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庆云;
《黄帝内经》的"应同"之论源于先民对自然的观察和医学实践,在发展中又彰显为小宇宙论和全息观,并参与构建了藏象、经络等重要学说,这也赋予中医学理论意会知识特色。
2010年03期 v.51 19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3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阶;熊兴江;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经典中蕴藏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疾病辨治模式。该模式以经验为基础,以经典为依据。临证经验是形成其雏形的基础,《伤寒论》等经典中的方证对应是对临证经验的升华,临证实践又对其进行不断重复、验证、发展与完善。证据是方证对应中"证"的原始内涵,证据包括症状、体征,疾病和体质3个方面内容以及方证、药证2种形式,其中疾病和体质是对症状、体征的进一步延伸。临证时主张以症状、体征为治疗靶向,以方证、药证为诊断单元,进而表现为一种以直觉判断和跳跃性思维为特征的疾病辨治过程。
2010年03期 v.51 200-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47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杜松;曹洪欣;张华敏;
通过分析当代瘟疫诊疗的临床实践,认为当代应用温病理论诊疗瘟疫类疾病的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拘一方一药,灵活辨证论治;贵在早期干预,控制疫情传变;同时遵循温病理论,临床不断创新;传承以温病大家吴又可、杨栗山、余师愚为代表的治疫学术思想。当代瘟疫的辨证论治禀承了明清温病大家对温病病因病机以及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遵循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辨证方法,充分吸纳了温病理论的学术特色和温病大家诊疗疾病的学术经验。
2010年03期 v.51 20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4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丁荣华;钱俊芳;姜菊星;
目的评价中药平肝煎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予平肝煎剂,对照组给予复方益肝灵片、脂必妥片,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比(WHR)、肝脾CT比值、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功能、尿酸和血脂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证候积分明显下降,肝脾CT比值明显上升,HOMA-IR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中药平肝煎剂治疗NAFLD疗效确切,可能与提高靶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机体多代谢紊乱、改善肝脏脂肪沉积有关。
2010年03期 v.51 219-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温爱平;
目的观察运脾化湿中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IRVE)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将80例IRV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运脾化湿中药,对照组口服思密达,疗程均为3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腹泻、呕吐、发热的变化,并测定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包括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腹泻、发热、呕吐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的CK-MB、CK和AST值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治疗组降低CK-MB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LDH值则较治疗前无改善(P>0.05)。结论运脾化湿中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缩短病程、改善症状、减轻心肌损害的作用。
2010年03期 v.51 22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胡建国;陈湘君;顾军花;茅建春;
目的观察滋阴养血清热方治疗干燥综合征(pS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女性p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口服硫酸羟氯喹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温服中药滋阴养血清热方,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唾液分泌量、泪液流量及免疫炎性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唾液分泌量、泪液流量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降低CRP和ESR方面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滋阴养血清热方联合硫酸羟氯喹片治疗pSS较单纯使用硫酸羟氯喹片疗效更好。
2010年03期 v.51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甄洪亮;康从利;刘英;
目的观察舒督补肾方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口服柳氮磺吡啶、醋氯芬酸胶囊,治疗组(85例)在西药基础上加用舒督补肾方,两组均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晨僵、关节疼痛情况、关节功能等临床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为76.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除对照组枕-墙距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外,两组患者其他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外周疼痛关节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前后骶髂关节X线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舒督补肾方联合柳氮磺吡啶、醋氯芬酸胶囊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优于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少。
2010年03期 v.51 229-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高立珍;孟彪;
目的观察补肾通络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RA患者分为治疗组(口服补肾通络丸)50例,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及甲氨蝶呤片)50例,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并对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晨僵、握力等症状和体征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等级、晨僵时间、两手平均握力、15m步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SR、CRP、RF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ESR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通络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并优于昔布胶囊及甲氨蝶呤。
2010年03期 v.51 23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杨敏春;张召才;蔡国龙;胡才宝;姚惠;许雅萍;严静;
目的动态整体观察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及相关炎症因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68例脓毒症患者辨证分为气分组23例、营分组28例、血分组17例,另设对照组26例,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结果TNF-α、IL-6、WBC各脓毒症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IL-4营分组和血分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出现升高(P<0.01或P<0.05);vWf、NO水平均是血分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各脓毒症组间比较,NO血分组水平明显高于气分组和营分组(P<0.01);vWf血分组水平明显高于营分组(P<0.01)。结论脓毒症vWf、NO水平随着中医证型的变化而不同,故动态观察vWf、NO水平可作为脓毒症辨证的相关参考指标。
2010年03期 v.51 253-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6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振武;谢颖桢;孟繁兴;马洪明;
目的依据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心理特征分析证候要素的演变特点。方法对新发脑梗死非痴呆入院患者筛选后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动态多时点评定认知功能把握特征后分组,比较组间各时点诊断成立的证候要素频数。结果与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密切相关的时点与证候要素为发病第3天(火、阴虚)、第7天(阴虚)、第1月(火、痰、瘀)和第3月(火、痰、瘀、气虚、阴虚)。结论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心理特征与证候要素及其演变组合密切相关。
2010年03期 v.51 256-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国俊;李泽庚;彭波;童佳兵;杨程;张念志;季红燕;
目的探求肺气虚证肺功能分级方法和分级标准。方法首先对1163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过敏性鼻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缓解期、慢性咽喉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肺癌、尘肺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学问卷调查,然后对317例属肺气虚证者行肺功能检查分级,再对每一级行症状积分分级,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结果肺功能分级后,轻度肺气虚证131例,中度109例,重度77例。在对肺功能分级的每度肺气虚证行症状积分分级后,轻度中有轻度123例,中度8例,重度0例;中度中有中度101例,轻度5例,重度3例;重度中有重度70例,中度7例,轻度0例。两种方法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气虚证的肺功能分级与症状分级产生的结果一致;提示肺功能分级方法作为肺气虚证患者诊断参考指标是可行的。
2010年03期 v.51 259-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