足型早期帕金森病中医证候,在证候疗效方面明显优于美多巴。

    2013年01期 v.54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16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生肌玉红膏促进下肢慢性创面愈合257例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张晶;姚昶;尹恒;周勇;李晨;邵大畏;曹东阳;郭檬檬;

    目的观察生肌玉红膏促进下肢慢性创面愈合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57例下肢慢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27例和对照组130例。试验组用生肌玉红膏油纱布1片覆盖创面,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1片覆盖创面,两组均隔日换药,4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第3、7、14、21、28天观察创面面积减小率,计算创面愈合时间,观察创面肉芽生长状况,测定创面肉芽组织内羟脯氨酸及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后评价综合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9.21%,对照组为70.77%,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在治疗第3、7、14、21、28天创面面积减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下肢慢性溃疡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溃疡深度、肉芽颜色、覆盖面积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治疗后溃疡深度评分第14、21、28天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肉芽颜色评分第7、14、21、28天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覆盖面积评分第21、28天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肉芽组织内羟脯氨酸和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1)。结论生肌玉红膏治疗下肢慢性创面安全有效,可以通过提高创面肉芽组织内羟脯氨酸和血红蛋白水平及促进肉芽生长来提高下肢慢性创面愈合率。

    2013年01期 v.54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846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治疗外伤性癫痫59例临床观察

    蒋莉娅;黄继人;戴建良;唐志放;房文峰;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外伤性癫痫(PTE)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18例PT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予常规抗癫痫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两组均3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30min、发作时及治疗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含量,脑电图(EEG)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为8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EEG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和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30min和发作时,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30min、发作时及治疗后的血清TNF-α、IL-6与CRP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治疗组治疗前30min、发作时及治疗后的血清TNF-α、IL-6与CRP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PTE疗效确切,但针对EEG表现为尖波、慢波和尖慢波者疗效无明显特异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TNF-α、IL-6与CRP值有关,但TNF-α、IL-6和CRP对其的敏感性不尽相同。

    2013年01期 v.54 39-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抑郁症患者阴阳五态人格特征与多导睡眠图特征的相关性

    吕学玉;刘艳骄;林颖娜;吕梦涵;汪卫东;

    目的初步探讨抑郁症患者阴阳五态人格特征对睡眠的影响。方法纳入抑郁症组患者88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评价抑郁症患者阴阳五态人格特征,运用多导睡眠图获得两组受试者睡眠结构、睡眠进程以及快动眼睡眠各参数,并采用相关分析评价两者关系。结果抑郁症患者太阴维度得分与入睡潜伏期、快动眼睡眠密度呈正相关(P<0.01);少阴维度得分与2期睡眠时间及其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阴阳和平维度与睡眠效率呈正相关(P<0.05),与觉醒次数、1期睡眠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阴阳五态人格特征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2013年01期 v.54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NA酶Ⅰ、Fascin蛋白表达的影响

    徐进康;陆喜荣;徐宏伟;吴坚芳;许邹华;陶鸣浩;

    目的观察溃结灵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溃结灵方每日1剂和柳氮磺吡啶片每次1.0g,每日2次,对照组仅给予柳氮磺吡啶片,两组均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DNA酶Ⅰ、Fascin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DNA酶Ⅰ分别为(109.73±28.46)、(135.13±36.10)μg/L,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06.50±27.54)、(120.03±27.72)μg/L,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ascin蛋白转阴性率为86.49%,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溃结灵治疗UC疗效确切,并能明显提高UC患者DNA酶Ⅰ活性,使Fascin蛋白表达转阴。

    2013年01期 v.54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补肾清肺法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90例临床观察

    姜洪玉;周兆山;

    目的观察补肾清肺法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口服清肺渗湿汤合六味地黄汤,对照组口服清肺渗湿汤。两组均每日1剂,连续服药9天后观察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肺通气功能检查[包括最大呼气峰流速(PEF)、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0/FVC)、用力呼气中期流量(MMEF75/25)]、嗜酸性粒细胞(EOS)绝对值计数、EOS复常率及用药后具体生效时间。结果治疗组控显率86.67%、对照组75.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EF、FEV1.0/FVC、MMEF75/25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EOS绝对值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EOS复常率为89.87%,高于对照组的77.92%(P<0.05)。治疗组用药生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清肺法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证)较传统清宣肺气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2013年01期 v.54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证候诊断

  • 胃癌患者舌苔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董伟;吴娟;张军峰;孙正;李谨;佟书娟;王瑞平;杨学文;陈亚军;詹瑧;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的舌苔变化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及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266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46例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血清EGF水平,记录舌象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总蛋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糖),分析舌苔、血清EGF水平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胃癌组厚苔比例最高(51.5%),而对照组薄苔比例最高(64.6%)。胃癌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总蛋白异常者,其薄苔比例下降,厚苔比例增高(P<0.01)。胃癌组血清EGF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和对照组总蛋白降低时血清EGF均明显高于正常者(P<0.01);相关分析表明,两组受试者总蛋白与血清EGF水平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白细胞、淋巴细胞、总蛋白等临床检验的异常与胃癌患者舌苔薄厚及血清EGF水平具有密切关系。

    2013年01期 v.54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红花苷对模拟微重力下细胞迁移的作用

    李静;陈军;钱彦方;石菲;杜挺媛;孙喜庆;

    目的观察红花苷修复模拟微重力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细胞迁移抑制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MTT比色法选出红花苷干预HUVECs的最佳浓度;模拟失重-2D回转仪模拟失重培养HUVECs,分为正常重力对照组、模拟微重力组、红花苷微重力组。采用透膜侵袭小室模型检测细胞迁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红花苷干预后细胞骨架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的形态及对黏着斑(FAs)的影响。结果与正常重力对照组比较,模拟微重力组细胞迁移数下降(P<0.01);红花苷微重力组较模拟微重力组细胞迁移数增加(P<0.05)。正常重力对照组的F-actin呈现明显极化、微丝集结成束,模拟微重力可导致F-actin骨架重构,极化下降并呈现弥散特点;而红花苷微重力组的F-actin排列有序,伪足较模拟微重力组增多,方向性显著增强。模拟微重力组较正常重力对照组FAs数量(VN)、面积(VA)及FAs到细胞边缘距离(DS)显著降低(P<0.05);红花苷微重力组较模拟微重力组VN、VA、DS显著升高(P<0.05)。结论红花苷可改善模拟微重力作用导致的HUVECs迁移抑制,修复模拟微重力作用导致的HUVECs骨架F-actin的重构,改善FAs的生成及定位。

    2013年01期 v.54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温肾健脾方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的影响

    陈霞波;寿旗扬;龚文波;张利棕;周卫民;周开;张业;陈民利;

    目的探讨温肾健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链脲佐菌素诱导的DN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温肾健脾组、缬纱坦组各12只,分别以蒸馏水10ml/kg、温肾健脾方20g/kg、缬沙坦胶囊25mg/kg,另取12只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蒸馏水10ml/kg)。连续给药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重、肾功能、血中蛋白水平、肾皮质层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显著降低,葡萄糖(GLU)、尿素氮(BUN)显著上升,总蛋白(TP)、白蛋白(ALB)显著下降(P<0.01),温肾健脾组和缬沙坦组显著改善BUN和TP水平(P<0.05或P<0.01)。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肾脏皮层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升高(P<0.01),温肾健脾组和缬沙坦组较模型对照组肾脏皮层微循环血流量显著下降(P<0.01)。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卡松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温肾健脾组显著降低血浆黏度(P<0.05)。结论温肾健脾方治疗DN的机制可能与改善DN大鼠肾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肾微循环有关。

    2013年01期 v.54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清胰解毒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安丽;曹国强;宋亚芳;张照兰;

    目的探讨清胰解毒颗粒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可能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奥曲肽+低剂量组、奥曲肽组,每组各8只,采用L-盐酸精氨酸腹腔注射建立SAP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7.5ml/kg灌胃,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清胰解毒颗粒11.3、56.5g/kg灌胃,奥曲肽组给予奥曲肽0.5μg/100g四肢部皮下注射,奥曲肽+低剂量组给予清胰解毒颗粒低剂量灌胃和奥曲肽皮下注射。每6小时1次,各组共给药4次后取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内毒素、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胰腺组织结构正常,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大鼠的胰腺组织可见胰腺正常结构消失,腺体呈片状坏死,大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被膜下及间质水肿明显。奥曲肽组、奥曲肽+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胰腺小叶组织多为局灶或小片状坏死,出血、坏死较轻。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内毒素及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内毒素及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奥曲肽+低剂量组大鼠血清内毒素及IL-6含量较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奥曲肽组降低明显(P<0.05或P<0.01)。结论清胰解毒颗粒治疗SAP机制可能为降低SAP模型大鼠IL-6和内毒素的水平,从而减轻炎症损伤,清胰解毒颗粒联合奥曲肽效果更好。

    2013年01期 v.54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临床报道

  • 运脾化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60例

    胡长宇;

    目的观察运脾化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大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患儿给予中药运脾化湿方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思密达,两组均治疗7天后观察疗效并在治疗前后检测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及大便轮状病毒抗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0%)及总有效率(96.6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33.3%、83.33%,P<0.05);治疗组在缓解发热、呕吐、腹痛症状上优于对照组(P<0.05),大便常规转阴率、大便培养转阴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脾化湿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确切。

    2013年01期 v.54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经方新用治验举隅

    陈永灿;

    介绍运用经方乌梅丸治疗咽异感症、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及奔豚汤和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加减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体会。

    2013年01期 v.54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3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庆国谈经方运用的五项原则

    闫军堂;刘晓倩;王雪茜;马小娜;刘敏;

    经方是古代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宝贵结晶,其用药精专,法度严谨,示人规范,疗效卓著,且理遵经旨,贴近本源,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王庆国运用经方的经验可总结为五项原则,即熟谙经旨,打牢基础;紧扣病机,抓住关键;病证结合,适应需求;科学评价,有利交流;掌握规律,有的放矢。

    2013年01期 v.54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9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书臣治疗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经验

    崔云;唐玲华;林家扬;王书臣;

    介绍王书臣治疗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经验,认为属于本虚标实证,脾肾肺之脏虚损为本,邪毒、痰浊、瘀血为标,治宜益肾、健脾、补肺,调理气血阴阳。

    2013年01期 v.54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研究现状

    张斐;杜武勋;朱明丹;许艳伶;冯利民;

    量效关系是确定临床用药剂量的依据,是确保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由于中药复方量效关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且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故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现在的研究主要从研究思路的探讨、理论文献的挖掘、拆方研究、血清药动学研究及代谢组学等入手,今后应当在传统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先进技术,从微观的角度,更深的层次探索研究中药复方剂量与功效的关系。

    2013年01期 v.54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363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四诊数字化采集技术的研究现状

    王睿清;范赵翔;王春颖;郑舞;朱文华;刘国萍;

    传统中医四诊过于主观化和抽象化,因此如何将中医四诊客观化、标准化是现今中医诊断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四诊信息的采集是中医四诊客观化的必要手段,目前在望、闻、问、切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整理概括近15年中医四诊采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装置,分别从望诊、问诊、闻诊、切诊等几个方面按照采集装置不同的原理、侧重解决的采集问题等分类表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2013年01期 v.54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517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象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意义

    金丽;

    象思维是一种人类最本始的思维。"医者,意也"与"医者,易也"皆蕴含了这种中医学最主要的思维方法。象思维使中医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的语境,从而为中医药现代化找到了立足点。象思维渗透入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各个层面,亦为西方医学提供了借鉴。

    2013年01期 v.54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锡纯冲脉致病理论在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杨曦;史哲新;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应用冲脉之气上逆而致病的理论阐析了诸多疑难病例。冲脉致病理论大多与妇科疾病联系密切,血液病学领域涉及较少。通过分析冲脉的生理与致病理论,联系血液病学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根据不同的病机,尝试探讨其在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13年01期 v.54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陆懋修学术思想探究

    于峥;魏民;黄晓华;刘从明;

    介绍清代医家陆懋修的生平及学术贡献,其学术贡献包括:对《黄帝内经》疫疠防治,老年病治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及运气学说的发展。研究《伤寒论》为张仲景补传,并为伤寒正名,将温病归属于伤寒。

    2013年01期 v.54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中西医结合治愈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

    郑述铭;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一种较少见的血管外科疾病。由于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总结并分析了1例SISMAD患者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疗过程,并回顾了相关文献,提出该病的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

    2013年01期 v.54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编新年寄语

    张伯礼;

    <正>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党中央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我国医改的成功离不开中医药。陈竺部长指出,"深化医改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契机,中医药发展为医改提供重要动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

    2013年01期 v.54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寻求疑难杂症验方合作

    <正>您有效果神奇、应用已久、无毒副作用且功效显著的民间验方吗?您希望它产业化吗?您期盼它为更多人解除病痛吗?这样的事情您自己完成有困难吗?我们来合作好吗?权健国际自然医学集团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服务网点遍及全国,旗下的天津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

    2013年01期 v.54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正>《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1-6集),由董建华、王永炎两位院士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编写,共收录434位名老中医的5172例医案。这些医案是现代中医名家灵活运用中医理法方药治病活人的真实记录。医案中的按语或为名医本人所撰,或由后人、门徒所加;编者评注由丛书主编、副

    2013年01期 v.54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医学光盘

    <正>四大经典VCD《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全套2500元,其中《金匮要略》单套800元,其余每套600元。四大基础VCD《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全套2700元,单套700元。"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自1999年以来举办多期,得到了60多位全国名老中医和专家的积极响应

    2013年01期 v.54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2013年学术活动通知

    <正>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2013年将主办或承办有关学会的学术活动,欢迎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乡村中医、民间中医选择参会。现通知如下。1.第5批聚医杰中医药专家赴香港台湾地区考察。时间:4月下旬,3月15日前报名,深圳集中,往返共9天。2.第19次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会暨肝病痰病论坛。时间:4月中旬,地点:福建省厦门市。

    2013年01期 v.54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暨非药物疗法防治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高级论坛通知

    <正>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医药科技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暨非药物疗法防治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高级论坛"拟于2013年5月在重庆市召开。1.会议征文与研讨内容(1)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2)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新疗法、新进展;(3)中

    2013年01期 v.5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举办“中医药SCI论文写作与发表”提高班的通知

    <正>《中医杂志》英文版于2010年被SCI-E收录,是SCI收录的20余种全科医学和替代医学期刊中,唯一一本中国传统医学期刊,也是MEDLINE收录的第一份中国出版的中医学期刊。在本刊来稿中发现很多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科研及相关人员的论文写作能力,满足其在SCI杂志发表论文的需要,中医杂志社拟于2013年5

    2013年01期 v.54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皕一选方治验实录》

    <正>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有方名的古方数以十万计。为了汰芜存菁,借鉴古今医家的经验,为现代临床服务,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医方药文献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的基础上,在完成"中医古方筛选方案和利用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发掘,编纂完成《皕一选方治验实录》(上下册)。本书以有验案资证作为筛选古方的重要条件,结合古方其他价值特

    2013年01期 v.54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