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蝉蜕治热病、急性肾炎

    安邦煜;

    <正> 蝉蜕为治疗温病的主要方剂“升降散”之主药。近代名医蒲辅周、赵锡武均喜用此方治疗温病、“风温上受”之高热证。“升降散”出自《寒温条辨》由蝉蜕、僵蚕、姜黄、大黄组成,研末加黄酒、蜂蜜调匀,冷服。治温病表里大热、烦渴引饮、咽肿、憎寒、壮热不退。当今多用煎剂,但蝉蜕不宜久煎,因其气清、轻灵。笔者在某儿童医

    1994年07期 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蝉蜕治疗急性肾炎、过敏性紫癜

    张祥福;

    <正> 笔者临床30多年,运用大剂量蝉蜕(15~20g),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药物治疗急性肾炎35例。过敏性紫癜3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如治张××,男性,7岁,学生。发热、尿少、

    1994年07期 389-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蝉蜕在儿科的运用经验

    滕宣光;

    <正> 五十年代初,常有麻疹、猩红热多发。先师周慕新老先生,每用蝉蜕、浮萍、山川柳透发麻疹。师曰:“透疹外出,非蝉蜕不发。”弱冠之年学浅识短,认为淡薄质轻之品,焉可良效。独诊之中遇麻疹患儿,故意不用蝉蜕,只以浮萍,山川柳观其疹粒透与不透,经试两例,果见不透。请教师曰:“此以皮走皮也”。后又遇麻疹、猩红热

    1994年07期 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大剂量蝉蜕治痉功效卓著

    张居运;李秉涛;

    <正> 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吾先师已故名老中医刘名声先生,行医50余载,他的经验:临床无论那种原因引起的

    1994年07期 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顽咳不愈 借重蝉蜕

    窦金发;

    <正> 笔者据蝉蜕清虚之性,解痉之能,别用于顽固之咳逆症亦每获良效。笔者临床实践体会到,治疗百日咳于验方车实木瓜汤(由车前子、宣木瓜二味组成)中加蝉蜕,可得效于指日。如患儿郑××,男,5岁,1989年5月经治。先是咳嗽周日就诊于小儿科,因其典型症状诊断为百日咳,造经口服吗啉胍、咳必清、复方甘草片及肌注链

    1994年07期 390-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蝉蜕治疗失眠有奇效

    王锦槐;

    <正> 余外祖父系早年乡土名医,曾予家母口传蝉衣治疗不寐之妙用。后经临床验证,屡试屡效。谨录验案2则于下,以供参考。如王某某,男,21岁,患神经衰弱已数载,夜难入寐,寐则多梦易醒,甚或彻夜不眠。日间眩晕昏沉,周身无力,记忆力明显减退。曾经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诊见:面白无华,消瘦乏力,双目少神,饮食无味,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软,诊为心脾两亏型失眠。初以归脾汤加减3剂,宁心健脾安

    1994年07期 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776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温病热瘀证治若干问题浅议

    杨进;孟澍江;

    <正> 温病过程中由热毒与瘀血互相搏结而形成的热瘀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变化,能否正确认识热瘀的实质并对其进行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前对热瘀的认识尚存在某些不同的看法,以下就热瘀证治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意见。

    1994年07期 392-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姚五达治疗高血压的经验

    王晨;

    <正> 高血压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烦热耳鸣、乏力等症状,属于中医“眩晕”证的范畴。姚老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积累了大量经验。他认为: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工作的紧张,嗜酒肥甘,伤及脾胃,化湿生痰,阻于经络,郁久化热;忧郁恼怒,肝气失和,郁而化火,肝火上炎;劳逸无度,久而伤及精血,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夹相火,上踞高巅则

    1994年07期 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灵胎《洄溪医案》学术思想探讨

    徐景藩;

    <正> 徐灵胎(1693~1771年)晚年著《洄溪医案》,由其弟子金复村珍藏,据该书末页“附刻许辛木农部扎”所记“仅校出误字数处……确是徐氏手笔”。所列56种病证,共89案例,大多是重、危急症的医疗经验记实,言简意赅,描述生动,时至今日,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从中探讨徐氏学术思想,甚有裨益。现简析如下,供参考。

    1994年07期 395-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志明治疗恶性肿瘤验案3则

    刘如秀;

    <正> 刘志明老中医出身于世代中医世家,已行医50余载,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尤对疑难病证独运匠心,深得病家信誉。兹将随师临诊所见治疗恶性肿瘤部分验案整理如下。1 小肠肉瘤常××,男,49岁,干部。腹痛、腹泻、解血便、消瘦半年于1991年8月初诊。患者1991年2月初始觉低热、腹痛、腹泻。腹痛固定在右腹,

    1994年07期 397-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文彦治疗膨胀的经验

    尹复荣;高德林;

    <正> 笔者有幸跟随辽宁中医学院附院王文彦教授侍诊,受益匪浅。王老对疑难杂症治疗,医术精湛,屡起沉疴。王老尤对膨胀治疗独具匠心,另辟新议。提倡臌胀以分段治疗,气、血、液统筹辨其演变,兹介绍如下。1 气、血、液对膨胀形成的影响膨胀证多因情志不遂,湿热蕴结,劳倦饮食所伤,累及肝脾肾,出现三脏功能彼此失调,造

    1994年07期 400-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直肠点滴救治危重病举隅

    赵戬谷;

    <正> 危症、重症,不能口服中药的患者,中医如何救治?笔者多年来体会,在准确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中药汤剂直肠点滴,是救治危重病的有效给药途径。现举两例,以飨同道。例1:昏迷抽搐案高××,女,42岁,农民。患者发热、昏迷、抽搐10天。住×县医院治疗5天无效,于1991年3月24日转入我院中医科。体温38.5℃,心率110次/分,血压17/11kPa,神志昏迷,频繁

    1994年07期 402-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庄国康皮肤病验案4则

    魏长才;

    <正> 1 滋肾抑火法治疗中毒性黑变病中毒性黑变病相当于祖国医学所称的“黧黑(皮干)黯”。中医认为“肾主水,其色黑,肾水上泛,或水亏火旺,则面色黧黑”。其病机为“水不制火”。疾病虽表现在脸面,但病变重点在肾,属本色显露于外。治宜滋肾抑火法。药用:黄柏、知母、山萸肉、丹皮、生地、熟地滋肾降火;又根据“肺主皮毛,色白入肺”的理论,佐以芷、白僵

    1994年07期 404-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温针治疗肩周炎30例

    苑瑞景;

    <正> 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44岁;发病最长2年,最短1个半月。大部分患者有受潮湿或外感风寒史,全部患者均有典型的肩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2 治疗方法:主要取穴:患侧肩(皮干)、肩錡、臂臑、天宗、曲池,以及对侧下肢的条口透承山穴。具体操作:用28号3寸、1寸半毫针,先针对侧下肢条口透承山穴,针感向脚趾放散,此穴不留针。然后让患者侧卧,针患侧诸

    1994年07期 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自拟三甲散合柴胡白术汤治疗早期肝硬化

    常学勤;

    <正> 早期肝硬化为一慢性进行性肝病,究其因辨其证,可由慢性肝炎长期不愈、长期饮酒、营养不良、慢性胆道疾患、疟疾、血吸虫病等导致。先是肝脾两伤,导致肝脾不调,逐渐累及肾脏,最后是肝、脾,肾三脏俱病,肝病疏泄条达功能失常,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总之,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早期病在气分,后渐入血分,产生积聚或症瘕。因此病乃由病久邪深,正气耗损而致虚,故治疗宜攻补兼施,以活血逐瘀,疏肝补气

    1994年07期 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

    闫小萍;

    <正> 强直性脊柱炎过去曾被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临床类型,故有类风湿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心型的名称。近些年来由于类风湿因子和组织相容抗原HLA—B_(27)的发现,证明了本病是不同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独立的疾病。它起病迟缓,以持续性腰或涉及胸、颈段脊柱疼痛、晨僵、活动受限、甚则出现驼背、脊柱强直、骶髂关节受损、两腿活动受限等为主要症

    1994年07期 407-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周次清用经方治疗心血管病3则

    张教景;周奉建;

    <正> 周次清教授,现任职于山东中医学院,医术精湛,对心血管病的诊治尤善长。现将周老用经方治疗心血管病3则,整理如下:1 苓桂术甘汤治风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房××,女,72岁,1987年10月23日初诊。自述心慌气短,动则益甚半年,兼见全身浮肿、形寒肢冷、食欲不振、头晕目眩、神疲乏力。于半月前因劳累病情加重,咳喘不得平卧,咯吐白沫样痰,小便短少,浮肿更重。向周老求治,诊见精神委靡,口唇青紫,面色晦暗而虚浮,语音低微。右胁下触及症块、压痛。胃脘部隆起,下

    1994年07期 409-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膝骨关节病30例

    张国春;

    <正> 膝骨关节病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为病理特征,继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中老年性疾病。膝痛是患者的第一主诉,多因上下楼或步行时加重,部分患者自觉膝痛与天气有关。多数患者有膝僵感,尤其在膝关节休息一段时间后明显,但稍加活动便可缓解。膝周可找到压痛点,以膝内侧为多,髌骨研磨

    1994年07期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放射性甲状腺疾病212例临床报告

    林兰;

    中医药治疗212例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不但可改善症状、体征、有关检测指标,而且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并能减轻或消除单纯使用西药所产生的副作用。

    1994年07期 411-413+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降糖中药片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RBC—SOD、MDA、Ins、AchE的影响

    梁晓春;郭赛珊;杨静霞;王香定;孙懿珍;张延华;史泽;

    降糖中药片有较好的降糖和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本文观察到该药在降糖的同时,还可提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含量,抑制血清丙二醛(MDA)生成,降低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酸(AchE)水平,和玉泉片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0.01)。对血清胰岛素水平(Ins)无明显影响。提示降糖中药片既可改善糖代谢,还可影响自由基及乙酰胆碱酯酶的代谢。

    1994年07期 414-415+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辨证施治及与生化指标改变的关系

    吴嘉赓;张立煌;邓银泉;蔡卫民;余永谱;刘荣华;

    肝炎肝纤维化者血清透明质酸、腺苷脱氨酶、谷光甘肽—S—转移酶显著高于健康人,并按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热郁血瘀型依次递增,各证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经中医辨证治疗后,肝功能改善,前二项指标数值下降。证明中医药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有效。

    1994年07期 416-417+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癌前病变45例疗效分析

    陈瑜;吴丹明;兰春英;

    <正>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TP)和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均是胃内疾病的伴随改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病变”,我科近年来辨证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45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经胃镜病理检查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CSG)和萎缩性胃炎(CAG)

    1994年07期 418-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体会

    吴伟;王增章;李乃卿;

    重症胰腺炎术后应用高位直肠滴入中药和电解质平衡液,是口服和静脉滴注途径受障后的弥补,为重症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抢救工作增加了新的方法。文中还针对不同手术方法进行了探讨。

    1994年07期 420-421+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通脉饮合用赤芍801注射液治疗33例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马丽锺;王君臣;赵雅娟;董力;张文颖;张晓非;

    <正> 脑血栓形成是严重威胁中老年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它由多种原因通过血管、血液、血流3个方面的相互影响,使侧支循环的代偿失常,导致局部供血不足而造成的脑损害。我们于1987~1989年收治33例,用中药通脉饮合赤芍801注射液治疗疗效显著,并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用药前后的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3例病人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0

    1994年07期 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硝石矾石片治疗囊虫病2750例临床观察

    陈治水;聂志伟;孙旗立;王云翔;池勇;孙九杰;路遥;

    采用硝石矾石片治疗囊虫病2750例,3个月为一疗程,连用3个疗程以上。结果:皮下肌肉囊虫病1250例,治愈762例(61.0%),总有效率为92.3%;脑囊虫病1500例,治愈649例(43.3%),总有效率为90.7%。对血囊虫抗体转阴率为69.5%,对脑脊液囊虫抗体转阴率为55.1%。研究表明,本品治疗囊虫病的最佳疗程为3个疗程。

    1994年07期 422-424+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附400例资料分析

    杨春波;黄可成;肖丽春;陈寿菲;杨永升;

    <正> 脾胃湿热是临床常见病证。为了探讨脾胃湿热(以下简称湿热证)的临床意义和现代含义,福建省中医脾胃学说研究会于1992年组织了临床协作研究,现将结果初步报告如下:1 研究方法1.1 观察对象:为在中医内科门诊和病房治疗的患者,按本会制定的湿热证诊断标准和要求,对各种病证进行临床调查。

    1994年07期 425-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842 ] |[引用频次:204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张民庆;

    <正> 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要上一个新台阶,将愈来愈依赖于中医药文献研究及时提供古今中医药学术信息。同时,也对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机遇,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提高研究水平和社会效益,发挥中医药文献研究在中医科研和学术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更为有效地参与中医科研、临床的重大决策,是促进中医学术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1994年07期 428-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谈古代针灸治疗歌赋中针灸处方特点

    张莉;鲍学全;

    被公认饱含丰富治疗经验的古代针灸治疗歌赋中所保存的大量针灸治疗处方,在辨证、选穴以及处方变化规律等方面独具特点。

    1994年07期 43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絮刺加火罐治疗颈、胸、腰椎病变38例

    杨容;

    <正> 絮刺火罐疗法是著名针灸学家杨永璇生前所倡用的一种活血化瘀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这一疗法治疗多种脊椎病变,均获显著疗效。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均经询问病史、临床检查和摄片3个步骤而确诊。颈椎病变11例,胸椎病变10例,腰椎病变

    1994年07期 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高淑媛;陈静;

    <正>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PMTS)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疾病。通过一些国家大量人口调查显示,妇女在经前或经期曾有一种或数种体格或情绪症状者占30~80%,但严重影响生活或工作者占2%~10%;其发病与年龄、产次、种族、文化水平、社会经济状态无关。祖国医学中原无此病名,多散在内科或妇科杂证中,自七十年代起中医院校的教科书及教学参考资料均有收载,并

    1994年07期 43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对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如何结合年龄特点施治?

    姚石安;

    <正> 答: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的相互调节及制约失常,约90%发生在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其临床表现可能是完全不规则出血,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出血量多少不定,有的仅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出血一般不并发痛经,基础体温(BBT)为单相型,孕激素测定始终停留在增殖期的基础水平,本病属中医崩漏范畴。青春期功血(12~18岁左右)是由于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生理轴未能健全,特别是肾气尚未充盛,故需补肾以健全轴功能。在临床可见患者月经初潮较

    1994年07期 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服药即吐,中医怎样止吐?

    雍履平;

    <正> 答:对于服药即吐的病人,中医治疗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间接止吐法,一种是直接止吐法。间接止吐法,即分析判断引起吐药的因素,及时采取对应措施。病人服药到口或刚服下即吐,首先从所服药物寻找原因。因有些药物需炒用,不宜生用,生用即吐,如葶苈子;有些药物需包煎,散煎即吐,如马勃。这

    1994年07期 436-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律紊乱中医如何辨治?

    李恒敏;

    <正> 答:“心律紊乱”属于祖国医学的“心悸”、“脉结代”范围,是病人自觉心跳异常、心动不安的一种证候。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憋气,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心悸之脉变化较大,有快有慢及快慢不调之异。脉细数者为心阴不足之征;脉来迟而慢者,多由心肾阳虚,无力鼓动心脉所致;其脉快而不均匀者,为气血两亏,阴阳俱虚证候;无论心悸爆发或经久不愈,出现汗出、肢厥、

    1994年07期 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眼科如何问诊?

    祁宝玉;

    <正> 答:在问诊方面,前人累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此经验是当前科学检测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因为

    1994年07期 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谈脉诊理论的特殊性

    张培峰;

    <正> 不少临床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证候的脉象与书上所说的总不一样。四诊合参,需舍脉从证者占相当多数,以致经验不足者常不知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这种现象是脉诊理论的特殊性使然。1 脉象主病定义不能任意反向推理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虚脉主虚证……即为脉象的主病定义。其中相当部分不能任意反向推理。如浮脉主表,不能任意推论为表证脉必浮;沉脉主里证,不

    1994年07期 438-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缩泉丸方来源浅析

    孙世发;

    <正> 缩泉丸,由乌药、益智仁、山药3药组成,主治遗尿。自该方创制以来,历代医书多有引用,以致今日学者难明其正确来源,歧议颇多,现浅析如下。有关缩泉丸之出处,各家不一。一说出《集验方》,一说出《妇人良方》,一说出《校注妇人良方》,一说出《证治准绳》,根据现有资料分析,以上4说皆误。由乌药、益智仁、山药3药组成,以缩泉丸命名者,首见于《医方类聚》引《济生续方》,后世医书如《世医得效方》、《类编朱氏集验方》、《校注妇人良方》、《古今医鉴》、《证治准绳》等均载本方。

    1994年07期 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多针浅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

    李常度;李应昆;蒋振亚;

    <正> 面瘫又称“喎僻”“口眼喎斜”。其发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脉,致使气血阻滞,经络失养,肌肉纵缓而成。经常规针刺20~30次,大多数病例即可好转或痊愈。若病情重,病程长达3月以上未见明显恢复者,我们称为难治性面瘫。一般针刺方法,殊难取效。笔者经过多年实践,采用多针浅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颇为得心应手。面瘫的病机,初起系颜面经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正邪相搏,邪气横窜颜面经络,气机不畅,经络阻滞,以至喎僻,目不合,引颊移口,缓不胜收。难治性面瘫则由于邪气入侵经络日久,治疗失

    1994年07期 439-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越鞠丸方名由来及应用心得

    朱鸿铭;

    <正> 越鞠丸(朱震亨《丹溪心法》)为治疗“六郁”之名方。此方为何取名越鞠丸呢?笔者学习文献,始解这一疑团。考该方中川芎一味,《神农本草经》原名为芎窮,别名抚芎,而在《左传》中,川芎名为鞠穷。栀子一味,《神农本草经》名木丹,《名医别录》称作越桃,至《药性论》始称山栀子,《唐本草》又名枝子。朱震亨从“越桃”与“鞠穷”中各摘取一字而名越鞠丸。朱震亨创制的另一方剂越桃散,即栀子一味,亦是取自《名医别录》。

    1994年07期 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辽宁省1993年下半年高等中医自学考试《伤寒论》试题

    1994年07期 44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辽宁省1993年下半年高等中医自学考试《内经》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正> 1 单项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1分)1.D 2.B 3.D 4.C 5.D 6.C 7.C 8.B 9.A 10.B 11.C 12.D 13.C 14.D 15.B 16.C17.A 18.B 19.B 20.C 21.C 22.A 23.B24.D 25.B 26.C 27.D 28.B 29.D 30.B2 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1.ABCDE 2.BCE 3.ABCD 4.ABCDE 5.BCD6,BD 7.BC 8.ABCDE 9.ABD 10.ACE

    1994年07期 44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益肾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75例临床观察

    曹让奇;

    <正> 笔者多年来合滋阴益肾、健脾益气、活血解毒、清热利湿为一方,自拟益肾汤对本病进行了系统临床观察,并通过分析治疗前后尿蛋白定性、定量及BUN、Cr、AIB、Hb等变化,对该方的疗效机制进行了初探。1 临床资料本文75例均按第二届全国肾病学术会议(1985年南京)制订的统一标准,诊为慢性肾炎蛋白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病程:12月~60月25例,60~120月以上的15例。对照组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病程:12月~60月21例,6O~12O月以上14例。治疗组,普通型25例,

    1994年07期 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