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晓春;
<正> 蒲黄药性凉,味甘辛,入肝及心包经。生用长于行血消瘀,炒用善于收敛止血,为一切痛证和血证之常用中药。随着临床实践对药物认识的不断加深,及现代药理学的悉心研究,蒲黄的药用范围逐渐扩大。除上述功效外,笔者体会还具有以下作用,现简述如下。1 降脂作用:临床和实验及药理均已证实,生蒲黄能够显著降低人类和动物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我们研制的降脂中药片中,生蒲
1994年10期 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林祖贤;
<正> 近3年来,笔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用生蒲黄调醋外敷治疗学龄儿童痄腮,同时设青黛组进行对照观察。现介绍如下: 观察治疗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6~12岁。随机分为蒲黄组和对照组,蒲黄组19例,对照组17例。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予清热解毒汤口服,
1994年10期 581-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于宝锋;
<正> 蒲黄一药既可内服也可外用,但其外用常不被人们所重视。笔者以蒲黄外用治疗湿疹、舌肿大等疾病,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 治疗湿疹、疮疡:蒲黄外用治疗湿疹、疮疡,尤对湿热蕴结肌肤而致的湿疹痒痛、破溃流水不止、久不封口者颇效。即以蒲黄粉掺于患处。曾治一2岁患儿,自出生后,即发现全身有散在的疱状丘疹,曾在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湿疹,经
1994年10期 582-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传弘;
<正> 蒲黄为水生香蒲的花粉,临床主要功能为化瘀凉血止血,为内妇科常用之品。笔者近年移用于防治褥疮取得理想效果。褥疮为长期卧床病人身体局部,长期受压致循环障碍,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因缺血而发生的水疱、溃疡或坏死。临床一旦出现,治疗颇为棘手,得不到合理治疗,严重者可直接危及病人生命。
1994年10期 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黄健戈;
<正> 某冬夜,笔者偶遇一拔牙术后继发性出血之老者,以棉球压迫止血不效,适值身边有少许备作它用之炒蒲黄,乃思《本草纲目》谓其“生则能行,熟则能止。”方书均谓其能止各类出血,何不试用之?乃以棉球蘸炒蒲黄按压出血处,不意须臾即血止。后将此法介绍给口腔科医师,竟屡试屡验。据近2年来统计的40余例以棉球和明胶海棉压迫止血不效者,改用此法后,大多能在
1994年10期 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蒋森;蒋芳莉;
<正> “病久入络”为叶天士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对指导临床辨证治疗颇具意义,本文特探讨如下。1 阴络深细易血瘀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之独特系统,《内经》将其分为“经脉”、“别络”、“孙络”等,愈分愈小。《医门法律·络脉论》将络脉按大小依次分为“系络”、“缠
1994年10期 584-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喻森山;陈昌玮;肖广生;
本文报告一例人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期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初步体会。采用清热利湿、解毒化浊、疏泄肝胆、通利胆窍的方法治疗,结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使初期排异反应得以有效控制并逆转。继之采用痰瘀同治、疏利肝胆法治疗,达到了消退残留黄疸和恢复肝功能的目的。
1994年10期 586-58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曾松吟;
<正> 曾绍裘主任医师,业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以善治内科疑难杂病见长。笔者有幸随师临床继承期间,获益甚多。现就老师治顽固性汗证经验举例简介如下。1 阴虚火旺汗出杨某,男,26岁,1968年5月10日诊。患者有慢性肝炎史,素体肝肾阴亏,胁肋胀痛。医者误用温补,病证加重。症见头面烘热,头目眩晕,举发无时,喉干舌燥,心中嘈杂,不寐,自汗盗
1994年10期 58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星;
<正> 颈部淋巴结炎是外科常见病证,其主要表现是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低热和全身不适症状,属中医瘰疬范畴。近2年来笔者辨证治疗该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本病表现为颈部单侧或双侧的淋巴结肿大,其质地中等硬度,边界清楚,活动好,压之疼痛明显。多发于肺部感染、扁桃体炎等疾病之
1994年10期 591-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彭正顺;周玲英;邓国英;刘祖铃;胡伟勇;龚子夫;
<正> 肿瘤镇痛,是目前攻克肿瘤的三大难关之一,近年来,我们对晚期盆腔肿瘤,进行了一些临床研究,观察到,秩边穴位注射,对晚期盆腔肿瘤的镇痛效果比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共治疗晚期盆腔肿瘤21例,其中男7例,女14例。晚期宫颈癌7例,乳腺癌盆腔转移6例,晚期阴茎癌4例,胃癌盆腔转移3例,肺癌盆腔转移1例。2 治疗方法2.1 穴注组:强的松龙1ml,加利多卡因3ml秩边穴
1994年10期 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金声;
<正> 袁家玑教授1931年就读于北京华北国医学院,后又师事于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从医60年,是国内著名的伤寒学者,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证,疗效颇著。兹将家父变通运用经方治难证验案2则介绍于下。1 放疗后遗味觉缺乏症黄某,男,54岁,1990年4月6日初诊。因患扁桃体癌,手术摘除后行放疗术,术后味觉缺乏,食不知味,冷热不辨,口中无唾液分泌,干渴引饮,随身必携带水壶,不断饮之以润口腔。颈
1994年10期 593-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永端;伍锐敏;
<正> 抗甲状腺药物是目前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在临床上时有毒性反应的发生及复发率较高等局限性,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收到良好效果,现简述如下。1 白细胞减少有的甲亢患者在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后,出现白细胞降至4000/mm~3以下时,则为白细胞减少,若白细胞持续低于3000/mm~3,则应停用抗甲状腺药物,可改用中药治疗,予益气养血法,药用:黄芪15g,首乌12g,鸡血藤12g,龙眼肉15g,阿胶珠6g,白芍12g,生地12g等,白细胞一般可很快恢复,必要时,也可加服利血生、
1994年10期 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霞;
<正>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的和解方剂,主治少阳病证。后世临床扩大其用,治验甚多。笔者用之开郁通阳治疗某些疑难杂症,颇为应手,兹举要如下。1 心绞痛王××,男,58岁,1990年10月9日就诊。素有冠心病,近因情志不遂发作心绞痛。症见心前区疼痛,胸闷胁胀,心悸而烦,气短,口苦纳差,肢凉欠温,舌质稍暗、苔白滑腻,脉弦而结。证属肝胆疏泄失常而致气血郁滞,发作心绞痛。
1994年10期 595-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霍锡坚;向佐成;胡翠芳;
<正> 肠道霉菌感染在临床上渐为常见。我院从1985年至1992年来共用苦参四君汤治疗霉菌性肠炎32例,并与西药对照组16例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21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年,平均5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16例。两组病情基本相同。本病临床表现为下腹痛,排便可暂缓解。腹泻每日
1994年10期 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佩芳;
<正> 姜春华,字实秋(1908~1992),江苏南通县人,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平生治学谨严,行医60余年,在临床、教学和理论研究方面成绩卓著,现将其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介于下:1 注重辨证辨病相结合,创截断扭转姜氏对学术没有偏见,尤其对中西医没有门户之见。认为这两种医学都是面对病人,应取长补短,中西医结合,临证时必须辨证辨病相结
1994年10期 597-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宏伟;
<正>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内脏损害,也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时振声教授长期从事本病的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整理报告如下。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关于本病的病因,时老认为有内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素体虚弱,外因则与感受邪毒有关。其中正虚以阴虚最为突出,邪毒以热毒最为关键。临床观察所见本病90%以上为女性患者,
1994年10期 600-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刘成;刘平;胡义杨;朱剑亮;徐列明;薛惠明;
扶正祛瘀方对大鼠CCl_4纤维肝模型的预防实验与治疗实验观察结果表明,能降低模型鼠肝羟脯氨酸HyP含量,减轻纤维增生程度。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能降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与血清板层素(LM)的含量,对照组则无变化。
1994年10期 602-604+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张清智;
<正> 1988年6月至1992年6月,笔者应用两个中药处方治疗慢性胆囊炎200例,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00例患者,年龄16~7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平均5.8年。本组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部胀痛或隐痛、恶心、厌食等症状,舌苔多黄或黄燥腻,舌质
1994年10期 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守信;仝丽芳;李东岱;王丽萍;
<正> 1982年4月至1993年10月,笔者以纯中药制剂抗痨散为主,配合汤剂、外用药等,对2139例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及随访,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将有关资料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本组2139例,肺结核1108例,体表结核(周围淋巴结核、胸壁及腹壁结核、其他软组织结核)604例,骨与关节结核321例,其他肺外
1994年10期 606-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姜崇智;柳玉美;杨淑婷;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脑缺血/中医药疗法;;黄连解毒汤/治疗应用
1994年10期 608-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陈晓平;陈旦平;刘泰;
<正> 男子免疫不育(抗精子抗体)症,自1921年Wegelin氏首次提出以来,渐渐形成一门新课题。据国内资料统计本病约占男子不育症的10%左右,近年来我科采用中医传统方知柏地黄丸治疗,收效甚佳,兹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诊断标准根据《男性学》(谢文英主编),采用排除法及血清精子制动试验(SIT)、精子凝集试验(GAT)2项中必需有1项阳
1994年10期 610-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忻文华;
本文报道放环后月经失调80例,以自拟方脾肾两补、养阴清热,佐以凉血止血之品治疗情况。
1994年10期 612+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李庆存;常桂珍;李民;姚勤学;沈鸿卿;
该冲剂具有宽胸理气、化痰散结、和胃降逆、除烦利咽之功效,治疗18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8. 7%,而服用逍遥丸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
1994年10期 613-614+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魏世超;
<正> 笔者自1986年9月至1992年12月间,以《伤寒证·厥阴病篇》中乌梅丸之组成,依照滴虫性肠炎临床表现的寒热虚实不同,增减其组方中各味寒热攻补不同性质药物的份量而辨证施治96例,并与西药灭滴灵对照组80例比较,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凡病人出现腹泻或伴有腹痛、肠鸣等症状者,经新鲜大便常规检查发现滴虫,同时无明显的腹部阳性体征,并排除其他引起
1994年10期 615-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克林;宗长清;
<正> 我科从1990年3月至1993年3月,用自拟祛疣面膜散治疗扁平疣104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04例中,平均年龄25.5岁,平均病程4个月。皮损仅分布面部者35例,分布面部及手背等处者69例。曾接受过治疗者48例,未经治疗者56例。2 治疗方法:取板蓝根、大青叶、马齿苋、木贼、薏苡仁、香附,研成细粉,过80目筛。根据皮损部位大小,取药粉30~60克,加医用淀粉20~40克,两者混合均
1994年10期 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光华;张磊;汪淑钦;王毅;韦虹;尹思源;刘文涛;
综合运用国内通行的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对7315例本病患者进行了系统的证候分类观察。结果表明,胃脘痛的临床证候非常复杂,典型证仅占28.8%;各证候中,以气滞证、虚弱证(含虚寒证)、火郁证、湿热证出现频率较高,且气滞证出现率最大;单证和复合证的分布仍集中在上述4个证型。表明胃脘痛的证候表现以实证为主。
1994年10期 617-618+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吕肖锋;逯瑞霞;叶雪清;
<正> 阳虚病人的机能改变是多方面的,大多有下丘脑功能紊乱的表现。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阳虚动物下丘脑β-内啡肽的改变及助阳药的作用。1 材料与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体重180~200g。氢化可的松,上海第九制药厂,配成5mg/ml混悬液,供肌肉注射用。助阳方药(甲蓉片)主要成分为附子、肉桂、肉苁蓉、熟地、山药等。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药厂制成片剂,配成1片/ml,供灌胃用。β-内啡肽放射免疫测定药盒,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提供。阳虚
1994年10期 619-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怡湘;沈洁;王荣珍;
<正> 近2年来我们应用莨菪消喘膏贴敷为主治疗小儿肺炎肺部罗音消失迟缓者80例,另以综合治疗80例作为对照,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 160例患者中年龄<0.5岁48例,0.5~1岁42例,1~+~3岁34例,3~+~6岁36例。发病时间最短5天,最长15天,平均8.5天。1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两组患儿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60例患儿均为典
1994年10期 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立华;
<正> 继本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现了甲型肝炎病毒(HA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以来,又发现了一种与输血感染有关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直到1989年,才明确了这是一种新的致病因子,即丙型肝炎病毒(HCV)。随着特异性免疫血清学诊断方法的确立,才能够逐步明确丙型肝炎在传播、发病、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将在分析归纳丙型肝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医治疗的初步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1994年10期 62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李佩文;
<正> 疼痛是癌症常见的并发症状,有人统计51%以上的癌症患者伴有疼痛。多年来,对待癌痛均是立足于痛了再用药,而在无痛时防痛的研究甚少。尽管在预防癌痛研究上不象治疗癌痛那样“立杆见影”,并且在设计、用药、疗效观察等方面都比治疗癌痛复杂得多,但是却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某种意义讲,寻找一种预防癌痛的办法比发明一种止痛药更有现实意义。一些久服中药的癌症患者到了晚期阶段,疼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常低于不常服用中药的患者。近年来我们在三所医院以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已死亡的肝
1994年10期 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火文;张蓓;
<正> WHO估计,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医务人员对目前已存在的癌痛止痛方法普遍缺乏认识等原因,有50~80%的病人疼痛没有得到满意的缓解。祖国医学对痛证的治疗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创立了一系列有效方法。一般癌痛病人乃虚中夹实,治疗时虚证按气、血、阴和阳虚的不同,选用适当的药物。气虚多用黄芪、党参(或人参)、白术、山药、甘草;血虚多用川芎、当归、阿
1994年10期 623-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宗岐;
<正> 在临床上肝癌疼痛多为持续痛呈阵发性加剧,若肿块位于肝右叶上方,由于癌瘤侵犯膈肌,疼痛常串至右肩或右背,若肿块位于右叶后方可引起右腰部疼痛,肝癌疼痛的特点多为胀痛、刺痛或钝痛,并多在深夜疼痛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若肿块进展迅速可导致肝破裂而突然出现无法忍受的剧痛。关于肝癌疼痛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而喜条达,若长期情志抑郁,疏泄失常,气血
1994年10期 624-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黄智芬;林苏;
<正> 骨转移瘤是指原发于某器官的癌和肉瘤,通过血行转移到骨,继续生长的肿瘤。骨转移意味着疾病的晚期,多有轻重不同的疼痛,预后很差,积极治疗可以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包括解除或减轻70%癌症患者的疼痛,是中医辅助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法之一。骨转移瘤的中医药治疗目前成熟的经验不多。我们受骨病从肾治的启发,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温肾阳、滋肾阴、补肾壮阳的药物治疗骨转移瘤患者,特别是在止痛方面确实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
1994年10期 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郭岳峰;杨振江;
<正> 目前癌痛的治疗主要为两方面,一为辨证论治,一为固定单、验方治疗。根据癌痛的病因病机,我们深入挖掘民间验方,经过长期摸索,以河蟹(中华绒螯蟹)为主研制成“癌痛消”(胶囊)用于治疗癌症疼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经临床系统观察56例,止痛效果肯定,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一般30分钟即见明显的止痛效应,止痛时间可持续6~10小时,无毒副作用,长期服用无成瘾性。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抑癌作用,对有些靠西药麻醉镇痛剂止痛的患者,可以起到替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1994年10期 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丹;
<正>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点为受累的骨骼肌很容易疲劳,病情缠绵难愈。西医主要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类固醇、血浆交换疗法及胸腺切除术,虽有一定疗效,却副作用大且疗效不稳定。中医学文献中与该病证候类似的记载散见于各家医著。五十年代始见有中医药治疗此病的报道,七十年代陆续见大宗病例报告,治疗方法不断增多。从研究趋势看,中医治疗本病,无论近期或远期疗效都较有前途。现就近10年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
1994年10期 626-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姚石安;
<正> 答:黄体不健(LPD)所致不孕是指因黄体分泌孕酮不足,伴黄体期短,以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难以维持孕卵的种植和早期发育而引起不孕、流产。根据临床观察,本病有如下征象:(1)患者大多有乳胀腰酸、胸闷胁痛、抑郁焦虑等躯体与心理反应;(2)部分患者出现五心烦热,口干而苦,月经提前,量少色红,苔薄舌暗红脉细,部分患者为畏寒肢冷,阴道分泌物少,经前咖啡样点滴渗血,或有习惯性流产史,舌淡边有齿
1994年10期 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郭军;
<正> 答: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失调是指排尿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之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属中医癃闭、淋证、遗溺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位在膀胱,与肺、脾、肾密切相关,但正常人体小便的通畅,有赖于三焦气化的正常。若先天不足,肾精亏虚;素嗜肥甘厚味,内生湿热下注于下焦;情志不遂,肝郁致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或肺失宣降,清气不升致浊气不
1994年10期 629-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震西;
<正> 答:苇管器灸是古代灸法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早在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就有记载,“卒中风口喎,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差”。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及清代廖润鸿《针灸集成》也有类似记载。笔者根据古代记载和前人的经验,对苇管器的制作、施灸方法、施灸量介绍如下:
1994年10期 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宝惠;
<正> 八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8个腧穴,位于骶部,相当现代解剖学的骶后孔部位。该穴主治范围广泛,不仅治疗腰骶部疼痛、下肢痿软及痹痛,而且对盆腔脏器疾患效果显著。临床中,因其孔隙狭小,部位深在,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该部位肌肉、韧带及皮下组织丰厚,故取穴定位较难,针刺不易得气,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因此,研究八穴的准确定位,对提高针刺效果至关重要。骶后孔的测量报告国内文献尚缺,为了补充这方面的材料,为针灸临床提供解剖学数据,笔者对天津地区60
1994年10期 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建军;
<正> 1 失气与守气的含义针刺得气后,病人在局部会有酸、麻、胀、重的感觉,术者也常会感到针下沉紧。这种得气感有时在针刺过程中短暂出现,在行针或留针过程中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失气。失气在针灸临床中普遍
1994年10期 63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韦诗云;张笑平;
<正> 头、胃并痛之证,临床并不少见,诸如《和剂局方》、《温病条辨》分别所载藿香正气散、三仁汤等方的适应证,便多具有头、胃胀痛之表现,唯其多兼有寒热、胸闷、呕恶等症状,几平均因外感及/或内伤所致,而且无不与湿邪有关。然查遍古今医籍,除有关医案类著作曾就《伤寒论》吴茱萸汤所主治的以巅顶疼痛、干呕、吐涎沫为典型表现的厥阴头痛之证补出仍可兼见胃脘隐痛的症状之外,尚乏专从内伤角度论及是证之记载。实则是证纯因内伤使然者也非罕见。如笔者远在七十年代初,曾接诊一位中年男性患者,首诊乃诉脘嘈灼
1994年10期 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剑北;
<正> 治此愈彼,即治疗同一人体所患甲病时却使乙病被治愈。此在临床并不少见,常因此而获治疗某病的验方和新法,或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应用性提供新的根据,故有必要对此现象予以总结归纳。1 病机相似治此愈彼同一病机引致的病证,常可用相同的治法与方药予以施治,而某一病人数病同患,常常具有同一病机,或病机相似、相关的现象。因人体是一整体,机体各部相互联系,正常时维持着机体活动的协调,患病时相互影响,有时可出现多组织、多脏腑同时或先后病变,当临床针对某一病变施治时,就会出现异病同治的现象,只是由于医患双方在就诊时均末就“彼病”主诉或施治用药,出现治此愈彼现象时则感意外。如笔者曾用清利湿热、益肾健脾方治疗1例乳糜尿而带下愈案。
1994年10期 63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申广智;贾淑玲;
<正> 中医认为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上以咳嗽、咳血、胸痛、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状为特征,与现代医学的肺结核病极为类似。中医约在14世纪中叶即确立了此病是因“痨虫”侵袭噬蚀肺叶所致的学说,后世称之“痨虫”说。自百年前结核杆菌发现以来,国人或将“痨虫”与之相提并论,统为一物;或者认为“痨虫”之说纯属推论。但依笔者之
1994年10期 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1994年10期 634-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丽勤;郜香圃;
<正> 郜香圃老大夫对慢性肝炎的治疗颇有独到之处,常选用张仲景的四逆散为主方,结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有瘀血者则以四逆散结合逍遥散加减施治,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如见肝木克脾土,纳食不馨,舌苔燥黄者合保和丸加减以消导之,舌苔粘腻者再加佩兰叶去湿热,口臭者加丹皮、栀子清胃火;口苦者合龙胆泻肝汤泻肝火;肝区痛者加橘叶、元胡;疼痛连背者加姜黄片;痛甚者加制乳没,活血散瘀;呃逆者合二陈汤、左金丸加减;噫气不除,结合旋覆代赭石汤加减,胸痹者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胃胀者合平胃散加减;腹水者合五皮饮加减。
1994年10期 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