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清珍;刘喜新;
<正> 我们在(1983~1993年)10年的临床实践中,以吴茱萸为主配方治疗抗痨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我们所选用的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全部为住院病例,共100例。其诊断符合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即;用药1~4周后(1)谷丙转氨酶增高或多项肝功能异常;(2)有发热、皮疹、恶心、呕吐、腹胀、黄疸、肝区疼和肝肿大等消化道
1995年04期 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志顺;
<正>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方法简便,安全有效。方法是:生吴萸60g,研粗末,用米醋、鸡蛋清调糊,每晚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次晨取下,此后每晚复行如法。经治疗一组重型高血压,收缩压均≥24.0kPa,舒张压≥14.0kPa,计20例。中医辨证,属肝火炽盛,风阳上扰,主要表现头痛头晕,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有力。治以吴茱萸贴敷涌泉穴,另加内服方:大黄10g,黄芩15g,川牛膝30g,青木香10g。水煎,每日1剂,早晚空腹温服,治疗10例。另设单纯服药组10例,对照观察。
1995年04期 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范新发;
<正> 经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吴茱萸不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痛的功效,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力。笔者运用单味吴茱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采用内服及外敷合用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995年04期 20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葛湄菲;
<正> 笔者在儿科临床多采用研细末醋调外用, 例如下: 溃疡性咽炎:患儿男,3岁多。发热3天,咽痛拒食。查体:体温38.6℃,舌质红、苔薄黄,咽充血明显,并见数个溃疡面,心肺(—),余无异常,因服药困难未治疗。笔者采用吴茱萸粉2g,用醋调成糊状,敷双侧涌泉穴,外用胶布固定,贴12小时,次日清晨热退喜饮食。查体:咽部仍充血,但溃疡面明显缩小,连贴5日痊愈。
1995年04期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孟宪兰;
<正>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吴萸研细面,外敷脐部治疗小儿腹泻。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婴幼儿腹泻常伴有呕吐,服中药较为困难,笔者采用外治法,用吴萸研细面(干面或用醋调均可),一次0.5g~1g外敷脐部,用胃安膏(或伤湿止痛膏)固
1995年04期 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玉芝;
<正> 余用吴萸和三七等量相伍,焙干,研末,每次6g,1日3次,以淡盐水煎汤,徐徐服之。5天为1个疗程,应用2个疗程,治疗神经性嗳气症23例。同时设对照组27例,应用《金匮要略》的半夏厚朴汤,每日1剂,5天为1疗程,应用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6.9%。对照组痊愈7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有效率66.6%。典型病例:孔××,女,55岁。主诉:嗳气后即连续咽气一年余。患者于一年前因悲伤过度
1995年04期 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先杰;
<正> 张××,男,38岁。缘于1988年12月某日车祸脑部外伤,当时即昏迷,当天经省人民医院CT检查诊为“左侧海绵窦动、静脉瘘”予以开颅手术。术后3天清醒,合计昏迷4天,但出现烦渴多饮、尿量增多、头晕头痛等症状。确诊为“海绵窦动、静脉瘘术后并发尿崩症。”经口服双氢克尿塞、氯化钾及注射垂体后叶素等治疗无效,共住院3个月余,嘱带药回家。患者在失望中,于1989年4月26日前来求治。
1995年04期 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燕;
<正>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1995年04期 20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艳;李梢;李有伟;李济仁;
<正> 痹病和痿病是临床上常见、多发并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早在《内经》一书中,就设专篇,较系统地论述了两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辨证、治疗原则、治法及预后。鉴于两病在病位、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多有相同,证候也错杂多见、难以截然分开,历代医籍虽见有痹痿合论,但均不全面,本方拟详细论述,明其异同,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1995年04期 205-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振坤;吕维柏;
<正> 我于1992年2月至1993年9月期间,赴坦桑尼亚从事艾滋病课题的临床研究工作,应用中医药治疗该病近5千例次,取得了一定疗效。深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有明显优势,并可望取得突破性进展。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艾滋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一种全身性虚损性疾病。中医药对该病的无症状带毒者(AC)、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以及AIDS各期的治疗,必须从辨证论治的基本点
1995年04期 208-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刘宝玲;李俊龙;
<正>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属消渴病范畴。消渴病归于燥病门类。其病津枯气亏,寒热杂呈,变化多端。今患糖尿病患者遍于全世界,并呈增多的趋势。业医者必寻求经旨,追求古法,结合现代医学,刻意求之,为人类作出贡献。
1995年04期 21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沙明荣;
<正>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一般以经期腹痛剧烈、肛门坠胀、月经量多、经期延长、不孕等症状最为常见。笔者多年来以中药进行治疗,效果尚称满意,介绍于下: 中医虽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名记载,但在中医典籍中曾有过类似的描述。其发病多因冲任失调,离经之血阻滞胞脉,或经期、产后、不慎调摄,或因手术损伤,以至恶血留滞,血行受阻,不通则痛,瘀血留滞日久,则渐成瘕,冲任不畅,血不循经,则不能摄精成孕。其病在下焦,病
1995年04期 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阙华发;
<正> 陆德铭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学术经验被继承的名老中医。陆师治外科疾病经验颇丰,尤精于乳房疾病的治疗。本文就其研治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经验作一介绍。1 审证求因,强调肝肾不足,冲任失调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属中医学乳病范畴。《疮疡经验全书》首先对其症状进行了描述,云“其证于一侧或两侧乳晕部有核子,圆形或椭圆形,质地中等或稍硬,疼痛或压痛,乳房变大增厚,状如妇乳”。其后《外科理论》及《外科枢要》
1995年04期 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陶晓华;
<正> 业师余瀛鳌教授是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科带头人,在多年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工作的同时,坚持为广大患者诊治疾病。目前除在京城名医馆及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门诊部施诊外,并经常外出会诊。由于他在学术文献方面的精深造诣和对临床医学的探索钻研精神,诊治效验卓著,深受患者赞佩。现将随师待诊的一得之见录之于下,以供参考。
1995年04期 216-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武桂霞;
<正>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是临床常见而难治的病证,现代医学无特效药物治疗,安装起搏器尚难普及。1988~1992年,我们经反复临床观察,总结出温阳增脉汤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995年04期 218-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瑞华;
<正>心脏病患者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后常可见到发热。一般5天左右便可自行消退。
1995年04期 22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郝剑平;
<正> 例1:癫痫样头痛郭×,女,13岁。初诊日期:1990年11月12日。突发性剧烈头痛已6年,发时面色苍白,出汗,眩晕。几分钟后好转。幼时有高热惊厥史。9岁后病情逐渐加重,发时突然头痛,有短暂性双目凝视无神。曾经医院查脑电图示:有弥漫性双侧同步的3Hz棘—慢波,诊为癫痫样头痛,治疗未效,现已休学2年。刻诊患者痛苦面容,烦躁不安,咽干喜饮,右肋隐痛,眩晕时作,舌红、苔少,脉象弦细。证属病久阴血亏虚难以涵木,肝郁失其条达。治以滋阴养血,平肝柔木。处方:生石决明18g(先煎),
1995年04期 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玉书;陈阳;
用中药与西药对比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34例,结果表明,中药组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3.53%(P<0.05);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70.59%,根除率64.71%,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35%及 5.88%(P均<0.01)。
1995年04期 222-22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蓝启防;
<正> 业师钟启良,为我省老中医专家,行医近40载,学验俱丰,临床辨证精细,治杂病尤有独到之处。其治疗鞘膜积液,疗效卓著,兹总结如下。1 通补兼施,治有三法:鞘膜积液,中医属“水疝”范畴,多以疏肝利湿为主治疗,疗效欠佳,易于复发。钟老认为,本病发于阴器,责之脾肾,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水脏之肾,气化开合失宜,先天及后天之水积于阴器,发为“水疝”。其本在脾虚与肾虚,其标为水湿,系本虚标实证。治之以攻补兼施为大法,具体有利水(澄源)、健脾(塞流)、益肾(固本)3法,并依次分为3个阶段施治。钟老用此法论治本病78例,均获显著效果。
1995年04期 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邱志济;
<正> 近10年来,笔者以仲景大黄(庶虫)虫丸为主,结合朱良春先生应用复肝丸之临床经验,自拟消症复肝丸,治疗早期肝硬化100余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用药体会,浅述如下。1 用药思路肝硬化从病因分类有肝炎后肝硬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心原性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等,其病理特点为肝细胞的变性、坏死、
1995年04期 224-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赵金华;李秀云;李文英;赵晓民;梁冰;
临床以中风中脏腑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1例患者随机分为刺五加、丹参注射液为主的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前瞻性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9例全部有效。
1995年04期 226-22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郑菊英;渠荣敏;
<正> Sturge—Weber氏综合征(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于1879年就报告由于大脑血管运动中枢损害所致局限性癫痫病例,之后学者们对本综合征又有新的认识。但对此征有青光眼者施滤过术后继发视网膜脱离的报告甚少,我们曾遇1例,服中药而愈,现介绍如下:
1995年04期 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天忠;张雷;
本文选择30例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分为病在肺肾(初期)、病在脾肾(稳定期)、病在肝肾(后期)和复发期4期,分别应用中药治疗,共治疗30例,完全缓解10例,显著缓解13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1995年04期 228-22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高升飞;
<正> 吴某,男,25岁,农民。右侧颈部及同侧腋下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2年。曾在某院做病检确诊为“何杰金氏病Ⅱ期”,经放疗加化疗治疗4个月,病情改善不明显。于1992年10月3日入院,家属要求手术处理,在氯胺酮麻醉下行右侧颈部及腋下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进展顺利,伤口痊愈出院。术后继续应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药物化疗,病情渐趋稳定。但半年后,右侧颈部及同侧腋下淋巴结仍呈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且伴有声音嘶哑。遂于1993年5月2日邀余诊治。查体:体温37.6℃,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右侧颈部有一约6cm×
1995年04期 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秋云;
<正>功能性子宫出血简自然资源功血,以卵巢功能失调引起子宫膜变化为主要原因,属中医崩漏病症范畴.
1995年04期 230-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姚金梅;
<正> 玫瑰糠疹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性皮肤病,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皮损主要发于躯干、长轴,病变呈皮纹一致的圆形或椭圆形或黄红色鳞屑斑,春秋季多发。笔者曾用中药加眼少量西药治愈1例,现该病例介绍如下: 王某某,女,13岁,中学生。1993年8月3日初诊。患者诉1月前全身出现淡红色大片圆形及椭圆形鳞斑丘疹,伴瘙痒。曾在某医院诊治,口服苯海拉明、静注葡萄糖酸钙,未见好转,症状逐渐加重,躯干部丘疹连成
1995年04期 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元生;魏富荣;马志平;
运用内服痤疿丸和外用痤疿搽剂治疗痤疿350例效果良好,同时以外用氯霉素搽剂100例作对照,其疗效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1995年04期 23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田志高;
<正> 患者潘某,女,32岁,农民,1988年3月23日门诊。主诉:四肢痿软无力伴肌肤麻木不仁9年余。1979年11月上旬,觉得双腿软弱无力,双膝以下麻木。病情渐重,起病不久,麻木即上升至腰部,且双手亦觉软弱麻木。至1980年1月上旬,双腿步行困难。于2月25日到某医院就诊。检查:颅神经(—),脊柱无畸形及压痛,呈痉挛步态,上肢肌力及肌张力无特殊,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轻瘫试验(+),胸椎12节以下两侧各种感觉迟钝,下肢远端感觉消失,双下肢深反射均(+++),踝
1995年04期 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元文;周志强;
<正> 淋病是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慢性淋病由于其病情迁延,治疗困难,对患者身心健康构成很大危害。我们从1986年始探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淋病,经不断实践摸索,拟定毒淋汤,经临床78例验证,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995年04期 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堃;庄申榕;
本文对49例崩漏患者治疗前后舌苔脱落细胞变化进行了观测,同时计算阴道脱落细胞的成熟指数。结果示,舌苔脱落细胞与阴道脱落细胞均受雌激素的调节,而且变化规律同步相似。
1995年04期 235-23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德强;赵国欣;
本文观察了冠心克对小鼠、兔高脂血症模型的影响。冠心克可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对高密度脂蛋白无影响,可使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缩小。提示冠心克可用于防治冠心病及高脂血症。
1995年04期 237-23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小野;
<正> 近代及现代医学的进展是伴随整个生物界在理性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一体化进程而取得的,人与动物的模拟——医学动物模型还只是这一进程的初级阶段。因此,中医动物模型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现代形式的“比类取象”,更重要的是它使整个生物科学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1995年04期 239-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554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高继贤;姚凤芝;
<正> 孙××,女,8岁,1988年5月18日初诊。患儿母亲代述,患儿于1987年3月患高热1周,在当地用中医药(药名不详)对症治疗后热退。而后患儿渐瘦,开始脱发,当年10月头发脱光。当时患儿无明显不适。月前患儿面色憔悴,精神委靡而来诊。初诊:患儿形体瘦弱,精神委靡,面色无华,头皮暗黄无发,肌肤干燥,脉沉细,舌质红、苔燥。体检及血象、尿常规、肝功能等均无异常改变。
1995年04期 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志英;
<正> 支气管哮喘属祖国医学哮证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多以痰气交阻,肺失宣降为主,而以瘀血立论者较为少见。近年来用现代科学方法,从微观角度证实多数哮喘患者尤其是久哮或急性发作缺氧严重者,明显存在血瘀现象,并认为瘀血与哮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哮喘的研究,使祖国医学对哮证病机的认识和辨证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就近几年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哮喘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995年04期 242-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柯新桥;郝建新;周祯祥;
<正> 答:肺乃娇脏,不耐寒热,故其发病,易为虚实。就其虚证言之,气虚、阴虚颇为常见,古今医家从证治到方药均有系统阐述。而临床上是否有肺阳虚证?综观历代文献资料,很少见有系统论及,客观上似乎否定了肺阳及肺阳虚的客观存在。“人之有形,不离阴阳”。体内阴精阳气只有时刻保持相对动态平衡协调,人才健康无恙。五脏皆分阴阳,从这个角度言,肺脏仅有肺阴而无肺阳,不仅从理论上
1995年04期 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林宗广;
<正> 答:尿毒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系由各种原发或继发肾脏疾病导致肾实质严重损害的结果,常见疾病有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血管硬化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尿毒症常有食欲减退、呕吐、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且每随病情进展而加重,以致频频呕吐,不能缓解;并由此而导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进而加剧病情。因此,及时设法改善或缓解呕恶与纳呆,有利缓解病情。
1995年04期 245-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石安;
<正> 答:由盆腔静脉曲张引起以腰骶部痛、下腹痛坠胀、月经过多及白带增多等为主的一种症候群,称为盆腔静脉曲张症。目前西医尚无理想治疗方法。本病临床有如下表现:(1)腰骶部坠痛,可因久立、劳累或月经期加重;(2)可伴有月经量多及白带增多;(3)常伴有乳房胀痛;(4)外阴及阴道可呈紫兰色,伴有静脉曲张、子宫常后位略呈紫兰色。我们从化瘀入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证治特点略作介绍。
1995年04期 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震西;
<正> 答:脐疗具有取材容易、操作简便、方法灵活、价廉安全、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等优点,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手段和方法,对脐疗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在临床使用中如能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即可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1995年04期 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秀娟;尹秀琨;
<正> 关于督脉的起源,《内经》、《难经》、《奇经八脉考》所述大相径庭,致使后世医家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1 起于少腹:《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素问集注》释曰:“此言督脉之起于少腹之内,故举女子之产户以明之。如知男子之督脉,亦起于少腹之内,宗筋之本处也”,指出督脉起于少腹内,相当于女子之产户、男子之宗筋的部位。此论只言督脉起源于少腹,并未言督脉起源于产户或宗筋。
1995年04期 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浩;
<正> 宋代医家许叔微晚年积一生之经验,采众效之良方,著有《普济本事方》一书。书中收录300余方,用苍术者有苍术圆、楮叶散、白虎加苍术汤三方。除楮叶散治暴赤眼外,余均治湿。许氏对苍术之用,有切身体会,他在《普济本事方·停饮服苍术圆论证》篇中,记录了自身患病经过和服用苍术的情况:“予……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必饮两三杯,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漉漉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数
1995年04期 24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中;
<正> 孙一奎医案附在其《赤水玄珠》一书中。孙氏为明代新安医学派中极有影响的一位,至今虽已300余年,他的医案仍然为医家所尝识和推崇,如我国已故名中医施今墨、姜春华等都视其为医案之瑰宝。有感诸贤,竟忘固陋,仅步前尘,将其《宜兴医案》、《三吴医案》、《新都医案》,总计398案,浅读了两遍,略有所获。
1995年04期 248-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苑景春;
<正> 龙胆泻肝丸(汤)为清泻肝胆实火、湿热的著名方剂。自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因其功效卓著,沿用至今,长盛不衰。笔者就其方药组成及功用方面,作粗浅考略。龙胆泻肝丸系由龙胆泻肝汤改变剂型,制成本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90年版)规定的标准处方(《药典》方)为:龙胆草120g,柴胡120g,黄芩60g,栀子(炒)60g,泽泻120g,关木通60g,车前子(盐炒)60g,当归(酒炒)60g,地黄120g,甘草(蜜炙)60g。
1995年04期 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1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1 治法中常用的“八法”是___。1.2 温中祛寒剂主治___。1.3 理血剂是治疗___的方剂。1.4 治风剂可分为___两类。1.5 藿香正气散是治疗___之常用方。1.6 桃核承气汤是由___加桃仁、桂枝组成。1.7 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有贝母、瓜蒌、茯苓、橘红、___。
1995年04期 250-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1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E 2.D 3.D 4.A 5.B 6.B 7.C 8.D9.C 10.E 11.C 12.D 13.C 14.C 15.D 16.E 17.A 18.A 19.B 20.C 21.E 22.D 23.B 24.C 25.D
1995年04期 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