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君;王淑云;
<正> 笔者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三七的止血作用随其用量增大而增强,对诸如胆道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的大出血证,三七的一次口服量达30~50g时,方能取得满意的止血效果。但粉剂患者多不易服用。为此笔者用适量开水浸泡三七粉,待水温自然下降至可以口服时,去渣而成三七水浸液。既方便患者口服又便于胃管给药。共治疗胆道出血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的大出血3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止血效果。
1994年04期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大卓;
<正> 三七,《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能祛腐生新,治痢疾下血,肠中腐烂,渐成溃疡,笔者受其启发,用其治疗消化道溃疡。偏热证者,基本方为:黄连10g,桑叶10g,仙人头10g,蒲公英15g,三七5g冲服;偏寒证者,基本方为:桂枝10g,白芍15g,砂仁5g,三七5g冲服。胃溃疡用生姜
1994年04期 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严道南;
<正> 三七具有活血和止血双重作用,笔者体会,此药用于既有出血倾向,又有瘀血留著时尤妙。兹举两例如下: 鼻窒(慢性鼻炎)。患者男性,40岁,工人。鼻塞时轻时重,已10余年。初病时遇寒乃作,得温稍舒,病久则终日鼻塞。因张口呼吸而生咽喉干燥,由嗅觉缺失而致纳谷不馨,且伴头脑昏痛,粘涕难擤。检查见鼻粘膜充血暗红,两下鼻
1994年04期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国维;
<正> 笔者在8年多的时间里,曾对坚持用三七治疗半年以上的21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并企图用尽量少的药物求得尽量好的效果。现把自己的几点感受提出供同道参考。
1994年04期 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静;陈振相;
<正> 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表明,三七所含的三七皂甙和黄酮甙有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的作用,并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强心肌的耐缺氧能力。因此,三七能够祛瘀通脉,活血养心。我们在临床治疗心痹时,每于辨证遣方中加入适量三七,取得了理想的疗效。我们在临床上曾用“生脉饮”治疗心痹,每感疗效不甚理想。后来我们在加味“生脉散”的基础上,又加入三七,制成口服液“活心生脉
1994年04期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维洪;冯秀生;
<正> 笔者依照先师,已故名医门纯德之训及个人多年临床经验,应用三七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屡见效应。从临床观察,慢性肾盂肾炎属湿热久稽,耗伤津液,损伤正气,表现为肾阴不足,脾肾两虚的证候,但多兼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滞,肤色青紫等瘀象。病情反复发作,较难治
1994年04期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祖贤;
<正> 闽南地区常以三七粉配西洋参治疗冠心病。1989年初冬,笔者接诊患者王某,男,69岁。胸闷,短气,心悸,舌暗淡,脉细弱。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拟诊冠心病。投三七粉、西洋参粉各1g,每日1次。半个月后,患者诉胸闷等证减轻,同时宿疾前列腺肥大症亦除,排尿费力已解。受此启迪,笔者用三七粉配西洋参粉治疗前列腺肥大症26例,效果满意。
1994年04期 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刚;李存敬;
<正>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还发现三七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中,有良好的提高血浆白蛋白的作用,能使90%以上患者的血浆白蛋白平均上升至40g/L。我们对30例患者作了详细观察对比,其中20例冲服三七粉,每次3g,每日3次。15天为一个疗程,一般1~2疗程显效,3~4疗程血浆白蛋白上升至正常,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倒置纠正,全身症状随之消失或明显减轻;10例未服三七粉者,血浆白蛋
1994年04期 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象腾;王佩茂;
<正> 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是人所共知,但三七治疗疤痕疙瘩,却鲜为医者应用。笔者近年来应用祖父经验方:三七粉,用食醋调成膏状,外敷患处。共治疗疤痕疙瘩16例,疗效比较理想。病程短者半年,长者8年;疗程最短6天,最长29天。如高某,男,26岁,因左肩部疤痕增生,伴痒痛6年,经手术切除及疤痕内注射药物治疗均无效。于1991年5月20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左肩部有一个4cm×2.1cm大小的疤痕疙瘩,局部隆起呈瘤样增生,表面光滑,色红润而发亮,质硬如软骨,有压痛,形如蜈蚣。应用三七粉40g,食醋适量,调成膏状外敷患处,1日2~3次。共治疗20天,疤痕变软变平,痛痒消失。
1994年04期 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姜良铎;
<正>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外感病与内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认识内伤病证与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意义,对内伤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1 无内伤基础时外感病的特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正气存内”者不易感邪,并不是说“正气存内”者就不会发病。即使是“正气存内”者也可能由于正气一时
1994年04期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835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0 ] - 陈启石;吴孝华;余瀛鳌;
<正> 咳血为常见病症之一,其病位在肺,疗治此疾,从肺论治,其奏效者固多,失效者亦不乏其例。究其病因病机,虽为肺系病变,与肝亦有密切关系,故不可概从肺治,通过长期临证观察,咳血病证从肝论治,常获良效。1 肝火犯肺汪某,男,49岁,1984年5月30日诊。患者咳血经久不愈3~4月,先觉咽痒不适,随即咯出鲜血10余口、色鲜红,咳不甚剧,痰液黄稠不爽,伴两胁隐痛、闷塞、口干烦热、动则气急。经摄胸片:诊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曾用止血敏、
1994年04期 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岚煜;安邦煜;
<正> 赵锡武老中医是当代著名医学家,对老年病研究造诣很深,有独到见解。现根据其1979年诊余谈话录音关于中风部分摘要整理于下:1 中风的病名就风证而言,其病位在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所谓中风乃病中于督脉,而不是为风邪所中。2 病机及治则古代医学家所称中风,有中腑中脏,中经中络之说,而中腑多在阳明,中脏多在少阴,少阴指肾而言,肾主骨,骨藏髓,脑为髓
1994年04期 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万毅刚;
<正> 由于妇女在生理上有经、孕、产、育等特点,因此就产生了经病、带下、胎前、产后等特殊病变。如果对于这些特点认识不足,在诊治疾病时就会发生误诊,故《杨氏提纲卷—·望闻问切论》指出:“医之难,不难于治病而难于知病。”1 囿于表象,标本倒置标与本,主要是指疾病的本质和现象及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而言。临证由于囿于表象,以致标本倒置,是妇科较为常见
1994年04期 20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秀宁;
<正> 上宫内节育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避孕方法,但上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月经量过多,周期紊乱,经期延长,及腰痛、腹痛、闭经等症,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措施,尤其是合并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更为棘手,鉴于此种情况,几年来找用黄坤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7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45岁,其中26~
1994年04期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维成;
<正> 崩中虚脱证,临床常以益气回阳、温补固脱法治疗,鲜见应用滋补固脱法治疗的报道。笔者曾用此法自拟滋阴固脱汤治疗崩中阴虚阳脱证,疗效颇佳,举例如下。郭××,女,46岁,1983年3月22日初诊。患者经乱半载有余,始则量多如崩,继而漏下不止。西医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用乙烯雌酚、黄体酮、甲基睾丸素等治疗罔效。3月初经来先
1994年04期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骆伟斌;周来兴;
<正> 骆安邦老中医业医50余载,精于医理,勤于临床,省疾治病,处方遣药,颇有独到之处,对于大黄的应用经验卓著,常一味大黄而下,单刀直入,直捣病所,出奇制胜,奏效神速,其功用已突破了泻下药所能解释之范围。本文就骆老应用大黄的经验分述如下。1 在妇科疾病的应用骆老常引清·唐容川之言:“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今人不敢用,惜哉!惜哉!”提醒我们应重视大黄的
1994年04期 210-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曹文钟;刘学明;
<正> 高立山老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的主任医师。他临证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他创立的“镇痛十法”从病因论治,取穴精而效卓著。笔者曾师于高主任,获益匪浅。今择取其治疗痛证的5例医案以供参考。1 行气止痛张××,男,40岁,工人。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半天,于1991年10月17日下午来诊。患者于当日上午搬重物时不慎将腰部扭伤,当时疼
1994年04期 212-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曹振祥;
<正> 我院自1972年至1992年收治新生儿硬肿症56例,现将临床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6例均符合新生儿硬肿症的诊断标准。最大年龄6天、最小生后3小时,1~3天者占90%。早产儿19例,过期产儿4例,足月产儿33例。低体重患儿14例(其中足月小样儿3例),极低体重儿3例,巨大产儿1例,正常体重35例。感受寒邪者12例,有感染者3例,窒息缺氧者5例。轻度:42例。硬肿面积小于50%,体温低于36℃,一般反应低下,皮肤冷,不能吸吮,哭声低弱或不哭,呼吸浅慢,心音低钝而慢,尿量少,不排
1994年04期 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庆兴;
<正> 当消化道器官功能障碍时,尝用其所属的俞、墓穴为主,并配合其相应的下合穴、合穴等治疗,往往对经其他疗法效果不显著者,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今整理介绍于下。1 顽固性呃逆曾××,男,78岁。1991年1月5日会诊。主诉:呃逆20多天不止。1990年12月初,原因不明,皮肤出现粟状红疹、水疱而住院,诊为湿疹,中西药治疗过程中出现呃逆,1日10多阵,
1994年04期 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萍萍;王耐勤;杨新宇;孙红;刘彤;
自拟益气消症方治疗晚期肿瘤25例,达部分缓解者20例(80%),并可明显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及NK细胞杀伤活力,T细胞亚群恢复正常。动物实验亦表明,本方可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荷瘤小鼠的血液流变性,对小鼠S_(180)的抑瘤率为43%。
1994年04期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林钧华;徐益语;于尔辛;
应用中药及中药结合放化疗治疗11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残留和复发、转移患者,中药以健脾理气、疏肝解郁、化湿和中、益气养血药物为主。结果表明,110例患者中,1年生存率为70.78±8.53%,3年生存率为33.82±9.25%,5年生存率为16±7.43%(寿命表法),有4例已生存10年以上。提示以扶正健脾为主的治疗原则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1994年04期 220-22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韩锦成;牛惠如;
采用自拟芎丹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头痛68例,取得总有效率92.5%的良好效果。
1994年04期 22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文义;郭占霞;郭占云;耶锦章;
<正> 脑积水是我科疑难病,我们于1986~1972年采用中药通络利水法治疗13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3例中,男12例,女1例。年龄8~12个月8例,12~+~18个月3例,28个月1例。病程1~3个月5例,3~+~6个月5例,6~+~12个月3例。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头颅X线摄片及CT检查。全部病例均见头颅增大,颅缝分离,前囱增大、饱满,头皮静脉怒张。头围51~54cm8例,55~58cm5例。呈“落日眼”者8例,头大不能竖起者2例,形体智能发育明显落后者7例,头颅叩诊呈“破壶音”者8例。现代医学分型,属阻
1994年04期 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崔学教;
<正>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极为常见的疾病,70岁以上者,发病率几乎高达50%。由于老年人多件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病及心肺功能障碍,手术治疗合并症较多,危险性也较大,故非手术疗法无疑是泌尿外科中现实意义较为重要的课题之一。笔者运用补气、益肾、祛瘀法,对58例门诊病人进行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994年04期 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江希萍;吴向红;
按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湿内阻、气阴两虚4类辨证施治,呕吐严重者配合中药浓煎取汁雾气吸入。经2~3周治疗,本组115例中痊愈78例,显效3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100%。其中肝胃不和型疗效最佳,气阴两虚型痊愈率较低。
1994年04期 225-22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义保;姚伟仁;王健民;梁震;
糖源性腹泻患儿88例用中药辨证治疗,分为湿热困脾、脾虚湿渍两型。结果痊愈率达62.5%,总有效率达92.1%。
1994年04期 227-22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秋华;
<正> 引起眼内出血的主要原因有视网膜静脉栓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外伤等。其临床特点是发病突然,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病变范围可日益扩大,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预后较差,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单纯靠西药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极不满意。采用以中药为主,配合西药治疗,有较明显提高,临床观察44例获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994年04期 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锡鸿;孔繁智;虞小霞;沈金美;杨加珞;石玲;顾佩芳;章建民;任佩天;党聚兴;柴秀娟;李端阳;
采用风寒和二氧化硫综合刺激大鼠,大鼠出现了咳嗽、气急、乏力,易感等肺气虚症状。检测表明肺气虚模型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负重游泳试验时间减少;体表温度,尤其是背部体表温度下降;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气管、支气管粘膜存在广泛的缺损性病变。
1994年04期 230-23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徐流;
<正> 面神经麻痹以突然口眼歪斜,一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消失,不能蹙额、皱眉等症为特征。笔者采用祛风牵正膏治疗此病15例获良效,现介绍如下。处方组成:白附子50g,僵蚕50g,全蝎50g,当归100g,天南星50g,黄芪120g,防风20g,蜈蚣50g,半夏50g,陈皮50g,麻油1000g,黄丹250g,冰片5g。将麻油加热至100℃左右,除冰片、黄丹外,上述药料倒入热油中,煎枯去渣后加入冰片、黄丹。煎熬至滴水成珠时让
1994年04期 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智敏;潘丽萍;
<正> 周老师从事科研、临床工作三十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在临床诊治工作中,常以独特的思路指导处方用药,获得卓效。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今试将其临床用药的主要观点与思路整理介绍如下。1 辩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周老师认为,临床上只有把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结合起来,二者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因为祖国医学自古就重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
1994年04期 23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桂芝;张淑雯;刘菁;
<正> 1 临床资料本组5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女57例,男1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60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1年,平均4.1年。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离子导入组48例,患乳91个,口服中药组10例,患乳18个。2 治疗方法中药导入组选用柴胡20g,当归20g,黄药子5g,昆布15g,丹参30g,红花20g,熬成汤剂,用药垫浸泡后,
1994年04期 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熊曼琪;林安钟;朱章志;
<正>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精髓,仲景为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辨病亦是祖国医学诊治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和一大特色,仲景十分强调辨病,《伤寒论》就是一部既辨病又辨证的最早临床专著,仲景确立的辨病分证诊治思想体系尤为后世医家所遵循,今就此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1 仲景学说中的病与证仲景通过对伤寒发病的临床观察,认识到外感病发病的复杂性,创造性地将外感病区分为既相对独立,
1994年04期 23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庆其;
<正> 笔者数年前曾对中医药治疗癫痫的状况作过综述,现将近5年来治疗本病的进展作一概述。1 辨证论治采用辨证分型的方法论治癫痫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傅氏等将本病分为风痰闭阻、脑脉瘀滞、肝火痰热3型,采用相应的方药治疗68例,结果显效35例,有效30例,无效3例。刘氏等分为脾虚、脾肾阳虚、湿
1994年04期 238-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湘萍;
本文分析了《本草品汇精要》的编纂特点,探讨了这一体例形成的文献渊源,指出正是由于宋代药品鉴定及金元药理研讨,充实了二十四则的学术内容。在比较了历代官修本草体例后,认为《本草品汇精要》是最接近现代药典的中国古代本草著作。
1994年04期 24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学铭;
<正> 答: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既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特别是《金匮》中关于白虎历节证的病因病机特点,同时借鉴现代医学中关于风湿病的病因病理,特别是关于免疫学方面的学说。在此基础上重点应用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思路。治疗方药方面:以生地、女贞子、甘草、知母、附子等为主以调节免疫,并在辨证基础上辅以麻黄、桂枝散寒,石膏、忍冬藤清热,苍术、防己治湿,蜈蚣、地龙止痛
1994年04期 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复国;
<正> 答:肝脉布于胁肋,情怀抑郁,数谋虑不决,则肝郁气滞,故胁肋胀痛。用疏肝解郁法治疗,有的服药减轻,停药加重。有的服药疼痛消失,停药再逐渐加重。总之胁痛缠绵,久治未愈。究其病源,肝主藏血,体阴用阳。疏肝解郁之品,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阴血一伤再伤,经脉失养,故不荣则痛。阴血亏耗则气失潜藏,气机逆乱则气滞血瘀,故不通则痛。气滞、血瘀、阴伤、血耗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不和则痛。
1994年04期 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柯新桥;郝建新;周祯祥;
<正> 答:慢性肺心脑临床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加强缓解期的防治是阻止本病发展的关键。经临床观察,缓解期患者往往正虚(以肺牌肾阳气不足为主)与气滞血瘀并存,同时兼有余邪(痰浊)未尽。每见形寒肢冷、少气乏力、面色无华、动则喘气、不耐劳作、纳少便溏、咳痰、自汗、易感冒、舌质紫暗、舌下
1994年04期 24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汉良;
<正> 答:姜春华生前一再强调:肝炎病人(包括肝硬化)忌房禁欲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向病人交待清楚。由于该病的发病过程所出现的许多症状与体征,与中医对“肝”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从中医角度来认识与治疗肝炎,离不开对中医肝脏的生理与病理的分析。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肝肾相关,张璐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精血”。若施泄无制,淫欲不禁,则耗精伤肾,而可致肝血匮乏,不利于肝病的康复,尤其当今最为棘手的“慢活肝”“慢迁肝”“慢乙肝”,病毒感
1994年04期 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石安;
<正> 答:理论依据:本病祖国医学称为“绝经前后诸证”。经断之年,肾气渐衰,肾精不足,冲任脉虚,是更年期妇女特殊生理状态。由于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养,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故肾虚是致病之本。肾虚须辨阴阳,调治宜顾奇经,因更年之时,肾脏精气亏虚,必然累及八脉,肾水不足,不能化气,血瘀郁结,故在补肾之中参以通补奇经之药可以提高疗效。由于禀赋各异,见症不一,虚实夹杂之证尤需明辨。而
1994年04期 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孙浩;
<正> 宋代著名医学家许叔微,江苏仪征人。《类证普济本事方》(简称《本事方》),是许氏晚年所作。集临床之萃,有独到之见,诚本事之方也。笔者祖居仪征,有幸早读许氏著作,深受启迪。兹就其“通肾气治遗精”的理法,谈点个人体会。许氏认为遗精一证有属于肾气闭塞而致者,必主以通法。他在《本事方·猪苓丸并论证》中谓:“又有一说,经曰‘肾气闭即精泄’。《素问》云:‘肾者作强之官,
1994年04期 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雍履平;
<正> 忧郁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自罪自责,焦虑不安或反应迟钝,伴有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与中医学之忧郁病或忧郁颇同。一般认为“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而论及神的方面较少,余认为本证的总体乃与神虚密切相关,当从神虚论治。1 郁之所起,其神必虚郁因神虚可表现为元神虚和五脏神虚两个方面,元神为脑所藏,统领五脏神,在外表现人体的感觉、知
1994年04期 24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窦同祥;
<正> 鳖又名甲鱼、团鱼。水居陆生,穹脊连胁,其甲四围有肉裙,无耳,以目为听。夏日生卵在水中,有浮沫,名曰鳖津,人望津而取,百十不失。鳖以产东南亚大只厚甲为正,我国扬子江、岳州、沅江一带为多,九肋多裙,重半斤以上者为佳。目前中药房所用小只薄甲,则力逊,入药以醋炙黄用。鳖肉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蒸煮均宜,饮汁益人。甲咸平无毒,补阴气,潜肝阳,消症瘕,除寒热,治女子血病及劳疟。劳瘦骨蒸,非此不除;产后阴脱,资之尤急,鳖身价日高,如何合理食用,略谈一二,抛砖引玉。鳖甲治崩漏,尤其对更年期妇女,血猛而夹块,阴气虚而夹瘀者。用量30g以上,常2~3剂即效,若与龟
1994年04期 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明;游胜虎;
<正> 祖国医学对养生抗衰老,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本文仅就中医理论中的真气学说,探讨其在养生抗衰老中的作用及其意义。1 真气和衰老的关系真气是由先天原气和后天吸入的清气,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生命力的精微物质,两者相互滋助,共同维持着生命的过程。生、长、壮、老是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衰老是人类生理过
1994年04期 24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淑然;
<正>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年来发病率增高。患儿每次发病症状较重,病程较长,不易治愈,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除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外,患儿多有不思饮食、胃纳欠佳、面黄肌瘦,易出汗、不耐寒凉等症状。目前中医对该病的病机多认为是脾胃虚弱,肺肾不足、卫外固所致,治疗也多从健脾、益气、补肾、固表着手。我院张士珍老中医认为本病患儿以体虚为本,治以补虚仅为大法,乃示人以规矩,不应拘泥。灵活变通,知常达变,才是取效的关键。他认为有部分患儿虚中夹实,以实为主。其素体肠胃嫩弱,加之乳食不知自节,喂养不当,形成胃热积滞,日久必生肺热。肺素有热,感受
1994年04期 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 1 多选题(共40分)A型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入括号内)1.1 “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可形成(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实寒证 D.虚寒证 E.阴阳俱虚证1.2 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为( )A.阳虚 B.阴虚 C.阳盛 D.阴盛 E.阴阳两虚1.3 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 )
1994年04期 249-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94年04期 250-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来喜;
<正> 1994年全国各类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已全面展开。国家教委重申,1994年的成人招生工作仍按1993年的招生规定办理,以招收在职、从业人员为主,继续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为有利于选送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在职、从业中医药人员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高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国家教委教成[1993]16号文件精神,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医药类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科目改革。即由原规定的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改为考政治、语文、数学、中医基础学、中药学(以下简称“3+2”试点)。据悉,参加“3+2”试点的院校,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的中医药高等院校、部分西医高等
1994年04期 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