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法的临床运用与体会

    傅索翰;徐仲才;徐景藩;姚寓晨;寇俊霞;张慧贤;刘学勤;李世华;龚士澄;白荣禄;

    <正> 和法是中医传统常用的八法之一,是理、法、方、药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的一种治疗法则。如能掌握使用,常能得心应手,兹将个人一些体会公诸同道交流。“和”者,平也,缓也,与“烈”相对。和法

    1989年10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4 ]
  • 略论中国传统性医学的形成与伦理观

    陈可冀;李春生;

    <正> 性医学是研究男女性保健及其疾病防治的学问。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多列入“接阴”、“房中”、“居室”等养生范畴,“种子方药”及性功能障碍的治疗,也是其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性医学是一门研究和发展得较早

    1989年10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9 ]
  • 慢性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的治疗

    俞荣青;

    <正> 临床上常易遇到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而长期不降的病例,治疗比较棘手。这类患者病情多在活动期,若一律清热利湿,往往并不奏效,且久用苦寒,脾胃易伤,会出现脘痛

    1989年10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帽状腱膜下血肿1例报告

    易绵中;

    <正> 潘某,男,13岁,学生。10~+天前与同学打架后,即出现头顶部疼痛,肿胀,波动感明显,继则肿胀部位漫延,约占头部2/3。当日即送某医院西医外科治疗,诊为:帽状腱膜下血肿。抽出血液约200毫升,并加压包扎,内服止血药等,治疗10天,诸症未减。

    1989年10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伤寒经方治疗妇产科急重症经验

    徐升阳;

    <正> 《伤寒论》虽是外感专著,但却为临床各科立法。笔者结合个人临床经验,略述论中若干经方对妇产科急重症之应用,以期抛砖引玉,更好地做到古为今用。

    1989年10期 1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姚寓晨治疗节育术后诸证的经验

    姚石安;

    <正> 节育术后诸证,主要指节育术后可出现的副反应与并发症。临床常见的有放环后月经失调、腹痛,人流后继发盆腔感染,术后发热及术后神经官能症等。姚师认为究其病理因素主

    1989年10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残胃炎从气论治四法

    陶航;

    <正> 胃良性疾病作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易并发残胃炎,再度出现上腹部胀、痛、呕吐、饮食差等一系列症状。其病情缠绵,在此基础上还可能引起癌变,因而本病的治疗有更大的难度。笔者从实践观察,残胃炎从气论治,以治气为

    1989年10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8 ]
  • 逐瘀畅流法治疗瘀血崩漏的体会

    王庭曦;

    <正> 崩漏一证,医习以塞流止血为急务。但崩漏每多夹瘀,尤其是崩漏交替久而不愈者,多为“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恶血不去,宫室难安,经血妄行,溢而不止。故塞流强堵,实非善治。笔者临床运用逐瘀畅流法,对

    1989年10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栀豉荠菜汤

    俞长荣;

    <正> 一、药物组成:豆鼓15克,生栀子10克,荠菜30克。二、适应证:血尿。三、制法:将上药先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二次,将所煎药液混

    1989年10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温肺化饮汤

    张先五;

    <正> 一、药物组成:半夏、麻黄、五味子、干姜、天竺黄、贝母、甘草各10克,细辛3克,百部、葶苈子各15克。二、适应证:百日咳属寒邪束肺者。三、制法:用水先煎麻黄,除去浮沫后再加余药,水煎30分钟,煎成药液200毫升。

    1989年10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百日咳从肝论治480例的临床观察

    郑启仲;于建华;程月梅;李树梅;徐世豪;郑功泽;张子恭;

    <正> 百日咳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程长,症状重,发病率高。笔者以“顿咳从肝论治”的学术见解为指导,自拟镇肝止咳汤,并以传统中药处方麻杏石甘汤合方治疗者

    1989年10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 ]
  • 中医药信息

    <正> 在7月20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讲话要求,改变中药工工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推动中医中药事业的同步发展。指出当前中药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

    1989年10期 27+33+3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补肾壮阳法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机理探讨

    郭连澍;袁曙光;蔡文娟;董彩金;高章圈;宗文萍;

    为探讨补肾壮阳法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机理,作者分析了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的精液改变,选择临床常用的八种补益中药测定其锌含量,并就药物对大鼠垂体—性腺轴影响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发现:经用本法治疗后,患者的精浆锌含量、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精子前向运动,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常用八种补益中药中锌含量高者均为补肾壮阳药;补肾壮阳药对垂体—性腺轴影响显著,有调节内分泌失调的作用。

    1989年10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9 ]
  • 大剂石膏治疗小儿高热40例临床观察

    范国文;

    <正> 大剂石膏治疗小儿高热,古已有之,并非鲜见,但诫之、畏之者亦有之。大剂石膏治疗小儿高热有无良效?对胃阳有无损伤?笔者从1983年起就选择性地对符合症情的40例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989年10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 ]
  • 丹参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附微循环检查及动物实验

    许德金;窦芳霞;王琦;张利华;陈志春;刘堃荣;殷晓波;

    <正>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广泛的、可逆的支气管狭窄和微循环障碍。本病特点是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将活血化瘀的中药丹参用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并以防治哮喘的西药

    1989年10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补气固表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临床和实验观察

    林文森;张志尧;

    作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识到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表虚不固,易受风邪侵袭。作者用补气固本为主治疗495例,总有效率达84%,经二年随访,复发率为13.2%。作者还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环核苷酸、鼻粘膜超微结构改变以及对实验性动物模型治疗前后的鼻粘膜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表明:补气固表治疗能调整机体的血浆环核苷酸水平,使其趋于正常;能改善细胞及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恢复粘膜纤毛细胞功能;减少嗜酸细胞浸润及脱颗粒,并能减少组织水肿,消除免疫复合物沉着,使器官恢复正常。

    1989年10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74 ]
  • 中药为主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216例报告

    刘孝书;李春元;

    作者以中药为主,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216例219只眼,平均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为80.4%,平均随访3年,视力不变和稍有提高者占84.1%。作者认为,中药为主治疗本病除可促进出血吸收,提高视力外,并可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抑制新生血管发生,有预防其反复出血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1989年10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0 ]
  • 试探肝郁证的临床规律——附146例资料分析

    郑吉民;罗仁;陈健;陈宝田;吴平;

    本文属于肝郁证的宏观临床研究,以整群抽样680份内科病历为对象,对照分析肝郁证146例与非肝郁证534例。分析结果认为,肝郁证具有三个临床特点:一是肝郁证以女性、中年为多见;二是肝郁证多见于多种中西医病证中;三是肝郁证以呈现复合病证者为多见。统计表明,肝郁证多见于内分泌、消化、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疾病中;中医辨证以兼有脾虚、血瘀、化热为多见。作者建议将胸胁腹部胀闷/疼痛、病势波动性大、脉弦,列为肝郁证临床辨证的简化指标。

    1989年10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16 ]
  • 瘀血腹诊的探讨

    王阶;陈可冀;

    <正> 血瘀的诊断除了凭临床的症状体征外,腹诊也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方面。而我国对于瘀血腹诊的专门研究尚少,故本文提出探讨如下。一、瘀血腹诊的源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腹疾”的记载。但

    1989年10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9 ]
  •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并发危象治验

    陈泽民;朱师墨;

    <正> 垂体前叶病损之后,可引起性腺、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减退,治疗颇为棘手。我们应用重剂金匮肾气汤加减治疗本病并发危象一例,取得了较好疗效,介绍如下。某女,24岁,未婚,化工检验员,1967年7月11

    1989年10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滋阴、助阳药对β肾上腺素受体及 M 胆碱受体的双向调节作用

    易宁育;夏宗勤;胡雅儿;卞以洁;赵胜利;刘洁;张小莉;杨晴;

    <正> 阴虚和阳虚是两组常见的症候群,可发生在很多原因和机制各不相同的疾病,且表现为多个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变化,为此滋阴或助阳药的治疗作用可能不是直接影响个别脏器的功能,而是通过机体的调控系统来实现的,有些中药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细胞调

    1989年10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9 ]
  • 如何提高耳穴压丸治疗胆石症的效果

    陈巩荪;张仁;程红锋;盛灿若;

    <正> 用王不留行籽耳穴压丸治疗胆石症首见于1977年江苏省中医研究所关于耳压治疗胆囊炎、胆石症114例的报道。1984年以来国内广泛开展了耳穴压丸治疗胆石症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到目前为止,用耳压治疗胆石症见诸报道的已逾万例。

    1989年10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2 ]
  •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研究概况

    王琳;

    <正>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以发作性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水样鼻涕为主要症状,属祖围医学的“鼻鼽”证范畴。本病鼻科检查多见鼻粘膜水肿,呈苍白色,鼻甲肿大。鼻腔有较多稀薄的水样分泌物,分泌物涂片可找到嗜伊红细胞。古今中外对本病都有不少研究,并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拟就其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简述如下。

    1989年10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7 ]
  • 几种中医诊法的研究进展

    彭清华;

    <正> 诊法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由于广大医者的努力探索,舌诊、脉诊、腹诊等各种中医诊法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就发诊、颜面色诊、目诊、耳诊、唇诊、甲诊、穴位诊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供同道参考。

    1989年10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6 ]
  • 临床解惑

    <正> 体温升高就是热证吗?答:体温升高、古医籍所称的发热以及热证这三个概念有联系、有共同之处、但并非完全相同。体温升高是用体温计测量的结果。古代没有体温计,古医书上所称的发热是指医生用手触摸病人,皮肤有灼热

    1989年10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关于中药抗 HBV 冲剂治疗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几点说明

    董振翔;

    <正> 十分感谢童修文同志对“中药抗 HBV 冲剂治疗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初步深讨”所提不同看法。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我们发表的文章不是治疗乙型肝炎,而是治疗“无

    1989年10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0 ]
  • 百合病病名探析

    叶进;

    <正> 百合病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关于其命名的由来却始终未有定论。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看法,兹列举于后,作一讨论。一、以主药命名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云:“百合病用百合,

    1989年10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7 ]
  • 音哑异治

    张洪珍;

    <正> 余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学习期间,随薛伯寿老师临证,常受其指点,颇获教益。薛老师治学严谨,用药独具匠心,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谨就音哑异治1例介绍如下。

    1989年10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运用黄芪的体会

    石恩骏;

    <正> 我临床常用黄芪与芳香宣化、清热解毒、化瘀利水、利湿散结、温经祛风诸般药物相伍,借其补而宣通之力运行他药治疗一些疾病,略有体会。暑湿邪气,系阴火一类,最易伤人元气,以至湿

    1989年10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对《中药抗 HBV 冲剂治疗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初步探讨》一文的商榷

    童修文;

    <正> 读《中医杂志》1988年第9期董振翔等同志“对中药抗 HBV 冲剂治疗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初步探讨一文,颇受教益,根据该文介绍治疗方法,主要以扶正驱邪、温阳益肾,辅以活血散瘀的治则,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1989年10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 ]
  • 四川省一九八七年下半年高等中医自学考试《中医妇科学》试题

    <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各有4个备选答案,请选出其中一个最佳答案,并将其题号填写入该小题后的括号内)1.历史上所载中医妇科第一个方剂的名称是

    1989年10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从中药来源探讨中医经验验证

    罗志平;

    <正> 中医积数千年用药经验,但验之临床每感“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同时给人们留下“中医经验验证难”的看法。对此,中医界多从强调辨证论治,或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来解释。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药来源复杂,名不符实。1.一药多种:如清热解毒的大青叶来源多达6种以上,有蓼科的蓼蓝,十字花科的菘蓝、靛青,爵床科的马蓝,马鞭草科的大青,豆科的假蓝靛等。又

    1989年10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熏黄”小议

    罗永;

    <正> “熏黄”一词首见于《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篇。关于“熏黄”,历代医家多以“如烟之熏黄而带黑也”(《金匮要略浅注》)为是。此类释义延用至今。笔者认为,这类解释不是经文原意。“熏黄”是一种药用矿物类物质。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雄黄》条下:“出石门者名石黄,亦是雄黄,而通名黄金石。石门者为劣尔,恶者为熏黄,止用熏疮疥,故名之。陈藏器

    1989年10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