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建义;
通过对张锡纯治疗阴虚劳热系列方剂的分析,结合张氏在方论中的阐述,认为张氏治疗阴虚劳热证有其独特的经验,对阴虚劳热的病因病机强调“劳字从火,阴虚强半”、“劳多兼瘀”;在治疗上紧紧抓住“阴虚专责重于脾”,围绕“脾阴虚”这一主题组方;治疗过程中注意预防“脱症”的发生,强调凡“元气之脱,皆脱在肝”。
2001年11期 645-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子臻;
<正> 对于痰多咳喘,痰黄粘稠如脓,咯吐不爽者,先父推崇用土茯苓治疗。或在辨证用药基础上配以本品;或以本品伍车前子、浙贝母;或径用土茯苓一味50~70g,药专力宏,皆辄效。如患者王某某,素有喘疾,遇外感诱发,则引动夙根,致咳嗽频作,咯出大量白色粘痰,且咯吐不爽,喘促憋闷,伴咽部痰滞感,或痒或干痛不适。初时,先父常予健脾化痰宣降肺气之方,虽效但缠绵。一次方中因茯苓无货易为土茯苓,然取效较前为
2001年11期 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曾仁义;
<正> 土茯苓,味甘淡而平。甘能解毒,淡可分消,又能益脾、胃,通肝、肾,使土旺湿除。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土茯苓治疗腮腺炎取得了满意效果。其方法是在瓷碗内倒适量食醋,将土茯苓1枚磨醋成浓汁,浸湿纱布块敷于
2001年11期 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海洲;
<正> 土茯苓,原植物名菝葜,很早即入药用,李时珍对其治湿痹、解毒之功,作了重要补充,市场上所见商品为切厚片,土黄褐色,与其相似的饮片有萆薢、乌药,认药时应鉴别。土茯苓治梅毒始于《滇南本草》,用它治疗早中期梅毒效果很好,一般与苍耳子同用。此外,对麻风病亦有效果。笔者还常与萆薢同用,因萆薢利水湿、泌清浊,可以治疗下焦湿浊引起的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如鼻涕,或如脂膏,溲行不畅者。
2001年11期 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铭;
<正> 痛风病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多系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而致骨节肿痛,治宜搜剔湿热蕴毒、通络止痛。土茯苓功能解毒、除湿、利关节。吾师刘
2001年11期 647-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杜冬梅;张健;杜鹏程;
<正>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机不外邪毒内扰,湿热熏蒸,湿热相合,相互资生。故治疗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法,以土茯苓为主药,配金银花、黄连、黄芪、生石膏、知母、紫草、生地黄、玄参、栀子、大黄。溃疡周围有水泡者,应清热化湿,加滑石、茵陈、木通;脾虚便溏者,去大黄,加黄芪、党参、山药;红肿灼热剧者,加寒水石、连翘;心烦虚火盛者,加牡丹皮、地骨皮;失眠多梦,加百合、夜交藤;口干咽痛,加板蓝根、天花粉,临床收到较
2001年11期 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欧阳晓勇;
<正> 昆明地处高原,日光照射强烈,日晒疮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笔者在治疗此类疾病过程中,以重用土茯苓30~100g组方,临床尚称应手。如治王某,男,70岁。症见头面、颈、背、双手臂暴露部位出现红斑、肿胀、丘疹、苔藓样皮炎10余年,日晒加重2周入院。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伴见皮疹灼热,全身痒甚,大便干结4~5日一行。中医辨证为热
2001年11期 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新年;
<正> 笔者应用土茯苓外敷治疗急性睾丸炎26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患者年龄3~14岁10例,15~50岁16例。病程3~7天。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阴囊内红肿热痛,睾丸肿大,压痛明显,穿刺无脓液。治疗方法:将土茯苓研碎,与仙人掌按2:1比例捣烂加少许鸡蛋清混匀成膏状,敷于睾丸红肿部位,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2001年11期 648-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晨;
<正>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以土茯苓为主,自拟解毒消斑汤浸泡熏洗治疗类丹毒,收效满意,介绍如下。本组79例,其中男15例,女64例。年龄25~64岁。病程1天~2周。其中拇指肿痛24例,食指25例,中指16例,无名指6例,小指8例。全部病例均有指(手)部外伤史。解毒消斑汤基本方:土茯苓30~60g,野菊花、忍冬藤、虎杖、透骨草各15~30g。肿胀明显加赤芍、牡丹
2001年11期 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雪亮;
<正> 孔令诩先生乃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孙,他临证强调四诊合参,不可偏颇。只有四诊合参,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求得认证准确,并常以经文为训:“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1 微妙要脉,不可不察掌握寸关尺三部脉的细微区别,有利于提高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如老中医邢锡波说:“如右关脉独沉,知胃有宿疾;若右关脉沉滑,为食热壅滞;如右关脉现
2001年11期 650-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红姝;夏永良;
<正> 李德新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在慢性肝炎的治疗方面,颇有心得,兹整理介绍如下。1 体用兼治以柔肝先生治疗肝病极为重视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认为肝位居膈下,内藏阴血,故其体为阴;肝司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其用为阳。正所谓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在生理上,肝血充沛,肝体不燥则疏泄有度;另一方面,肝之气机调畅则血能正常归藏和调节而不致瘀滞于肝。总之,
2001年11期 652-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宋蓓;黄育平;苗凌娜;
<正>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是中医学治疗失眠的经典名方,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肝血不足,血不养心之证。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加减治疗虚证失眠,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患者,男19例,女23例,年龄15~68岁,病程1个月~20年,以30~50岁最多。排除脑、躯体疾病或其他神经、精神疾病及药物因素所引起的失眠症。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虚证失眠的诊断标准,证属气阴两虚,临床症状以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痛头晕、神疲乏力为主症。
2001年11期 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61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0 ] - 樊相军;
<正> 房定亚教授,从医近40年,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笔者随师学习1年来,见其遇顽疾常用验方“三两三”治疗,其方药组成:金银花30g,黄芪30g,当归30g,生甘草9g。方中前三味用量各30g(1两),共为90g(3两),最后一味只用9g(3钱),故取名“三两三”。此方集补气补血、清热解毒为一体。房师用此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常能收到良效,现举3例验案如下。
2001年11期 65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孔祥海;
<正> 口疮(现代医学称口腔粘膜溃疡),实者多为心、肝、胃之火有余;虚者每因脾、肾之虚。笔者在临床以清心凉血、泄木解毒、清胃泄热、清利湿热、滋阴潜火5法治疗甚佳。现举例如下。1 清心凉血法李某,女,39岁,1996年8月16日初诊。舌尖、舌下溃疡反复发作已半年多。曾间断服维生素类药有好转,但愈后不久又发。现舌尖、舌下溃疡点日多,疼痛难忍,进食加重,伴口苦,欲冷饮,溲赤便干,心烦不寐。查:舌尖周围有赤色点状物,舌下右侧、唇内左侧下
2001年11期 655-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琴;
<正> 1 和营生津治便秘王某某,女,60岁,1995年8月25日初诊。患者便秘10余年。大便硬结,5~8日1次,必服滋阴润肠中药方得以缓解,停药则便秘依旧。近年来,便秘愈重,有时10天才排便1次,大便干结,艰涩难解,口干饮不解渴,汗出,舌淡红、苔薄白干,脉浮濡缓。此乃营卫不和,津液不布,大肠失于濡润,传导失司,试拟桂枝汤加味以调和营卫。处方:桂枝9g,白芍12g,大枣3枚,生姜
2001年11期 657+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曹文忠;冯秀河;杜艳玲;王建钦;
为了确切观察不同针灸法治疗急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将就诊的急性腰痛患者按双盲随机分组法分成4组;A组(毫针治疗组)、B组(毫针加拔罐组)、C组(毫针加刺络拔罐组)、D组(毫针加刺络拔罐艾灸组)。分别治疗5次、10次后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C、D二组分别与A、B二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表明刺络拔罐法和艾灸法与毫针刺法的组合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单纯拔罐法对提高临床疗效意义不大。
2001年11期 658-6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为;张景云;
将观察病例分为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各组均为100例。治疗组术毕选用维生素K作长强穴封闭,并对术后疼痛等3项指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明显的先发镇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两组在术后创面愈合天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显示该方法能有效避免肛肠病术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所致剧烈疼痛,是肛肠病术后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之一。
2001年11期 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陶凯;周晓园;
以肺通口服液治疗3O例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后导致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并设激素治疗对照组15例。结果表明,肺通治疗组在缓解与改善呼吸困难、咳嗽、呼吸频率、紫绀、胸X线片、CT、动脉血氧分压及肺功能测定的最大呼气量(FVC)、肺活量(VC)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果经用CRP综合积分法与激素对照组相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83.33%。
2001年11期 662-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平;耿世钊;
心尖部的异常运动是用超声心动图的方法发现的一种病理运动现象。它主要发生在一时难于诊断的冠心病前期的患者。用补心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根据辨证施治,分别不同类型,标本兼治,使大多数人症状改善或消除,心尖部的异常运动也有相应的好转或治愈。其治愈率加显效率为87%,其结果对冠心病前期的患者有推迟或预防冠心病发生的作用。
2001年11期 665-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俊玲;林战;张永锋;潘柏轩;唐春艳;吴正治;马德芬;
目的:探讨助孕灵治疗抗精子抗体(AsAb)阳性不孕不育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70例AsAb阳性不孕不育的男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助孕灵,对照组服用地塞米松、维生素E、维生素C,疗程皆为1~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AsAb转阴及受孕情况、内分泌水平、基础体温变化、精液分析对照等。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见效快,妊娠率及总疗效高,助孕灵对女性内分泌水平及男性精液状况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助孕灵可能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轴的各个环节,能协调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2001年11期 667-6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宣伟军;蓝茵茵;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的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选择纯音测听、声导抗等检查,同时依据不同病因和临床用药经验,辨证治疗60例SOM,并与50例采用中医传统分类辨证治疗方法作对照。结果:中医听力分型组在听阈恢复、综合疗效评定方面均具有较好疗效(P<0.01)。结论:提示配合西医检查方法分型有助于提高中医辨证准确性、客观性,更好发挥中医辨证施治优势。
2001年11期 670-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高雅;李更生;
选择男性糖尿病性功能障碍患者12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常规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乐尔胶囊,两组均治疗30天。评价服药前后阳痿、早泄、性欲减退等主要性行为障碍变化情况,同时测定服药前后血浆睾酮、空腹血糖、血清C肽、血红蛋白、心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阳痿、早泄、性欲减退的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能明显提高血浆睾丸酮、血清C肽、血红蛋白及心功能(P<0.05或P<0.01)。提示乐尔胶囊对糖尿病性功能障碍有明显的多方面治疗作用。
2001年11期 673-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史学;李歆;杨燕;王静;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住院患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观察6周内尿常规的改变。同时与同期的单纯西药治疗组30例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0%。提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结论: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P<0.01)。
2001年11期 675-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杨德明;
<正>1病历摘要马某某,男,32岁,1987年6月12日入院,住院号43710。有心脏病史24年,15天前受凉,出现发热,微恶寒,咳嗽,按感冒论治,无明显效果。
2001年11期 67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肇凯;黄献平;李跃南;范伏元;
为了研究不同脉象与血管容积图的关系,应用BC—4型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对432例受检者(包括正常脉象和10种常见病脉)进行寸口脉光电血管容积图检测,同步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脉象比较,种种病脉在寸口脉血管容积图上均显示出各种脉象的参数特征,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脉象形成的心血管病理生理特点。提示寸口部光电血管容积图参数为各类病理脉象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化依据。
2001年11期 679-6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蕾;吴志奎;张树成;吕新霞;王介东;
以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鸡胚CAM)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补肾生血中药对血管生成活性的影响,并用IPP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新生血管。结果表明,补肾生血中药含药血清可促进鸡胚CAM的血管增加,并以细小血管为主,这符合新生血管特征。提示补肾生血中药有促进血管生成和血管生成活性样作用。提出中医肾生髓理论可能与血脉生成有关,补肾生血与血脉生成的关系值得探讨。
2001年11期 683-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凌;李秋贵;浦信行;东浦胜浩;村上英之;富坚信彦;岛本和明;李文瑞;
目的:观察参地降糖颗粒对具有胰岛素抵抗(IR)伴高血压模型高果糖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6周龄的雄性SD大鼠,分别以标准餐(正常对照组)和高果糖(实验组)喂养6周,实验组又分为实验对照组和中药实验组;用ATPase染色法对骨骼肌纤维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参地降糖颗粒对高果糖大鼠的收缩压无明显改善作用;对胰岛素敏感性指标有明显提高作用;对两种骨骼肌成分有显著影响,即Ⅰ型骨骼肌纤维成分增加,Ⅱ型骨骼肌纤维成分减少。结论:参地降糖颗粒对高果糖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有明显改善作用,即通过改善骨骼肌纤维成分的变化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提示胰岛素抵抗产生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骨骼肌纤维成分的变化。
2001年11期 686-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 黄英伟;
<正>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笔者自拟中药抗溃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59例,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11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9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37.40±13.30岁,胃镜确诊者19例,其中胃溃疡7例,十二指肠溃疡12例;胃钡透确诊者30例,其中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溃疡28例。对照组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32.20±11.32岁,胃镜确诊19例,其中胃溃疡7例,十二指肠肠溃疡12例;胃钡透确诊者38例,其中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溃疡27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P>0.05)。
2001年11期 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何良志;张秋红;王书臣;闫孝诚;
为了探讨五味解毒颗粒剂对呼吸道病毒的作用及镇咳、祛痰、平喘作用,选择常见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病毒进行体内外实验研究。选用小白鼠氨水引咳法、毛细管法、药物气雾引喘法分别对五味解毒颗粒剂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体外实验结果,五味解毒颗粒剂对流感病毒甲_3型(A_3)和乙型(B)、科萨奇B_5型和B_6型肠道病毒(Coxsackie B_5、B_6简称COXB_5、B_6)、呼吸道合胞病毒(RS)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50%有效浓度依次为0.200,0.336,0.400,0.564,0.400mg生药/ml,治疗指数依次为32、19、16、11、16,而用作阳性对照的感冒清热颗粒(简称感冒颗粒)作用强度低于五味解毒颗粒剂(治疗指数为2.4~16)。对副流感病毒(HVJ)、疱疹病毒(HSV—1,HSV—2)、腺病毒(ADA_3、ADA_2)均未能显示出抑制活性。体内实验结果,五味解毒颗粒剂显示出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五味解毒颗粒剂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五味解毒颗粒剂大剂量组抑制率为14.58%,与阳性对照组感冒颗粒组(13.78%)作用相当(P>0.05)。小白鼠氨水引咳法、毛细管法、药物气雾引喘法实验证明五味解毒颗粒剂具有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表明五味解毒颗粒剂比感冒清热颗粒抗病毒作用更强并具有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2001年11期 689-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崔红生;
探讨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思路与方法。认为肺功能测定是支气管哮喘疾病诊断、疗效判定和病情预后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理气降逆,抗炎解痉是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关键环节;扶正祛邪,预防复发是支气管哮喘缓解期防治的目标重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支气管哮喘现代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必经之路。
2001年11期 692-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闽光;耿坚;丁乃时;
<正> 动脉灌注化疗可以大大提高肿瘤内的药物浓度,较全身化疗疗效明显提高,副作用少。它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较差,因此在进行介入化疗栓塞时使用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及介入前后的辅助治疗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掘井以介入的方法应用某些有抗癌作用的中药以及中医药在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辅助作用一直受到重视。1 中药介入抗癌化疗羟基喜树碱是从我国特有的珙(王同)科植物喜树中提取的生物碱。现在多用于治疗肿瘤、白血病、牛皮癣等疾病。1986年
2001年11期 694-695+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殷苏燕;
<正>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多呈进行性恶化,最终发展为尿毒症,需行替代治疗。CRF早中期阶段的中药治疗,对延缓肾功能衰竭,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本文采用中药健脾泄浊合剂治疗早中期CRF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观察50例,均为1999年2月~2000年12月住院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所有患者入选前均经内科保守治疗,血压、水电解质、酸碱度等已处于较为平稳状态。治疗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30~68岁,平均
2001年11期 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洪安;
<正>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大多有遗传家族史,病因未明,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中医对此病治疗的报道亦很少见到。笔者曾用中药治疗3例,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例病人均符合黄友岐主编的《神经病学》(第二版)中的诊断标准,且为同一家族成员。该家族已有10人发病,其中7人因此病已死亡。3例中最轻的1例关某,女,43岁,首诊时已发病5年,仅感躯体不平衡,走路不稳,路平时尚好些,路稍不平
2001年11期 696-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平生;
<正> 痔病为多发病常见病。尤以痔嵌顿,临床上常以手术治疗,病家痛苦,还易并发后遗症。我科根据上海市名老中医、著名中医肛肠科柏连松教授的经验方,拟定了加味熏洗方。并与西药高锰酸钾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标准》和全国首届肛肠学术会制定的诊断标准。84例痔病患者,男53例,女31例,年龄25~75岁,平均43.2岁。病程
2001年11期 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笑平;张剑;
<正> 笔者自1996年12月~2000年7月,治疗原发性痛风36例,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回顾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5例,女1例;年龄16~74岁,新确诊但无明显症状无法判定病程者8例,其余病程3日~4年,平均192日。可溯及阳性家族史者7例。
2001年11期 697-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国谋;
<正> 陈旧性软组织损伤为急性损伤后超过2周以上未愈者。其临床症状不如急性损伤明显,但病程缠绵难愈,常影响工作。若发生在关节附近,还可造成关节活动不同程度受限与僵直,故须采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中药熏蒸疗法,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1994年8月~1999年9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性92例,女性60例;病变部位在四肢者104例,在躯干者48例;病程0.5~2月。2 治疗方法
2001年11期 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禹;
<正> 中医诊疗系统的优势自不必说,其中的不足也需要看到,中医的诊疗过程同现代医学相比有内容指标不能数量化的弱点,治疗时针对性不强,治愈与否缺乏具体指标。中医要发展,量化指标就不能不确定,这是大势所趋。1 中医诊疗量化指标作为医学规律势在必行事物的变化无不体现着量与质的变化,中医诊疗也不能例外。量与质相互作用、制约、转化,相辅相成。一定的量会表现出一定的质,反之,一定的质又是以一定的量为前提并且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量,同时也决定了选方用药之不同。例如,同是外感风寒,就有葱豉汤、荆防败毒散和麻黄汤之不同。同是外感风
2001年11期 699-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明英;
<正> 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于各种肾脏病的后期,其病理变化颇为复杂。在治疗上,多以清化湿热、补益脾肾、标本同治为治则。近几年我们观察到,在补益脾肾时凡用温补脾肾特别是温燥之品者,患者肾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患者,男,42岁,因高血压12年伴肾功能衰竭2年于1996年8月就诊。来诊时,患者面色萎黄,咽喉肿痛,腰酸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滑。血压160/100mmHg,血红蛋白100g/L,血清胆固醇7.8mmol/L,甘油三酯2.7mmol/L,尿素氮12mmol/
2001年11期 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黎;李伟;
<正> 近些年单味药及复方针剂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临床中,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1 参麦针或生脉针两种针剂均主要由人参、麦冬组成,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功能,临床中用于:(1)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心衰,低血压及低血压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可以与其它西药联合用药。例如肺心病,有肺部感染及心衰时,与抗生素、利尿剂等同时应用。(2)糖尿病病人属中医气阴两虚证者,可应用。(3)接
2001年11期 700-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关风岭;关思友;
<正> 对于肝气郁结的治疗,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大多能取得较好疗效,但也并非尽皆如此。有些肝气郁结证或肝胃不和证,屡用疏肝之品初则小效,继则无效。究其因,此乃为成说所囿,未能细究病因及整体辨证之故,现举3例予以说明。例1:疏肝不应取之肺。尹某某,男,46岁,2000年3月10日初诊。主诉:脘腹胀满2月余,晨起轻,下午重。胃脘痞塞不通,不痛。自感剑突下不适,按之觉沉重压闷。纳食一般,无恶心呕吐,大便2日1次,不干,小便不利,胀甚时则须松解腰带,转
2001年11期 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