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树宽;
<正> 蝉衣,辛甘微寒,入肺肝二经。其味辛,轻灵透达,疏风通络,可治面肌麻痹;其性寒,散中寓收,清热熄风,可治面肌痉挛。近年来,笔者巧用蝉衣,治疗面神经疾病20余例,取效颇佳。曾治吴某,女,31岁。因汗出当风,出现右侧面部肌肉麻痹,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鼻唇沟浅,口角歪向左侧,伴畏风怕冷自汗出。察舌淡稍胖苔薄润,按脉浮缓。诊为面神经麻痹,证属卫表虚弱,风邪乘袭。予桂枝汤合牵正散,服药10余剂,效不显著。后改为桂枝汤加蝉衣6g,3剂后,病情大减,继服3剂,病获痊愈。又治张某,女,35岁。1年前因心情不舒,出
1994年06期 325-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玉荃;郝兰枝;孟爱琴;
<正> 有关妇科运用蝉蜕的经验报道极少,我们根据其功能,世医经验及药理作用,应用于妇科临床。在外用方面:蝉蜕15g,黄柏12g。上药加水500ml,煎20分钟,取计250ml;二煎加水300ml,煎15分钟,取什150ml。两汁相混,外洗,每次温洗15~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3~5天。治疗由于阴挺(子宫脱垂),脱出的阴道壁充血水肿痛疼。共观察治疗9例,其中治愈6
1994年06期 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慎;
<正> 蝉衣甘咸性凉,有疏散风热、熄风定痉作用。笔者认为本品小量应用(1~6g)则重在疏风散热,可用于感冒、咽痛、时行赤眼等病;若用量达10g以上,则有明显的缓解肌肉痉挛作用,这与其熄风定痉功能有关。常用于: 痹证的关节晨僵:风寒湿痹在关节疼痛的同时,多件晨起病变关节僵硬,活动不利,此乃风湿之邪阻滞于肌肉关节经络,筋脉不通所致,可用蝉衣为主,配以蛇蜕、萆薢、豨莶草、木瓜等
1994年06期 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焦君良;
<正> 慢性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其病情顽固,缠绵难愈,医者多感棘手。笔者临床观察,在辩证方中加入蝉蜕一药,往往可收到理想效果。回忆这一经验来自临床偶得。笔者两年前在门诊遇一老年女性患者刘某,病发长期慢性腹泻7年余,经肠镜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服用多种中西药物不效,两月前因家事纠纷,情绪不畅而致腹泻加重,日登厕10余次,大便溏薄带有粘液泡沫,伴有消瘦乏力,烦躁、失眠等症。辨为木旺克土,以痛泻要方加减效不
1994年06期 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东明;
<正> 蝉蜕开音治音哑之效,并不被医者重视。曾治患者张某,女性,24岁,因身劳汗出,外感风寒而出现声音嘶哑2月余,几经求医,屡服利咽开音、清热养阴润肺之剂,并肌注青霉素等,效
1994年06期 326-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傅贵平;
<正> 蝉衣除具有散风热、利咽喉、退目翳、定惊痫等功效之外,经笔者临床验证,认为它还能开耳窍、治耳聋,且疗效确切。共治疗20余例,短则3天见效,多半在一个月治愈,兹举例于后,供同道参考。刘某,女,17岁,学生。右耳听力减退2年,近半年症状加重,直至完全性耳聋。西医诊断为神经性耳聋,几处求医无效。今年2月邀余诊治,寻问病史,得知2年前因学习紧张,用功过度而起病。现诊中有明显气虚症状,然阅其以往病历,知已用过补中益气汤,为何不见疗效?余仍投补中益气汤加蝉蜕等,处方:黄芪30g,党
1994年06期 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盛增秀;
本文从投剂贵在轻灵,擅长运枢机、通经络和善用凉润清解、甘寒养阴等3个方面,论述了王孟英的用药特色,认为深入研讨和掌握王氏用药特色,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很有裨益。
1994年06期 328-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41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平安;李庆华;
<正>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又称消化性溃疡,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特点,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疗效可靠,且很少有毒副作用。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与情志失常和饮食所伤关系密切。近些年来,服用某些西药引起的溃疡病亦甚常见。情志不遂,忧思恼怒,郁久伤肝,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胃痛即可发生。若饥饱无常,或暴
1994年06期 33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少华;宗书成;
<正> 苦辛法亦称苦辛通降法或苦降辛开法。它以能泄能降的苦寒药与能开能通的辛温药组合,使之泄中有开,通中有降,善解郁热,从而使气机条畅,中焦枢机得以升降自如。现就近年来用苦辛法治胃肠手术后遗症的实践体会,作如下分析:1 病例介绍1.1 “倾倒”综合征:患者刘某,男,46岁,1992年12月7日初诊。1991年5月因十二指肠溃疡而切胃,术后未几即于纳后常脘胀而呕哕痰水食物,口干而苦,不多饮,腹痛颇剧,历半时许方渐安,肠鸣漉漉,大便不实,甚则完谷不化,日
1994年06期 334-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玉珍;
<正> 胆石症是我国常见病之一。我院对此病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对因合并有其它疾患如严重糖尿病、心、肝、肾功能不佳等,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我们以耳穴贴压为主治疗本病2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1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43例,女175例,男:女为1:4。年龄14岁~79岁。病程10小时~14年。胆囊结石212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包括1例胆囊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两者同时合
1994年06期 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许仕纳;俞宜年;
<正> 1 偏瘫陈某,男,33岁,1974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于3个月前饮酒后突感头晕头痛,旋即神志模糊,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不能行走,遂住入××医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近3个月,神志已清楚,但偏瘫疗效不理想,遂于本月18日出院,邀请俞师出诊。患者右脚强直不灵,筋脉时常挛急,举步困难,右手不能随意动作。言语不流利,说话时口唇略见歪斜。食后喜呃,自觉口臭,大便较干难通。脉弦有力。唇干,舌质红、少苔。诊为热灼阳明,阴液耗伤,筋脉失濡,累及肝肾。治拟养胃
1994年06期 336-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宁建武;
<正> 李兴培教授从多年临床实践中见到热病后期或大病初愈之恢复期,某些慢性疾病、消耗性疾病过程中,发现气阴两虚在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常常占据着主导地位,治疗时应予认真对待,于此积有大量心得。下面试例举李老师治疗数则心脑血管疑难疾患治案,谨供同道参考。1 脑动脉硬化袁某某,男,56岁。1981年7月29日初诊。以主诉头晕头痛左上肢麻木逐渐加重4年收治入院。脑血流图示:右侧脑血管阻力增高,左侧脑血管弹性减低。眼底检查;眼底动脉硬化。诊断,脑动脉硬化。证兼双眼视物模糊不清,记忆
1994年06期 338-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卫海;刘红旭;
<正> 我们根据经典文献记载,选用针刺攒竹穴即时降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为1990年8月至1991年12月在我院急诊的高血压患者,共62例,均符合WHO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4例,女性38例,年龄在28~84岁之间。随机分为针刺攒竹穴组(治疗组)和舌下含心痛定组(对照组),各31例。针刺组高血压Ⅰ期5例,Ⅱ期21例,Ⅲ期5例;对照组Ⅰ期4例,Ⅱ期27例。两组
1994年06期 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戴高中;
<正> 单兆伟教授,江苏南通县人,业医数十载,学验俱丰,每起怪疾沉疴。兹录其验案3则:1 面肌颤动不止丁某,女,22岁。面部肌肉颤动不止4年,无停止时,曾在某脑科医院查治,诊断为“面神经抽搐”,服镇静之药并配合针灸治疗无效,患者苦不堪言,遂来找单师求治。刻诊:右侧面部肌肉颤动不止,无有停时,面色少华,夜寐欠安,胃纳尚可,两便亦调,苔薄白,脉小弦。诊为心血不足,虚风上扰,治拟养血宁心,熄风安神。处方:熟地15g,当归、朱茯苓、远志、麦冬、五味子、百合各10g,灵磁石、夜交藤各15g,明天麻、
1994年06期 341-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博鉴;
<正> 皮炎汤是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朱仁康研究员的经验方,可治疗因血热壅盛,外发体肤而引起的多种皮肤病,临床应用,常收卓效。今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1 方剂组成皮炎汤由生石膏30g(先下),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知母10g,银花10g,连翘10g,竹叶6g,生甘草10g组成,水煎服。如热毒偏盛:证见皮损呈大片焮红艳赤,平摊肤上,或微隆起,触之灼热,癌痒或痛,甚则燎浆起疱,挟带血水,伴壮热恶寒,舌绛苔黄,脉象洪数,可见于红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接触性
1994年06期 34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刚启;刘冠军;纪青山;潘建华;
隔姜灸治疗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各30例,并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较。治疗结果示,隔姜灸组疗效显著优于针刺组。对部分后遗症期本病患者进行的肌电观察结果表明,隔姜灸对病损面神经具有修复作用。
1994年06期 345-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宋康;
采用中医涤痰通腑祛瘀法治疗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改善精神神志状态。35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
1994年06期 347-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雷秀珍;
<正> 1991年12月~1993年1月笔者在中德诊所工作期间,对外籍公民曾应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戒烟45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共计45例,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50岁,最小24岁;吸烟史3~28年;日吸烟量10~60支。2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肺、神门、鼻。配穴:胃、心、内分泌、口、气管,每次选2~3个。治疗前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壳,取0.5cm×0.5cm橡皮膏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胶布中心,然后贴于双耳所选穴位处,每次主穴必用,配穴选2~3个,医者右手拇指与食指用力按压以上诸穴,持续5分钟,使产生热、痛、酸、胀感,每周治疗3次,每日自行按压诸耳穴5~8次,共计约5~10分钟,以增加其疗效。10次为
1994年06期 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顾梯成;濮存莹;
<正> 我科自1987年起采用柴芩蝉衣煎加味、激素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分组治疗过敏性紫癜共68例,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者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12岁,平均7.9岁。54例为住院病例,14例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中药组18例,中西医结合组(激素加中药)34例,激素组16例。68例中皮肤型16例,关节型25例,腹型12例,肾型8例,混合型7例。诊断和分型系参照《临床血液学》。一般皮疹呈对称分布,以双下肢为主(100%),尤其密集于踝关节周围,累及臀部者
1994年06期 349-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封泰来;汪荫华;
<正> 翟冷仙(1900~1990年),江苏省东台市名中医,业医60载,学验俱丰,平生对仲景《伤寒杂病论》颇有研究,善于宗六经辨证,治愈诸多疑难杂症。兹举其临证验案1则如下。顾某,女,71岁。患舌痛症3年余,先后更易数医治疗罔效,遂求诊于翟老。翟老观其前医所用之方,皆从心火上炎或心胃积热论治,每投以苦寒泄热或甘寒养阴之品。乃复察其情,证见舌边红烂腐痛,连及舌本,语言蹇涩,面时烘热,入夜少寐,舌质暗红、少苔,脉沉细而数。此为少阴肾水不足,孤阳浮越之象,遂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法。处方:西洋参1.5g(另炖),麦冬、生黄芪、连翘心各6g,鲜石斛、川黄柏(盐水炒)、知母各4.5g,山药、远志肉、酸枣仁、抱木茯神(青黛染)各10g,
1994年06期 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闵伟福;金玉令;
<正> 小儿胃窦炎属西医病名,中医将其归纳为胃脘痛范畴。本文将352例小儿胃窦炎患者分为辨证施治中药组207例及猴头菇冲剂组145例,对比观察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52例,男202例,女150例。3~7岁120例,7~+~12岁232例。父母均有胃窦炎史者46例(13.0%),父母一方有胃窦炎者72例(20.4%)。饮食习惯喜冷饮者293例(83.2%),喜酸者44例(12.5%),喜辣者12例(3.4%)。临床症状以腹痛、恶心、呕吐、纳呆为主要症状。
1994年06期 351-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莉莉;
<正>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各地的治疗方法虽不尽相同,但总的治疗法则均为活血化瘀为主。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测定,可以直接反映滋养叶细胞存活状况,用来指导临床治疗。现对1989年12月至1991年9月采用活血化瘀法保守治疗宫外孕53例,并观察血HCG变化。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20~30岁29例,30~+~40岁24例。35例有停经史,其中最短36天,最长70天,以40~60天为最多。45例有阴道出血史,最短3天,最长60天。40例有腹痛,其中27例
1994年06期 353-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惠兰;
以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为治则,选用桂枝茯苓丸加减,配合服用大黄(庶虫)虫丸治疗卵巢囊肿300例,结果表明,经连续治疗3个月后,痊愈255例,好转3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5%。
1994年06期 355-356+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钱肇鄂;杨德启;
<正> 穴位诊断法是盖国才教授在经络学基础上创立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新诊断方法。他以穴位反应为依据,结合现代医疗仪器来分析、诊断疾病,利用两组穴位能在20分钟内判别出病人有无肿瘤,良性或恶性,这对于肿瘤诊断,特别是对癌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1991年6~8月我院肿瘤科与发明人盖国才、盖华合作,并在其亲自操作下,使用穴位信息肿瘤诊断机,对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160例进行了测试,其中乳腺疾患50例,甲状腺疾患7例,肺部疾患8例,病人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23岁。我们的病人全部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检查测试的病人我们采用盲测法,即检测医生在不知病人患了什么病,是那一科疾病,不询问病情的前提下,依
1994年06期 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福宁;
以抗痨丹为主,辅以中医辨证治疗骨与关节结核3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治愈295例(88.9%),总有效率为97.0%。全部病例均未采取西医外科病灶清除术。
1994年06期 357-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大蓉;唐显著;郑坤渝;刘其芬;蔡汉中;李小木;张健;
护骨合剂具有降低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尿钙(Ca~(++))、尿羟脯氨酸(HYP)、Ca~(++)/Cr(肌酐)、HYP/Cr的作用,能调节雌二醇(E_2)的水平;对防止骨质耗损、促进骨合成、增加骨量有一定效果;对肾虚症状改善有效,显效率80%,有效率98%,与对照组尼尔雌醇比较略优,且无尼尔雌醇的副作用。
1994年06期 359-36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李春生;王文春;陈楷;冯晋光;蔡玉珍;张人玲;魏开元;刘素梅;陈可冀;
应用自拟消补减肥片与防风通圣散及月见草油胶丸对照,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患者124例。结果表明,消补减肥片的疗效和降低体重指数的效果显著,优于防风通圣散与月见草油胶丸。该药不仅能够降低单纯性肥胖病患者的实际体重,减少体内脂肪贮存,使血中甘油三酯水平向正常方向逆转,还能改善肥胖相关症状积分值。该药服后对食欲和体力无明显影响,仅见大便次数较服药前略多。
1994年06期 362-364+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高秀梅;张伯礼;徐宗佩;史红;陈东升;丁慎言;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早期出现一种特殊的舌象改变,即在香前部出现红色的椭圆形或三角形或长方形,平坦而不高出舌面,其上少苔,面积大约2cm×2.5cm左右,较周围舌面干燥少津,边界分明,此种舌象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率高达43.48%。随着病程延长,出现率逐渐减少,该合象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具有辅助价值。
1994年06期 365+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屈松柏;张晓星;
对33例不同心血管疾病心阴虚证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功能状态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心阴虚证RAAS活钱增高,表现为三种激素水平均比正常人高(P<0.05或 P<0.01)。提示该证型存有明显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心阴虚证与心气虚证的RAAS活性变化规律颇为相似,但影响的病理因素不尽相同。
1994年06期 366-367+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金阳;陈卫衡;
<正> 从1991~1993年,我们运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3千余人次,女性患者人数多于男性,除3例10余岁儿童及10例70岁以上老年人外,其余均为成人患者。总体看来女性以30岁左右居多,男性以40岁左右居多。通过对如此大量患者的治疗,我们对应用手法治疗颈椎病有一些体会,特阐述如下。1 关于病因及分型问题根据生物力学的观点,正常的颈部脊柱处于力学的平衡状态。其解剖结构椎间关节、椎间盘、韧带以及颈部的肌群维持着颈部的外力及内力的平衡。人体器官和组织的退行性变化是一不可避免的自然过程。椎间盘变薄,小关节发生骨赘,关节囊及韧带肿胀肥厚即
1994年06期 368-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叶挺兴;蔡捷恩;
<正> 新加坡240多万人口中,近80%具有中国血统,因此其传统医学以中医药最为流行(在印度移民中也流行印度草药医学),中医在社会上受到青睐。该国卫生政策中虽不包括中医,但中医开业不受制约,不用注册。据统计,新加坡现有中医师1200多人,是西医总数的一半。全国用中医药治疗的患者每年约有300万人次,约占全国全部门诊人数的1/4。见于史载,我国南北朝梁时已和新加坡有了使节往来,此后,通过贸易,中国的药材、茶叶不断地输入新加坡,而中医药则主要是随华侨移居而传入新加坡的。早在公元14世纪,当地史料中就有华人在新加坡种植
1994年06期 370-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淑芳;
<正>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其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易于穿透吸收。经科学实验证明,以温药敷脐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据临床观察,遗尿患儿一般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后天失于调养所致。由于患儿难于坚持服药,故笔者采用药物外敷脐部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于下。药物组成及用法:麻黄32g,益智仁16g,肉桂16g,五倍子16g。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每次取10g,临睡前用食醋调成糊状备用。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脐部,
1994年06期 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学铭;
<正> 答:急性肾炎多数按《金匮》中风水证辨证施治,越婢汤的疗效已为多数学者所肯定,也有应用其他方剂或单方草药者,但从治则而言,一般未越出散风清热的范围。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过分着眼于近期治疗效果,忽视了追踪观察与巩固治疗,致使部分未彻底治愈或病情反复者演变成慢性,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目前肾内科临床家十分注意此类患者的巩固治疗。急性肾炎恢复期的临床特点是,自觉症状不著,偶有一时性的轻度蛋白尿或镜检血尿出现,平时咽红,口干或扁桃体肿大,易感冒,受邪后则尿检明显异常,舌
1994年06期 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安方;
<正> 答:男性尿道瘙痒症,是以男性尿道如虫行作痒,甚至奇痒难忍为主症的病症。笔者在男科临床常遇此症,探索并运用下述治法,颇有效验。1 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下注,蕴结尿道,湿热游移作痒。常兼尿频尿急,排尿灼痛,尿末滴白,尿道分泌物增多,或尿道排出如粉丝状物,或前列腺液镜检可见
1994年06期 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宏伟;
<正> 答:膜增生肾炎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简称MPGN)是一组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并伴有毛细血管基膜增厚为特征的肾小球肾炎。本病好发于30岁以前的青少年,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左右,多有先驱感染,起病急骤或隐袭。临床表现以蛋白尿和血尿同时并存为特征。患者常有较严重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贫血程度与肾功能减退程度不成比例。有1/3的患者伴高血压,多在2~3年内发展为肾衰,据统计6~12年生存率只有50%。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病是慢性肾炎中引起慢性肾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一般治疗方法均难以奏效。
1994年06期 373-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子惠;
<正> 答:兹将治肝护脾之粗浅认识和体会,试述于下,供同道参考。1 肝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关系肝与脾之间,属于相克关系。肝木克土,乃克中有用,具有相辅相成之意,构成肝与脾在生理功能上之协调关系。脾为中土,能生万物而属阴,其体淖泽,其性板滞,滞则易郁,必藉肝木之条达活泼、升散疏泄之性,方不致脾气阴凝板滞,而使纳食得以正常运化,升降之机,方能正常发挥。但是,脾土又能滋养肝木。人体饮食入胃后,由脾气将水谷精微“散精于肝”,滋充其体,刚柔相济,肝用不亢,而完成其生理功能。肝与脾在病理方面,主要是指木气克土太过而言,即木乘土也。木气亢盛,疏泄太过,则可乘土,可见肝气横逆、犯胃、乘脾等病理现象;若木之不及,失于疏泄、条达,亦可影响脾胃而发病,如肝气郁结,疏泄无能,可见闷闷不乐,意志消沉,脘胁痞满不舒,纳呆食滞等木不疏土的表现。可见肝气、肝郁,均可致肝病及脾之证。此其一。其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阴者,阴血也,由脾胃生化而成;阳者,肝气、肝阳也,由肝失疏泄,或阴虚阳亢所现。说明肝木必赖脾土以滋养,脾土亦赖肝气
1994年06期 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相如;
<正> 阳痿是指阴茎不能勃起,或虽勃起但不坚硬,以致不能完成性交过程的疾病。本病属于男子常见的性功能障碍,是性医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发展很快。但是,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以避免流弊。1 病名考证现在所指的阳痿一病,中医最早称为“阴痿”、“筋病”。从“阴痿’、“筋痿”到“阳痿”,这一命名的变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也反映了学术界认识的转变。下面作一简略考证。《内经》中多次提到本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素问·痿论》有“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灵枢·经筋篇》有“足厥阴之筋,其
1994年06期 375-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苑景春;
<正> 二妙散是治疗湿热下注,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筋骨疼痛,下部湿疮,带下黄白量多,以及湿热成痿等病症的方剂。内、外、妇、儿、皮肤等科,多有应用。后世依此化裁的类方(如三妙散、三妙丸、四妙散、四妙丸等),亦颇多。二妙散中用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两者相合,具清热燥湿之功。本文仅就二妙散及其类方的历史沿革,作一初步探讨。二妙散原为散剂(现在多用丸剂或汤剂),古以炒黄柏、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沸汤入姜汁调服。细考典籍,本方原名应为苍术散。最早见于
1994年06期 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窦国祥;
<正> 《诗经》曰:“谁为茶苦,其甘如荠”。《尔雅》记:“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辛弃疾《鹧鸪天》曰:“城中桃李
1994年06期 376-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云龙;
<正> 西医辨病在中医辨证施治中,及其疾病的治疗难易,和预后的判断,都有着重要意义。1 辨病的涵义及其重要性。辨病就西医角度而言,就是对疾病进行辨别,也就是说对疾病进行诊断。诊断在
1994年06期 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94年06期 378-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1 选择题1.D 2.A 3.C 4.B 5.E 6.C 7.D 8.D 9.E 10.C 11.D 12.D 13.D 14.A 15.C 16.A17.B 18.C 19.B 20.C 21.A 22.B 23.C 24.D 25.A 26.B 27.B 28.C 29.C 30.A 31.B 32.E 33.B 34.D 35.A 36.C 37.A 38.E39.D 40.A2 填空题1.升麻 2.巴豆 3.苍术 4.吴茱萸 5.莱菔子 6.侧柏叶 7.前胡 8.代赭石 9.冬虫夏草 10.轻粉3 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1994年06期 379-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