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芥子治疗乳腺纤维囊性病

    杨丁友;

    <正> 白芥子治乳癖,《本草权度》有“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的记载。朱震亨云:“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笔者受其启迪,用白芥子治疗乳腺纤维囊性病疗效甚佳,介绍如下。用白芥子60~120g研细末(一次量)装入消毒纱布袋内,先用温水外洗乳房患处,再用生姜汁涂患处皮肤,然后将纱布袋敷盖患处,绷带

    1998年05期 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8 ]
  • 白芥子外用治癣疗疥疮

    宋宪源;

    <正> 笔者当地种植的白芥子,民间习用以治脚癣,余试之于疥疮,亦获良效,介绍如下。药液配制:白芥子300g炒至深黄色,冰片10g,共研细末。先用70%酒精500ml浸泡2日,后加陈醋500ml浸泡3日,其间每日搅拌3次,再静置2日后倾出上清液,药渣用双层纱布

    1998年05期 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1 ]
  • 白芥子外敷治疗体表纤维软瘤

    王丽初;

    <正> 笔者以良芥子、蓖麻仁等分捣为细末,樟脑末少许同研,醋调外敷,治体表纤维软瘤,效果明显,举例如下。王某某,男,15岁。右腹股沟下方生一软瘤,约核桃大,中等硬度,边界清,无压痛。西医诊为腹股沟纤维瘤,建议手术治疗。中医辨证为

    1998年05期 26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9 ]
  • 外敷消瘰散治疗淋巴结核

    郭丽英;

    <正> 我们自拟以白芥子为主的“消瘰散”,治疗淋巴结核4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白芥子20g,百部15g,乌梅15g,狼毒10g。共研细末,米醋适量调匀,敷于患处,先后共敷3次,第1次敷7天,第2次5天,第3次3天,每次间隔3天。适应症为淋巴结核未破溃者。白芥子外敷有发泡作用,,如用

    1998年05期 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5 ]
  • 外治良药白芥子

    蔡抗四;

    <正> 笔者临证40年,常以白芥子外用,或配以内服药,治疗哮证、瘰疬、鹤膝风,疗效显著,兹简介于下。哮证:刘某某,男,35岁。1976年12月4日诊。患者8岁患麻疹后出现哮证。现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清稀,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浮紧。每因遇寒或饮食不慎即发。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

    1998年05期 262-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白芥子外用治验2例

    陈捷东;

    <正> 笔者在临床上应用白芥子研末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皮下脂肪瘤,疗效颇佳,介绍如下。1 面神经麻痹:林某某,男性,35岁。1995年10月8日初诊。患者3天前因夜间酒后出行,次日早晨即感右侧面部不适,右眼闭合不全,流泪,口角堝斜,涎水自流,微感恶风,舌苔白腻,脉浮弦。中医辨证为风痰侵袭,络脉痹阻。针刺

    1998年05期 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8 ]
  • 白芥子化痰散结功效卓著

    黄晓筠;

    <正> 笔者善用白芥子之祛痰利气散结之性,随症加减治疗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甲状腺炎、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肥大、睾丸炎、附睾炎等,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1 淋巴结炎与甲状腺炎。此属中医的痰核、瘰病、气瘿的范围,多为湿热郁结、气滞痰凝,治疗常用白芥子配伍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玄参、

    1998年05期 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3 ]
  • 论阴阳一分为三

    江幼李;

    <正> 天地间的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两个方面,这是物质世界的规律。同时阴阳两个方面,又是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对立就是“二”,统一就是“一”,并且是既为“二”,又为“一”的。这个“一分为二”,就是阴阳学说的基本认识之一。用张景岳的话来说,就是“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比张氏早一千多年的杨上善,更早认识到了“一分为二”

    1998年05期 264-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1 ]
  • 李统华辨治真寒假热证的经验

    郭淑云;

    <正> 李统华老师为我省名老中医,幼承家传,谙熟医理,临证40余年。现将其论治真寒假热证的临床经验归纳整理如下。1 详审病机论治真寒真寒假热证为寒极似火之证。其因不外有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或起居不慎,屡感寒邪;或劳倦伤脾,房室不节;或误服寒凉,误下误汗;或年至五旬,感寒伤阳;终致肾阳亏虚,阴寒内盛,逼阳浮越而成。该证假热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面

    1998年05期 26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7 ]
  • 汗证治疗心得

    龙家俊;张崎;陈新;

    <正>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临床上分为自汗、盗汗两类。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常为阴虚内热。然临床病情复杂,一些汗证患者虚实夹杂,治疗棘手,套用常法,疗效欠佳。笔者治疗此类病人常用虚实兼顾,标本同治,寒热并用或采用经方辨证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爱举

    1998年05期 268-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0 ]
  • 以推拿为主治疗支气管肺炎

    向子恒;

    <正> 自1988年8月至1996年11月共接诊支气管肺炎患儿62例,进行推拿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2例,男34,女28例。年龄1个月~4岁。病程6~14天。门诊54例,住院8例。其中经西药治疗36例,中药治疗8例未愈来诊,18例直接进行推拿治疗。均除外肺结核及其他肺部疾病。临床表现:体温37.8~40.1℃,咳嗽气急,伴呕吐或轻度腹泻。全部患儿两肺均可闻及湿性罗音;部分病例可见鼻煽及三凹征,50例咽及咽峡部充血,9例咽后

    1998年05期 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5 ]
  • 治疗痢疾的临床体会

    葛克明;

    <正> 痢疾属常见病,尤多见于夏秋之交。在日常门诊中,常常遇到一些曾经中西医治疗无效的患者,经笔者治疗后却较快地获得康复,因而深感中医药疗法的优越性和正确掌握运用的重要性。兹就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和用药问题,谈点临床体会。1 治痢宜苦寒之中佐以辛温,不可纯用寒凉现代医学认为,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结肠的化脓性炎症,大多

    1998年05期 270-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4 ]
  • 巴坤杰治疗精神疾病验案4则

    章天寿;

    <正> 巴坤杰教授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处理疑难杂症尤有独特之处。现将笔者随师临证所录精神疾病验案,整理数则如下。1 焦虑症陈某,女,62岁,1996年11月23日初诊。患者素爱气功。3个月前,曾听一气功师讲述“练气功走火入魔”的危害后,便整日焦虑不堪,怀疑自己已“走火入魔”。继而,心情极度紧张,心绪不宁,性急欲死,视物模糊,上肢作麻,颧红,口干,说话语声急促,苔薄白,脉细弦。此由

    1998年05期 272-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87 ]
  • 佐金平木法治疗鼻衄的体会

    张荣英;

    <正> 鼻衄一症,可见临床各科。由于鼻为肺窍,故后世多以鼻衄属肺而论。《灵枢·寒热论》云:“肝肺相搏,血溢口鼻。”笔者临证时每从肝肺入手,即按“隔二”之治,用佐金平本法,数十年来,屡获良效。现结合病例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钱某某,男,43岁,工人,住院号36580。患者因鼻衄反复发作2年,近半年加剧,于1986年3月来我院

    1998年05期 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7 ]
  • 皮肤病从心论治举隅

    顾松杰;王晓峰;

    <正> 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皮肤病的发生与“心”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笔者运用该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兹举例介绍如下。1 镇心安神治疗神经性皮炎石某某,男,34岁。主诉颈、腰、肘等部位皮肤发疹伴瘙痒3年余。其痒以晚间为甚,入睡前更剧。经眼多种药物未见疗效。检查;颈、肘、腰等部位可见对称分布、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皮

    1998年05期 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4 ]
  • 系统性硬皮病辨治一得

    张国伦;

    <正> 硬皮病是发病率仅次于红斑狼疮的一种结缔组织疾病。硬皮病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类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硬化,后者除皮损外,并可累及内脏器官,伴以相应的症状。本病病因不明,多数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再加反复持久的急慢性感染而造成的一种自身免疫机制失调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预后大多不良,实属难治病证。本病在祖国医学中类属皮痹,如侵及内脏类属症瘕积

    1998年05期 275-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 马龙伯固经汤治疗崩漏68例疗效观察

    张永亮;常文琴;

    <正> 我们应用原北京中医学院已故妇科主任马尤伯先生的固经汤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崩中漏下,常获捷效,现将1989年以来应用此方治疗崩漏68例的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年龄25岁以下8例,25~45岁49例,45~+~55岁11例。功能性子宫出血36例,带环后14例,刮宫术后14例,子宫粘膜下肌瘤4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10年。2 治疗方法

    1998年05期 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6 ]
  • 盛燮荪针刺手法传真

    陈峰;戴晴;

    <正> 盛燮荪主任医师秉承家学,后复师从海内名家研习针灸医学,从医已50载。盛师临证时注重辨证定位,审因施治,配穴成方以后,不论初复诊病人,行针快捷,得气、行气,或补或泻,往往一气呵成,即便每日诊治一、二百人次,受治者均感针后轻松舒畅,其病若失。盛师认为,传统针刺手法虽然由《灵枢经》奠定基础,金元时期已发展到比较精细的程度,但应当看到针刺手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内经》刺法是九针

    1998年05期 27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8 ]
  • 郑魁山家传针法

    郝晋东;郑俊江;

    <正> 古今实践证明,针灸治病,手法至关重要。目前对针刺手法研究的报道很多,但究其大概,不外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3类。笔者导师郑魁山,禀承先祖毓琳公家学渊源,在专擅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之后,又从古代繁琐复杂的针刺手法中,潜心揣摩,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8种常用针刺手法,它们具有简便易学、实用效速的特点。现将郑氏8种家传针刺手法的说明、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998年05期 279-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35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05 ]
  • 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管调节肽的影响

    丘瑞香;贺敬波;

    为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作用,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组。结果:两组患者ET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1),CGRP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T及症状计分明显降低(P<0.01),ST段明显升高(P<0.01),但心脉通组ET、症状计分降低及ST段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0.01);常规用药者CGRP变化不明显(P>0.05),加用心脉通胶囊者CGRP明显提高(P<0.01)。

    1998年05期 281-282+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4 ]
  • 中药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38例疗效观察

    肖倩;

    采用中药辨证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38例。经治疗,治疗组总缓解率为86.8%,对照组为60.5%;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1、3、5年和5年以上生存期对比,经统计学检验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治疗组较对照组化疗后恶心呕吐、胸闷心慌、肝功能异常等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并发感染、出血及DIC亦明显少于对照组。

    1998年05期 283-28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96 ]
  • 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301例临床观察

    肖和印;解春湘;赵宪法;

    <正> 小儿秋冬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性治疗药物。苍苓止泻口服液由河南省中医研究院赵宪法教授研制,主要由苍术、茯苓、金银花、马鞭草、柴胡、黄苓、葛根、金樱子、青木香、槟榔、甘草等组成,具有健脾除湿、解毒止泻的功效。我们于1995年10月~1996年1月对该药进行了系统观察,并设立泻速停与思密达对照组,按中医辨证,选择湿热

    1998年05期 286-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9 ]
  • 中西医结合抢救急性重型胆管炎并发急性心肌梗塞5例的体会

    潘万瑞;闵军;

    <正> 急性重型胆管炎(又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情危重,其并发急性心肌梗塞者临床上较少见,因而常被漏诊,且此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其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5例收到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56岁,最大78岁,既往有胆道结石者3例,有

    1998年05期 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抑肝理脾法治疗278例慢性结肠炎的观察

    潘金辉;

    <正> 自199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38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278例和对照组102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8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组,治疗组278例,男性153例,女性125例。年龄<30岁81例,30~50岁172例,>50

    1998年05期 289-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6 ]
  • 中药离子经直肠导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80例临床观察

    王均贵;赵明利;

    <正>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离子经直肠导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8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1992~1996年期间在我院男科门诊就诊病人。年龄17~67岁,病史半年~21年,平均36.4月。分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9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71例。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12例。

    1998年05期 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6 ]
  • 宫宁颗粒剂治疗使用宫内节育器出血副反应的临床研究

    刘瑞芬;栾跃芳;李继风;

    应用宫宁颗粒剂治疗使用宫内节育器出血副反应60例,用药后月经血量、经期天数较用药前均明显减少(P均<0.01),周期天数、血红蛋白较用药前均显著增加(P均<0.01)。对照组仅月经血量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用药后血清及经血纤维蛋白裂解产物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均<0.01);经血前列腺素PGF_(1α)与血栓素B_2的比值用药后恢复正常。

    1998年05期 292-294+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21 ]
  • 肺心病急性发作病案

    张连伟;宋元禄;

    <正> 1 病史摘要患者崔某,男,68岁,因咳喘反复发作20年,近发作10天,加重3天,于1997年2月9日12时住院。住院号989。患者咳喘、咯痰反复发作20年,冬春季较频繁,近3年有时出现心慌、下肢浮肿。于10天前外感风寒,又咳喘咯痰,痰色白而粘,呼吸困难,心慌,胸闷,下肢浮肿,在家服药不见好转,病情加重,活动即感心慌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并见腹胀、纳呆、尿少、面目浮肿,近3天不活动也觉心慌喘憋,气不接续,夜不能眠,心烦

    1998年05期 295-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参苓白术散治疗子宫全切术后腹泻31例

    王汴玉;

    <正> 子官全切术后腹泻常发生于术后第2~4天内。这不仅影响病人术后体力的恢复、腹部刀口的愈合,还有可能引起阴道残端出血。过去临床上多采用抗生素、止泻剂等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我们采用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3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989年1月至1996年12月,我科共行子宫全切术247例,其中49例患者术后2~4天内出现腹泻,对

    1998年05期 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1 ]
  • 胃热口臭患者口腔气味挥发性成分定性研究

    刘莺;彭晓斌;朱文锋;

    实验首次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72名口臭患者呼出气味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按中医辨证把病人分为胃热口臭、胃寒口臭两组,并设41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测试结果表明,3组测试者共有成分为正丙醇、仲丁醇,口臭患者共有成分为苯、吡啶、甲基吡啶,而胃热组独有成分是吲哚、3—甲基吲哚。吡啶类与吲哚类物质是导致口臭的主要成分。表明运用气相色谱技术对口腔气味进行分析是先进客观的,将之用于中医嗅诊有其广阔前景。

    1998年05期 298-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7 ]
  •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阴阳证型关系研究

    夏亦嗣;陈可冀;苗阳;汪晓芳;王荣金;

    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了84例偏阳亢型和偏阴虚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波动呈昼高夜低和双峰双谷状。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低谷出现在子时和未时,偏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最高峰值出现在辰时,偏阴虚型高血压病患者的最高峰值出现在酉时。高血压病的发病病机是阴阳动态平衡失调而使阳亢无度,本病的中医分型可以阴阳为纲。

    1998年05期 300-302+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127 ]
  • 中药醒脑静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大鼠实验观察

    王少杰;袁晓梅;严东辉;吴青;阚秀;王文;孙瑞成;张会东;王佩合;

    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脑卒中形成后的临床表现,比较接近人类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用中药醒脑静治疗后可显著减轻脑卒中的神经系统损害,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后生存率差异明显(P<0.05)。结果显示,实验组有血管增生、胶质细胞修复现象发生及神经细胞吞饮空泡形成,且实验组、红细胞瘀滞现象明显低于对照组(尸<0.01)。说明中药醒脑静有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作用。

    1998年05期 303-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5 ]
  • 补肾法为主治疗内耳疾病的思路与方法

    孙爱华;李津婴;叶丹;

    <正> 内耳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症状是耳鸣、耳聋及眩晕。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内耳疾病可分为感音神经性聋、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等,其基本病理生理主要包括血液循环障碍、迷路水肿、病毒感染、药物中毒、噪声损伤以及微量元素缺乏等。从中医理论分析,多属虚证范畴,脏腑辨证则以肾虚居多,肾病为本,它脏(脾心肝肺)之病为标。治疗内耳疾病之法宜标本兼治、补虚治本,故以补肾法为主,其基本治法可归纳为

    1998年05期 305-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11 ]
  • 中医药对肿瘤阻断作用的研究进展

    吴万垠;于尔辛;

    <正> 恶性肿瘤是由多种致癌因素经过多阶段所导致的恶性病变。在癌肿的发生与进展过程中,若施加某些有效干预因子,可望阻断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对肿瘤发生过程的两个研究热点是对癌前病变和肿瘤发生进展过程的阻断。前者强调对致癌病因的去除及化学预防,而后者则侧重于对癌肿的侵袭与转移恶性表型的阻止。中医药研究者在此方面已做的工作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998年05期 308-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33 ]
  • 马王堆医书对心身医学的贡献

    蔡铁如;

    <正>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PSM)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这一学科的萌芽至少应追溯至1818年,其概念最早是由当时的德国精神科亨罗斯(Heinroth)大夫提出的;本世纪以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学说、亚历山大的动力学理论和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Seyle)的情绪应激理论都为心身医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本世纪30年代,心身医学踏上了学科化进程,其标志是美国精神科医生邓巴(Dunbar)于1938年出版了《情绪与机体变化》一书,1939年他又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

    1998年05期 311-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6 ]
  • 卵巢早衰中医证治需注意哪些方面?

    姚石安;

    <正> 答:妇女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衰退现象者称卵巢早衰,本病属中医“血枯”、“血隔”、“闭经”等范畴。西医主要用性激素替代或皮质激素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卵巢早衰除闭经外只有少数人出现类似更年期综合征症状,故常不被重视,但是长期处于低雌激素状态下,年轻妇女会发生子宫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性交痛,骨质疏松以至冠心病,故应高度重视。

    1998年05期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110 ]
  • 慢性肾炎患者为何易感外邪?应如何治疗?

    刘宏伟;

    <正> 答;感受外邪是慢性肾炎的诱发因素。这对患者的康复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积极防治慢性肾炎患者复感外邪,对于提高慢性肾炎的疗效非常必要。临床实践表明,慢性肾炎患者易患外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于慢性肾炎患者脾肾两虚,卫气乏源。盖卫气“发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卫气薄弱,藩篱不固,故易感外邪而发生感冒。其二,由于慢性肾炎患者常兼夹水湿,湿热等内邪,易招致外邪,内外相合而发生感冒。

    1998年05期 313-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外治方法有哪些?

    吴震西;

    <正> 答:冠心病以心绞痛症状最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前胸压榨感或剧痛,可放射至左肩和左上臂,发作时间一般为1~5分钟。本病属急症范畴,有以下几种外治方法可供选择使用。1 救心气雾剂:将川芎210g粉碎,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性成分,红参芦头210g水浸泡,与提尽挥发油后的川芎药渣共煎,滤液浓缩至150ml,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80%,放置后过滤,滤液中加苏合香35g,

    1998年05期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腹痛即泄、泄后则舒如何辨治?

    赵复国;

    <正> 答:腹泻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运化传导失司而发病。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胃肠主腐熟水谷,传导糟粕。肝主疏泄,肾主五液,为胃关,司二便。故腹泻以肝肾脾胃肠的关系尤为密切。腹痛即泄,泄后则舒,常见

    1998年05期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3 ]
  • 景岳施补四忌刍议

    刘盛斯;喻德福;

    <正> 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以善施补法而饮誉医林。对其论述补法之要言妙道,所创朴方之卓著效验,先贤近贤已言之屡屡,而于慎补之思尚鲜论及。现不揣冒昧,归纳出用补四忌,试述于后。1 胸腹多滞治忌骤补:张景岳强调:“凡用补之法,但当察其胸膈何如,若胸腹多滞者未可补”(卷十三瘟疫)。其理安在?盖因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胸腹之病极多,而胸腹有滞无滞,宽痞与否,则系有邪无邪之反应,于是宜泻宜补之大略可定。若胀塞中满者,系有实邪在内,决不可补;而其轻者,但表现为不欲食,

    1998年05期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死亡时间探讨

    王世宏;周秀萍;侯传云;

    <正> 脑血管疾病是造成老年人病死的主要疾病之一。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又远比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及其他脑血管疾病高,且来势急骤,发病突然,予后凶险。其发病时间,多在白天活动状态下突发,医学界常依此作为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缺血性中风)相鉴别的特点之一。本文尝试运用“子午流注”学说来解释这一现象。

    1998年05期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8 ]
  • 浅论穿山甲的通与塞

    郦永平;

    <正> 一般认为穿山甲善走窜,性专行散,功在通泻,能行气活血,祛瘀散结,通经下乳,消肿溃坚。然而古今本草对穿山甲具有的收敛闭塞之性,往往避而不论或所涉甚少。现对穿山甲的收敛、止血、堵漏、补益等功效略作阐述。本品入药最早载于《名医别录》,其主治症是“惊啼悲伤”、“疗蚁瘘”。《日华子本草》谓其能治“痔漏”。《证治准绳》圣效散用穿山甲配黄柏、槟榔、木香等研末掺疮上,有生肌收口之功。《外科大成》川粉散,用

    1998年05期 316-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1 ]
  • 淫羊藿应为凉性药

    肖亚明;

    <正> 淫羊藿又名仙灵脾,淫羊藿的药性,《神农本草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63年,第一版)载为“寒”,流行于金元时代的《药性赋》亦将其归为寒性类药。自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发明”为“温”后,历代刊行的本草及当今的中药辞典、书籍皆载为“温”。中药四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之一。中药的四性到底是如何确定的?在现代研究之前,都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反而总结出来的。

    1998年05期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1 ]
  • 贵刊文章经得起临床验证

    胡德金;

    <正> 笔者步入医林10余载,临证余暇,手不释卷,细细玩味,受益匪浅,尤其在临证困惑之时,无不随时查阅贵刊,每启悟于霍然,应效若桴鼓。

    1998年05期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