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坚如;汤叔良;
<正> 本文所录章次公先生未刊医案,选自我县叶茂棠老中医之侍诊笔记。笔记系叶老早年负笈于沪上新中国医学院期间,就章氏处实习所录。章氏临床,善于穷究深思,融汇中西。其案语文辞简雅,用药精当别致。今于其遗案中,掇选六则,以飨同道,且示缅怀。
1986年1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正明;
<正> 失音为临床所常见。老中医刘益群博采众长,对失音的证治辨别外感、内伤,治验颇多。现将其治疗阴虚失音1例,报道如下。章××,男,42岁,1982年5月24日就诊。患者于1979年因“声带息肉”作过手术,术后声音不扬,近已音哑月余,伴有低热、咽干口燥。曾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疗乏效。检查:咽粘膜色淡而干,间接喉镜
1986年11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时希;
<正> 江南之人,十女九带。良以土地卑湿,风俗靡侈,或以思想之无穷,或属六淫之侵贼,故病者甚众。然轻者不为害,重者则非药不可。带下之名,亦有数说:带脉环腰,状如束带,带失约束,白液绵绵而下,故日带下,此一说也;带下者妇人隐疾,不便明言,古人束裳以带,故讳言腰以下之隐疾为带下,此二说
1986年1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干祖望(南京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萎缩性鼻炎,中医称鼻槁。这是一种脏腑不足,阴津亏损所致的鼻病。其主要症状有:鼻腔干燥不适,鼻涕粘稠或结痂,阻塞鼻道而窒塞,鼻粘膜燥裂出血,由于鼻中涕痂堆积,日久则腐败发臭,患者自己却因鼻塞而往往不能闻到。检查鼻腔,可见鼻甲萎缩,鼻腔空旷。一般病程较长而难愈。
1986年11期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骥;
<正>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证实践认为,糖尿病按传统的上、中、下三消分证,尚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实际,而应首先明辨主证,据病情之变化,视其阴阳盛衰而调之。余临诊时,每将本病概括为六种不同证候,分别立法拟方,增损化裁,多获良效。现将六种证候治法介绍于下,并附验案以资佐证。
1986年11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文远;高树新;
<正>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属于祖国医学胸痹等范畴。临床以胸壁局限性肿胀和疼痛为主证,好发于第二、三肋软骨,尤以青壮年多见。现将本病88例的辨证论治简述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88例均经外科检查会诊,确诊为非化脓性肋软骨炎。其中男性39例,女性49例;最小年龄19岁,
1986年1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谞駋;
<正>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好发于第12胸椎至第1腰椎。如果治疗不当,往往会产生腰背疼痛的后遗症,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施维智老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兹介绍如下:
1986年11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玉芬;康廷培;
<正> 两年来,我们运用中医理论,针对形盛体重,消谷善饥,腹胀中满,大便秘结,疲乏无力的胃热脾虚型患者,试制了轻身饮Ⅱ号,经临床运用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介绍案例如下:例1:崔××,男,52岁,汽车司机。初诊日期:1986年3月8日,病历号:122342。自述逐渐发胖4年,行动不灵活,疲乏无
1986年1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池绳业;
<正> 例一:高热伴神昏案(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后合并肾功能衰竭)胡某,男,35岁。会诊日期:1974年10月15日。患者原有胆道疾病发作史,近因饮食不慎,致上腹部持续闷痛伴呕恶,继而出现寒战
1986年11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晓军;
<正> 五年来,余用自制百部酒精浸液,治疗蛲虫病患儿百余例,疗效良好,现介绍如下。一、方药制备:取生百部30克,加入55%酒精150毫升浸泡三天后,收集药液贮瓶备用。二、治疗方法:用棉球蘸百部酒精浸液,擦肛门附近皱襞。擦时最好于晚上临睡前,用温水清洗后
1986年1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传蕙;
<正> 我室和协作组从1979年10月至1983年12月共收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173例,应用“中药结肠灌注液Ⅰ号”(简称灌注Ⅰ号)治疗97例,治愈率为89.7%。对照组76例,治愈率为69.7%。现小结如下:
1986年1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熊宁宁;邹云翔;邹燕勤;黄新吾;龚丽娟;余承惠;
<正> 慢性肾功能衰竭内科非透析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消除、改善临床症状,维持良好的营养、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在于延缓或阻止慢性。肾衰病程的进展。近年来,许多临床报道认为低蛋白、低磷饮食可以延缓或停止肾衰竭的发展,低蛋白饮食加大黄制剂也有延缓慢性肾衰病程的作用。动物实验也证实低磷饮食能保护肾功能。本文试图分析以“保肾气”为治疗原则的中医辨证施治对慢性肾衰病程进展的影响。
1986年11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世俊;王家安;江汉才;厉兰娜;朱惠芳;胡雅萍;杨加珞;吴佩娟;许瑞珠;晏远方;魏道珍;俞文琴;苏应元;吴琴琴;曹敏;赵素珍;蒋晓芳;包洪鸣;李锦玲;史瑞芳;戴源澄;马心舫;田时玲;沈文华;沈秀林;
<正> 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病程长、不易治愈的特点,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正常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检出率可高达20~50%。1973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11次国际肿瘤会议上,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本病迄今尚缺乏理想的防治药物。根据中医理论,我们在过去应用调理脾胃
1986年11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陶凯;
<正> 中风发病急骤,证候多变。为掌握其证候演变规律,提高中医治疗中风的效果,我们对1983年9月至1984年3月留我院急诊室观察的104例急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以供临床研究工作者参考。
1986年11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赵万成;
<正> 笔者在1977~1985年间,针刺风池穴治疗足跟病216例,267个足跟,疗效较为满意,现简介如下。一、临床资料216例中,男135例,女81例;年龄21一、,60岁;病程7天~8年;临床诊断跟骨刺128例,跟部滑囊炎30例,跟腱炎15例,跟垫炎14例,跟骨骨折5例,症状性足跟痛24例。
1986年1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学能;陈泽霖;吴榕洲;陶福兴;
<正> 我们自1982年4月至1985年11月,应用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二子化瘀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病9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今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986年11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谭敬书;徐绍勤;
<正> 血管性颈痛又称颈动脉炎、颈动脉痛、颈动脉痛综合征,是一种不明原因,以颈部血管疼痛为主,兼有同侧耳、鼻、咽、喉、头、面、额、枕、肩部多发放射性疼痛的综合征。患者常以咽痛为主诉而就诊于耳鼻咽喉科。本病可有咽痛、咽部异物感、胀塞感、颈痛等类
1986年11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一平;张瑞民;
<正> 音哑可分为急喉瘖、慢喉瘖等证,现代医学认为是以声带病变表现为主的症状,诸如声带充血、水肿、肥厚、闭合不良、息肉、小结、麻痹以及癔病性失音等,均可导致。音哑与气血变化有关,目得血而能视,喉得血之濡润而能鸣。气虚不足,则无力鼓动声门,而声嘶音哑。血虚多滞,则声带易肿,久聚而为肥厚,
1986年1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钱宗慤;
<正> 舌诊是中医临床检查的主要客观指标之一,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杂病源流犀烛》指出:“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而经络脏腑并与损伤。”创伤骨折的病理变化自必影响到脏腑经络并在舌象上有所反映。为此,笔者从1984年10月至1985年10月,对在苏州市中医院伤骨科住院治疗的122例骨折患者舌诊资料,重点就其中青紫舌和瘀斑舌的102例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现将整理结果报告于下。
1986年11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幸良诠;李年春;
<正> 六神丸用途很多,除清热解毒外,尚有豁痰开窍、祛湿杀虫、通阳强心等作用。曾治一女孩,三岁,患支气管哮喘,张口抬肩,痰多色自而粘稠,口唇发绀,小便清长,嘱每服六神丸10粒,日三次,服后一小时症状减轻,三日痊愈。又用于治疗一患蛲虫病的儿童,每晚睡前用六神丸15粒,研细末,白酒调搽肛门周围,连用一周而愈。还用于治疗一心悸患者,男,68岁。心率120~140次/分,律不齐。心电图提示:心房纤颤。嘱每服六神丸20粒,日三次,次日症状控制,心悸消除。
1986年1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史宇广;
<正>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主体中的十二正经,以及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和冲脉,都是平行于人体的长轴而纵向循行,只有带脉几乎是垂直于人体的长轴而“回身一周”,所以带脉就成为奇经八脉中的“奇中之奇脉”。因《内经》对带脉的论述比较简
1986年11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符友丰;
<正> 经络起源的问题,于今年二期《医学与哲学》刊载了拙作“《关于经络起源的商榷》”(下简称商榷)。近来,随着认识的深化又有了新的体会。因此愿以“商榷”为基础,作进一步探讨。一、几种经络起源观简介对于经络起源,大致有下列三种推论:
1986年11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赵绍琴;
<正> 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其来久矣。自金代刘完素倡“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作寒医”之论始,便揭开了寒、温争鸣的序幕,特别是当温热学派形成以后,这种争鸣就愈加激烈,代代相传,至今未息。在《伤寒论》治法能否包括温病治法方面,两家分歧尤为明显。伤寒学派以前人有关论述为依据,直斥叶吴三焦、卫气营血辨证为标新立异。如陆久芝云:“凡病之为风
1986年11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69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国平;
<正> 为医者,不但要深研《内》《难》《伤寒》等典籍,更要博览古今名家著述和医案,以开扩视野,启迪思路,从而提高临床辨证治疗水平。笔者于此颇有体会。1984年冬,我曾治一刘姓男青年,身劳汗出,感冒风寒,翌日即颜面红肿发硬,瘙痒尤甚,颜面及颈部呈弥漫性红肿,眼睑尤甚,难于睁开。经某医院诊为“顽固性丘疹型荨麻疹”,迭经肌注氢化考的松,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口服扑尔敏等药,虽稍见小效,然消而复肿如初,痒状不减。余接诊时,查舌质淡、苔
1986年11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宗仰;
<正>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之精髓,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支柱。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辨证论治之纲领,其中虚证又可分为阴虚、血虚、气虚,阳虚四种证候,亦即四个“目”。纲举目张,理应有利于辨证论治,但遗憾的是阴虚与血虚之含义,至今仍有不明之处,直接影响中医辨证论冶之效果与提高,特撰文探讨之。
1986年11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任宏义;李建国;王建合;郝万青;安春吉;
<正> 脾胃气虚是虚证范畴的病证之一。虚证在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而与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的淋巴细胞,在免疫功能紊乱时以及补虚中药治疗后,其超微结构变化定量计测的材料尚未见诸报道。这些问题对虚证本质的探讨是有一定意义的。香砂六君子汤是治疗虚寒胃痛或脾虚泄泻的有效成方。我们应用电镜图象立体学定量分析方法,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患者前、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改变情况进行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11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金亚城;杨建华;吴宝平;魏鲁华;赵明三;
<正> 番泻叶性寒、味甘苦,入大肠经,具泻热导滞功效,近代医家大都作泻下药应用。近八年来,我们以番泻叶用于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急性胰腺炎、胆囊炎与胆石症等疾病,获得肯定疗效,并进行了临床药理研究,来探讨其归经与功效,以期有所发现与提高。临床观察
1986年1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郭铭信;
<正> 随着中医对慢性肾衰认识的深化,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实验研究的开展,其疗效日益受到国内外医界同仁的注视。现就其证治现状综述如下,供临床、研究参考。病证范围
1986年11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张明亚;李清海;
<正> 厥证病因较多,因喜笑太过致厥者,实不多见。笔者临床曾遇一例,现介绍如下。王××,女,45岁。素体虚弱,半年前看电视引起大笑,笑时突然昏仆,片刻苏醒,醒后如常。此后每因喜笑太过即厥,且逐渐加重,发时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他医予四逆散、四逆汤等方药治疗,发作更
1986年11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启舜;
<正> 徐大椿(1693~1771年),字灵胎,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学识广博,著述丰富,见重于当世。晚年隐于洄溪,自号洄溪老人。《慎疾刍言》一书,是其晚年著作之一。著作动机与目的
1986年11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侯泽民;
<正> 眩晕一证,为临床所常见。其病因种种,治法各异。然属美尼尔氏综合症者,颇为棘手。本人应用白果散,收效显著,兹介绍如下。优质白果仁30克,(有恶心呕吐症状者,加入干姜6克)共研细末,四等份,每次一份,温开水送下,
1986年11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姜建国;
<正> 历代度量衡是有差别的,所以,虽经多方考证,《伤寒论》的药量折算至今尚未统一标准。考证《伤寒论》用药剂量折算当今克量,确属必要,起码会促进《伤寒论》用药的研究,相信这个问题终究会被证实和统一的。然而,考证是为了治病,况古今药物的质量与种类,病人的体质与病情,气候的高下冷暖,均有所变异,经方之用,应遵古而不泥。所以,我认为:
1986年11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宗全和;
<正> 《寨问·六节脏象论》载:“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历代注家对此多所发挥。如王冰曰:“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杲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二家之说俱有代表性。王冰以胆属中正,其性刚直主决断立论;东垣以胆气通春,从脏腑应四时之气立论。然此二说俱非经文本义,兹举证如下:1.《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宫,决断出焉。”《素问·奇病论》曰:“夫肝者,中之将也,
1986年11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鲜光亚;
<正> 《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而《金匮》却说:“夫肝之病,补用酸”。同一酸味药物,于肝病能补能泻,何也?究其因,乃取决于肝病当时的病理状态。肝主疏泄,藏血,体阴而用阳。一旦发生病变,体阴与用阳的均势即被破坏,常可表现为用阳太过和体阴不足的病理状态,因此酸味
1986年11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邦才;
<正> 柳宝诒为晚清著名医家,擅治温热病和杂病。《柳宝诒医案》对痰病的论治,颇具新意地提出了痰从肝生的见解。处方用药别具一格,试述如下:一、疏肝调中化痰法:柳氏认为:“肝木郁结,侮陷中土……中土为木气所触,则痰浊上泛”,则可形成
1986年11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乐绍宗;
<正> 升麻,甘辛微苦,凉,入胃、脾、肺三经,功能升阳、发表、透疹、解毒。由于李东垣的推崇及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升阳之功大著于世而解毒之效反被湮没,近世多视为升提之良药,而鲜知其为解毒之妙品。以至有想用其解毒之功者,
1986年11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学勤;
<正> 一、羚羊角配肉桂羚羊角为平肝熄风、清热镇惊的要药,性味咸寒,入肝、心二经。明代医家李时珍说:“羚羊角入厥阴肝经甚捷。肝主木,开窍于目,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筋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相火寄于肝胆,其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羊
1986年11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建华;邓秀平;
<正> 《射干治疗乳糜尿104例》在你刊1981年第5期刊出后,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地亦系斑氏丝虫病高发地区,乳糜尿患者临床较多见,虽经多年观察摸索,疗效仍不够理想。1983年4月,我们开始用射干治疗乳糜尿,经3年的临床验证,确有较好疗效。现将1983年度所治的87例小结如下。
1986年11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绵之;
<正> 第一节清气分热按照清·叶天士以卫、气、营、血来区别温热病邪伤人致病的浅深,和“在卫汗之可也(此处的“汗”不是单指辛温发汗,而且主要是指辛凉解表),到气才可清气”的原则,邪在卫分应及时用“汗”而解,若当汗未汗,或者温热之邪直伤人之气分,以及由里透表
1986年11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学敏;
<正> 根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教学大纲》及《中药学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药性理论,掌握或熟悉配伍、禁忌、用量、用法;掌握或熟悉300余味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必须牢周掌握好其中临床常用的150余味重点药物,打好药性基本功。如何通过自学手段,达到上述
1986年11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维益;
<正> 第三节脾胃辨证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掌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后天之本。脾胃病的临床表现有如下方面。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可见食呆难化、腹胀便溏;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则为水肿。胃病时可见纳谷异常。胃热则消谷善饥,胃阴不足则饥不欲食。
1986年11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多选题一、A 型题:1.B 2.D 3.D 4.C5.B 6.C 7.C 8.E 9.D 10.A11.C 12.B二、B 型题:1.B 2.E 3.A 4.C5.A 6.C三、C 型题:1.B 2.A 3.B 4.A5.C 6.A四、K 型题:1.B 2.B 3.B 4.E5.C 6.C问答题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说“阴阳
1986年11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树生;
<正> 兰焦“主持诸气”与“肺主气”有何不同?(湖南省龙山县猛壁乡卫生院尚本应)答:三焦主持诸气其意可概括为三:(1)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人体的气,是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的。“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中藏经》)(2)三焦又是人体气化的场
1986年11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中医基础》试题一、词解:(共15分)1.正气 2.奇经 3.病因 4.壮火 5.藏象 6.经气 7.气门 8.胃气 9.平脉 10.戾气二、区别:(每题4分,共20分)1.证与症 2.六气与六淫 3.行痹与着痹4.得神与失神 5.治则与治法三、选正:(在正确答案上划√号,每题1分,共10分)
1986年11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贵州省不久前召开了全省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贵州省近年来中医事业发展较快,中医机构由12所增加到58所,中医病床由1035张增加到2115张,中医药人员由6400多人增加到7400多人,贵阳中医学院已拥有两所附属医院,在校学生1200多人,省中医研究所的临床基地正在兴建。河南省南阳市的张仲景国医大学现已初具规模,目前有专职教师70人,还聘有讲师以上的教师210人,成立了有
1986年11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