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东海;
<正> 目前全世界已有19个国家的药典中记载了我国的大黄,因此大黄已成为世界性的生药。我们协作组已用单味大黄或大黄提取物加味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1400例、肺咯血53例、急性肝炎404例、胰腺炎300例、
1991年1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凤奎;
<正> 大黄是一味重要而常用药物,临床应用大黄已被世界重视。由于大黄具有利胆、消炎、抑菌、促进胆汁分泌、使胆囊收缩增强、降温等作用,我们曾于1985年至1986年间,开展单味生大黄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治疗组为慢性胆囊炎并
1991年1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敏先;
<正> 大黄为退黄疸的要药,甲型肝炎证见黄疸、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滑等,此乃湿热毒邪蕴阻脾胃,久则瘀血滞络所致,属阳实热证,我院用自制精制大黄片(单味生大黄精制而成,
1991年11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彭代谷;
<正> 临床常规用大黄苦寒之性味来泻血分实热、下肠胃积滞。已故伯父行医三十余年,善用大黄治疗多种疾患,他不但将大黄运用于泻火解毒、消痈散结、清热燥湿、活血通经,而且独到之处在于,将大黄用于解表方剂之中。
1991年11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申海亭;
<正> 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大黄的药理作用已超越了传统功用,其应用范围正日益扩大,不仅
1991年1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祖法;
<正> 作者从1985年以来于门诊自拟三黄平喘汤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之急性发作期患者105例,取效显著,现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05例,均按1979年11月广州会议修订标准确诊,其中男77例,女28例;年龄10~39岁者
1991年11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德麟;周仲瑛;李露言;谢增华;
<正> 作者依据《内经》理论和临床资料,发现在高 TG 血症的发病机制中,孙络热也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环节。因此,对高 TG 血症患者,
1991年11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朱永芳;
<正> 我国历代医家对小儿体质因素均作过不同的阐述,对小儿的体质特点、体质与发病、体质与治疗、体质与保育都有论述,惜诸论的阐发失之于零散、笼统,终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
1991年11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课题组;许家松;
<正> (五)关于慢性肾衰在“治未病”方面的认识“治未病”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指预防疾病;其二,指已病防传;其三,指选择适当的治疗时间,此即《灵枢·逆顺》中所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
1991年11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正> 季德胜牌蛇药片系南通制药厂独家生产的传统中药产品,1982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该药不仅治疗毒蛇、青虫咬伤有独特疗效,而且对乙型肝炎、流行性
1991年1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瞿晓竹;
<正> 蔡小荪老师系上海蔡氏妇科七世传人。十余年来,蔡师以化瘀散结为旨自拟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较好疗效。1981年总结43例,有效者占88.4%。本文重点介绍蔡师
1991年1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邓振明;
<正> 陆××,男性,29岁。1982年8月,因一次开车撞倒电线杆而被停止开车,思虑恼怒,渐渐出现神疲乏力,表情抑郁,行动迟缓,于1983年2月症状加重,4月去某医院就诊。症见:口角流涎,舌体僵直,构音不清。检查结
1991年1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肖少卿;
<正> 针刺透穴治病之法始见于扁鹊,其后《肘后备急方》、《玉龙歌》等医籍中亦有此记载。本人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透
1991年11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卫生;
<正> 短暂脑缺血性发作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之一。近两年来,笔者以电针风池穴为主治疗41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57.5岁。病程为3个月~4年,其中半年以内者13例,1~2年者21例,2~4年者
1991年1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云霄;袁今奇;郭文征;陆明;刘晨波;王迎周;张秋月;张尚俭;刘金秀;刘政江;
<正> 近10年来,我们运用三参稳律汤观察了104例早搏病人,取得了初步的疗效并进行了动物实验。现将临床观察及实验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观察1.一般资料:随机设治疗组和对照组,全部病例均住院观察。治疗组(三参稳律汤组)104
1991年11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黄世林;郭爱霞;韩福英;李梅琴;
<正> 近年来,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多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我所于1988年11月~1989年11月,以中药为主治疗急非淋10例,获完全缓解8例,现将治疗结果
1991年11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王德华;彭素岚;廖大忠;
<正> 我们在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研究中,选择符合中医温病辨证,西医诊断为急性胆系感染之发热患者88例,分别采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化瘀通腑中药进行治疗,重点观察了体温、皮温、温差、血浆内毒素、微循环积分、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
1991年11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建岐;魏元良;吴生康;辛佩珠;王凤瑞;
<正> 减压病是潜水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疾病,而脊髓型减压病是重型减压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临床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海军医学研究所在研究山羊实验性急性脊髓型减压病时,以活血化瘀中药作为加压治疗的辅助治疗药物,该组动物存活率明显高于对
1991年11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钱秋海;程益春;夏丽英;
<正> 笔者根据临床实践,结合导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参阅近年来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认为脾虚是糖尿病重要的病理基础,以健脾法为主论治糖尿病为一值得探讨的治疗途径。据此
1991年11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李贵;凌晓明;宗平平;杨春霞;李致敏;闵福援;黄德庄;贺丽香;
<正> 我们自1989年以来对母婴垂直传播的血清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长期持续阳性的小儿及母亲随机分组进行对比治疗,观察以特制大黄为主要成分的中药片剂(中国中医研究
1991年11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长东;魏凤坡;
<正> 痤疮在祖国医学中早有论述,有从肺热论治者,有从心立论而治者,均可取得疗效。但对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患者,治疗则比较棘手。我们用经络辨证,进行处方配穴,获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痤疮的主证及临床表现有:自觉面热、面赤,疮疹色红、顶有脓点,周围可伴有红晕,尿色多黄,大
1991年11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应坚;邓振明;
<正> 中风痴呆是继发于中风之后而出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性痴呆相类似,该病发病率在我国正在逐年增加。鉴于目前对此病报道甚少,为探索其防治规律,我们学习中医有关文献,选择该病临床
1991年11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蒋正文;杜胜利;
<正> 精少不育症虽隶属中医学肾虚之范畴,然据临床观察,辨证属肾精亏虚者不过十中居一,析其病机,又颇与心、肝、脾等脏相关。近年来,
1991年1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薛玉山;
<正> 脐周腹痛是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病。笔者近5年用小茴香散治疗本病145例,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45例中,因感冒、咽峡炎诱发剧烈腹痛而住院者8例,其余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80例,女65例。发病年龄2~6岁130例,7~11岁15例。病
1991年11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虞觐冠;
<正> 今年常州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为了防止出现“大水之后必有大疫”的局面,本院及时研制抗瘟防疫丹送赴各受灾单位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991年1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会;刘炎;徐向东;顾启秀;邵建华;
<正> 针刺进针后运针手法众多,各运针手法作用于人体有其特有的物理量变化。揭示其变化特点对深入研究针刺实质、机理及各种手法运针的归结和合理深化均具重要意义。本工作对手法运针进行了力学分析,
1991年11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刘昌群;
<正> 王××,女,40岁,1990年3月16日初诊。患者胸闷气短十余年,曾经北京某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慢性心力衰竭(Ⅱ°),十年前因剖腹产手术病情发作住院抢救治疗一次。近来因症状加重而来门诊求治。症见:面色晦滞,精神委靡,神志清楚,气短乏力,行走呈蹒跚状态,双足跟疼痛
1991年1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新民;沈自尹;王文健;张玲娟;陈素珍;
<正> 下丘脑是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器官,其单胺类神经递质对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作用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本文观察了老龄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
1991年11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正> 江苏省淮阴县人民医院经过9年临床研究,研制出一种可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刘寄奴煎剂,日前已通过专家鉴定。“复方刘寄奴煎剂”具有活血化瘀、温补肾阳、利水和脾、祛湿止泻等
1991年1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桂清;刘嘉湘;李佩文;邱佳信;于尔辛;刘鲁明;吴良村;沈敏鹤;刘鲁明;周维顺;杨维泓;孙在典;王劲;李敏民;
<正> 有关癌痛治疗策略是,首先要除去癌痛病因,应用抗癌治疗力图控制肿瘤并改善其病理生理变化;其次是通过心理及物理之治疗以改善其精神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疼痛划分的标准是:0度不痛;1度(轻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2度
1991年11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竞;刘忠恕;宋立文;
<正> 皮肤切割伤、裂伤在生产劳动中是经常发生的,祖国医学称之为“金疮”。通过十余年临床探索,我们对裂开的伤口使用“改良蝶形粘膏”拉拢对合伤口后再撒自拟金疮无忧散,收到很好效果。一、改良蝶形粘膏的制做:把粘膏剪成1×2或
1991年11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春生;王少锦;
<正>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用艾炷灸治茧唇(唇癌)、黄腊灸治翻花疮(皮肤癌)的记载。现代临床上也有用灸法辅助手术、化疗等手段治疗某些恶性肿瘤,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十余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展了灸法抗肿瘤及化疗副作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在防治肿瘤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现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综述如下。
1991年11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正>~~
1991年11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冠心病胸痛憋气患者,用活血化瘀、宣痹通阳、益气养阴诸法不见好转,还有何有效治法?答:活血化瘀、宣痹通阳、益气养阴三法,虽有补泻之异,化痰行瘀之别,但都是从心脉立论,以上焦为治疗中心。经此治疗不见好转者,可考虑从疏利中焦入手。
1991年11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世勤;
<正>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国医学史》(以下简称“教材”。198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比较切合当前高等医药院校教学实际的教材,但书中有关中日医学交流的部分史实记述有错误,现分述如下。一、关于人痘接种术流传日本的问题。人痘接种
1991年11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川荣;
<正> 1764年华岫云收集了叶桂晚年医案,编为《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十卷,其中卷一至卷八为内科时症及杂症,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又题为《幼科要略》,附《温热论》及《种福堂公选良方》。据传《温热论》为叶桂游洞庭山时,门人顾景文随舟侍于左右,先生讲述,笔录而成。世之传本,一见于华岫
1991年1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旭升;
<正> 笔者经过临床实践,用红花炭治疗跌打损伤,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991年1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光华;
<正> 中医内科肺系常见病咳嗽、肺胀、肺痈、喘证等,通常以咳、痰、发热、胸痛及咯血为其主要症状。而在病程的某一阶段,特别是受邪发病时,X 线检查则
1991年11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国俊;
<正> 泄泻虽以脾虚湿盛多见,但由阴精亏损,阳失阴助,相应脏腑失调而致者并非鲜见;且泄泻日久,水谷精微无以吸收,阴津营血渗漏暗耗,故滋阴补液不失为治疗阴虚泄泻之一法。由于阴虚有津液不足,精血亏虚之不同,所涉脏腑也有肺脾肾肠之各异,诚非
1991年1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1991年11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1991年11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宗国;
<正> 我们运用中药补益与化痰法相结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9例,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39例中,男30例,女9例;年龄28~70岁;发病时间最短4天,最长6个月,以半个月至2个月为多。临床表现为当患者处于某一特定头位时激发眩晕。常在卧位时转侧、突然翻身、抬头或头部向侧方倾斜时激发短暂的眩晕。其特点为一过性,仅数秒钟,
1991年11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