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萍;王平;陈刚;刘松林;
分析目前中药归经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系统生物学尤其是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和相关作用机制,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之一。
2010年09期 v.51 773-774+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04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杜玉玲;王法祥;
正气可体现遗传基因变异与多态性、炎症免疫等多种含义,同时在老龄、氧化应激等致病因素作用下,在正不胜邪、气虚则邪胜的情况下,致使致病因子即突触核蛋白(α-syn)病理产物聚集,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病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与易感性,符合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理论精髓。外部环境毒理因素与内部免疫功能失调所致内风、痰热、瘀血,说明阴阳失其平衡、脏腑气血失调会影响到疾病的发生发展,正气的盛衰决定着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倾向性。同时,针灸与中药有效调节免疫机制等说明,中医所遵循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本身就囊括了中医免疫治疗思想之精髓。
2010年09期 v.51 775-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贾玉洁;成海燕;于建春;韩景献;
老年痴呆中精神行为异常在中医属于"情志"异常。情志活动以五脏充养所赖之精、气、血为基础,并受五脏协调作用而产生;而三焦作为气化之总司,总领五脏六腑,为精血的生化之所、运行通道。因此,认为通过调节三焦可以达到防治精神行为异常的目的。
2010年09期 v.51 778-780+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78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允岭;高芳;陈志刚;郭蓉娟;侯小兵;金香兰;陈宝鑫;何婷婷;郑硕;
目的评价中医综合干预对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中医综合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调理及基础病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苁蓉益智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以及每晚睡前腧穴按摩,两组疗程均90天。对患者68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干预组治疗后对头痛、头重如裹、头晕、失眠、多梦、烦躁、急躁易怒、神疲、乏力、心悸、腰膝酸软/痛、肢倦身重、畏寒肢冷、口渴欲饮、口淡、咯痰、气短、胸闷、善太息、五心烦热等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组治疗后MoCA评分增高、ADL评分降低(P<0.05或P<0.01),MoCA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抽象思维和延迟记忆亚项得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组较对照组对MoCA、ADL评分改善显著。结论中医综合干预可改善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周边症状,对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有肯定疗效。
2010年09期 v.51 793-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90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何丽云;李润今;刘祖发;任惠;刘金民;张风山;吴建中;刘键;文天才;闫世艳;李心;赵霞;乔大伟;甄瑾;李得民;木崇仙;
目的观察中成药癫痫宁片作为添加治疗,对癫痫患者发作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206例癫痫患者在西医抗癫痫治疗基础上,试验组137例用癫痫宁片,对照组69例用癫痫宁安慰剂,用《成人癫痫发作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评分及对伴随症状评分。结果在治疗3个月末,用癫痫发作严重程度总分与基线变化差值的协方差分析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伴随症状评分比较,不省人事、全身惊厥抽搐、预感、癫狂、胸闷、眩晕等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癫痫宁片作为添加治疗,对癫痫病的发作严重程度有确切疗效。
2010年09期 v.51 797-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邓红霞;刘艳科;蒋之;
目的探讨痨康汤治疗阴虚毒瘀型复治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符合阴虚毒瘀型复治肺结核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痨康汤。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综合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情况、X线改善情况、痰涂片和痰培养转阴情况。结果治疗组综合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和强化治疗后(治疗后15天)症状消失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X线显示病灶及空洞、痰涂片和痰培养转阴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痨康汤治疗阴虚毒瘀型复治肺结核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2010年09期 v.51 801-803+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黄祚菊;李丽;洪志明;赵国青;孙志强;李运戈;曾柏禧;
目的观察止痛如神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CNUP)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CNUP患者根据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每次1g,每日3次,治疗组再给予止痛如神汤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灌肠,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主要症状和结肠镜肠黏膜病变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总有效率78.3%,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以及结肠镜下黏膜病变评分、大便常规中红细胞及白细胞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痛如神汤保留灌肠治疗CNUP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大便常规中红细胞及白细胞数,临床疗效肯定。
2010年09期 v.51 804-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发枝;徐立然;张明利;郭建中;
目的观察益艾康胶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河南省885例艾滋病患者,采用益艾康胶囊为主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方法予以治疗,口服益艾康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治疗周期48个月,对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感冒次数、Karnovsky评分、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及病死率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Karnovsky评分及体重升高、感冒次数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载量下降加稳定者占84.8%,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病死率逐年下降。结论益艾康胶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少机会性感染,降低病毒载量及病死率。
2010年09期 v.51 808-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44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卜彦青;陈少宗;杜广中;
目的探讨现代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的腧穴应用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通过整理、分析1994年1月~2009年7月的期刊文献,检索记录原发性痛经文献量及所有腧穴的使用频次,分析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的常用腧穴、少用腧穴及其归经分布。结果有122篇有关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医学期刊文献,涉及的穴位共有72个,常用腧穴有三阴交、关元、足三里、气海、中极、地机、太冲、次、肾俞、血海、水道、肝俞、合谷、脾俞、命门、归来、阴陵泉、太溪、照海、内关、十七椎、子宫、阳陵泉、中脘,共计24穴;少用腧穴有天枢、膈俞、至阴等26个腧穴。分部选穴是以腰骶、少腹部的局部选穴与小腿部的远道选穴为其基本规律。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推荐常用腧穴有关元、次、十七椎下、地机、三阴交、太冲等,但穴位选取数量多、范围广,取穴组方无明确规范,需进一步研究。
2010年09期 v.51 811-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683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王华;喻建兵;吴绪平;樊展;张强;
目的探讨电针郄门穴对室性心动过速(VT)大鼠心率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郄门组、电针尺泽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组采用股静脉注射氯化铯(CsCl)的方法建立大鼠VT模型,并连续观测心电图,记录心率变化;电针郄门组和电针尺泽组在造模成功后分别电针郄门穴和尺泽穴治疗5min;4组大鼠均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浆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模型组、电针郄门组及电针尺泽组大鼠在注射CsCl造模后心率均显著增快(P<0.01),模型组与电针尺泽组在整个观察期内心率未见恢复,电针郄门组在电针治疗5min后心率明显减慢,与模型组及电针尺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大鼠血浆NO含量比较,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而电针郄门组较模型组和电针尺泽组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郄门穴可能通过抑制心脏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增加NO的释放,调整心率而抗心律失常。
2010年09期 v.51 814-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孙玉凤;陈志强;张江华;王会青;赵雯红;裴国超;尹志炜;李玉梅;
目的观察消癥通络中药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胃排空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用左肾切除术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肾病模型,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服消癥通络中药5.29g/(kg.d)、10.58g/(kg.d)、21.16g/(kg.d),空白组、模型组大鼠灌服相当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6周。实验结束测定胃排空率、血清瘦素、胰高血糖素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下降(P<0.05),血清瘦素、胰高血糖素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消癥通络中药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胃排空,明显降低大鼠血清瘦素、胰高血糖素水平(P<0.05);血清瘦素、胰高血糖素水平与胃排空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消癥通络中药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胃排空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血清瘦素、胰高血糖素水平有关。
2010年09期 v.51 830-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维;魏品康;桂牧微;秦志丰;
目的研究消痰散结方含药血清对胃癌细胞系基因甲基化的影响,探讨该方抗癌作用机制。方法培养胃癌细胞系MKN45、BGC823,制备消痰散结方药物血清。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血清组(无药大鼠血清)、药物血清组(消痰散结方药物血清)、5-Aza-CdR组(5-Aza-CdR)。CCK-8测定细胞活力,RT-PCR法测定P16基因表达,Methylight法测定基因P16甲基化水平。结果 5-Aza-CdR和消痰散结方含药血清给药后72h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在MKN45细胞系中经过5-Aza-CdR和消痰散结方含药血清给药后72h后细胞增殖分别降低为76.14%和83.15%,在BGC823细胞系中经过5-Aza-CdR和消痰散结方含药血清给药后72h后细胞增殖分别降低为76.17%和83.44%,且消痰散结方药物血清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5-Aza-CdR组。5-Aza-CdR和消痰散结方药物血清均能逆转P16基因甲基化,增加P16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痰散结方可以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生长,逆转P16基因甲基化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2010年09期 v.51 833-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黄名威;唐乾利;赫军;俞渊;王清坚;林英辉;黄炜;
目的从转录水平探讨大黄灵仙胶囊防治胆结石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普通豚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采用致石饲料诱发胆囊结石。治疗组造模开始即分别按剂量予大黄灵仙胶囊混悬液灌胃,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统计胆囊结石形成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豚鼠肝组织胆固醇7α一羟化酶(CYP7A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治疗组豚鼠的胆囊结石形成率分别为100%和50%,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结石形成率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豚鼠肝组织中的CYP7A1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而治疗组豚鼠肝组织中的CYP7A1mRNA表达是模型组的2.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黄灵仙胶囊具有较好的预防结石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具有减轻肝细胞损伤、间接稳定CYP7A1mRNA表达的作用有关。
2010年09期 v.51 837-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钱善军;王珂;王静;苏越;岑澔;张伟荣;施建蓉;
目的探讨大鼠寒体、热体体质的稳定性。方法以大鼠两后掌表面皮肤温度以及大鼠自主活动为主要指标,结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从100只正常大鼠群体中筛选出常体大鼠10只、寒体9只、热体8只,连续3个月进行检测后,再观察分别用金匮肾气丸和知柏地黄丸汤剂对寒、热体质大鼠进行体质调整3个月及停药4个月后掌温和自主活动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在体质筛选后没有任何干预的3个月内,寒体组大鼠的平均掌温和自主活动明显低于常体组大鼠,热体组大鼠的相应指标明显高于常体组和寒体组大鼠(P<0.05或P<0.01),且这种差异在观察的3个月内持续存在,即大鼠寒热体质的特征差异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可稳定存在。金匮肾气丸和知柏地黄丸分别对寒体、热体体质大鼠有调整作用,使寒体组大鼠的掌温和自主活动增加,热体组大鼠的掌温和自主活动减少,但停药后第3个月,上述指标有回到用药前的趋势。结论大鼠的寒热体质特征相对稳定。
2010年09期 v.51 840-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