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春阳;
<正> 皂荚有大小之分,笔者临床常用小者,即俗称之“猪牙皂”。笔者运用牙皂之临床经验,与本草文献记载颇有出入,兹分别举例介绍于下。1 降气平喘:牙皂有较强的祛痰作用,众所周知,笔者则发现其降气功能亦大可赞赏。曾治一妇产后喘促,咳逆息涌,不能平卧,已经3日许。该妇行有肺结核、支气管炎。诊见舌红绛无苔,脉弦细而促。阴虚显然,痰涎又盛。前医诊断不
1995年06期 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叶青;
<正> 皂荚具有辛温走行之性,质地滑润,又入肺经,肺主皮毛,故能祛垢润肤,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郑惠芳主任医师以此药为主,创制“洗面方”,治疗青年面部痤疮效果很好。笔者遵郑老用方,治疗青年女性每逢月经前期面部起疙瘩或原有痤疮加重者,疗效满意,对因用化妆品过敏而致面部起红丘疹者亦可用之。
1995年06期 325-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娄启明;
<正> 本人多年来取皂荚散吹鼻孔治疗面神经麻痹每应手取效。处方:取大皂荚若干(文火炙干),研极细末,(装瓶密封备用)临用时苇茎筒装药少许吹鼻孔内。向右歪吹左鼻孔,向左歪吹右鼻孔,早晚1次,10天内有效。此方为祖传秘方,从1970年起,治疗百余人无不应手。例如:朱××,女,20岁,农民。因夏天炎热睡在窗口下,次日早上嘴歪向左方,右眼不能
1995年06期 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颉克勤;
<正> 皂荚辛咸温有小毒。常用于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我曾用治大骨节病等获效。大骨节病系地方病,其证身体四肢骨节对称疼痛肿大,重者肢体萎短,肌肉痿缩,关节屈伸受限,时或痛处发热,影响体形、劳动及健康,患者精神亦痛苦。我从七十年代初用中药治疗大骨节病250余例,选用《本经》“主风痹,死肌”的皂荚作丸治疗,有效率为96.8%。方用大皂荚去皮弦子丝,碾细过箩,炼蜜为3g重丸,每服
1995年06期 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海津;
<正> 皂荚外用取嚏法治疗食管异物为余家传效验方。数年来笔者采用本方法验证因猪、鸡、鸭、鱼骨鲠于食管上口处病例,其功甚捷。现介绍于下: 处方与制法:大皂荚30g炒热后捣碎研为细末,装磁罐内密封备用。用法与禁忌:每次约取皂荚粉末0.3g直接吹入鼻孔取嚏,见效即止。孕妇及有肺胃出血倾向者忌用。
1995年06期 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管淑兰;
<正>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皂角所含的皂甙有降低表面张力、刺激局部粘膜、促使局部粘膜血循环的作用,并有抗菌消炎之功效。早在《丹溪心法附余》记载:“通关散吹少许入鼻取嚏”。其通关散中就有皂荚。受其启迪,笔者20年来应用皂荚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甚佳。其方法是:用皂荚研末,取少许吹入鼻中,同时,用皂荚末与食醋调成膏,取豆粒大小敷于双侧鼻旁迎香穴,
1995年06期 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萧曙明;
<正> 清·吴瑭(鞠通)所撰《温病条辨》,脍炙人口,是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是书凡238法,而以清温救阴为治者,近乎一半,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前贤和他自己救治温病伤阴的经验,且辨证井然,立法周全,遣药精巧,理足方效,可谓集温病学说之大成。因而近贤任应秋氏赞曰:“温热病之应养阴,亦夫人得而知之,但究
1995年06期 328-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东荣;
<正> 癃闭,是老年人常见病。以排尿困难,甚则小便不通为其特征。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治疗癃闭3法,颇具效验,兹不揣简陋,以作引玉之砖。1 宣肺清热利水法此法多用于老年癃闭形体较壮实之患者。多由于肺有痰饮,湿热之邪又犯及下焦,而见小便点滴不爽,或是点滴不通,小便短赤灼热,口渴、口苦、咽干、小腹胀满,呼吸急促,或有咳嗽,
1995年06期 33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荣英;
<正> 《难经·三十八难》指出:“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失眠属神经衰弱之一。中医有不寐、不得眠等称。虽症见失眠,实则病在命门。笔者从命门论治,以六味地黄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68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0年,10年以上,反复发作,长期服安眠药者6例。病情轻重不同,彻夜不眠、长达2周至2个月者15例,轻度失眠易早醒者32例,夜间入睡在2至5小时,伴入睡困
1995年06期 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魏子孝;
<正> 1 “甲亢”不可循古代瘿病治法大部分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甲状腺肿关系密切。中医称甲状腺肿为“瘿”病。战国以前的《山海经》载有病名近40种,“瘿”即为其一。秦汉时已认识到瘿病的发生是地方水土使然。《神农本草经》述:“海藻苦寒,主瘿瘤气,颈下核”,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有效治法。《千金》、《外台》搜集有关治方达数十种之多。至宋《三因方》以石、肉、筋、血、气五瘿合五脏分证,且瘿、瘤并论,后
1995年06期 334-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游胜虎;
<正>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研究所周超凡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中医治则研究,以中西医理论为依据,对临床上的疑难病治疗,精心探索,屡见奇效。现将跟师学习期间,所见运用中医治则指导疑难病治疗的案例介绍如下。1 以痰瘀论治小儿脑脂肪瘤周××,男,10岁,学生。初诊日期:1993年10月6日,患儿于1993年7月玩耍时摔跤,头部轻微外伤,经当地医院检查,排除颅脑器质性
1995年06期 337-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方平;
<正> 掌跖脓疱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解毒祛湿汤为主辨证治疗本病,并与单纯服用氯苯砜治疗加以对照,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 病例情况中药组共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3岁,平均42.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个月,平均20.2个月。对照组17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0岁,平均40.1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8个月,平均26.1个月。
1995年06期 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连熊;
<正> 1 止渴治以泄利烦渴之证,临床一般均采用清热滋阴,泄水利便止渴被医者所罕施。其实烦渴具多方之因、多治之径,关键在于精审细辨。临床上有的烦渴,不属于热烁津液或发汗大过而渴,更非因吐泻伤液而渴,其乃因水饮滞留于胸、阻其肾阴上济而所致渴者。此时当祛水饮,令支饮从水道泄利而去,才能止渴。
1995年06期 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俞景茂;
<正> 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是现今儿童的常见多发病,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细菌感染疾病近年来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病毒感染仍缺乏有效的方法。小儿呼吸道感染,大多因病毒引起。据目前所知,呼吸道感染病毒有130多个型别,而且变异繁多,人体免疫力又不能持久,血清抗体也不
1995年06期 340-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邵静;
<正>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指症状持续且对多种治疗反应较差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见于终末期的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病情往往较重,西药毒副作用大,效果亦不理想。我们在临床上采用益气活血法为主,配合小剂量西药治疗120例顽固性心衰,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从1989年1月至1993年12月间共收治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120例,系采用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
1995年06期 342-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陈兴才;闫兆鑫;王晓宇;张桂芝;
<正> 十二指肠溃疡病,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一般治愈率很高。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指穿透性或多发性溃疡,反复发作或溃疡病灶长期不愈合,目前治疗效果不甚满意。近3年来我们收治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病48例,现总结于下。1 临床资料 48例中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25~45岁44例(91.6%)。病程0.5~28年,平均7年。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胃脘痛主症,自觉
1995年06期 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荣钟;
本文概述了运用点穴治疗中风偏瘫42例,基本治愈10例(23.8%),显效17例(40.5%),有效11例(26.2%),总有效率达90.5%.本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
1995年06期 345-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万和;
<正> 脓疱疮(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夏秋季节是农村多发病,常在儿童中流行,为寻求适合农村简而易行的治疗方法,笔者于1989年以来应用本剂单一外治102例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102例中男60例,女42例;年龄1~5岁37例,6~15岁50例,15岁以上15例;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7天,平均4天。发病部位以面部四肢多见,皮损数目多
1995年06期 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艳;卫兰香;马茂芝;吴刚花;张广德;魏子孝;
对辨证为肾虚血瘀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42例采用自拟加味参芪地黄汤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尿蛋白定性和定量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1995年06期 347-348+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刘国恒;
<正> 中药当归拈痛汤内服,蒙医熥药外敷,治疗滑膜炎35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35例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2岁。20~45岁占64%。发病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3年。发病部位:肘关节5例,膝关节30例。其中28例均经滑膜囊内穿刺抽液,注入醋酸氢化考的松1ml后,加压包扎治疗,效果不理想,再来求治的。2 治疗方法
1995年06期 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宗昌;
本文采用针刺加鹿茸精注射液穴位注射及中药治疗男性不育297例,痊愈142例,占47.8%,显效81例,占27.3%,有效53例,占17.8%,无效21例,占7.1%,三者联合运用效果较满意。
1995年06期 349-350+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立;陈宝田;
颈椎舒冲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为94.94%。治疗后病人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有较明显改善,椎动脉、颈内动脉异常增高的血流速度减低。该药对兔离体颈动脉血管条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并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
1995年06期 351-353+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高继贤;姚凤芝;
<正> 肌肤感染经外科用药疗效不佳,改用中药局部疮面上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近年来临床观察治疗7例肌肤感染,其中烫伤继发感染1例,汽油烧伤继发感染2例,术后伤口继发感染3例,外伤性伤口继发感染2例。感染平均时间约在20天以上。
1995年06期 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宏启;吕开明;王海侠;
应用自拟奇效解毒汤治疗小儿口腔炎1050例,经平均3.96天治疗,痊愈1047例,显效3例,治愈率99.7%,总有效率100%。
1995年06期 35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俊彪;莫穗林;
本文选择外周血红细胞膜C_3b受体花环率(E—C_3bR)作为红细胞膜C_3b受体活性的指标。观察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SLE—GN)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E—C_3bR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证型的E—C_3bR较正常人组均下降(P<0.01),其下降顺序为正常人组>气阴两虚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热盛湿蕴组;热盛湿蕴、肝肾阴虚多见于活动期,分别占各自例数的78. 57%和66.67%,而脾肾阳虚、气阴两虚多见于稳定期,分别占各自例数的63.64%和71.43%;疾病活动期、稳定期病人的E—C_3bR均较正常人低,尤以活动期病人更明显(P<0.01)。
1995年06期 356-357+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聂莉芳;
<正> IgA肾病是以肾小球系膜IgA沉积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其发病率较高,如在日本和新加坡为30~40%;在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及西德为20~52%;在我国为32%。近年来的研究认为IgA肾病为终末期肾衰的主要病因之一,迄今尚无特效药物,因而对IgA肾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和积极探讨IgA肾病的中医辨证规律,实属必要。基于此,笔者于1993年2月至1994年8月在日本研修肾脏病期间,对经肾活检确诊的68例IgA肾病患者的中医
1995年06期 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曹永孝;陶厚权;杨元;刘德强;樊海;赵国欣;
仙灵雄风酒能升高阳虚证模型小鼠的体温,增加其自主活动,延长低温游泳时间;明显缩短雄性大鼠扑捉雌鼠的潜伏期,增加扑捉次数,提高扑捉率,缩短潜伏期,提高射精率。
1995年06期 359-360+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沈敏南;
<正> 疑难杂病求诊比例有逐年上升之趋势,其原因有二;一为温疫病的减少;二为中成药虽充满市场,但一般治简单之疾病。所以提高治疗疑难杂病的有效率,已成临床医家的主要任务之一。疑难杂病,有病因难测或多种病因相兼,症状怪异难辨,病机错综复杂,虚实互见,真假难析,功能性与器质性互参,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几病相合,病程颇长,辗转求医而未愈,辨治颇为棘手。为此,本文以笔者治疗该病的心得与经
1995年06期 361-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喜俊;
<正>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又称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伪膜性肠炎。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大量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产生的以腹泻、腹痛、毒血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变主要侵犯结肠,最常累及乙状结肠。西医多以万古霉素、灭滴灵等,但停药后易复发。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此病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1995年06期 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崔蒙;
<正> 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部分学者在临床上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进行了研究,其中以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和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作的工作比较多,并获得较好疗效。但从有关中枢胆囊收缩素与脑缺血关系的研究结果及针刺对中枢胆囊收缩素合成及释放影响的研究结果来看,使用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似乎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本文试就已发表的研究结果作一分析。
1995年06期 364-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伯平;翁新愚;
<正> 艾滋病(AIDS)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后天性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自从1981年Gottlieb首先报道以来,它就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世界各地。据1994年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第十届艾滋病大会估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7,000,000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仅去年1年就有3,000,000人感染了HIV。然而,有效的药物及疫苗仍未研制成功,艾滋病仍象瘟疫一样吞噬着数以百万计人的生命。
1995年06期 367-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树芬;
<正> 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多少次大疫?其发生、流行有什么规律?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问题因受资料限制而迄今尚无明确结论。笔者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1994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以下简称《年表总集》)所提供的多学科史料,初步探讨如下:1 大疫发生相关因素的选择与统计1.1 相关因素的选择
1995年06期 370-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陈成攀;
<正> 王××,男,27岁。患者于1993年3月间,右侧头部被击重伤,在当地用中草药治疗好转后而不再理会,但头痛、头晕症状有时仍反复出现。同年6月初,突然右侧头部剧烈疼痛,难以忍受,并有恶心欲呕状。后经CT扫描,确诊为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血肿),医生建议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坚持要求中药治疗。 6月13日一诊:证见头痛剧烈、尤如锥刺,并有抽痛感、痛处固定不移,有时恶心欲呕,精神委弱不振,舌暗红微紫、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涩。神志清醒,痛苦
1995年06期 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柯新桥;郝建新;周祯祥;
<正> 答:“治风当治血,血行风自灭。”至今仍不失为治疗各种风证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中风一病,更应辨明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属血逆、血热,还是血瘀、血虚,然后采用相应之法。1 引血下行法:适用于血随气逆之证。中风初起,每常头晕头痛、耳鸣目眩,或突发舌强语謇、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红脉弦等候。分析脉证,大都因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于是“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
1995年06期 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安方;
<正> 答:祖国医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而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是症状。临床上有不少男性不育症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可辨,既无明显的身体不适,又无明显的舌脉异常。对于这些无“证”可辨的患者,临床上应该怎么辨治?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体会,对此可通过体格(宏观)检查和实验(微观)检查,从中找出辨证的客观指标,据此进行辨证施治。
1995年06期 372-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姚石安;
<正> 答:输卵管炎性阻塞、输卵管积水是导致女性不孕症的重要病因,主要表现为小腹疼痛、带下量多,经子宫输卵管造影、腹腔镜、B超双氧水显影往往能确诊。患者月经大多后期、经色紫暗,经量忽多忽少,乳房胀痛,精神抑郁,舌质紫暗,病程一般较长,输卵管多为双侧水肿,盆腔血流图常提示瘀血改变。而一些患者则表现为躯体丰腴,经色淡红,量偏少,带下有味而多,性欲淡漠,胃脘痞满,恶心呕吐,苔厚腻,脉滑或缓,输卵管提示重度积水。
1995年06期 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震西;
<正> 答:足浴,其方法是将双脚放入40~50℃左右的温热水中浸泡,水量一般以淹过踝部为度;若加入某些药物,不仅可以强身壮体,且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兹介绍如下。上感发热:用热水1桶,将双足浸入至膝下,隔几分钟将脚离开水面再加些热水,温度以能耐受为度,一般浸半小时后可出汗退热。吐血不止:用好酒2000ml,炖滚,待温,浸两足。
1995年06期 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窦国祥;
<正> 暑令气候炎热,常又多雨潮湿,故暑邪伤人,每兼湿浊。暑天感冒,除身热,心烦,口渴欲饮,汗出不解,胸闷纳差,小便短赤外,尚见头身困重,四肢倦怠,脘痞呕恶。舌苔常白黄、厚腻,甚者胶固难化。往往迁延难愈。每临长夏、初秋,经治暑天感冒甚多,颇有感触。患者在感冒发热后,一般先求西医诊治,以盼速效。如输液,投以抗生素、APC等,若青、链霉素不解,换以庆大、螺旋,热虽稍降但稽留不退,徘徊在39℃上下,误为药力不足,于是先锋、氨苄青等逐步升级。如此这般,病
1995年06期 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振民;张瑞梅;
<正> 咳嗽、喘证、哮证是呼吸系统常见的3种疾病。印会河教授倡导以痰作为治疗咳喘哮3证的辨证要点,验之临床,执简驭繁,确为宝贵的经验之谈。笔者于七十年代之初跟随印老学习,深得教诲。以后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稍有所得。试论如下:1 痰是咳喘哮3证的共有症状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涎而言;喘证是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哮证是一
1995年06期 374-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世明;张玲;
<正> 舌下痰包,现代医学称之为舌下囊肿,目前主要采用舌下腺摘除术治疗。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2例,收效良好,兹介绍于下,聊供参考。例1:陈××,男性,13岁。1986年3月18日初诊。患者舌右下胀满,饮食、言语不利1周,经某医院治疗罔效。刻诊:舌下右侧见一肿物,约2.1cm×2.0cm,色微黄,质地柔软,稍有压痛,口干而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黄腻,脉滑略数。囊肿经穿刺抽出液如鸡子清、色略黄。病理细胞学涂片检查见:淡黄粘性液体并有中
1995年06期 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广仁;
<正> 肝之用阳,集中表现在肝的疏泄功能上,而肝之疏泄失职,其病理和病证极其纷杂,主要可约为局部郁结和上、下、横、窜、厥、脱之变。
1995年06期 375-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世敏;张淑萍;
<正> 叶天士在其《温热论》第6条中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但益胃治法的意义、目的及具体方法,叶氏未明确提出。对此,注家颇有争议,笔者管见如下。对叶氏本义,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邪始终在气分流连”和“战汗”。笔者认为:温热之邪在气分留连日久之原因是正邪相近而阳气微感不足,两者处于僵持状态,故邪不得入里,亦不被逐出。此时,恰可冀战汗而解。战汗发生的机理即为邪盛正馁,邪留不去,一旦正气来
1995年06期 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
1995年06期 37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95年06期 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景源;
<正> 中国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以下简称考试中心)成立5年来,面向世界,开展了多次国际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各方面的好评,现将考试中心的成立与宗旨及国际中医专业人员水平考试的组织实施情况介绍如下。1 中国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的成立与宗旨中医药学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著的临床疗效,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引起了世界医药界的关注。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治疗,取得了满意
1995年06期 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