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瘀通脉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酶的影响

    韩艾;

    将36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化瘀通脉注射液组(治疗组)270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对照组)90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凝血酶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酶值较治疗前均有较明显改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中发现,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一定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000年06期 8+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28 ]
  • 症瘕口服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实验研究

    杨耀芳;王钦茂;方学明;程民;朱满芳;杨翊雯;纪文;

    用种植内膜的方法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观察症瘕口服液的疗效并与丹那唑比较。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前列腺素F_(2α)(PGF_(2α))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双抗体放免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_2)与孕酮(P)水平。结果症瘕口服液能降低大鼠血浆PGF_(2α)水平、血清E_2及P水平;EMAb均无阳性;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证明症瘕口服液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有效药物,血浆和血清PGF_(2α)、EMAb、E_2和P水平的变化,可作为EMT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

    2000年06期 8+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 ]
  • 加味过敏煎治疗人工性荨麻疹32例疗效观察

    李元文;周德瑛;张丰川;

    <正> 人工性荨麻疹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肤瘙痒,搔抓后皮肤出现条索状红色风团。本病的发生可能因患者体内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组织胺的释放,从而引起皮肤风团发生。西医治疗常用抗组织胺药,可不同程度的改善症状,但不能治愈本病。而中医治疗,可以改变患者的体质,稳定肥大细胞膜,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笔者应用自拟方加味过敏煎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与克敏嗪10例作为对照,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观察1995年7月~1999年12月皮肤科门诊人工性荨麻疹患者42例,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抓后起风团持续1个月以上,皮肤划痕征(+),除外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肝炎者。随机

    2000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8 ]
  • 黄芪治疗震颤麻痹合并低血压

    张合红;

    <正> 笔者用单味黄芪治疗震颤麻痹病人服用美多巴或息宁等药引起的低血压19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2000年06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 ]
  • 黄芪善治脊髓损伤性截瘫

    朱树宽;

    <正> 笔者近些年来,以黄芪为主药,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截瘫,取得满意疗效,兹举两例如下。王某,男,29岁。1995年10月5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患纵隔淋巴瘤而行放射治疗,1个月后出现双下肢无力,感觉迟钝。初未在意,后日趋严重,渐至不能站立及行走。当地医院诊为脊髓损伤(胸_(10)节段),经住院给予激素、抗生素及营养支持疗法,治疗3个多月,未见明显效果。余见患者胸部(胸_(10))以下完全瘫痪,二便失禁,常自汗出,舌淡稍胖边齿印、苔薄润,脉沉细无力,诊为气虚络阻,精血亏损,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60g,桂枝15g,赤芍、白芍各15g,当归15g,杜仲10g,桑寄生24g,续断24g,地龙10g,土鳖虫10g。姜枣为引,水煎温服,日1剂。服上方10剂后,下肢可徐徐抖动;二诊上方黄芪改为90g,继服10剂,下肢可有曲屈动作;上方黄芪加至120g,继服10剂,下

    2000年06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 ]
  • 重用黄芪治疗顽固性老年瘙痒症

    陈富山;

    <正> 黄芪为补气要药,《神农本草经》云能治“大风癞疾”。本人重用黄芪,配伍养血和营之品,治疗顽固性老年皮肤瘙痒症收效甚佳。共治疗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55~74岁,病程6个月~4年。均经西医皮肤科确诊,服用多种西药及外涂多种药液乏效。治宜益气养血,和营祛风。基本方:黄芪60g,当归10g,白芍10g,甘草6g,熟地黄20g,制首乌20g,丹参10g,蝉蜕10g,白蒺藜10g。每日1剂,水煎服。效果不显者,黄芪可渐加量至100g,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7例,显效3例,无效1例。

    2000年06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 ]
  • 单味黄芪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肠炎

    王飞儿;

    <正> 近几年来,笔者以单味黄芪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肠炎,预防小儿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等,收效颇佳,兹举例介绍如下。例1:王某,女,32岁。1990年孕2月时外感风寒,1周后外邪尽,而鼻痒、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一直延至产后,缠绵不愈。晨起一遇冷空气即发,遇劳尤剧。五官科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几年来曾服过扑尔敏、息斯敏、酮替芬等抗过敏药,服时症状消失,停药后又复发。患者平时倦怠懒言,气短音低,纳呆腹胀,畏寒便溏,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濡弱。辨证为肺脾气弱,治拟益气固表。笔者试用单味生黄芪50g,加水100~150ml,覆盖,隔水炖,每日2次口服。连服1周后,鼻痒减轻,喷嚏减少,1月后症状消失。半年后因身体过劳而复

    2000年06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 ]
  • 黄芪治疗扁平疣

    王怀平;

    <正>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笔者用其善走肌表、固皮毛之特性,治疗扁平疣,效果甚佳。如治田某,女,15岁。右手臂背侧及面部散在分布卵圆形如黄豆大扁平丘疹,曾间断用药(不详)2年效不佳。诊为扁平疣。处方:黄芪30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茵陈各20g,莪术、当归、丹参、白术、焦三仙各10g。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嘱病人每晚睡前温水洗脸后,用纱布蘸药汁少许,轻轻擦洗患处15~30

    2000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周霭祥治疗白血病经验

    胡乃平;王展翔;

    <正> 周霭祥先生从事中西医结合血液病研究40余年,现为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对血液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 病因病机探讨周先生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原因为热毒或瘟毒,概称之为毒邪,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致病因素。毒邪伏于髓内或入髓伤血,引起血瘀,表现为骨痛、胸骨压痛、肝脾肿大、骨髓白血病细胞极度增生、舌质紫暗等。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出现贫血或血虚,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舌质淡等。血为气之母,在血虚的基

    2000年06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6 ]
  • 奚九一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经验

    赵兆琳;李厚铨;吴伟达;方豫东;杨霄;王健;

    <正>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属中医“脉痹”范畴。奚九一教授根据现代医学已经明确的各阶段病理演变过程,以王清任《医林改错》“血热则煎熬成块”的中医“血热”理论为指导,总结了“分期辨证”治疗的诊治经验,兹介绍于下。1 急性期临床表现:患肢灼热、肿胀、疼痛、浅静脉充盈扩张明显;大多伴体温升高,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有力等一派实热征象。辨证:血热邪盛。本期肢体静脉瘀血肿胀症候群呈

    2000年06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7 ]
  • 三伏灸预防感冒80例

    林滨;

    <正> 我科自1991年起在采用三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同时,发现三伏灸对预防感冒有满意的疗效,现将几年来临床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临床观察80例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5~73岁;其中合并过敏性鼻炎、鼻窦炎28例,合并冠心病17例,气虚体弱24例;病程3~10年者58例,10年以上者22例;每年平均

    2000年06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 ]
  • 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刘傲霜;

    为了观察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治疗组选取颈夹脊穴进行温针灸,两个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刺、口服颈复康冲剂治疗,统计3组疗效并作Ridit分析与u检验,同时对3组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两对照组疗效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1),温针灸颈夹脊穴疗效最佳。3组治疗前后的TCD检查平均峰流速(Vm)均有改变,其中温针灸颈夹脊穴的改变最明显(VA、BA均P<0.01)。证明温针灸颈夹脊穴能有效扩张血管,缓解椎—基底动脉的痉挛,降低其血流速度,从而减轻乃至消除临床症状。

    2000年06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9 ]
  • 慢性肾衰患者不同阶段病机证候特点临床分析

    阳晓;朱文锋;周小舟;胡学军;龙菊香;

    通过大宗临床病例调查,揭示了慢性肾衰中医病机错综复杂,不同阶段主要病机及证型分布具有差异性。在邪实方面,湿热、瘀血贯穿始终并且是导致病变进行性恶化的主要因素。浊毒的出现是慢性肾衰发展到晚期的特征性病理产物,是导致五脏衰败,阴阳离决的主要机理。浊毒可寒化而表现为寒湿浊毒证,热化而表现为湿热浊毒证。慢性肾衰病程中水停、外感等邪实病变出现率虽相对较低,但对慢性肾衰进展亦产生一定影响。

    2000年06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108 ] |[阅读次数:19 ]
  • 固肾纳气法配合西药救治肺心病心衰1例

    孙继远;

    <正> 陈某某,女,50岁,1997年5月8日入院。患喘证10年,每遇外感即发,两月前又因感冒而呛咳频作,呼吸困难,以午后及夜间为重。无盗汗,咳痰色白,咯之不利,逐步加重。近6日来,呼吸急促,惶惶若气欲断,动则心悸,喘息更甚,时时自汗,不能平卧,饮食减少,小便时失禁。望诊:形瘦神惫,呼多入少,口唇紫绀,桶状胸,舌质紫暗而润,少苔。闻诊:呼吸急促,语言低怯,咳痰无力。切诊:脉滑疾,脘腹胀,下肢浮肿。查体;体温38℃,脉搏:166次/分,呼吸:30次/分,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66

    2000年06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Reiter综合征病案

    汪玲;

    <正> 1 病例介绍严某,男,46岁,工人。入院日期:1999年2月1日。患者半月前发热(体温在39℃左右),腹泻,腰背及关节疼痛,同时伴有眼结膜充血、尿灼痛。在院外用青霉素800万U静脉点滴1周,体温降至正常,但关节疼痛日益加重,以腰、肩、肘、膝以及趾关节为甚,疼痛呈游走性,局部红肿,关节活动受限,且仍有眼结膜轻度充血、畏光,尿灼痛,口干喜热饮,大便干结。即收中医病房进一步诊治。查体:体温36.4℃,跛行,眼球结

    2000年06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成人Still病病案

    冀承一;石绍伟;秦元兆;

    <正> 1 病例介绍李某,女,25岁,教师。于1996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散在红色皮疹,无其他伴见症状,未予诊治,自行消退。1997年1月中旬,出现咽痛,但无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等外感症状,仍未诊治。至1周后,出现双踝关节红肿疼痛,渐及膝、掌、指、肘、肩关节疼痛,呈对称性、游走性,痛处觉灼热。颈及躯干部散在红色皮疹,形态不一,高出皮肤,微有痒感。体温每日波动在38.5~40℃之间。在某院就诊,查血象不高,诊为风湿

    2000年06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 ]
  • 辨证治疗小儿顽固性心律失常26例

    陈建平;

    <正> 笔者于1990年3月~1997年8月辨证治疗小儿顽固性心律失常2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5岁者4例,5~10岁者16例,>10岁者6例;病程6个月~2年者9例,2~+~4年者12例。4~+~6年者5例。其中心肌炎后心律失常18例,体格检查发现心律失常8例。症见胸闷或气短10例,纳呆8例,多汗3例,易外感4例,头晕2例,心悸乏力、口干欲饮、鼻衄、面部浮肿、遗尿、多梦各1例,无主诉4例。心电图变化有频发室性早

    2000年06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生化汤合失笑散治疗植入性胎盘3例

    祖武;祖慧中;

    <正> 笔者自1995~1997年间,应用生化汤合失笑散治疗部分性植入胎盘3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例均系剖官产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第3产程胎盘滞留,经我院妇产科确诊为植入性胎盘。患者年龄22~25岁,均

    2000年06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 中药平疣散治疗扁平疣449例

    曹方洪;焦晓明;

    <正> 笔者自1994年2月~1997年10月采用自拟方平疣散袋泡剂与左旋咪唑、聚肌胞作对照,共治疗扁平疣82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21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449例,男146例,女303例;年龄8~36岁,平均22.3岁;病程2周~7年。对照组372例,男117例,女255例;年龄6~44岁,平均23.1岁;病程1月~4年。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典型皮损特征,病理检查符合扁平疣病理改变。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000年06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8 ]
  • 对称经脉与不对称脏腑的联系

    沈雪勇;刘西娟;

    <正> 十二经脉均左右对称分布,但十二经脉所属的脏腑并不都对称地位于胸腹腔内,这些不对称脏腑所属的经脉如何联系?笔者以为,不同侧的脏腑经脉之间应有联系,其理由及联系途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 两侧经穴对单一脏器均具调治作用。单一脏腑病变可反应于两侧经脉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针灸两侧经穴对其所属脏腑的功能均有影响。单侧取穴时,可以取相应脏腑同侧的经穴,也可以取其对侧的经穴,两侧经穴也可以轮番使用。针灸经穴后疗效的产生,可能是通过整体功能的调节而间接地影响相应脏腑

    2000年06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 择时服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

    王惠;

    <正> 择时用药,属当代时间治疗学的范畴,古今皆有应用,择时依据也是多方面的。对脾虚泄泻法采用的巳时给药法,是依据经脉气血流注节律来确定的。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流注次序,《灵枢·营气》篇已有阐述,但十二经脉经气运行和12时辰相配合,则起于金元时期,首见于当时流行的“十二经脉纳地支歌”,歌云“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据此知巳时是气血流注于脾经,脾经经气旺盛的时辰。气血流注的昼夜节律,以往主要用于子午流注针法,当代也有一些实验研究证实其有一定客观基础,但用于指导择时用

    2000年06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 ]
  • 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目之疮疡的体会

    黄霄;于晓琳;吴纠纠;

    <正> 千金苇茎汤为治疗肺痈的名方。方中苇茎清泄热毒为主药,桃仁活血祛瘀消肿,冬瓜仁清热化痰排脓,薏苡仁清热排脓,诸药合用,紧扣疮疡之病机,共收清热化痰,祛瘀排脓之功。在眼科疾病临床证候中,具有疮疡性质的红赤焮热肿痛成脓等改变很常见。故清热解毒为其治疗大法。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疮疡一样、要分期辨证施治,初期宜消,祛邪为主,着重清热解毒;中期宜托,扶正祛邪并重,着重补益气血,透脓托毒;后期宜补,扶正为主。今按眼的五轮辨证,使用千金苇茎汤治疗目之疮疡收到了很好疗效,其应用体会如下。1 肉轮:肉轮属脾,疮疡中以针眼最为常见。它是指睑弦生小疖,形如麦粒,赤肿疼痛,继之成脓的外障眼病。相当于西医的麦粒肿。针眼的病理改变完全符合疮疡病机,故临床可单用千金苇茎汤煎服清泄热毒,祛瘀排脓。结合肉轮属脾,适当加大黄通腑泻热,效果更佳。2 血轮:血轮属心,疮疡中以漏睛和漏睛疮最为常见。漏睛是指大眦头常有粘液或脓汁自泪窍外漏的外障眼病。它常为椒疮的一种合并症,还有可能演变为漏睛疮。类似于西医的慢性泪

    2000年06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 ]
  • 芩连四物加味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验证

    邹永胜;

    <正> 更年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对某些迁延不愈的患者,治疗颇感棘手。笔者研读《中医杂志》1997年第9期“祝谌予临证用方特点”一文,深受启发,文中祝谌予教授用芩连四物加味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及神经衰弱,表现为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口咽干燥、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等症。笔者以此治疗多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疗效满意。兹举验案介绍如下。邓某,女,46岁,1998年4月23日初诊,诉近1年来反复出现热气自下上冲,继之出现面红汗出,每日数次,同时伴见心烦易怒,头晕失眠,月经前后不定期。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经各种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中

    2000年06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应用蜈蚣治疗痉咳

    廖满林;廖穗波;

    <正> 蜈蚣味咸、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功能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笔者经过10多年的临床观察应用,证明蜈蚣的确是一种治疗痉咳的良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加蜈蚣一药,结果疗效大有改善。患者服药后疗效好,疗程缩短,副作用小。蜈蚣为何能解痉止咳,缘取于其息风解痉之功,特别是顽固性痉咳的患者,呼多吸少,支气管痉挛得解,呼吸当然顺畅而

    2000年06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 ]
  • 脾肾两虚夹瘀夹痰理论与衰老机理探讨

    钟毅;孙立;朱秉匡;

    中医学认为,衰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肾虚、脾虚可致衰老,瘀血、痰浊亦可致衰老;而补肾法、健脾益气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法均可延缓衰老。其中补肾健脾益气是延缓衰老的基本途径,活血化痰是延缓衰老的重要方法。但虚实夹杂多因素致衰老更多见,其中“虚”多集中于脾肾两虚,“实”则集中在痰浊与瘀血两大类。脾肾两虚、夹瘀夹痰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衰老的本质,是衰老的主要病机,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方面论证了补肾健脾益气、活血化痰延缓衰老的途径。

    2000年06期 325-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176 ]
  • 黄芪对血压的双相调节作用

    查益中;

    <正> 黄芪对血压具有双相调节的作用,即在于黄芪的补气功能。现分述如下。1 治疗低血压低血压临床表现为眩晕、疲乏甚或心悸胸闷,气促等一系列虚象证候。大多为心气不足,气血两虚,阴液亏损所致。黄芪善于补气升阳而提升血压。如治吴某,男,62岁。1996年6月5日初诊。主诉:眩晕欲倒、胸闷疲乏1月,加剧1周。患心动过缓及低血压年余,经用能量合剂、丹参制剂、阿托品等药能改善症状,近月来经用上药疗效不明显。症见面色苍白,舌胖质淡,脉

    2000年06期 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821 ] |[引用频次:196 ] |[阅读次数:141 ]
  • 单用黄芪治痱病

    曾长楼;

    <正> 笔者1996年诊治一病人,主诉发热7天不退,继现全身四肢痛,痿软无力,不能站立,不能持碗进餐。西医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住院治疗2月中西药迭进罔效。因经济原因出院。患者神志清,语言利,唯语声

    2000年06期 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7 ]
  • 重用黄芪治疗乳泣

    谈娴娴;

    <正> 笔者根据黄芪擅长补气固摄的特点,在临床中每遇乳泣患者重用黄芪加入辨证方药中,均能获得满意疗效。如治毕某,女,33岁,5年前生一男孩,自哺乳,断奶后两乳头经常溢水,量不多,色清淡,无异味,经西医诊断已排除乳房肿瘤。用西药治疗无显效,遂于1995年2月来本院中医治疗。症见神精紧张,面色少华,形瘦。查乳房软,无压痛,无肿块扪及。挤压乳房后可见乳头湿润,舌胖嫩苔薄腻,脉小弦重按无力。予炙黄芪15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2g,升麻炭6g,玫瑰花6g,生麦芽30g,每日1剂,分2次服。用药1周后精神

    2000年06期 330-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0 ]
  • 黄芪治疗排尿性眩晕

    黄春玲;

    <正> 《本草纲目》载“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去虚热”。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黄芪含糖类、叶酸和氨基酸等,具有强心、调整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代谢、恢复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本品对排尿性眩晕疗效颇佳,现举例介绍如下。患者男,26岁,1996年12月16日初诊。因排尿时眩晕、胸闷、心悸、汗出、下肢发软1月,未曾就医,于当日晨醒后排尿时晕倒,当时不省人事,数十秒钟后自行

    2000年06期 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0 ]
  • 黄芪治疗声带水肿

    文少芳;

    <正> 1995年4月中旬诊治一68岁女患者。因春节期间受凉后发热,体温39.1℃,咽痛,咽充血(+++),在就近医院诊治4天,热退,但咽痒、咳嗽不止,声嘶,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胸透双肺未见异常,诊断为“过敏性咳嗽。”先后服用清音丸、止嗽散、六味地黄丸以及先锋Ⅵ、安必先胶囊。症状未见减轻,声嘶渐重以至音哑。转我院五官科就诊。喉部检查:咽喉充血(+++)、声

    2000年06期 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8 ]
  • 潘澄濂辨治昏迷4则

    潘跃飞;

    <正> 昏迷作为一个症状,可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往往表示病急且重。本人在随先祖父潘澄濂临床时,曾目睹其治愈多例因西医诊治罔效而邀中医会诊的病例。现选4则病例介绍如下。1 脑外伤后遗症所致昏迷周某,女,28岁。1985年10月8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因车祸作颅脑手术。根据原病历记载,因脑外伤并血管畸形,手术后恢复出院。但1月后每周3~4次出现头痛,加剧时面色发紫而昏迷、四肢颤抖,半小时左右渐醒,醒后如常人。西医排除癫痫与脑血管痉挛性

    2000年06期 335-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史济招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徐慧媛;齐贺彬;

    <正> 慢性胃炎以上腹部隐痛、饱胀、纳差、乏力为主症,但兼症繁多,无疑给临床治愈该病带来一定的困难。史济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善抓主要矛盾,临床疗效较好,举例如下。1 寒热错杂型胃炎例1:赵某某,女,51岁。就诊日期:1997年11月4日。上腹胀满、恶寒喜暖加重20余天,伴有食欲不振,打呃不畅,口苦、口干、口粘,不思饮水,周身乏力,忽冷忽热,阵阵汗出,频频肠鸣,大便溏软。脉弦滑,舌暗、边有齿痕、苔白微腻。查体: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

    2000年06期 337+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0 ]
  • 乌梅丸运用体会

    陈岁;

    <正>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一首方剂,由乌梅、黄连、干姜、细辛、附子、桂枝、黄柏、人参、当归、花椒组成。后世多改丸为汤剂。笔者根据乌梅丸“酸甘辛苦复法”的组方特点,灵活运用于临床,有一定体会,现介绍如下。1 谨守病机,善用原方乌梅丸为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阴病主方,本方与其它寒热并用方剂的最大区别是“重用酸以平肝”、“寒热刚柔同用”。吴鞠通曾对乌梅丸进行探讨:“酸甘化阴,辛苦通降,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笔者在临床上,通过调整

    2000年06期 340-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8 ]
  • 浓缩香砂养胃丸预防化疗后呕吐82例

    庞香茹;贾义红;王霄扬;杨继中;

    <正> 香砂养胃丸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化湿降逆止呕功效。我科自1995年10月~1998年12月应用河南宛西制药厂生产的香砂养胃丸(浓缩丸)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化疗药物后呕吐8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均经过化学治疗,并除外其他因素所致呕吐。化疗前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本组164例,男76例,女性88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55岁。食道癌62例,胃癌36例,肺癌18例,乳腺癌16例,恶性淋巴瘤16例,睾丸精原细胞瘤6例,其他10例。2 治疗及观察方法方法:全组采用1:1对照,随机分组,治疗组82例应用香

    2000年06期 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 辨脉论治痤疮的体会

    高建忠;

    <正> 痤疮,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好发于发育期青年男女面部及胸背等处,有碍美容。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面鼻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痤疮的发生主要由肺经血热,上熏头面,肠胃湿热,蕴结肌肤,及外感风邪所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本病发于肝、肾者远较发于肺、胃者为多,同时体会到辨脉论治痤疮有着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1 脉见大象,肾水不足这类患者,以青年男性为多。脉见大而虚弦,应指有力而缺少柔和、潜藏之象,尤以尺脉虚大不藏为明

    2000年06期 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4 ]
  • 伏天穴位注射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沈利华;

    伏天对3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用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BCG—PSN,简称PSN)穴位注射足三里、定喘穴、肺俞穴,总有效率84.37%。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血清IgA、IgG、IgM和补体C_3。结果表明,伏天用PSN穴位注射能使患者过低的CDS_8~+升高(P<0.01);升高的CD_4~+/CD_8~+比值降低(P<0.01);IgG明显下降(P<0.01);C_3明显升高(P<0.05)。证明本方法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为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2000年06期 343-344+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13 ]
  • 补肾摄血汤治疗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82例

    朱兰;李菽;陈小青;吕健美;

    <正> 1988年3月~1999年5月,我们采用补肾摄血汤治疗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取得较好效果,并与西药克罗米芬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62例均经B超及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病变,并排除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经中医辨证属肾脾虚者。年龄22~44岁,已婚者70例,未婚者92例,病程6个月~

    2000年06期 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9 ]
  • 千金方验案3则

    王三虎;

    <正> 1 奔豚许某,女,42岁,陕西合阳县公安局家属。1998年6月23日就诊。自觉腹中有物上冲心胸,一日数发,发则烦闷难忍,伴有头痛头晕,失眠心悸,多梦易惊,恶闻人声,不耐烦劳半年。虽经多方医治,效果不显。刻诊:诸症如前,舌质红,苔薄黄稍腻,脉滑细数,病属奔豚。当用仲景之奔豚汤加味,药用:黄芩12g,白芍15g,川芎12g,当归12g,甘草10g,生姜5g,葛根15g,李根

    2000年06期 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2 ]
  • 心脉通胶囊抗心肌缺血与血管内皮保护的临床研究

    丘瑞香;贺敬波;蓝军;邝翠仪;刘红健;冯君;

    为探讨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将6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心脉通胶囊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计分、心肌缺血总负荷(TIB)、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计分、TIB、MDA均显著下降(P<0.05),而心脉通胶囊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心脉通组ET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NO、SOD明显上升(P<0.05),而心脉通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心脉通胶囊有良好抗心肌缺血作用,其作用机理与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密切相关。

    2000年06期 347-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92 ]
  • 知柏地黄丸为主治疗无排卵不孕症82例临床观察

    陈华兴;

    以知柏地黄丸为主方,根据个体虚实挟杂、兼症各异而辨证分型,配合当归丸、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肾虚型无排卵性不孕症82例,治愈27例,已怀孕;有效5例,基础体温单相服药后出现双相;无效50例。

    2000年06期 35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3 ]
  • 耳尖点穴法配合治疗腮腺炎1000例

    葛玉华;

    <正> 近几年来,我们采用一次性耳尖点穴法对临床上1000例流行性腮腺炎进行了规范性的治疗,其结果2~4天肿块、疼痛全部消失,不留后遗症,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000例患者中,女童400例,女性青少年100例,男童400例,男性青少年100例,以上患者不同程度的有耳垂下前后弥漫性肿块,边缘不清,触诊微热压痛,张口及咀嚼食物时肿块酸胀疼痛,有发于单侧耳下,也有发于双侧耳下,少数患者可有发烧、头痛、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2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耳尖;配穴:腮腺穴、颌下腺穴。操作方法:在诊

    2000年06期 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抗敏定喘散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38例

    吴迪祥;孙永峰;

    <正>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常见的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疾病之一。国内报告有关本病的中医治疗尚不甚多,笔者用抗敏定喘散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男女之比为1:0.619。年龄6个月~1岁22例,1~+~3岁19例,3~+~6岁18例,6~+~12岁9例。过敏史及家族因素:现有或曾有婴儿湿疹者24例,过敏性鼻炎20例,过敏性皮疹史17例,无过敏史7例。1~2级亲缘中有哮喘史者22例。发病季节:春季17例,夏季5例,秋季15,

    2000年06期 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54 ]
  • 中药消水膏外敷治疗癌性腹水120例临床及实验研究

    李佩文;谭煌英;万冬桂;于莉莉;

    中药消水膏是以健脾利水、温阳化瘀为主要治则组方的中药外用制剂、治疗癌性腹水120例,有效率82.5%,与常规西医疗法46例对照,优于对照组,且腹水内癌细胞、红细胞数量减少,临床症状改善,治后生存时间4.5个月,较对照组2.8个月有延长。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提示,该药膏中黄芪甲甙等多种成分均可透皮吸收,其吸收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以5种瘤株制成小鼠腹水模型,并以西药利尿剂双氢克尿塞为对照,结果提示,消水膏外敷小鼠腹壁对4种腹水模型有利水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双氢克尿塞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对小鼠生存时间有延长作用。

    2000年06期 358-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50 ]
  •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阮克奋;叶晓春;

    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探讨老年性白内障的病因病机。方法:检测6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正常平均值作统计比较,结果除全血高切比粘度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检测项目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肾虚组与脾虚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测项目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说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但与辨证分型无关,提示血瘀可能是老年性白内障病机之一。

    2000年06期 360-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4 ]
  •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红斑结节性皮肤病76例

    蔡以生;孔昭遐;

    <正> 红斑结节性皮肤病属中医瓜藤缠范畴,按中医辨证多属湿热夹瘀,蕴结肌肤所致。我们应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此类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1991年10月~1999年10月之间治疗的76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6例中,男性8例,女性68例,年龄4~73岁,平均38.4±13.3岁;病程5天~20年;1年以内32例,1~+~3年17例,3~+~6年8例,6~+~10年6例,10~+~15年2例,15~+~20年4例,不明7例。病种:结节性红斑51例,结节性血管炎12例,Sweet's综合征

    2000年06期 362+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0 ]
  • 中医舌诊与肠镜对照在结肠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杨汉辉;苏若瑟;林瑞福;张启良;

    对1121例肠镜检查患者的舌象与肠镜诊断资料的观察发现,结肠疾病舌苔、舌质的变化与肠镜诊断各组的构成比之间有显著差异(P<O.05或P<0.01)。其舌苔以厚腻苦居多,其中又以黄厚腻苔为多,炎症组为80.1%;舌质以暗红、青紫比例较高。息肉组、恶性肿瘤组以暗红舌、青紫舌为多见,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提示中医舌诊对结肠疾病在肠镜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2000年06期 365-366+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4 ]
  • 肝郁致瘀机理探讨

    吕志平;刘承才;

    采用捆绑式限制大鼠活动,复现肝郁大鼠模型,观察了肝郁大鼠血浆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红细胞膜流动性变化,并以逍遥散治疗作反证。结果提示,造模大鼠的动态反应与乔明琦观察的结果一致。肝郁可致:血浆TXB_2升高,6—keto—PGF_(1α)降低,TXB_2/6—keto—PGF_(1α)失衡;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认为各项观察指标的病理改变存在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其协同导致血瘀的病理改变。逍遥散可降低肝郁大鼠血浆TXB_2浓度,提高6—keto—PGF_(1α)水平,提高肝郁大鼠红细胞膜流动性。结果表明,逍遥散对肝郁导致或诱发的血瘀倾向有防治作用。其反证了肝郁致瘀的理论。

    2000年06期 367-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143 ]
  • 补肾生血和补肾调经方药促血管生成作用实验研究

    张树成;吴志奎;王蕾;王弘毅;沈明秀;王介东;

    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en ChorioallantoicMembrane,CAM)血管生成模型,检测补肾生血和补肾调经方药的动物血清血管生成作用,结果显示,两种中药均可产生特异性的血管生成作用,明显促进血管生长,明显增加血管数目(P<0.01),促进血管生成作用增加55%~124%。提出中药所具有的血管生成活性样作用有重要意义。

    2000年06期 369-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218 ]
  •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曹小菊;

    <正>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病变,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脂质代谢异常、激素水平改变、环境和遗传因素、脂质过氧化损害、免疫反应、缺氧和肝循环障碍等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脂肪肝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肥胖症、药物及药物中毒、糖尿病、妊娠、肝炎病毒或其它病原

    2000年06期 373-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485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153 ]
  •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68例

    苏培增;

    <正>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又名中心性血管痉挛性病变(以下简称中浆)。本病是较为常见的眼病之一,易于反复发作,中西医治疗方法繁多,但疗效多不理想。笔者根据中医活血化瘀治则,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中浆68例,经临床观察疗效较好。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龄25~48岁,平均36.5岁;双眼9例,单眼59例(右眼32例,左眼27例);病程3天~3.5年,其中1个月以内16例,2个月~0.5年34例,>1年18例。本组除1例(发病3天就诊)外,其余全部病例均曾用西药血管扩张剂、维生素类、肌苷及激素,或中药内服等治疗,症状

    2000年06期 376-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48 ]
  • 清脑排脓汤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200例

    靳惠民;赵岭梅;

    <正> 自1986~1996年,我们用自拟清脑排脓汤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2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10岁10例,11~20岁85例,21~40岁77例,41~60岁28例;病程2周~20年。临床表现:鼻塞(交替性或间歇性),涕多(脓性或粘脓性),头胀痛,头昏闷或嗅觉减退,口干,口苦,舌苔黄腻或白腻。局部体征:鼻甲肿大,中鼻道或嗅沟有脓性分泌物,鼻中隔无明显偏曲,无鼻息肉。X线片显示上颌窦密度增高,或有液平面,或软组织影增厚等。临床辨证属胆经郁热者85例,脾经风热者70例,脾胃湿热者29例,脾肺气虚者16例。2 治疗方法方药组成:黄芩20g,桔梗10g,甘草6g,贝母15g,鱼腥草

    2000年06期 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 精液性状与中医辨证

    刘方;

    <正> 在不育症患者之中,有一部分体型健壮,身体无明显不适,舌象与脉象正常,中医辨证无从入手,只凭经验,以补为治,一些患者能够取得疗效;亦有一些患者八法用尽,仍膝下无子。观

    2000年06期 379-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3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