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谷用药经验探要

    陶御风;

    以明代著名医家方谷所著《本草纂要》、《医林绳墨》和明·倪朱谟《本草汇言》所引方谷诸稿本的内容为素材,从5个方面对方谷丰富的用药经验作了发掘和探讨。

    2001年03期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半夏生用有良效

    颜乾麟;

    <正>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的块根,辛温有毒,故历代本草多谓要水浸久洗,使其毒去性缓,再加生姜或白矾制过,方可应用。久而久之,半夏炮制已成常规,临床应用生半夏者较少。颜德馨教授善用生半夏治疗疑难病证,认为生熟虽仅一字之差,但疗效相差甚大,炮制后毒性虽去,药力也大为减弱,轻证初病或可取效,但重病痼疾则难以奏效,因此,主张临床应用生半夏,常用量6~9g,并先煎半小时以去其毒。半夏毒性,本草有“戟人咽喉,麻舌”的记载,核之实践,口服生半夏确有麻舌之感,但煎

    2001年03期 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半夏治疗不眠症

    张学华;

    <正> 笔者早在初学医时,师云:“半夏气味具薄,能升能降。沉而降,阴中之阳也。辛厚若轻,阳中之阴也。有交通阴阳之功。是治疗阴阳失调不眠症不可多得佳药。”遵照师嘱,在后来临证辨治不眠症的方药中,常以半夏为君药,以驱邪安神,调和阴阳,或加用一味半夏,作为反佐药,交通阴阳,引阳归阴,均可收到定神安眠之效。具体用法如下。

    2001年03期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半夏治疗泌尿系结石

    卢永祥;

    <正> 半夏为天南星科草本植物,药用地下块茎。因炮制方法不同,有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之分,其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胄、肺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范围广。作者重用半夏配伍其它药物治疗泌尿系结石62例获效,现介绍如下。

    2001年03期 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半夏治眉棱角痛

    李清义;

    <正> 十几年前,我有缘同吴天锡老中医同室而诊,观其治“眉棱角痛”常用半夏、生姜、沉香3味而取效。吴老诊病仔细、医德高尚、用药轻灵、亦喜助人,告我曰:“眉棱角痛常为一侧胀重而痛,半夏、生姜、沉香3味治之多验,你可试之”。而后我遵吴老之训用之,果如其言。典型病例:李某,女,50岁,左侧眉棱角处胀痛月余,诸治不除。患者恶心欲吐、左侧眉棱角处胀重疼痛,

    2001年03期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半夏外用治疗小儿腹泻

    康红;

    <正> 半夏性温燥,主治因寒痰、湿痰引起的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须炮制之后方可内服。笔者将生半夏研末,白酒调湿贴敷于双侧天枢穴处,治疗小儿腹泻,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2001年03期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单味半夏治疗腰肌劳损有良效

    葛克明;

    <正> 腰肌劳损属常见病,尤多见于体力劳动者。笔者用半夏粉吞服治疗此症,获得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用量和用法:制半夏30g,研细末,贮瓶内备用。每次用开水吞服3g,每日3次,一般1剂即愈。

    2001年03期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半夏外用功能多

    张仁强;华景芹;

    <正> 1 头癣杨某,男,12岁。199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头顶百会穴至前额发际有3.5cm×5.0cm鳞屑增生团块。患处瘙痒,头发稀疏脱落。西医诊断:皮炎。曾用肤轻松、达克宁治疗1年多,时愈时发。中医辨证:头癣。治疗方法:生半夏15g,斑蝥5g,将两种药浸泡200ml白酒中,1周后用酒涂擦患处,每日2~3次。5天鳞屑团块变薄,范围缩小,2周后头癣全部脱落,头

    2001年03期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生半夏治疗刀伤出血

    徐耀;

    <正> 1986年夏,笔者偶遇一伤者,男,34岁。被他人用刀砍伤右前臂,伤口疼痛,流血不止。当时因在荒郊野外,无任何药物器械可用,查看伤口长约3cm,深约1cm,手指活动尚好。情急中想起一位老民间医生经验,就地取半夏根茎,捣碎后敷伤处。伤者渐觉疼痛减轻、血止。患者返回后即以此法,用生半夏3g研细末换敷伤处,伤口渐愈合无碍。

    2001年03期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介鸣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李琏;

    <正> 先父李介鸣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独到之处,兹仅将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经验浅述如下。1 以症归病,补虚为要先父认为治疗心力衰竭首先要按其特有的临床症状,归类于中医的病证范畴。如左心衰一般表现为胸闷、喘息、气短、心慌、咯血;右心衰则为水肿、腹胀、呕恶等症。根据突出的主症,可归于中医喘息、肿胀范畴。导致其发病的病机乃是心、肺、脾、肾四脏的气血阴阳虚衰。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心阳可资脾

    2001年03期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叶传蕙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经验

    郭立中;刘玉宁;王红梅;

    <正> 在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蛋白尿是其临床最主要的表现,不但在短时期内不易消失,且容易反复出现,即使一般症状消失后,尿蛋白也可能仍然存在。更有部分患者,甚至在发病之初就毫无任何自觉症状,仅以蛋白尿为突出表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叶传蕙教授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这一方面的内容作以概要介绍。

    2001年03期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管竞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经验

    薛莎;刘毅;马利;

    <正> 吾师管竞环系湖北省名老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科研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肾内科疑难杂症,兹就其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经验介绍于下。1 辩证求因,审因证治管师认为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病机,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血热妄行与气不摄血。血热应分清虚实之热,实热多为外感或内有蕴热致血络损伤、血溢脉外,

    2001年03期 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以汤证辨证治疗心中难受感体会

    刘方柏;

    <正> 心中难受感,指患者自觉心中出现异乎寻常的难受感觉。心中难受感表现多端,临床常见心中塌陷感,心中悬吊感,心中血液喷射感,心中麻辣感,心中悸闷感等。心中难受感多属杂病,杂病除脏腑辨证法外,还常用八纲辨证、经络辨证等法,而验之临床,按这些辨证法施治,疗效多不满意。笔者崇尚仲景学说,仲景临床悉用汤证辨证,因而在治疗各种心中难受感时,笔者尝试着采用汤证辨证法治疗,通过观察证明该法确不失为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手段。兹举数例,以资说明,介绍于下。

    2001年03期 14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性局部热辨治体会

    钱彦方;

    <正> “局部热”,指人体本身某一部位的自觉发热,属于广义发热的范畴;但体温多在37℃左右,以手触之并不觉热,或久之则热。临床以口中烘热如火、腹中灼热、腰背热不得着床等多见。从其病机来说,属于脏腑内火。其类型分阴精亏虚、虚火亢进、燥热内结、郁火内蕴等。兹将治疗体会介绍于下。

    2001年03期 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水六君煎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1例

    谷丽敏;李伟红;朱德增;凌昌全;

    <正> 笔者采用金水六君煎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1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依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要点》中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本组31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在65~78岁之间。其中单纯型28例,喘息型3例;急性发作期者17例,慢性迁延期者14例。全部病例均排除其他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并未服用其他有关药物。

    2001年03期 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董廷瑶治疗小儿痿证4则

    夏近宜;

    <正> 1 痰湿阻络孙某,男,7岁,1985年11月6日初诊。半年前患腮腺炎并发脑炎,高热惊厥,神志不清,住某传染病医院20天,经抢救后脱险,病情稳定,智力已恢复,然两下肢瘫痪。患儿形神不活,目光迟钝,下肢痿软,不能站立,夜寐不安,梦呓,喉中痰鸣,大便干结,舌苔白腻。证属痰浊阻络,筋脉失养。治拟化痰通络。处方:竹沥半夏9g,天竺黄6g,龙齿15g,杏仁、川贝母各6g,钩藤6g,益元散(包煎)10g,陈皮5g,清气化痰丸(包煎)9g。

    2001年03期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燥热夹湿咳嗽治疗体会

    赵新秀;秦龙建;

    <正> 燥热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若出现典型证候者,用桑杏汤治之,多有佳效,但临床证候往往错综复杂,燥热咳嗽亦常有兼夹之证,以燥热夹湿尤为多见。外感咳嗽,一般病情较轻而易治,唯因燥因湿所致者,其咳最为缠绵,极易转为内伤阴虚咳嗽和痰湿咳嗽,故方书有“燥咳每成痨”之说,若燥热又夹湿邪,则两邪相搏,病势更剧,病情更加顽固难愈,加之医者辨证不清,治疗

    2001年03期 14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斑蝥酸钠注射液配合治疗中晚期肝癌34例近期疗效观察

    孙伟芬;王惠杰;黄伟贤;李毅俊;

    <正> 本科自1999年6月~2000年5月采用斑蝥酸钠注射液联合三苯氧胺(TAM)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B超、CT等影像学诊断或病理学诊断结合酶学诊断及症状、体征临床诊断属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总病例数34例,年龄分布38~72岁,中位年龄55岁;其中男28例,女6例;卡氏评分>40分,预计生存期>2个月;其中伴黄疸者24例,腹水者18例,肝区疼痛者23例;所有病例血浆甲胎蛋白(AFP)水平均>500ng/ml。

    2001年03期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麦粒灸对脾虚泄泻证患者尿D—木糖及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的影响

    余华;张安仁;张月娥;王文莉;黄迪君;

    通过临床观察脾虚泄泻患者经麦粒灸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尿D—木糖排泄率,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的改变,了解麦粒灸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经麦粒灸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两项实验指标均明显改善,且作用优于中药对照组,证实了麦粒灸对脾虚泄泻证的独特疗效。

    2001年03期 15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敦煌医方——硝石雄黄散贴敷至阳穴防治冠心病心绞痛61例临床研究

    刘新;马鸿斌;李朝平;崔庆荣;郭月季;汪龙德;李培杰;骆力;

    为了观察敦煌医方——硝石雄黄散贴敷至阳穴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并与硝酸甘油贴比较,将91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显效率为3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显效率为23.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显示敦煌医方——硝石雄黄散贴敷至阳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明显优于硝酸甘油贴。硝石雄黄散贴剂具有活血化瘀止痛、行气通络之效,可改善心电图ST段改变,降低血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2001年03期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康心力胶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与实验研究

    白民刚;刘玉华;谷刚;李普海;梁素东;张桂英;姜华静;徐宏武;曲英娥;朴德成;

    课题分临床与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按住院顺序选12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冶疗组与对照组,实验研究以心衰大鼠模型为对象,并分别对其临床疗效、血液动力学、心钠素(ANP)、氧自由基及动物心、肝、肺脏的病理切片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康心力胶囊可以明显提高心衰患者及模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酶(GSH—Px)、ANP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心输出量(CO)、心博量(SV)(P<0.05,或P<0.01)。能明显减轻心衰大鼠模型心、肝、肺脏的瘀血、水肿。临床治疗组显效、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康心力胶囊有显著的抗心衰疗效。

    2001年03期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筋脉通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钠—钾—腺苷三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张克俭;梁晓春;崔丽英;郭赛珊;郝炜欣;贾力;徐慧媛;

    为观察筋脉通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分别设立健康人组(30例)、糖尿病非神经病变组(非DN组,19例)及糠尿病神经病变组(DN组,60例),DN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Na~+-K~+-ATPase、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变化。观察到DN患者Na~+-K~+-ATPase活性较健康人明显下降,服用筋脉通胶囊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较对照组更具优势。初步证明筋脉通胶囊在改善DN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神经传导速度的同时,能提高Na~+-K~+-ATPase活性。

    2001年03期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茶树根制剂对94例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周荣根;

    高脂血症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与冠心病之发病有关,应用茶树根制剂共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94例,观察其调脂与降血粘度的功能,同时设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根据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分为血瘀型、湿阻型和气虚型。结果表明,茶树根能显著降低载脂蛋白B_(100)(Apo B_(1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可明显提高载脂蛋白A_1(Apo A_1)与ApoB_(100)之比值(P<0.001),并降低丙二醛(MDA)、脂蛋白(a)[Lp(a)],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血液流变学亦获得显著改善。

    2001年03期 162-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益肾缓衰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5例远期疗效观察

    李深;饶向荣;戴希文;

    为观察中药复方益肾缓衰方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进展,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将35例CRF血肌酐(Scr)132.6~707.2μmol/L的门诊患者,疗前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系统高血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方法治疗6个月以上,有连续5次检测记录。观察期间常规治疗与疗前相同,加缓衰方每日1剂,可酌情加减。每1~2月检测Scr等指标,并根据临床症状记分,计算各项症状总积分。以求b值的方法评估CRF进展情况。缓衰方治疗前b值与进入缓衰方治疗观察后的b值以及疗前、疗后各项生化指标,进行自身前后对照(配对t检验),每位病人进入观察时各项症状评分总和与观察结束时各项症状评分总和进行比较秩和检验。结果患者经缓衰方6~44个月,平均疗程10个月治疗后,b值明显提高,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1),肌酐清除率(Ccr)有升高的趋势,Scr、尿素氮(BUN)保持稳定,血红蛋白(Hb)较疗前升高、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益肾缓衰方结合基础治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能使肾功能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对CRF的并发症及使病情加重的危险因子有抑制作用。

    2001年03期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舒肝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23例临床研究

    尚建中;张正行;

    采用配对设计、随机对照方法,对4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分别给以舒肝汤和一般常规治疗,疗程为12周。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2、6、12周检测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并计算出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结果治疗组服药2周后,Dpv与Dsv显著降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用药6周后,Dpv、Dsv持续降低,Qpv与Qsv也比用药前显著下降,说明从用药第6周起,门、脾静脉内径与血流量均呈显著下降。治疗组服药2周后,Dpv与Ds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用药6周和12周后,Dpv、Dsv及Qpv与Qsv分别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以活血化瘀中药为主组成的舒肝汤可降低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压力。

    2001年03期 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疏肝健脾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影响

    李国霞;谢建群;陆雄;马贵同;龚雨萍;

    <正>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我们通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法对腹泻型IBS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为此,本文从引起该病重要原因之一的胃肠激素着手,对中药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2001年03期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益气活血法联用蝮蛇抗栓酶治疗糖尿病足28例

    王凡;

    <正> 我们从1995年以来,运用益气活血法联合蝮蛇抗栓酶股动脉注射治疗糖尿病合并足趾坏疽及溃疡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为Ⅱ型糖尿病。其中男17例,女11例,糖尿病史2~24年,平均8. 2年。28例中皮肤溃疡8例(单足6例,双足2例),溃疡发生时间2~15天,平均5.6天;足趾坏疽20例,干性坏疽16例,湿性坏疽4例,坏疽发生时间15~60天,平均32.5天。入院时空腹血糖9.87~22.80mmol/L,平均15.08mmol/L,尿糖定性(++~+++),患侧足背动脉消失。

    2001年03期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肥厚性心肌病病案

    王洪永;袁力;

    <正> 1 病历摘要患者吴某,男,66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慌、气短15年余,加重3月,于1997年2月28日14时住院。患者胸闷、心慌、气短15年余,劳则加重,曾多次诊疗,均诊为“冠心病”,予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代谢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疗效不佳。近3月来,自感诸症加重,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曾给予硝酸甘油、消心痛、肠溶阿司匹林、倍他洛克等治疗,效果不佳,并伴乏力、健忘、口干欲饮、眠差、多梦易惊等,即来我院就诊。

    2001年03期 1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心病气血辨证面色变化特点及面部血管容积图检测分析

    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程韵梅;

    为探讨心病气血辨证面色变化的特点及其机理,应用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对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脉瘀阻证患者114例及相应的病理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面部血管容积图观测,同步检测分析了中医面色和心功能、血液流变学、舌尖微循环。结果心病3证较之健康人h_1和h_5均有降低,而t_1和w明显延长。其中心气虚证病人h_1和h_5明显降低,其h_1/t_1和h_5/h_1显著低于肺气虚证;心血虚证病人t_1和t_4显著延长,其t_1/t和(t_4—t_1)/t显著低于肝血虚证;心脉瘀阻证患者h_3和w均明显增大,其h_3/h_1和w/t均显著高于肝经血瘀证。表明心病3证型的面色、面部血管容积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证的病理生理特点。

    2001年03期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手触冷水即有尿意治验

    卢普纯;

    <正> 曾某某,男,69岁,干部。1990年6月1日初诊。患者两手指接触冷水后则有尿意已有2周。初始症状尚轻微,未予介意。其后症状渐加重,手一接触冷水即有尿意,且小便不能自控。时值夏日也不敢用冷水洗手,平时诸如洗菜、淘米等家务活亦不能做,颇为苦恼。患者曾于1979年患脑血栓住院治疗,经治已完全康复。诊见神志清楚,形体瘦削,面色少华,肢体活动自如,两手接触冷水后,手指端无发白、无青紫及痛痒感

    2001年03期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理测验与神经衰弱辨证分型关系的探讨

    王静怡;林海;王晓燕;刘冬霞;查鹏洲;

    对345例神经衰弱患者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评定,探索3量表测定值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合临床症征,以上述3个量表的测验值中,焦虑评分高于抑郁评分者作为实证。结合临床症征,抑郁评分高于焦虑评分者作为虚证。无明显虚实症征者作为轻证。结果:(1)实证127例,虚证124例,轻证94例。除轻证SCL—90的人际关系、抑郁、偏执3项外,与常模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2)虚、实、轻证的评分结果与假说相符,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用3量表对神经衰弱的中医辨证进行相关对照及量化评定有一定的可行性。结合病史、症征,认为将实证定为风痰阻络、虚证定为气阴两虚较为合适。轻证临床虚实表现不典型,故另立一型,以待研究。

    2001年03期 176-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更年安怡片对去卵巢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的影响

    谭异伦;黎烈荣;范红霞;

    <正>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机体重要的整合调控系统,网络的功能性环路主要是通过神经肽、内分泌、免疫分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成。近年来,认为更年期综合征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协同影响而发病的。更年安怡片具有补肾健脾的功效,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前期实验已证明更年安怡片对小鼠胸腺有明显增重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更年安怡片对免疫功能及免疫分子的影响,本文采用放免分析法,观察了更年安怡片对去卵巢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2001年03期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应用法则思考

    牛春涛;韩晗;王向峰;

    在系统化辨证思想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中药药理学,对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法则进行了研究,旨在使活血化瘀疗法系统化和规范化。

    2001年03期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误治救误及其教训——对《中医杂志》所刊误治救误文章的总结

    熊曼琪;李永宸;

    <正> 中医论文历来以介绍总结成功经验居多,而报道临床失误较少,成功的经验固然有益于读者,但是失败的教训亦不容忽视,它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也有裨益。为确保治疗用药安全,更好发挥中医中药治疗效果,现对《中医杂志》(创刊于1955年1月,月刊,前身为《北京中医》。1960年8月~1961年6月休刊,1966年8月~1972年6月停刊。1972年7月复刊后改名为《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7期恢复《中医杂志》名称)创刊以来,所刊中医误治、救误文章进行一次总结,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2001年03期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佛手散加味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

    刘韫;刘铭;

    <正> 例1:范某,男,42岁,1996年8月9日诊。左下肢肿痛2年,伴左脚内侧溃疡3月。肿痛每于午后或行路多时加重。溃疡则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查:左下肢轻度水肿,左脚内侧溃疡面积约铜钱大小,双足背动脉搏动如常。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5.4mmol/L。血常规:白细胞9.8×10~9/L,中性0.78,淋巴0.22。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伴溃疡。证属水肿,气血亏虚,血痰同病,湿热久羁,痹阻脉络。治宜益气养血,

    2001年03期 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咳嗽变异型哮喘如何诊治?

    崔红生;武维屏;

    <正> 答: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又称咳嗽型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或特殊类型,约占哮喘的5%~6%。其以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由于没有喘息,不易被临床医师认识而导致失治、误治。 CVA的诊断包括4个方面:(1)无明显诱因持续性干咳2

    2001年03期 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肝病脾脏肿大怎样治疗?

    林宗广;

    <正> 可有轻度脾脏肿大,后者有80%以上在左季肋下可触及肿大脾脏,脾大明显者可演变为脾功能亢进,表现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脾大为慢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尚有肝功能损害的一系列表现。因此,欲要回缩脾肿大、唯有逆转肝脏病变。按中医理论分析,本病系正虚邪实病。对于正虚的具体辨证,要以阴阳气血虚证为纲,脏腑虚证为目,纲目结合,方为确切。邪实主要为瘀血壅滞。所以扶正软坚法为国缩脾大的大法,常见具体治疗有以下几种。

    2001年03期 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席汉氏综合征中医证治需注意什么?

    姚石安;

    <正> 答:本病属于中医“血枯闭经”范畴,为妇科疑难杂症,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兹就证治特点分析如下。在诊断方面,本病有较明确的病史,多为产后大出血伴休克,垂体前叶组织缺血坏死,随之出现垂体功能减退,临床表现为继发性闭经,第二性征及内外生殖器逐渐萎缩,性欲减退,白带极少、消瘦、面色苍白、怕冷,毛发脱落,血压偏低,促卵泡成

    2001年03期 18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哪些中药能调节胃肠动力?如何运用?

    陶春祥;

    <正> 答:一类是理气药,有调节胃肠动力作用,根据对肝胆、脾胃、大小肠等脏腑影响,进行归经分类。如入肝胆经的有香附、青皮、橘核、郁金等;入脾经的有陈皮、沉香等:入胃经的有木香、苏梗、柿蒂、绿萼梅、陈皮等;入大、小肠经的有枳实、枳壳、大腹皮、厚朴等。这些理气药分别有疏肝、利胆、和胃、厚肠等功能,均可促进胃肠运动。另一类中药是针对疾病的不同性质,应用相应的中药来促进胃肠动力,达到治病目的。如温中散寒的高良姜、木香,清热的黄连、炒栀子、蒲公英、川楝子,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白豆蔻,养阴生津的石斛、麦冬等。

    2001年03期 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儿遗尿能否用清利之法?

    赵复国;

    <正> 答:小儿遗尿有肾虚失固,肺脾气虚,膀胱湿热之分。肾虚失固证: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主五液,开窍于二阴,职司小便。肾主闭藏,与膀胱互为表里,职司小便的调控。肾脏、膀胱虚寒,固摄失司,不能制约水道,故睡中遗尿。《内经》所谓:“膀胱不约为遗弱”实指此机理而言。常见每晚睡中遗尿,醒后方知。面色(白光)白,腰酸膝软,四肢清冷,经常感冒,智力迟钝,纳食呆减,大便稀溏,脉弱舌淡。治用温补肾气.固摄小便。温补肾气用熟地黄、淫羊霍、附片、肉桂、巴戟天、仙茅等,温补肾气,益火消阴。缩泉固摄用益智仁、山药、乌药、山茱萸、桑螵蛸等,益肾固摄,缩泉止遗。

    2001年03期 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思”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

    杜文东;

    <正> 中医的“七情学说”,始于《内经》时代,是当时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中医病因学说中内伤致病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中,人们对七情的内涵提出了一些异议,尤其对“思”的确认更为集中。探究“思”的实质,对于发展完善中医的情志致病学说,使其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2001年03期 18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清营汤方证探究

    任利;

    <正> 清营汤出自吴瑭《温病条辨》。由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组成。在原书中,对其方药配伍未予详解,后世作解者,对方中使用金银花、连翘、竹叶心等药的目的、观点不同,继而对其主治证候的认识亦有分歧。1 对清营汤方证的争议后世对清营汤方证的解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吴瑭在《温病条辨》清营汤治证中并无气分症状的记载,该方是专为温

    2001年03期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傅青主女科》运用白术特色探析

    张晓峰;

    <正> 傅山运用白术的特色之一是使用范围广,用治病证多。据笔者统计,该书所载77首(自创75首)方剂中,组方中有白术者多达45首,使用频率接近6成。就其使用范围而言,该书所列11门中,除“难产”门诸方未用白术外,其余10门都有运用,其中使用频率较高者分别为“种子”(9/10)、“妊娠”(9/12)、“血崩”(5/7)、“产后”(7/10)、“调经”(7/14)诸门。从所治具体病证来看,傅山每论一病证便出一方治,77首方剂无一重复,含有白术的45首方剂用治经、带、胎、产、杂45种不同病证,而尤多用于各种血证(11首)、不孕症(9首)和痛证(7首)。

    2001年03期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久泄勿忘血瘀

    田在泉;

    <正> 久泄多虚,健脾补肾此其常,久泄兼瘀,此乃久病入络是也,当化瘀通脉治其变。临证之时,要知常这变,既要治其常,又勿忘其变,明此医理,往往事半功倍矣。正如王清任所云“泻肚日久,百方不效……凡肚腹疼痛总不移的是血瘀。”可谓切中契机,一语中的。其临床特征是:泻泄不止,里急后重,或泻后有不尽之感,大便粘滞不畅,脘腹胀满痛,或腹痛如刺,痛有定处而拒按,口干不欲饮,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脉弦或涩,更有患者,大便时干时稀,反复不愈,诚为瘀血使然。余在治疗之时,依据辨证,配以化瘀通络之品,脾络一和,运化复常,水津四布,泻泄

    2001年03期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