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棠庆;
<正> 笔者于1991年初治一女性农民患者,36岁。病人于3天前因外感致头痛,伴形寒肢冷,恶心欲吐,甚或呕吐痰涎。在当地曾用中药(荆防败毒散、天麻丸)、西药(去痛片、安痛定、保泰松等止痛剂)均罔效。刻诊:神清,痛苦病容,面
1995年05期 26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贯彻;
<正> 吴茱萸一药既可内服也可外用,但其外用常不被医者所重视。用它敷贴涌泉穴治疗口腔溃疡,敷脐治疗小儿腹泻常获良效。 5年前,一高血压病人,因顽固性口腔溃疡久治不愈,余以吴茱萸粉用陈醋调和,敷贴双侧涌泉穴,溃疡得愈,检查血压亦降至正常。这一治此愈彼的意外发现,使笔者受到启发,决定试用于治疗高血压病。考虑到敷贴涌泉穴,患者反映不太方便及神阙穴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又
1995年05期 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王兆荣;
<正> 笔者运用吴茱萸贴敷穴位治疗癫痫病19例,收效较为满意。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31岁;病程最短的半
1995年05期 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管淑兰;
<正> 吴萸为温中散寒之要药,对虚寒性胃痛效果尤为显著。笔者以吴萸(研末)加醋、凡士林少许,调成软膏,敷于中脘、神阙穴,隔日更换1次,10天为一疗程。本人曾将50例分为两组对
1995年05期 262-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良;
<正> 笔者在临床上常用吴茱萸汤及四神丸治疗泄泻,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两方的止泻功效与吴茱萸剂量关系密切,故推测其止泻力主要来自吴茱萸,遂试用单味吴茱萸治疗泄泻,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后又试用外治小儿泄泻,亦每多获效。例1:李某,男,63岁。1994年8月5日初诊。10天前因进食生冷发生泄泻,大便稀溏,日行5~6次。曾用氟哌酸、黄连素等口服,并用丁胶卡那霉素静脉滴注3天,但泄泻不止。初诊时仍日行5~6次,腹痛隐隐,四肢欠温,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粪常规:黄、稀、白细
1995年05期 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奉福;
<正> 吴茱萸,有温胃散寒,疏肝燥脾,暧肾止痛之功,在历代成方中其效颇著。笔者亲身体验,单味应用,效亦不凡。1960年,余习医出师一载,仲夏患痞满月余。每午餐后,脘腹胀满,干噫食臭,腹中雷鸣,晚餐不知饥食,是夜胀满欲泻,泻后满减。翌晨稍能进食,午餐饥而欲食,食则胀满如前,如此反复不已。神疲体瘦,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黄,脉虚弱。经县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药用合霉素、黄连素、干酵母、维生素B_1等,其效不佳。先后曾用中药,附子理中汤合保和丸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因时值三年自然灾害,药源短
1995年05期 263-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施仁潮;
<正> 王孟英12岁时,其父病温,众医见其大便溏污,升提温补浪投,病渐加剧。一浦姓医谓幸得自利,热势尚得宣泄,不宜妄止,当从其势而凉泄,用之果验。孟英聆其言而心识之。及长,究心于温病,验诸临证,触类而旁通,于温病喜便通之说颇多精辟见解。兹述其要。1 温病以便溏为邪有出路温热病邪,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出现肺卫病证,如能及时治疗,用药不谬,则邪得外解,病变由此终止,最属可喜。但是,往往由于邪在肺卫,症情轻浅,易被忽视,贻误时机;或由于邪
1995年05期 265-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国明;
<正>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的“臌胀”范围。前人将其分为水臌、气臌、血臌和虫臌4种。肝硬化腹水似与水臌相吻合。肝硬化腹水经治疗获腹水消退后,其复发率极高,有些病例反复的间隔时间很短,少数顽固性腹水治疗上更是十分棘手,常用的中西药物和方法甚难奏效。几年来,笔者用山西白清佐先生攻补兼施治疗水臌的方剂,常获良效。其药物的配伍是将古代医家之长与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相结合的精华,对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比较确切。现介绍如下:
1995年05期 268-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班同君;
<正> 赵××,67岁,1992年10月9日初诊。诊断为胃底贲门癌,于1992年5月6日施行贲门癌根治术。手术1周后仍吞咽梗噎,只能吃流汁,进食稍快则吐。5月18日X线钡剂摄片示:食道中段明显狭窄,钡餐通过吻合口最大径约1.5cm,钡剂通过缓慢,吻合口上部食道扩张时最大径约6cm,收缩呈线样,残胃及十二指肠球形态无特殊,卧位时可见返流征象。住院期间曾给予消炎及支持疗法1个月,未获疗效。出院回家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求治。
1995年05期 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于智敏;
<正> 周超凡老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他积30多年的科研及临床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他在治疗偏头痛时,采用3个方面辨证用药法,逻辑性强,易于掌握应用,取得显著疗效,特介绍如下。1 辨性别偏头痛属现代医学血管性头痛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5%,但在知识分子中可达9.22%,且女性多于男性(男:女=1:3~4)。女性多在月经来潮前期发作,而在妊娠期、哺乳期几乎不发作,提示我们偏头痛的
1995年05期 270-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宁静;闫学锋;
<正> 笔者用中药治疗胃柿石症共1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诊治情况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1例胃柿石患者均经胃肠钡餐、纤维胃镜或B超检查确诊。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6岁;胃柿石最大8.5cm×7.0cm,最小2.5cm×2.5cm;门诊4例,住院7例;合并胃溃疡6例;胃柿石消失最快2天,最慢3个月。2 治疗方法:基本方由枳实12g,鸡内金12g,大黄6g,三棱12g,莪术15g,陈皮10g,厚朴12g,苍术、白术各12g、焦三仙各15g组成。体虚、年龄大者加黄芪15~30g;体实、年轻者加焦槟榔10g。水煎服,每日1剂。3 治疗结果:11例胃柿石患者在治疗后经胃肠钡餐、纤维胃镜或B超复查,均明确胃柿石已消失。其中有2例观察到胃柿石从肛门排出。6例合并胃溃疡者胃柿
1995年05期 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章日初;俞关全;
<正> 张某,男,60岁。住院号194659。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10余年,每因劳累、气候交变时发作,多次住院治疗。近2周来,因气候寒冷病情加剧。咳嗽、呼吸喘急、胸闷、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于1994年3月17日门诊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收住中医病房。入院时呼吸喘急,不能平卧,口唇紫绀,稍有咳嗽。神志尚清,精神委顿。至傍晚时分逐渐出现嗜睡,呼之尚能睁眼,小便失禁,颈静脉怒
1995年05期 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忆勤;张曼韵;
<正> 上海中医药大学朱瑞群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研究50余年,对小儿呼吸道疾病、营养性疾病、血液病等颇有研究,疏方精巧,屡起沉疴。本人有幸随先生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就侍诊所录3方整理如下,以飨同道。1 抗佝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常见慢性病之一,属于中医的“五迟”、“五软”范畴。临床表现为多汗、夜惊、烦躁、纳呆、乒乓头、枕秃等。是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肾两虚所致。先生
1995年05期 273-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秉璋;裘永良;
<正> 硬皮病为原因不明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硬化症,常伴以萎缩和色素沉着。弥漫者可侵及内脏和组织,常伴以相应的症状。由于其病因常不清楚,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预后大多不良。在祖国医学中类属皮痹、硬症,如侵及内脏类属症瘕积聚,属阴症范畴。自1979年以来运用中药参芪汤治疗硬皮病9例。其中系统性5例,治疗80天至2年,结果临床治愈2例,缓解1例,死亡2例(其中1例合并红斑狼疮,1例因故停用中药);局限性4例,结果临床治愈3例,缓解1
1995年05期 275-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谢宗昌;
<正> 自1973年始,我们将金维老中医制定的贯众汤应用于乳糜尿的治疗,疗效颇佳,今将35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35例,尿乳糜定性全部阳性,其中男性16例,女性29例,年龄25~65岁,平均40.76岁,病程1个月~30年,20例同时伴有血尿,25例查血微丝蚴均阴性。2 治疗方法本组35例均给以贯众汤加减治疗,其基本组成为:贯众30g,玉米须30g,白茅根30g,旱莲草15g,莲须15g,槐花15g。每日1剂,水煎,口服,7剂为一疗程。
1995年05期 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党文;杨介宾;
通过对48例胃癌痛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针刺(包括毫针组、穴注组)并意守病所法治疗胃癌痛有较好疗效。在治疗2月后,毫针组、穴注组的镇痛长时有效率与西药组相似(均在81%左右),而长时显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各组均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毫针组、穴注组均能对抗化疗所致毒副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的高粘稠状态,使胃癌患者减低的红细胞CuZnSOD活性升高。根据临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针刺止胃癌痛与针刺后PLEK升高、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提高有关。
1995年05期 277-280+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杨秋莉;薛崇成;
以痛为俞是针灸治疗的一个重要法则,在31个最痛点上治疗多种原因的疼痛,取得较好的效果,证明古人的认识是正确的,这些痛点基本上都是阳经穴位。治疗疼痛必须心身兼顾,标本同治,除有解除不了的病因的患者外,不能以消除或改善了疼痛而满足。
1995年05期 28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尚云;瞿晓竹;
<正> 慢性支气管炎多属中医“咳嗽”、“喘息”、“痰饮”范畴。其病情的发生、发展与肺、脾、肾三脏密切有关。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标证未控制前,不要过早扶正固本,以免恋邪。故发作期、迁延期多以祛邪化饮为主。笔者根据其临床表现,认为本病患者正气不足之证始终突出,即使在邪实较著的标证期,运用扶正固本法,对疾病的进退转归也起决定作用。笔者自拟固本蠲饮汤标本兼治32例,并与单纯祛邪化饮法治疗31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995年05期 285-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李道本;陈泽民;翁行善;
在临床上发现咽部(或胸骨后)梗阻感与某些消化道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这一临床现象,姑且称之为“胃咽相关症”。对178例该类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从中医学说分析,可分为痰郁气滞、肺胃津伤、脾胃虚寒、脾胃虚热、胆虚气逆等5型。经用中药辨证论治,咽部(胸骨后)梗阻感有效率为92.69%,消化系各有关症状疗效也达88.10%。两者疗效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两者在病理上的联系。因此在临床中应注意以咽(胸骨后)有梗阻感为主诉的患者的消化系情况,并应在治疗中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考虑。
1995年05期 287-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端;顾仁樾;陈琼;诸田明;俞蓓红;朱大元;汪长根;蒋山好;
本文应用白蔟藜有效组分(912—Ⅱ片)治疗脑血管障碍病变40例,经过3个月治疗,观察到该药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粘度,调整血小板功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与卡兰片相比,改善临床的作用大致相同,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善优于卡兰片。
1995年05期 289-290+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郭赛珊;陈玉碧;梁晓春;王香定;张宏;孙仁宇;
68例肾虚血瘀Ⅱ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配对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仙贞片组),对照组(安慰剂组)。观察仙贞片对该型患者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活性和含量、血清过氧化脂质(LPO)、血脂、血糖以及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病例组较健康对照组SOD活性低下,LPO含量升高,均有显著差异(P<0.05)。仙贞片治疗后RBC—SOD含量升高(P<0.001),血清LPO含量降低(P<0.05),HDL-C含量升高(P<0.05),血糖下降(P<0.05),肾虚症状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1995年05期 291-293+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万鹏;苏长湖;李明升;赵戬谷;马维骥;史大卓;
本临床研究采用穿蛭散治疗脑梗塞34例,基本痊愈19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3例,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维脑路通治疗)33例,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3例,总有效率为63.62%,穿蛭散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穿蛭散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液粘稠度和红细胞压积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肌力治疗后有明显提高。
1995年05期 294-29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司徒仪;
应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莪棱合剂治疗5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经B型超声波、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对照及临床症状、体征前后变化对比,显示莪棱合剂在改善内膜异位症血瘀机理上及治疗效果上具有优越性。
1995年05期 296-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张金栋;邢萍;
<正> 从1987年以来,我们以手诊诊病的方法,观察了上千例患者,发现脑动脉硬化症与手纹有密切关系。自1994年1月至8月重点观察验证了脑动脉硬化症患者126例,手诊诊断与客观检查符合率为94%以上,并设手诊阴性者60例作为对照,手诊诊断与客观检查符合率为93%以上。此法简便易行,准确率高,在临床上对脑动脉硬化症的早期诊治有较大实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1995年05期 298-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伟康;金国琴;李文;
本研究观察到由首乌、肉巫蓉等组成的补肾益精方药——固真方能明显提高老年大鼠海马细胞降低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CR)数,提高下丘脑降低的NE、DA和5—HT含量,降低老年大鼠异常增高的血浆皮质酮,降低胸腺细胞增高的GCR核转位率,增强胸腺依赖性免疫功能。提示固真方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多层次、多环节延缓老年大鼠海马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的老化作用,从而改善胸腺依赖性免疫功能。
1995年05期 300-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翁维良;贾葆鹏;王怡;
<正> 全国第四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于1994年10月在北京举行。大会论文内容反映了近几年我国肥胖病研究中的主要进展,现分述如下:1 流行病学与预防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高寿征认为,防治超重和肥胖的意义,是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一级预防防治自己肥胖是加以研究的关键。第四军医大学胡绍文指出,单纯性肥胖在我国是一种社会性慢性病,发病率在儿童为4~9.5%,青春期21%,成年期18~32%,老年期达28%。必须重视肥胖病的危害性与对老龄化人口的危
1995年05期 303-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姚石安;
<正> 答:肝郁与乳病最为密切,清代余听鸿所言“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就最具代表性。我们发现患者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性格内向、神经质,紧张、烦闷、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与正常妇女对照组具有极显著差异,许多患者可追溯到来自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的长期刺激。由于肝具有调节情志的作用,故乳腺增生病与肝的功能失常的相关性一直为现代临床所重视。由于肾主生殖为冲任之本,而女子正是在“任脉通,太冲脉盛”后才有乳房发育、月经来潮等性征出现。
1995年05期 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安方;
<正> 答: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常有阳痿、早泄、遗精、尿频、尿后余沥等临床表现;而阳痿、早泄、遗精、尿频、尿后余沥等病证,常由肾阳亏虚、阳事不振、精关不固、膀胱不藏所致,故其治疗自然就少不了用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方药。那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为什么要慎用温补方药呢?其原因在于:
1995年05期 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友蕊;
<正> 答:产后气滞小便不通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如果产后情志不畅,或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使膀胱气化受阻,清浊升降失调,即可形成小便不通。
1995年05期 306-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宗广;
<正> 答:胆道结石颇为常见,每于体格检查作B型超声检查时发现,好发于中老年,近年来发现老年人发病有增高趋势。胆囊内或胆管内可长期存在结石而无任何症状,舌脉亦正常。仅小部分患者有轻度又不持续的一般消化不良症状,如餐后胃胀等等,不易引起注意。但结石一旦嵌顿于胆道,则可引起胆绞痛,甚至出现阻塞性黄疸,胆道感染等、部分胆道结石于急性感染控制后,无任何症状,但隐患不除,尚可再次感染发作。
1995年05期 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震西;
<正> 答:宫颈炎、阴道炎为妇科常见疾病,通常使用的熏洗法,如使用方法得当能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因熏洗药效的保持时间较短,且在阴道皱襞和隐窝处药物不能得到有效的接触,因而影响了治疗效果。近年来吸取现代药学的理论,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研制生产了多种新的外治剂型,已用于临床。1 栓剂:如用合成的鱼腥草素、冰片和椰油脂基质配制的“复方鱼腥草素栓”,纳入阴道深部,每次1粒,每日1次,治疗宫颈糜烂,总有效率达89.39%。又如用蛇
1995年05期 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文奎;
<正> 垂体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但其临床表现不同于其他脑瘤,一是垂体肿瘤以良性居多,发展缓慢;二是垂体肿瘤以其激素分泌的紊乱为其主要表现,常混迹于内分泌疾病中;三是颅内压增高并非其特定症状,出现颅内高压“三征”常是晚期表现;四是早期常无临床症状,主要依赖颅内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根据上述临床特点,笔者从两方面予以辨证施治。1 垂体分泌功能之异常,主分阴阳两类垂体肿瘤常以其分泌激素之偏颇而引发临床症状,诸如闭经、溢乳、阳痿、多毛、肥胖、尿崩、皮肤紫纹、
1995年05期 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雍履平;
<正> 对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的治疗,目前尚无重大突破,多年来我从理论到实践反复探索,认为中医对其病名、病原、治疗以及展望等诸方面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兹讨论如下:1 病原唯“毒”是本,病名颇须厘正从认识肝炎可出现黄疸,黄疸可见于肝炎之滥觞,我即以乙肝病原为湿热,并认为较之甲肝湿重于热,也赞同“湿热未净”或“肝胆湿热”作为临床证治之一型。然而在实践中,使我对乙肝的认识逐渐加深:一是单就
1995年05期 308-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沈学敏;焦东海;苏雪生;
<正> 我们在临床治疗肥胖症中发现,减肥效果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即就诊日期不同,疗效也不一。在我们诊治的1270例患者中,平均病程9.2年。轻度肥胖426例,中度肥胖574例,重度肥胖270例。肥胖原因主要是饮食、产后、遗传,其次是药物、术后,还有内分泌紊乱、活动少、嗜睡等。我们均给予降脂减肥片(大黄醇提片,每片相当生药0.3g)5片,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要求患者每日大便2~3次,据此调整药量,连续治疗3个月。有434例患者加服芬氟拉明。并嘱患者调整饮食习惯,适当增加运动量。 1270例患者经治疗后,体重降低>2kg者1040
1995年05期 309-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建华;
<正> 《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共收药物365种,言性味,述主治,钩玄索隐,要言不繁,是药物学之鼻祖,后世本草著作多引用之,乃研究中医药者必读之书。动物药古称“虫类药”,《周礼》有五药之说,郑玄注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大戴礼》具体指出:“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本经》中收载的动物类药,上品11种,中品24种,下品32种,共67种.占18.36%,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重视动物药的应用。
1995年05期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1995年05期 31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95年05期 314-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来喜;
<正> 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1995年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规定》,今年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精神,将继续坚持“深化改革,保证质量,严明纪律”的方针,进一步完善、规范现有的政策。今年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医药类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科目试点(简称“3+2”),所用复习考试大纲和辅导资料仍委托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各招生院校和成教部门发行。
1995年05期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