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王淑云;王德君;

    <正> 近年来笔者在辨证组方中加入苦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效果满意。我们体会,苦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其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抗心律失常和使心包积液吸收。1 抗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病人,其临床表现主要是乏力、心悸、胸闷、气短等。通过辨证用药,胸闷、气短改善较快,心悸不易消除,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多无明显改变,往往迁延几个月。在辨证组方中加入苦参10~15g,则心律失常多在3~15天消失,继续用药4周,停药后不易复发。苦参性寒味苦,若心气虚、心阳虚的病人

    1995年09期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苦参治顽固性早搏

    汤一鹏;

    <正> 众所周知,苦参是临床上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要药。然《别录》谓其“安五脏,定志益精”;

    1995年09期 517-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苦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律不齐

    夏建德;

    <正>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苦参为主组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1例,治疗顽固性心律不齐18例,其效颇佳,药举医案以证之。病毒性心肌炎;徐×,女,33岁,患病毒性心肌炎2月余。患者于1986年4月30日晚因突发昏厥送当地医院抢救,住院治疗17天,经多种检查拟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经用利多卡

    1995年09期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苦参治疗心律失常

    赵茂清;

    <正> 笔者近20年以来,以苦参为主,自拟苦参复脉汤治疗62例心律失常患者,获效满意。 62例中,其中男性12例,女性50例。年龄最小为6岁,最大为75岁。62例均以心电图明确诊断为室性早搏型心律失常。治疗方药:苦参复脉汤由苦参15g,丹参10g,玄参10g,桂枝10g,麦冬10g等组成。患者

    1995年09期 518-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苦参治疗室性早搏

    陈乃麦;

    <正> 室性早搏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笔者从1989年以来,在治疗室性早搏时,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苦参,每可取得较好效果。 1989年5月,门诊治疗患者李某,女性,28岁。患全身性等麻疹来中医科就诊。诊脉时发现有结代现象,嘱其作心电图检查,发现有室性早搏,病人述为患病毒性心肌炎所遗留,已3月之久,平素时有心悸。当时患者全身荨麻疹,奇痒难忍,即用过敏煎治疗:柴胡15g,乌梅10g,

    1995年09期 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金鸡饮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李振华;

    <正> 笔者自拟金鸡铁治疗10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08例患者均属门诊观察病员。均有典型的胃脘癌症状,在治疗前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持续性胃脘部疼痛,痛势急迫,拒按,胆汁性呕吐为共有症状。其中伴烧灼样疼痛,泛酸,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者68例;伴纳呆,心悸,失眠,舌质淡舌体胖,脉濡弱者18例;伴两胁攻窜胀痛,嗳气或呃逆频作,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脉沉弦者22例。胃镜检查示,伴有胃粘膜糜烂出血者18例,有食管炎症者22例,有胃Ⅰ、Ⅱ度下垂者9例,单纯胆汁反流者59例。

    1995年09期 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景岳探病法论要

    宋兴;

    <正> 《景岳全书》传忠录上卷论治篇中专列“探病”一法,谓:“探病一法,不可不知。如当局临证,或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病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者,即当先用此法。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以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有实邪也。假寒者略温之必见躁烦;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经》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又曰:‘假者反之’,此之谓也。但用探之法,极宜

    1995年09期 520-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尚尔寿治疗痿证经验

    于振宣;黄坤强;季晓莉;

    <正> 尚尔寿教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擅长内科,治疗痿证方面独树一帜,现将其治疗痿证经验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尚老根据张景岳“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之说,结合痿证以肌肉萎缩无力为主症,常伴有筋肉瞤动、肢体颤抖、舌颤、肢节挛缩、走路摇摆等,且部分属遗传性疾病的临床特点,认为先天禀赋不足为其主要内因,六淫之邪作崇为其外在诱因;虚则为肝脾肾虚,实则为痰浊、湿热、血瘀、风邪等,其病常由虚致实,由实致虚,而成虚实错杂之证。在五脏中,尚老尤为重

    1995年09期 522-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529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王传吉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

    李安源;

    <正> 王传吉主任医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40余载,学验俱丰,精研儿科,善疗哮喘。现将王师治疗小儿哮喘的方法与经验,简介于下。1 急则治标宣肺化痰哮喘的特点是起病突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喉中哮鸣,甚则张口抬肩,端坐呼吸,口唇紫绀,烦闷不安,舌苔薄,脉浮滑或指纹显露。师曰:此乃外邪引动伏痰留饮,痰气交阻,搏击喉间,壅塞气道,肺失宣降之变。急则治标,当以宣肺化痰,降逆平喘。师拟平喘化痰汤(麻黄,橘红,杏仁,半夏,白果,丹参,射干,甘草)。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利隔,止咳平喘;白果敛肺,祛痰平

    1995年09期 525-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重症肺结核2例治验

    韩佩荣;

    <正> 笔者对病危旦夕、绝汗出、喘息、神智恍惚属于气津两脱的重症肺结核患者,经用益气敛汗、养阴生津法抢救成功,举例如下:1 溯本求源,气津两脱李某,女,18岁。患肺结核7~8年,反复咯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转入外科行胸改术,术后1周发烧、咯血,突然呼吸困难,予吸氧、输液和行气管切开术抢救,并请余会诊。患肺痨病数年,间断咯血肺阴已亏,连续术后大伤元气,面色苍白,神志淡漠,喘息急促,大汗淋漓,舌质嫩、无苔,脉象细微。症系气津两脱,急投于益气敛汗、养阴生津法。用生脉散合当归补血汤治之。处方:人参15g(先煎),麦冬12g,五味子10g,黄芪30g,

    1995年09期 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年性痴呆从瘀辨治的体会

    颜乾麟;颜德馨;

    <正> 老年性痴呆症是当今较常见的老年难治病,近年来笔者从瘀论治本病,取得一定疗效,兹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从老年性痴呆症的精神异常、行为改变、记忆丧失等表现分析,似归属中医的“癫狂”范畴。目前,国内多宗“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之说,以养精填髓法补之。但临床所见,本病并非仅见虚象,不少患者具有颜面四肢老年斑迭出、巩膜瘀丝累累、肌肤甲错、舌紫或见紫斑等瘀血指征,投以活血化瘀法,每获良效,实践表明,老年性痴呆症的病因

    1995年09期 527-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103 ] |[阅读次数:0 ]
  • 长期发热治验1则

    董廷瑶;邓嘉成;

    <正> 郭××,女,6岁。1994年11月17日门诊。患儿自今年5月起间歇性弛张发热,每次4~7天,最高体温达40.4℃,发热时神委、乏力、纳呆,并伴有寒颤。曾经血培养、胸片、B超、心扫描、肝脾CT,以及查找疟原虫、红斑狼疮细胞、肥达氏反应、骨髓象等各项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惟血沉30mm/h。经各种西药治疗,发热依然如故,转请中医治疗。曾有人作少阳症治,用小柴胡汤而无功,仍经常寒颤发热,热甚时40℃以上,汗出淋漓,肢冷。来诊时精神委靡,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神安不躁,脉微细,但重按尚有弹力。根据上述情况,久病深入少阴,又根据形神、脉象,则为内有郁阳,故治以附

    1995年09期 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少华用消补兼施法治月经病经验

    王卫中;

    <正> 家父王少华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从医51载,临床经验丰富。现就其运用消补兼施法治疗妇女月经病概况,作如下介绍。1 消补兼施法治月经病的理论基础《女科撮要》指出:“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说明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玉机微义》云:“诸经有云,阳道实,阴道虚,阳道常饶,阴道常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经行,至四十九而经断,可见阴血之难成易亏如此”!女子有经、孕、产、乳等生理因素,从而得出了“不足于血”的论

    1995年09期 529-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继端治疗肝癌经验

    张赤志;

    <正> 原发性肝癌是癌症中恶化程度很高的一种疾病,一旦确诊,出现临床症状,常在4~6个月内死亡,短者则仅1~2个月。吕继端教授应用中医药进行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兹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1 痰热瘀滞,积聚为瘤,治宜化痰清热,消瘀散结痰热瘀滞,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聚而为瘤,临床证候虽不尽相同,但多见舌瘀或紫、苔腻,脉滑或涩。辨治须分清痰瘀二者孰轻孰重。痰浊重于瘀血,则化痰为主,消瘀为次;反之则化瘀为主;痰瘀并重者,选药则痰瘀并举,但清热解毒之品随证选用。用药仿小陷胸汤加味。

    1995年09期 53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恢复期中风临床及实验研究

    李方;张存生;韩景献;石学敏;

    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治疗恢复期中风92例,按随机原则分成醒脑开窍针刺组50例,传统针法组42例。治疗结果表明,醒脑组与传统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42%、16.67%,醒脑组显效及有效率亦明显优于传统组。实验结果表明,醒脑组在血液流变学、血脂、微循环和体外血栓形成等绝大多数指标上,均有明显改善,其程度和范围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

    1995年09期 533-535+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针刺麻醉行甲亢手术108例

    王玉华;宓燕;王颖燕;

    <正> 我院麻醉科从1985年1月至1994年12月用针刺麻醉,行甲状腺机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手术10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手术指征:经药物治疗,病情得以控制,自觉症状消失,精神稳定,体重增加,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基本降至正常范围者。本组108例中,男性19例,女性8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8岁,20岁以下3例,21~35岁9例,35~+~55岁89例,55~+~70岁7例。属弥漫性甲亢者98例,属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者10例。2 针麻方法穴位选择:合谷、内关(均取双侧)。刺激参

    1995年09期 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类风湿冲剂治疗急性期类风湿性关节炎34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寇秋爱;房定亚;

    采用清热解毒、利湿通痹、活血止痛的中药类风湿冲剂,治疗急性期类风湿性关节炎34例,结果临床治愈5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91.23%,并显示本方对患者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1995年09期 537-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桃核承气汤治验2则

    王道进;

    <正> 1 脑血栓形成翁某,男,78岁,1993年5月2日诊。身体素健,近因操劳过度,跌仆而成中风,经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治疗乏效,转来诊治。距发病已5日,患者神志清而嗜睡,口限歪斜,语言謇涩,右半身不遂,口气臭秽大便5日未行,舌质红、苔黄燥、脉弦劲。此证瘀热互结多日,宜速荡热逐瘀通腑为要。处方:桃仁24g,生大黄24g,桂枝12g,炙甘草12g,芒硝12g(分2次冲服),1剂。服药后,泻下如胶泥物盈盂,即感腹中空虚,病势大减。仍守前方小其制,加用生津养血通络法。处方:桃仁12g,生大黄12g,桂枝6g,炙甘草6g,葛根30g,生地30g,地龙30g,6剂。患者已能下床,扶杖而行,惟患肢无力,大便1日3

    1995年09期 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参芪四物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对T细胞亚群的观察

    张永洛;李世光;岳月娥;赵俊萍;

    用参芪四物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总有效率88.9%,其中基本治愈率35.6%,显效率33.3%,有效率20.0%。治疗前CD_3、CD_4的百分率与CD_4/CD_8比值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CD_8与B细胞的百分率却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CD_3、CD_4与CD_4/CD_8比值显著回升(P<0.01),CD_8与B细胞显著下降(P分别<0.01、0.05)。

    1995年09期 540-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山海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1例临床观察

    徐济民;郑慧君;

    用山海丹胶囊治疗41例冠心病心绞痛,疗程为3个月,与丹参舒心胶囊对照比较,结果山海丹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高于丹参舒心胶囊组。山海丹尚有降低血粘度及改善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功能的作用。

    1995年09期 542-544+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方大黄制剂改善老年人记忆功能的临床研究

    田金洲;杜怀棠;杨惠民;刘新槐;李智;

    通过复方大黄制剂通降口服液和无大黄的气阴口服液对老年人记忆影响的研究,发现通降口服液在缩短大便间隔时间、排便时间及改善老年人记忆功能上均明显优于气阴口服液(P均<0.05),同时通降口服液还能减少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含量,增加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大黄及其制剂具有一定的抗衰老益智作用。

    1995年09期 545-547+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50例痴呆病人脑电图分析

    杨丽英;

    <正> 痴呆好发于老年患者。笔者对50例临床确诊为痴呆病人进行治疗前后脑电图观察分析,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50例痴呆患者来源于本院神经科和内科住院病人,由专科医生根据可靠的发病史、脑电图(EEG)检测及神经系统检查确诊的。发病年龄在49~54岁4例,54~+~64岁19例,64~+~75岁27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耳呜,反应迟钝,记忆力差,判断和思维能力低下。病程一般为进行性。50例患者均在治疗后1个月复查脑电图。2 检测方法:使用光电4214型脑电图机描记,按国际20/10导联按置头皮电极,进行单导、双导描记,取坐位,让患者做睁闭眼动作,并做深呼吸诱发3分钟。3 检查结果: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见附表。从下表可以看出,50例痴呆病人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脑电图的

    1995年09期 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肾虚骨痛胶囊对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危剑安;陈训华;李承军;张云如;程谟库;杨桂香;李平;华瑞成;李宝珠;王建平;康素军;陈玉英;刘丽华;石冰;

    本文依据中医“肾主骨”及肾气亏衰与妇女月经生理变化关系的理论,在古方基础上研制了具有益肾填精、活血止痛之功的肾虚骨痛胶囊,用于治疗绝经期妇女的骨矿丢失,共观察绝经期妇女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单盲法给药,疗程半年,治疗后治疗组BMD明显提高(P<0.05),并且PTH降低(P<0.05)CT有升高趋势。而对照组BMD降低(P<0.05),PTH有升高趋势。说明肾虚骨痛胶囊对绝经期妇女的骨矿丢失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1995年09期 548-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味觉障碍7例临床观察

    谢宝惠;

    <正> 味觉障碍包括味觉减退与消失,患者感觉饮食无味,不辨酸甜苦咸或辨味不敏感,称之为味觉障碍。此病临床较为少见,笔者自1973年至今,接诊7例此类患者,以中医辨证,分为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肝阳上亢3型,并以针刺疗法进行治疗,收到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7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7年;味觉完全消失者4例,味觉减退者3例;合并脑血管病者1例。根据临床症状及舌、脉等体征,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3例,气血两虚型2例,肝阳上亢型2例。2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海泉。副穴:迎香、睛明、听宫。配穴:肝肾阴虚型:三阴交、太溪;气血两虚型:三阴交、足三里;肝阳上亢型:太冲。操作方法。海泉穴毫针直刺1寸,以舌酸胀为度。舌面点刺:味觉完全障碍者,用毫针依次点刺舌尖、舌

    1995年09期 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炎102例

    杨文义;桂金贵;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急性肾炎102例,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组50例对照观察。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浮肿消退时间、高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及肉眼血尿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1995年09期 55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寒体与热体的研究

    匡调元;张伟荣;丁镛发;徐凤仙;何裕民;李文;孙爱贞;施玉华;薛惠娟;杨蓁;陆履雯;钱汝红;马正立;顾文聪;沈雁;肖颐;张俊;

    <正> 中医学与西医学对体质的研究由来已久,如《灵枢》已有“阴阳廿五人”及“老、壮、少、小、脂、膏、肉、瘦”等体质分型学说。在西方古代文献中,如《圣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中亦描述过人体的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后世学者从人类学角度对体质有系统的研究,关于体分型学说已有30余种,但多不能解决临床实际诊疗问题。在历代中医文献中一直缺乏明确的体质概念,所有理论探讨都是分散的、零星的,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975年匡调元提出了“辨质论治”的观点,1977年发表了“体质病理学研究”论文,提出体质定义为: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

    1995年09期 553-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94 ] |[阅读次数:0 ]
  • 定痛汤治疗小儿复发性腹痛24例

    沙海汶;沙力;

    <正> 小儿复发性腹痛是一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性疾病。主要症状是脐周围不定时疼痛,1天数次或数天1次,可以连续数月或数年反复出现,疼痛没有规律,持续几分钟后会自行停止,按压腹痛减轻而有舒服的感觉,且局部柔软无异常。它属于中医虚寒性腹痛证的范畴,临床上颇为多见,发病率较高。近年来笔者用定痛汤治疗24例,止痛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4例病儿均是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3~6岁10例,6~+~10岁11例,10岁以上3例。病程:2天~2个月12例,2个月以上~10年12例。2 诊断标准:(1)小儿突然发作阵发性腹痛,(肚脐周围)过去有过同样发作病史。(2)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多

    1995年09期 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辨证微观指标的观察分析

    袁肇凯;杨运高;黄献平;

    临床观察表明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两证在面、舌、甲、脉诊上各有一定的证候特征。面部血流图、舌甲微循环、脉图及心血管功能检测结果,两组病人除具有C/HS、h_4/h_1、RT增高,微循环红细胞聚集、瘀阻,流速减慢等“血瘀”共性之外,气滞血瘀病人出现HD、α/[α+β]、h_3/h_1、w/t等明显升高,AC降低,微血管襻痉挛,絮状血流等血液周围血管异常的现象,提示正常心输出量、高外周阻力是气滞血瘀证的病生特征;而气虚血瘀患者多有HS、HS/α[t_4—t_1]/t、t_1/t及反映心脏功能的4项指标(SV、CO、SI、CI)都明显低下,微血管襻短小、模糊、充盈度差等心功能减退,血液灌注不良的现象,提示低心泵、低心输出量是气虚血瘀证的病生特征。

    1995年09期 557-559+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有关证的研究的思考

    沈自尹;

    <正> “证”是中医所特有,也是中医理论的精华之一,通过证的研究探索其科学的实质,不仅提高中医的说理水平,以新的思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而且使中西医以共同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交融。证不仅包括一定的病理生理状态,且代表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动态表现,也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中,因此需要通过分析比较,才能作出科学的定量的注解。证的研究中可变因素较多,因此证的临床实验研究需要注意到以下几方面:其一,证是动态的,有时要转化的,研究对象必须选择在疾病过程中特定的阶段和条件。其二,证经常兼有或夹杂其他的证,如能选

    1995年09期 560-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治进展

    高峻钰;时振声;

    <正> 慢性肾功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发生于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晚期,是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据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RF的年死亡率为每百万人口67.6人,死亡占人群死亡率的10%。只有20%的患者在排除可逆性因素后可获得缓解。治疗CRF的关键是早期治疗,减缓或停止肾功能的进行性减退。国际上将血清肌酐(SCr)浓度177μmol/L称为不可逆点。现在许多有识之士转而研究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有关内容,希望有所突破。本文就近年中医药对CRF认识及治疗概况作一简述。

    1995年09期 562-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何谓盆腔疼痛症,如何治疗?

    姚石安;

    <正> 答:发生于女性盆腔部位与妇科有关的疼痛称“盆腔疼痛症”。这种疼痛一般无明显规律性和周期性,临床可与“痛经”相鉴别。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慢性盆腔炎,具有该部疼痛症状者,属本病辨证范围。中医妇科医籍虽无本病名记载,但亦有散在的类似症状,如《诸病源候论·八瘕候》云:“若经水未尽而合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重急支满。……结牢恶水不除,月水不时,因生积聚”。即指妇科炎性包块合并腹痛症。《济阴纲目·调经门》专列“论经病疼痛”条目以说明有不属痛经及胎产疾病的一种妇科腹痛症。从这些经典理论结合

    1995年09期 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如何辨证治疗痹证?

    胡金生;

    <正> 答:痹证是由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闭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证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以及多种神经痛。痹证的发生,以人体阳气精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之邪为外因。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

    1995年09期 56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温热病黑苔怎样辨治?

    赵复国;

    <正> 答:温热病中出现黑苔,乃热极之象。标志着阳热亢盛,阴液衰耗,病势危重。根据黑苔的厚薄,可辨邪热的轻重;黑苔的润燥,辨津液的存亡;黑苔的分布,辨邪热的部位。根据舌质的色泽,荣枯、辨邪热的浅深,正气的盛衰。再结合证候,综合分析,辨证论治。用泄热保阴,养阴胜热,为治疗黑苔的基本治则。1 阳明燥结,壮热伤阴。症见:面目俱赤,呼吸俱粗,壮热如焚,手足心胸腹灼热,腹部尤甚,夜间烦热,渴思冷

    1995年09期 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鼻腔给药有哪些方法,应注意什么?

    吴震西;

    <正> 答:鼻腔给药一般有塞(纳)、吹、灌(注)、滴、搐、嗅、闻、涂、取嚏等方法。塞鼻法古称“纳鼻”,是用布或绢包药末,或做成药

    1995年09期 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承气

    宋国璋;

    <正> 承,最早见于《内经·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承气,始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诸承气汤名中,后者乃承气法则的典型运用。后世凡论承气汤,总与肠胃道病理生理有关,亦与大黄有关。1 承气的意义气之于人体,纵横全身各系统,维持一切生理机能。承气,仅限用于肠胃道,并未及于其他系统,所谓“承气者,承胃气也”。“阳明多气多血。……下之,以承领其一线之阴。……因而得生者多矣,既有下多亡阴之大戒,复有急下存阴之活法。……通可去滞,泄可去闭,使滞者利而闭者通,正气得舒,故曰承气”。“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

    1995年09期 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碱性反流性胃炎治以清胆和胃

    窦国祥;

    <正> 碱性反流性胃炎包括胆液、胰液、肠液返流引起的胃炎,但主要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多见于胃切除术后或无手术史,而有幽门功能不全的病人。碱性反流性胃炎病人常觉上部烧灼痛,无定时,但饭后加重,呕吐后稍好、也有不见减轻,有时呕吐物含黄色胆汁及食物。医生注意检查是不难诊断的,胃镜检查常可看到胆汁反流入胃。目前,西医无更好的方法治疗,往往还依赖于再次手术,甚而作胃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根据我的

    1995年09期 567-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重症肌无力从肝论治

    周慎;

    <正> 重症肌无力的病机一般认为以脾虚气陷为主,主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升阳举陷。欧阳錡研究员积50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除脾虚气陷这一方面外,肝不主筋也是重要的方面,因此主张既重视升阳举陷,又重视柔肝润筋。1 肝不主筋是重症肌无力的重要病机。肝主藏血,“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而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直接联结关节、肌肉,影响着肌肉的收缩弛张、关节的屈伸转侧,故《素问·五脏生成篇》称之为“诸筋

    1995年09期 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口苦说异

    柯梦笔;

    <正> 口苦首载于《内经》。如“口苦者,病名如何?何以得之……,病名为胆痹,……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这些记载不仅首次提出以口苦为主症命名为“胆瘅”,而且指出了胆热、肝热是形成口苦的主要病因,胆泄上溢是口苦形成的主要病机,为口苦病证的诊治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遵《内经》之旨,无论时邪热病还是内伤杂症,在论及口苦时咸从热治。时至今日之中医教材对口苦的论

    1995年09期 568-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42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遗留针感法与热则疾之

    李志道;

    <正> 笔者在20余年前偶然发现,强刺激环跳穴,不留针,使患者酸麻重胀的针感保留了十几小时,而使坐骨神经痛得到了很大缓解。以后不断模索与体验,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并找出了一些规律。笔者将针感遗留在患者身上较长时间的方法取名曰“遗留针感法”,并对“热则疾之”的针刺原则有了新的体会。1 产生遗留针感的方法是强刺激、立即出针。所谓强

    1995年09期 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华东区1994年下半年高等中医自学考试《中医外科学》试题

    <正> 1 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0.5分,共25分)1.1疳的含义是()A.皮肤慢性浅表溃疡B.皮肤急性浅表溃疡C.皮肤溃疡的总称D.粘膜浅表溃疡1.2 疮疡早期未能消散,必致肉腐成脓,促使其病理转化的主要机制是()A.邪气亢盛B.正气不足C.气滞血凝D.经络阻塞1.3 肿疡见数脉是()A.热邪内蕴,肉腐成脓B.邪气亢盛,气血不足C.邪实正盛,抗邪有力D.邪毒深闭,一时难化1.4 中医外科外治方法,一般可分为()

    1995年09期 570-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1994年下半年高等中医自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正> 1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1 瘟黄:是指湿热夹疫毒之邪,侵入脾胃,蕴结肝胆而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渗于血液而发黄疸。其临床特点为发病急,病情重,且具有传染性,或瘟黄指具有传染性的黄疸证。1.2 偏头痛:多指肝经风火或夹痰上扰清窍,或痰瘀交阻所致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痛势剧烈,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1.3 蛔厥:是指蛔虫扰乱胃肠,窜入胆道,突然腹痛,

    1995年09期 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