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履平;
根据《景岳全书》“经权”理论,阐述正治、反治及反佐的治方法,分清正治、反治与反佐的不同界限,并结合其病案进行了评析。
2002年09期 645-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孝娟;严灿;高敏;
尽管中医学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脏象及七情学说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有极大可沟通之处。依据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和平衡观以及现代心理应激防治理论,阐述了中医干预与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的方法和途径。
2002年09期 647-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霍秀萍;
<正> 乌梅味酸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效。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迁延久治不愈或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有良好效果,现举例如下。例1:杜某某,男,35岁。患慢性乙型肝炎4年,肝功能反复异常,3次住院治疗,应用多种护肝药疗效不佳,于1999年3月18日就诊。查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132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6U/L,总胆红素(TBIL)正常,白蛋白42g/L,球蛋白38g/L,乙型
2002年09期 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树宽;刘学福;
<正> 乌梅,味酸涩而性温,入肝、脾、肺、大肠经,有生津敛肺、涩肠止痢之功。近些年来,我们以此为主药,组成二合止泻汤,治疗过敏性结肠炎45例,取得满意疗效,兹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45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11~79岁;病程5月~40年。Z 治疗方法
2002年09期 649-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玉师;
<正> 乌梅,生津、敛肺、止咳平喘,有“去痰”(《本草拾遗》)、“止久嗽”(《本草纲目》)之功效。对于寒热错杂,且正气虚弱的多种疾病,收效较好。笔者曾用之治疗肺胀咳喘,取得良效。冯某某,男,58岁,农民。1998年3月20日初诊。因咳喘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3天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肺气肿,肺心病”。经注射青霉素,服用氨茶碱、复方甘草片等,效果不明显。遂至中医门诊治疗。刻诊:咳嗽喘促,心悸,动则尤甚,痰白泡沫
2002年09期 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邹桦;
<正> 多汗一症,属中医学自汗、盗汗范畴,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一些患者往往自汗、盗汗兼有之。多因素体薄弱,病后体虚,而使肺气不足,腠理开泄,津液化汗
2002年09期 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因朴;
<正> 小儿消化不良属中医“疳积”的范畴,症见不思饮食,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手足心热,口中有臭味,头发失泽,呈穗条状分布。笔者认为,小儿消化不良多属胃、肾阴虚。临床应用乌梅为主,配以生地黄、炒麦芽治疗该病,有较好效果。处方:乌梅10g,生地黄15g,炒麦芽20g。水煎取汁200ml,放入白糖适量调至口味适中,做为冷饮料,嘱患儿每次20~30ml,每2小时服1次,每日1剂,6剂
2002年09期 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崔玉娟;
<正> 乌梅,酸、温,收敛生津,安蛔驱虫,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久咳,久泻,痢疾,蛔厥腹痛等症。笔者配伍用于尿崩症、失音的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特介绍如下。如治张某,女,29岁,妊娠8个月时出现烦渴、多饮、多尿,每日尿量5000ml左右,某医院诊为原发性尿崩症,住院2个月,于产后10天出院。患者烦渴多饮、多尿,夜尿6次以上,尿清长,伴腰酸乏力、自汗,手足心热,恶露未净,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脉细涩,辨证为肾虚消渴,兼有瘀血。治宜补肾缩尿,生津止渴,兼活
2002年09期 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云章;
<正> 1996年8月,笔者曾诊治1例58岁的女性患者,患失眠12年,每晚睡1~3小时,曾到多家医院均确诊为顽固性失眠,并用三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及养心安神类中药治疗未收到明显效果。刻诊:面色无华,肢倦神疲,易醒多梦,头晕目眩,健忘,饮食无味,舌淡苔薄,脉细弱。证属心脾两虚,治宜补养心神,兼补气血。处方:人参15g,白术20g,黄芪20g,远志6g,酸枣仁15g,茯苓20g,龙眼肉15g,当归20g,木香10g,白芍18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内服,服7剂,失眠仍未
2002年09期 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夫佑;陈夫玖;
<正> 乌梅外用善消因手术、烧伤、外伤、疮疡愈合期出现的瘢痕疙瘩。方法:大乌梅润透去核,焙干研细,加硫磺粉约1/4量混匀。取橡皮膏依瘢痕形状大小剪孔贴患处,使瘢痕外露,醋调药粉如软膏状敷上约5mm厚,外以4层纱市盖严包扎,待干时以醋滴纱布上润之,3日换药1次,至平复为止。如治刘某,女,工人,1996年春节被开水烫伤右股、膝、胫、足,面积约60cm~2,经县医院治疗好转出院。患处出现不规则瘢痕疙瘩,微疼不适,日益突起,余用此法治疗,2月后欣告
2002年09期 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承福;
<正> 笔者根据《本经》“去死肌恶肉”之经验。以乌海为主治疗银屑病多例,取得显著疗效,现举验案加下。张某某,男,38岁。1992年5月22日初诊。自述头部、躯干及四肢泛发皮疹伴奇痒3月余,曾服中西药
2002年09期 651-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郑世章;
<正> 乌梅,酸平,归肝脾大肠经,功能致肺涩肠、生津、安蛔,临床上多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腹痛呕吐等。笔者近几年来用乌梅水煎熏洗治疗子宫脱垂,效果颇佳。因乌梅味酸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故能治疗子宫脱垂。现介绍如下。患者张某某,女,32岁,农民,于1997年3月2日就诊。主诉:2年前因产后过早操劳家务而患子宫脱垂,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四肢无力,少气懒
2002年09期 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锡琨;
<正> 吴锡琨乌梅味酸、涩、性平。入肝、脾、肺、大肠经。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功。多用于治疗久咳、久痢、消渴、蛔虫、便血、崩漏等症。笔者临床以乌梅为主,治疗龋齿疼痛,效果显著,简介如下。治疗方法:乌梅10g,苦参8g,花椒6g,白芷5g,细辛3g,黄连5g。煎汤先口含3~5分钟后咽下。亦可用药棉蘸药液填塞龋洞内。例1:吴某,女,47岁。患者牙痛伴畏寒发热,欲吐,遇冷牙痛加剧。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牙髓炎,给予青霉
2002年09期 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于海平;
<正> 乌梅酸平,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笔者临床以乌梅为主与祛风燥湿凉血药配伍组方治疗荨麻疹等疾病,效果颇佳。处方:乌梅15g,苍术15g,苦参10g,白鲜皮20g,柴胡10g,牡丹皮10g。如治单某某,男,36岁。1996年7月就诊,患者全身瘙痒起丘疹,疹高起皮肤,边缘红,大小不一,开始丘疹成小片,后每用手搔后即漫遍全身皮肤,连及眼睑浮肿,夜间奇痒,不能入寐,伴心烦、口干。每因情志不畅、嗜食辛辣、吸烟及雨天湿气而反复发作。经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病时好时坏。余诊属血热当风,湿热蕴结。
2002年09期 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京;
<正> 王求华主任医师致力于中医药研究40余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方面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多次聆听王师教诲,受益匪浅。兹将其辨治重症肌无力的经验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重症肌无力,似瘫非瘫,似痿非痿,目前尚无特定的中医病名与其相对应,多以痿症而论之。王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元气亏虚为主要病因,病位涉及脾、肝、肾三脏。脾主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主骨,为作强之官。王师尤其强调脾肾亏虚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密切相关,在病变的发展和转归中脾肾的盛衰起着关键的作用。前人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景岳全书·杂症谟·痿症》说:“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
2002年09期 653-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赵学理;王晶;
<正> 枕大神经炎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疾病。常被误诊、误治而贻误病情,甚或遗留慢性头痛而不易治愈。我们用葛根汤为主加减治疗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病例1:曹某某,男,41岁,陕西省凤县人,农民。以主诉后脑枕部及颈项强痛3月余,于2000年4月13日就诊。患者平素健康,无传染病史。3月前靠窗以高枕支头看电视,后又不自觉睡去,并感受风寒,晨起即感后脑枕部及颈项强痛,转侧受限,局部冷痛掣骨。曾先后在当地多家医院求诊。颈椎检查无异常,均以风寒湿痹诊断。方用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蠲痹汤等方
2002年09期 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启蒙;
<正> 刘新生老师长期在基层山区工作,由于地处高寒,痹证患者较多,因此,其在临床实践中,对痹证的治疗用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能用普通的药而起沉疴。现撷取其一二介绍如下。1 痹证病因,以寒为主,用药注重温通对痹证病因的认识,刘师认为.无寒不作痹。虽然《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述,但三者之中,寒邪与痹证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其一,寒邪具有凝滞、收引、易伤阳气的致病特性,以致经络关节气血闭阻不通而产生疼痛。其二,在寒与风和湿的关系中,寒起主导作用。风因寒而生,寒因风而重;湿为阴邪,感邪早期,多从寒化。风邪和湿邪若不兼寒,难以为痹。故刘师认为,痹证的治疗应以温通为主要方法。温
2002年09期 655-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蔡念宁;
<正> 已故张志礼教授有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现将张志礼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经验整理如下。硬皮病在中医学中归入“痹证”范畴。由《素问·痹论》云:“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诸病源候论》云:“痹者……其状肌肉顽厚……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日久不愈,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手足不随。”因于此说,从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之邪乘隙而侵,阻于皮肉之间,久之耗伤阴血,脏腑失调而导致的疾患,称之为“皮痹”。张教授认为该病以肺脾肾阳气不足为本,而以风寒湿三气杂至为标,将硬皮病分为如下两大证型。在治疗中,抓
2002年09期 657-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文雄;
<正> 出血为常见症,其病因有脉络损伤、血热妄行、气血失调、瘀血阻滞等等之异,止血之法亦有收敛、凉血、温经、化瘀之别,临床随证选方,往往可应手取效。然而,有出血暂止而复动者:有血止留瘀而致变证蜂起者,笔者认为在详审病因病机、明辨病位病性的基础上,以化瘀止血为主要治法,可防此弊,兹举验案于下。1 白睛溢血张某,男55岁,1999年11月8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史10年。1月前感冒后出现左眼球结膜下出血,服中药2剂后痊愈。近来因工作繁忙,不仅左眼球结膜下再次出血,右眼结膜亦出现多片鲜红色出血斑。伴眼胞微肿,头昏痛,口渴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等。综合分析,断为白睛溢血,内热壅盛之证。以泻热通腑,凉血止血为治。拟《银海精微》凉膈连翘散加减。处方:连翘18g.大黄9g,黄连9g,黄芩12g,焦栀子12g,白茅根18g,薄荷6g,甘草3g。上方服1剂后,双
2002年09期 659-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薛静燕;
<正> 唐锡元系上海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业医50余载,尤其对妇科疑难杂病的诊治,独具匠心,用药遣方简约精当,并以轻灵取胜。吾有幸随师侍诊,聆受教诲,得益非浅,兹将其验案整理如下。1 妊娠坐骨神经痛例1:雷某,女,26岁,已婚。孕5个月,近1周因卧位偏右侧,逐渐觉腰骶及右臀部疼痛,腿足伸展欠利,行走不便,坐卧不安;舌红苔薄,脉细滑。证属胎迫经络,络脉不利。治拟益肾养血和络。方选当归芍药散。药用:当归10g,白芍10g,炒川芎3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续断10g,木瓜10g,鸡血藤10g,水煎服,每日1剂。3天后复诊,诉服药期间自觉胎动较明显,右臀部疼痛减轻,腰酸缓解,坐卧渐安,腿足仍感伸
2002年09期 661-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晓晖;张秋才;
<正> 失眠是临床常见症状,其发生率高,症情轻重不一。并可伴发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眩晕头痛、心悸、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以自拟和胃安眠汤治疗失眠338例,疗效满意,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38例中,男156例,女182例;年龄14~72岁;病程1周~16年;初发者97例,复发者241例;未服过安定类药物者84例,间断服安定类药物者178例,长期服安定类药物者76例。2 治疗方法方药组成:陈皮10g,茯苓10g,枳实10g,竹茹10g,半夏10g,夏枯草10g,石菖蒲10g ,远志5g,酸枣仁30g,五味子6g。兼心烦口苦加栀子10g,豆豉10g;兼心悸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均先煎);兼眩晕加泽泻30g.白术12g;兼头痛加菊花10g,川芎15g,兼胸胁闷痛加木香10g,郁金10g;兼纳呆恶心加砂仁
2002年09期 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孙劲松;
<正> 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系指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基础上的溃疡,其特点是经久难以收口,或虽经收口,每易因损伤而复发,属中医“臁疮”范畴,俗称“老烂脚”。本病虽属小恙,但缠绵难愈,治疗较为棘手。奚九一教授从事周围血管疾病研究50余载,对本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经验,每年就诊者约有100余例,治疗效果显著。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奚老治疗本病的经验浅介如下。1 病因病机奚老临证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疾病的诊断要明确,一病有一病之邪,结合中医辨证,如此方可认证准确,提高疗效。本病在静脉曲张的基础上,由于浅
2002年09期 663-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李瑞;
<正>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在人体起着主导作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具有卫护机体,温煦体表,润泽肤腠等作用,从而实现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若气血郁滞,经络闭阻,寒邪侵袭,情志郁结,所愿不遂等皆可使经气郁滞而阳气不能宣通于外、从而导致诸多临床病症。通阳法是指患者的阳气失于温通,经络气血阻滞而出现的一系列阳气闭郁的症状,可通过温通阳气的方法得以
2002年09期 66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沈晓明;杜元灏;
脑为髓海,藏“元神”,主司人体一切生命活动,这是中医对脑的基本认识。以此观点诠释更年期综合征病机及针刺立法处方,则肾精亏虚是致病的基础,脑肾失济是致病的关键,调神益肾是针刺治疗的根本法则。
2002年09期 668-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夏俊杰;冯步珍;曹忠贞;朱晓鸣;
目的:研究提高风湿病的疗效,探讨养血活血药对风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就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具有祛风除湿、养血活血作用的活血通痹液治疗观察,并与风湿圣药治疗的患者对照。结果:治疗组无论是对风湿病还是对甲襞微循环异常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显示了养血活血药的治疗作用及优越性。结论:在祛风湿药中适当加入养血活血药能显著提高疗效,并能改善甲襞微循环,对风湿病的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2002年09期 671-6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玉红;井光宗;赵金花;
<正> 荨麻疹为常见的皮肤病,慢性荨麻疹尤为难治,笔者自1989年开始用白龙消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其中男18例,女30例;病程4个月~2年;其中<1年32例,1~2年16例。2 治疗方法本方以《医宗金鉴》消风散加减而成。药用:生石膏30g(捣碎先煎),知母10g,黄芩10g,苦参10g,生薏苡仁40g,荆芥12g,防风12g ,浮萍10g ,白鲜皮20g ,地龙10g ,赤芍15g,六一散15g(包)。口干甚心中烦热加栀子6g、黄连6g;咽部干痛、充
2002年09期 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夏玉;贺学林;范永升;田炯;王苏娅;
目的:探讨利湿行瘀、益气养阴立法组成的肾纤康汤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MsPGN患者60例,随机分成肾炎对照组、苯那普利组及肾纤康组,并观察治疗前后各组血清TGF-β_1变化。结果:苯那普利组与肾纤康组治疗后血清TGF-β_1水平均显著下凋(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肾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肾纤康汤可能具有抗TGF-β_1作用,对延缓肾损害有利。
2002年09期 673-6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军祥;
目的:观察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方法:以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0例(治疗组),与奥美拉唑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90%,治疗组在改善烧心、泛酸、嗳气等临床症状及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停药12周后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较好疗效。
2002年09期 675-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徐伟祥;周政;李永健;
目的:观察甲瘤方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采用甲瘤方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甲状腺片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甲状腺功能及B超等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两组比较甲瘤方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瘤方治疗甲状腺腺瘤疗效确切,且优于甲状腺片,为中药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2年09期 67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范瑞强;池凤好;陈永锋;陈信生;禫国维;章国来;
目的:观察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治疗组139例发作期给予抗病毒1号胶囊口服,15天后改为抗病毒胶囊2号;对照组46例发作期给予阿昔洛韦0.2g,每天5次口服,5天后改为每天2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并用放免法对15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51%和91.1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15例治疗前后血清IL—2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抗病毒胶囊是治疗生殖器疱疹的有效中药制剂,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2002年09期 679-68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朱莹;袁伟建;毛以林;罗仕德;李旭;
目的:探讨中药疏肝解郁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及适应症。方法:将80例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抗消化不良治疗,治疗组在抗消化不良的基础上,加用疏肝理气的中药,疗程6周。结果:两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Zung自评量表分和HAMD量表评分均较冶疗前下降,治疗组消化下良症状控制总有效率为92.8%,HAMD量表评分达常模有效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和16.7%(P<0.06)。结论:中药疏肝解郁法能明显提高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FD患者的疗效。
2002年09期 681-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黄小民;
目的:观察排便合剂治疗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疗效。方法:将48例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患者分为治疗组(排便合剂高位直肠滴注)及对照组(常规治疗组),观察临床自主症状改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自主排气/排便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25例临床自主症状均有改善,肠鸣音恢复时间、自主排气时间、自主排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排便合剂治疗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有较好的疗效。
2002年09期 683-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瓦利;沈冬;宋坪;许铣;
目的:观察复方蛇舌草合剂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当归苦参丸作为阳性对照,采用随机分组观察法。共观察120例,其中治疗组86例,痊愈显效率73.26%,对照组34例,痊愈显效率47.06%。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痊愈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蛇舌草合剂是治疗寻常痤疮的有效方剂。
2002年09期 685-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桂营;
<正> 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8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均为经门诊系统治疗,且资料完整者,其中男12例,女 6例;年龄11~44岁,病程1周~3年。2 治疗方法基本方:山药15g,牡丹皮12g,泽泻12g,茯苓12g,生地黄20g,黄柏12g,知母10g,瞿麦20g,萆薢20g,生地榆30g,旱莲草30g,栀子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气虚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2002年09期 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钟百灵;吕伟;张青;
<正> 自1999年以来,我们采用自拟谊肾冲剂治疗慢性马兜铃酸肾病(AAN)肾功能衰竭早期患者2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23例均为我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37~68岁,平均46.1岁;发病时间7~12个月。排除因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肾小动脉硬化、慢性肾盂肾炎以及其它肾毒性药物引起的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1.2 诊断标准:(1)长期、小量服用含马兜铃酸(AA)药物史(如龙胆泻肝丸,含木通的中药煎剂等);(2)有轻到中度高血
2002年09期 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作胜;刘超英;冯斌;
<正> 诺维本(Navelbine,NVB)又名去甲长春花碱,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疗效显著,因易发生静脉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997年5月~2000年8月,我们采用如意黄金散局部外涂,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997年5月~2000年8月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恶性肿瘤76例,年龄33~65岁,中位年龄47.6岁。男性32例,女性44例;52例为首次化疗。2 治疗方法将76例病人随机分为外涂如意金黄散的治疗组和无外涂如意金黄散的对照组。治疗组40例,输注诺维本前5~10分钟,将用食醋调成糊状的如意金黄散涂于以进针处为中心,直
2002年09期 687-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洪;漆德华;漆欣成;
<正> 1996年11月~2000年11月,我们对78例口周皮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经4年临床治疗观察,认为该疗法具有疗效可靠、不易复发的优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6例,女62例;年龄16~20岁者48例,21~30岁者26例,31岁以上者4例;Ⅰ型(口周型)35例,Ⅱ型(面中型)31例,Ⅲ型(泛发型)12例;实验室检查白色念珠菌感染者13例,长时间阳光下作业者18例,外用皮质激素引起者4例,寒风刺激所致者4例,喜食燥热食物等原因引起者39例。2 治疗方法
2002年09期 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建华;王晓贞;
<正> 我科自2000年1月~2001年1月共收治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患者217例,发生放射性食管炎重症患者102例,占47%,应用中药治疗60例,并与激素治疗42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2例中男性61例,女性41例,年龄32~78岁,平均55.62—11.09岁,放疗前行肿瘤切除术者19例,占18.62%,化学药物治疗者27例,占26.47%,卡氏评分指数40~90分,其中<70分者41例,≥70分者61例。患者均系Co~(60)照射,照射面积75~225cm~2,平均137.38±156.26cm~2。发生放射性食管炎时,总剂量20~78Gy,平均53.90±12.46Gy。放射性食管炎发生于开始放疗后14~189天,平均54.05±30天。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60例,对照组42例,两组
2002年09期 68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秦绍林;蔡增强;刘少河;肖杰;刘庆申;
<正> 我们采用四逆散、真武汤两方合用治疗雷诺病2例,兹报道如下。病例1:男,13岁,因双足发作性苍白、紫绀、剧痛、潮红30天来诊。患者30天前出现上述症状,伴心中烦热、食少便溏、四肢发凉,以下肢为重,发作时抱足嚎哭,痛苦不堪。查体:面部郁红,四肢发凉,双足皮肤湿冷紫绀,足背搏动弱,舌嫩质红、苔薄白,两脉沉弦。西医诊断雷诺病。中医辨证湿邪滞遏、肝气郁结,不能外达,同时有阳虚水湿滞留,治宜疏肝降胃,温阳利湿。处
2002年09期 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邹根兴;赵步长;南景一;
<正> 稳心颗粒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研制,山东步长恩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新药。为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我们进行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为2001年9月~2002年4月间住院和门诊的心律失常患者。病例选择和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年公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中“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全部入选病例符合中医心悸、辨证为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证、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的标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2例,男54
2002年09期 689-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李建华;
<正>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阿弗它溃疡,是口腔粘膜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症状顽固,不易治愈的特证。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虽多,但收效甚微,笔者自1990年以来应用中药加针刺治疗本病11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0例患者中,女性63例,男性47例,年龄7
2002年09期 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岑哲荣;
<正> 1 病例介绍冯某,男,26岁。患者有吸食、注射毒品史8年。于1998年9月14日,在某处注射过量毒品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被急送到某医院抢救治疗。入院时浅昏迷,心率126次/分,双肺可闻及大量湿罗音及少许痰鸣音,颈抵抗,四肢肌张力高,行腰穿术2次,脊液送检示:白细胞100×10~6/L,余均正常。血液检查:白细胞23.4×10~9/L,中性0.89,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187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416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105U/L,血细菌培养阴性。头颅CT:脑炎表现。X线胸片:支气管炎。诊断为毒品中毒并急性肺水肿,结核性脑膜炎。入院后经过抗感染、抗痨、护脑、护肝、对症及支持治疗。1998年10月8日,家属主
2002年09期 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仁谦;
海洛因依赖的临床表现虽然繁杂多变,但根本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受损,表现为肺系、脾系、心系、肝系、肾系多种虚损证候,并遵循着由肺脾到心肝肾的发展规律。中医治疗必须以辨证为依据。
2002年09期 692-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袁一枫;翟范;
<正> 欣力康是由龙葵、黄芪等10余味中药组成的中成药,具有消热解毒、扶正益气之功能。近两年来,我们以欣力康颗粒剂治疗癌症患者68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从服用欣力康颗粒剂(由贵阳新天药业公司生产〕的门诊患者中,选取2000年11月1~31日1个月内的就诊患者173例,其中坚持服药两个月以上者68例,其中食管癌8例、胃癌15例、大肠癌6例、肝癌5例、肺癌14例、乳腺癌12例、鼻咽癌3例、肾癌2例,卵巢癌2例、甲状腺癌1例(其中手术后45例,曾作放疗者8例,曾作化疗者5例。)所有病例除根据已出现的明显的中晚期癌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外,皆经纤维胃镜、肠镜、B超或CT并结合病理组织切片等检查确诊。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皆以欣力康颗粒剂治疗,每次1~2包.每日2~3次,温水冲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至少服用两个疗程。3 治疗结果3.1 用药前后症状变化比较:68例治疗前吞咽不顺10例,治
2002年09期 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谌剑飞;梁浩荣;丁萍;李创鹏;关少侠;马雅玲;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ACI)患者经兆科降纤酶治疗后临床辨证证候量值与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与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以探讨其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风病及专家经验辨证量表”和放射免疫分析(RIA)法对本病治疗前后6种证候量值、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皮质醇(CS)、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a)与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及组间对照。结果:该药对ACI患者证候量值、上述神经内分泌与免疫指标均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结论:兆科降纤酶在改善中风患者证候和促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平衡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2002年09期 695-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明雪;曹洪欣;姜楠;韩波;沈雁;
目的:研究缺血性冠心病心阳虚证动物模型与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变化。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脑垂体后叶素(pit)皮下注射及寒冷刺激的造模方法,建立冠心病心阳虚证大鼠模型,观察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分子数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血小板聚集率等增高。结论: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变化可以作为缺血性冠心病心阳虚证的客观指标。
2002年09期 697-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杰;刘长江;李庆和;韩娟;李慧吉;武成;
目的:从分子水平阐明情志致病的机制及药物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 )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大鼠束缚浸水后下丘脑及胃粘膜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信使核糖核酸(CRFmRNA)表达,及具有理气降逆散结作用的中药复方心身1号干预作用的分子生物机制。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呈现气机紊乱证表现、胃内可见广泛性浅表性溃疡,下丘脑及胃粘膜出现CRFmRNA表达,而服心身1号的中药组大鼠胃内溃疡显著减少,CRF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证实气机紊乱证与CRF基因表达相关,心身1号具有改善上述指标的作用。
2002年09期 699-70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何燕;王显;林钟香;葛均波;
目的:研究中药舒心饮对支架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将44例冠心病支架成功植入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术常规用药组(常规组)24例,舒心饮联合方案组(中药组)20例。应用全血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比较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中活化的GPⅡb/Ⅲa(PAC—1)、P选择素(CD_(62)P)、血浆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支架术后冠脉事件发生情况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术后治疗30天,两组PAC—1、CD_(12)P和Fg、CRP均明显降低,中药组与常规组相比,PAC—1、CD_6 P和Fg下降趋势更明显,分别为34.79±6.74、40.53±13.18,3.11±1.08、4.19±2.18,347.25±69.51、360.96±80.27。血浆CRP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4.47±1.07、6.20±1.48。术后3个月中药组的心绞痛复发率为30%,低于常规组,未发生其它冠脉事件。中药组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证候改善,积分值下降,与常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示舒心饮联合治疗方案在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方面优于阿司匹林和抵克力得,推测可能与显著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本虚标实中医证候等有关。
2002年09期 701-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王振涛;朱明军;李海波;
<正> 近年来,对心衰的病因病机及论治大法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痰湿瘀血,总治则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但笔者体会,在临床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除了详参病机、辨证施治外,亦应注意根据西医诊断类型、原发病等不同,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基础上分别有针对性地辨病施治,做到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兹对各类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分述如下。
2002年09期 704-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经印;
<正>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切角迹低于髂嵴连线而言。临证可见腹胀,且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纳差,上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部分胃下垂患者伴有肝、肾、子宫下垂等病症。多以补中益气汤升阳为治,但此法易滞脾壅胃,特别是对胃下垂胃内滞留液较多,或有十二指肠壅滞症者,每见加重之弊。定法定方是从“虚”字着眼,主要强调了辨病。笔者临证时,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病情,运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分法辨治,疗效显著,现简述如下。1 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法本法适用于脾虚气陷型胃下垂者。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摄纳无力;升举无能,而见胃下垂,胃内无明显滞留液。伴肢倦乏力,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头晕气短,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甚或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002年09期 706-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遇林基;
<正> 颈椎病系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笔者于1996~2001年,运用颈复康冲剂,对不同类型颈椎病进行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519例中男318例,女201例。病程5天~17年。396例经X线摄片检查,呈曲度变直反成角及骨质增生。438例颈5~6或颈6~7椎间隙变窄。神经根型294例,交感神经型48例,椎动脉型42例,颈型56例,混合型61例,脊髓神经型18例。诊断标准:根据1984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拟定标准。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能坚持工作,1年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劳累或气候变化时症状有反复。好转:
2002年09期 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仝小林;张志远;
<正>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包括了一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症候群:中心性肥胖、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或 2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血脂紊乱、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高粘状态、高凝状态、脂肪肝、骨质疏松以及过早动脉硬化和(或)冠心病、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等。1999年WHO对MS的定义提出建议,即IGT或2型糖尿病和(或)IR,并伴有2种以上下列表现: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中心性肥胖、微量白蛋白尿。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是以ICT、IR、2型糖尿病为核心。MS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但现代医学真正认识它是从1988年Reaven提出“X综合征”这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开始。迄今为止,中医对MS尚缺乏
2002年09期 708-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596 ] |[引用频次:193 ] |[阅读次数:0 ] - 张翠珍;王天劳;王琳;
<正>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88年正式命名的、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其病程至少半年,可伴有低热、头痛、睡眠紊乱及抑郁、健忘等躯体不适、情绪紊乱及认知损害等症状,好发于20~50岁,以女性多见。CFS长期的虚弱性疲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质量。由于CFS的发病原因与机理尚不明确,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利用中医药的优势,寻找有效的防治CFS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1 CFS的发病原因国外的调查与研究表明,CFS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病毒感染:由于有些CFS患者表现为突然发作,有流行性趋势,伴有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咽痛、淋巴结肿痛及肌肉酸
2002年09期 710-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魏连波;吕志平;
<正> 答:在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开展以前,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尿毒素引起多脏器衰竭,随着HD和PD技术普遍开展并日趋成熟,透析能有效清除血中的尿毒素,现在导致CRF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导致多脏器的功能衰竭。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的治疗,中医药治疗CRF营养不良有一定的优势。中医证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诊断方面,CRF营养不良主要指蛋白质、热量及脂肪代谢紊乱。通过检测血转铁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胆固醇,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蛋白分解率以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臂中肌周径、上臂围及“干体重”来确定营养状
2002年09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胡献国;
<正> 答:胃轻瘫综合征是一种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早饱,餐后上腹饱胀,被迫性饮食减少,恶心,发作性干呕或呕吐,体重减轻等,而经有关临床检查未发现胃肠道和/或上腹部有器质性损害。也有称胃无力,胃麻痹等。本病属中医“胃缓”范畴,一是表示胃腑(壁)松弛,二是表示胃降(排空)延缓。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胃壁松弛,胃内压低,必然导致胃排空延缓,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效果
2002年09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敏南;
<正> 答:咳嗽不爽常致咳嗽缠绵不愈,咳嗽已爽是若干病证痊愈的先兆。笔者对咳嗽不爽辨治以虚实为纲,效果颇佳。临床常见实证有以下几种:一为外邪客表。咽喉不适即咳,咳而不爽,胸闷气逆,略有痰涎,伴发热恶风,无汗或略有汗,头胀痛,寸脉浮。用解表药防风、荆芥、淡豆豉、紫苏、川芎、柴胡、羌活之类,再加用麻黄、杏仁开泄肺气。寒热退,咳嗽自爽。二为邪郁肺气。胸闷憋塞,咳后稍松,但咳而不爽大多无痰,伴遇风
2002年09期 713-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春祥;
<正> 答:原有胃病者合并肝炎感染,可使胃部病变加重;无胃病者患了病毒性肝炎可以合并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病变。肝原性胃病常见表现有胃脘部疼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有报道,急性黄疸型肝炎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损伤率在90%左右,其中浅表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病最高。对15例肝病患者进行胃粘膜活检,证实血清HBV阳性者的胃粘膜内有HBsAg的存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肝原性胃病的发生机理可能是:(1)由于肝炎病毒的泛嗜性,存在于胃粘膜内,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基底微血管沉积造成局部免疫反应;(2)肝功能减退,对激素灭活减少,使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等紊乱,致胃与十二指肠粘膜受损,幽门螺杆菌易于感染,进一步损害胃粘膜屏障;(3)胃酸与胆汁反流增多,造成胃及十二指肠的炎性改变,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直通降不宜滞。感染肝病湿热
2002年09期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浩;
<正> 答: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一般在45~50岁之间)出现的月经紊乱(直至绝经)和情志异常的一种特有征象。这一特征的出现,提示了卵巢功能已趋向衰退,生育能力也即将终止。中医学对这一特征早就作了明确的阐述。如谓: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经的功能,有赖于肝、肾、心、脾的阴阳气血。女子在“七七”前后,肝肾渐衰,心脾不足,以致冲任失养,精血亏虚,而使月经时有时无,或多或少,终至经绝妊上。此时由
2002年09期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立新;
<正> 中风从毒论治是在中医学传统的中风病因病机学说及毒邪理论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卒中病理生理学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中风发病是由于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挛瘀闭,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以解毒通络法作为中风治疗新方法,尤其以黄连解毒汤为代表治疗缺血中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任何一种学说的提出,都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完善,毒损脑络学说仍有许多问题需深入探讨,本人不揣浅陋,试就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1 中风从毒论治存在的问题中风发病中“毒邪”的泛化:众所周知,“毒”是中医学中一个含义多样、应用广泛的概念。或言病因,或言治法,或言药性。
2002年09期 715-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关淑芳;王敏;魏启家;
<正> 滋阴法是针对机体阴虚的病理状态进行调理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滋阴药物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虚液亏之证,而用于血瘀之证,古今诸贤鲜有论述,今就此提出管见如下。盖瘀血之证为瘀血内阻所引起的病变。究其瘀血形成的原因不外乎内外两条,内因多由气滞、气虚、血寒、血热所致;外因多由外伤引起。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都以疼痛、肿块、出血等为主症。此外尚有面包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发热、口渴,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象沉弦细涩等症相兼。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为主,配以益气、温经、清热、滋阴等法灵活施之。对于其瘀血的发病机理,我们以为,瘀血乃有形之物,瘀于体内阻滞气机,使气机在局部郁阻不通,而出现疼痛及包块;“气有余便是火”局部气机郁滞过多过久,就会化热灼伤血络而出血,液随血失,津液蒸腾则造成局部津液不足,血液干枯,而使血中的有形成份析出,瘀血进一步加重,此即张秉成所谓“血瘀之处,必有伏阳”之理;随着局部津液的进一步消耗,逐
2002年09期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侯江红;
<正> 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呈现介于健康与非健康的一种状态。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医学—心理”模式的转变,研究亚健康状态将成为医学研究中的热点。通过我院门诊及临床观察发现,小儿亚健康状态可见于各个年龄组,以1~6岁小儿多见,小儿亚健康状态往往表现为一种肠胃功能紊乱,与中医“脾胃不和”有着密切的关系。1 病因病机 (1)饮食因素。过食油腻、甜食及饮食的不规律是引起小儿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因素。这些因素造成小儿脾胃功能的紊乱,使脾胃的运化、和降功能失职。(2)某些急、慢性病,特别是急、慢性感染疾病之后,小儿胃气尚未尽复,脾之运化、胃之受纳功能尚弱。(3)反复多种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原病虽愈,正气已伤,尤伤脾胃之气,致使脾虚不运,胃纳不降。(4)外感六淫
2002年09期 716-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牛淑平;
<正> 中医学有着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学习中医科学,实际上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去接受体会诸如《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的思想体系。这是中医学的独特所在,即首先必须继承,然后才能发展。当前中医教育的误区,就是没有立足于传统文化教育之上,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1 方法论指导误区学习中医文献是中医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关于学古文,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谈到关于“从思想上去体会还是从语言上去说明”时指出:“我们读古人的书,必须很好地体会古人的思想,但是,当我们阅读一本古书的时候,是应该先体会古人的思想呢,还是应该先弄懂古人的语言呢?这个先后的分别非常重要,这是有关方法论的问题。”毫无
2002年09期 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