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文献亟待整理

    任应秋遗;钱英;

    这篇论文为任应秋教授遗作。文中对中医文献的价值、整理的意义和方法都作了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应引起我们重视。此文曾在全国中医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中医学术交流会上宣读过(1979年5月18日),原稿为钱英同志(当时任大会学术组副组长)所珍藏。在任老逝世两周年之际,本刊公开发表,以示对任老的怀念。

    1986年10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八法药性赋

    秦伯未遗;侯书铭;

    <正> 中医药物治疗,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此八法(和法和清法略同,吐法很少采用)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1986年10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崩漏篇——程门雪遗稿之二

    何时希;

    <正> 崩漏,重症也,轻者缠绵成损,重者立致殒生,其治可不审乎。昔人云崩如山崩,忽然大下;漏如卮漏,不断淋漓。一则横决莫制,一则漫无关防,症见虽有不同,其为血之不守

    1986年10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肾炎证治

    邹云翔;赵棻;刘志明;张镜人;任继学;陈以平;时振声;周鸣歧;石蕴玉;王铁良;凌敏;王荣球;林寿宁;张永华;郭维一;朱古亭;洪钦国;余青萍;沈英森;

    <正> 慢性肾炎的治疗,除应抓住脾肾外,同时还必须注意脏腑阴阳气血之整体调理。以肾病型为例,常见应用

    1986年10期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1097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自制及莪散治疗血管瘤简介

    安伯君;周健;

    <正> 血管瘤属于中医学的血瘤范畴,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笔者运用“及莪散”治疗血管瘤17例,均获良效。今不揣谬误,介绍于后。

    1986年10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附子应用的体会

    徐仲才;郭天玲;徐蓉娟;

    <正> 附子是扶阳的重要药物,能温补肾阳,振奋心阳,去表里之沉寒。现就我应用附子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1986年10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骨伤内治失误二则

    魏道善;

    <正> 误进寒凉脾虚中寒案陈××,男,11岁。X 线片号9158,病历号2789。因左胫腓骨中段闭合性骨折2天,于1985年7月7日入院。患儿饮食不节,恣食生冷,已损脾阳。又

    1986年10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用表散药治时病发热的经验

    王少华;王卫中;

    <正> 王少华老中医在四十年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用表散对药治时病发热的特色,现就临证讲述,结合病例作如下整理。

    1986年10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腕管综合征治验1例

    李夏鸣;

    <正> 腕管综合征是卡压综合征(entrapment syndrome)的一种,是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到损害而出现的一组神经压迫综合征。

    1986年10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疡验案举隅

    朱仁康;

    <正> “托法”为治疗疮疡外症,消、托、补三大法之一。前贤王洪绪虽有“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之诫,但个人体会是同意前者而不同意后者。

    1986年10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芪葛桂枝汤治疗肩周炎

    单人骧;单人定;

    <正> 单乐贤老大夫是江西南昌市著名老中医之一。常用芪葛桂枝汤加减治疗肩周炎,效果甚好,介绍于下。

    1986年10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秦伯未膏方医案三则

    吴大真;

    <正> 秦老善用膏方治病,膏方不但服用方便,而且疗效好,值得推广介绍。今将笔者收录的六十年代时秦老所处膏方三则,整理如下,以公诸同道。

    1986年10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感冒的辨证施治体会

    简文政;

    <正> 笔者在对感冒开展辨证施治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患者除可辨证为一般常见的风寒、风热表证外,另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辨证为半表半里的少阳证。

    1986年10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通腑泄热灌肠液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49例疗效分析

    徐德先;纵瑞森;唐文轩;钱茂;唐刚元;

    <正> 我科以通腑泄热灌肠液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49例,疗效较好,现分析如下。

    1986年10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四物汤加味治疗黄体功能不全40例报告

    杨燕生;吴振兰;孙久玲;

    <正> 黄体功能不全是造成不孕及妊娠早期流产的重要原因。我们采用以四物汤加味为主的方法治疗本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986年10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辨证加祛瘀药治疗复发性口咽溃疡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邱曾秀;庄孝珍;冯忠盈;

    <正> 在我们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注意到复发性口咽溃疡尚有许多血瘀见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病病因病机,从不同角度提高治疗本

    1986年10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28例观察

    吴茂慧;王萱征;沈汝才;

    <正>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系一常见且易复发的眼底病变,多见于20岁至3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有时突然发生一种严重的复发性玻璃体出

    1986年10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手法治疗髌上滑囊血肿15例报告

    钱忠权;

    <正> 髌上滑囊血肿在膝关节软组织损伤中较为少见。笔者自1984年1月至1985年10月以手法治疗髌上滑囊血肿15例,效果满意。

    1986年10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5例

    阎慧敏;杨连元;

    <正>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近年来,我们采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治则,拟定了中医协定处方治疗本病,收到初步成效。

    1986年10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绞痛324例临床观察

    王承训;

    <正> 大柴胡汤适用于少阳不和、阳明热结之证。笔者自1971年至1984年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绞痛324例,疗效较好,兹报道如下:

    1986年10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麦粒肿外敷验方

    李神羲;

    <正> 方药组成:黄柏、大黄、生地各2份,红花、白芷各1.5份,薄荷叶0.8份,冰片0.2份。先将生地竹刀切片晒干研粉,再将红花、大黄、黄柏、白芷、

    1986年10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症眼外伤治验3例

    来雅庭;

    <正> 眼外伤为眼科常见急症。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满意。笔者将安徽中医学院眼科赵经梅老师治疗的重症

    1986年10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八脉交会穴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初探

    范光熙;姜揖君;

    <正> 八脉交会穴是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腧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该八穴是沟通

    1986年10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工作动态

    <正> 1987年5月将在上海召开全面反映国际上中医药学术研究最新水平和科研成果的大型会议——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同时举办相应的展览会.

    1986年10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杨继洲针刺的“下手八法”

    高章营;

    <正> 杨继洲是明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集历代针灸之大成而撰述己见。其对针灸学承上启下的贡献很大。现将学习其“下手八法”的体会简述如下。

    1986年10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虚证的初步探讨

    张云如;吴钟璇;华瑞成;廖文君;吴志奎;柳文仪;李宝珠;刘凤云;张杰;刘瑞华;朱淑芬;赵晖;刘培心;徐焕云;

    <正> 为了探索生理衰老与中医虚证的关系,我们自1981~1984年对34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中医四诊检查、辨证分型和统计,部分老年人测定了血

    1986年10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苦味药的药性理论探讨

    陈勤;

    <正>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中掌握和指导用药原则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国内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总的来说发展比较

    1986年10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627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以手法为主治疗项韧带钙化之颈椎病137例观察

    关令华;韦贵康;

    <正> 1976~1984年我们以手法为主治疗有项韧带钙化之颈椎病137例,疗效尚好,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年龄40岁以下29例,40~60岁101例,60岁以上7例。病程1个月~14年。临床一

    1986年10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直肠给药临床应用近况

    涂建中;

    <正> 中药直肠给药法,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药外治法,主要包括中药煎剂保留灌肠、直肠点滴、直肠透析以及中药栓剂或原

    1986年10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痹证病机

    王绪辉;

    <正> 痹者,闭也,乃闭塞不通之意。当人体气血为风寒湿所闭,滞而不通,产生疼痛、肿胀、重着、麻木、无力等症候时称之为痹证。据其病变部位有肢体痹、

    1986年10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我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观

    姜春华;

    <正> 辨证论治不仅辨别疾病本身的证,它还包括病人的素质和现状、患病原因,以及季节,环境等。“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导源于《内经》,是辨证论治原理的体现,兹将我的认识简介如下。

    1986年10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素问》“必齐”解

    宗全和;王石成;

    <正> “必齐”一词,在《内经》中仅有两处。《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镜石、针艾治其外。”《素问·玉版论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

    1986年10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谈半夏的用量

    牛元起;

    <正> 半夏的用量对临床有重要影响,它关系到正确的配伍和治疗意图的实施。但古文献中虽有一些示例,而深入研究,着重论述者不多,以致很少为人所注意。

    1986年10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漫话半夏之用量

    胡学刚;

    <正> 半夏,《神农本草经》谓其:“气味辛、平,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法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定作用。自《内经》半夏秫米汤以降,以半夏为主药的方剂颇多,用量各别,有一

    1986年10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素问》释音考

    黄龙祥;

    <正> 现行本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素问》)于每卷末均附有字词释音内容(下称《释音》),其为何人何时之作?古代目录书中无明确记载,而近人及

    1986年10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谈饥而不欲食从湿热论治

    魏千里;

    <正> 饥而不欲食是指感觉饥饿又不想进食的症状,后世多从胃阴不足论治。薜生白提出此症与湿热有关,他在《湿热病篇》说:“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

    1986年10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剂学》自学重点提要及复习思考题(五)

    王绵之;

    <正> 第三章和解剂《方剂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章的要求是:1.熟悉和解剂概念、分类及应用注意。2.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3.熟悉:痛泻要方、四逆散。4.了解:柴胡达原饮。

    1986年10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学》自学重点提要及复习题(续)

    颜正华;

    <正> 石榴皮酸涩温。功能涩肠止泻,兼可杀虫。可治久泻、久痢、脱肛以及虫积腹痛。也可用于崩漏带下。诃子既能涩肠敛肺下气,又可清肺利咽开音。适用于久泻、久痢、脱肛、久咳、虚喘以及音哑等证。

    1986年10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中医学徒出师考试情况介绍

    <正> 为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发展中医事业,更好地继承名老中医、中药师的宝贵经验,调动他们振兴中医事业的积极性,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1980年河南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河南省劳动人事厅、河南省卫生厅联合下达了《关于招收

    1986年10期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诊断学》自学重点提要及复习题(五)

    杨维益;

    <正> 第三章脏腑辨证《中医诊断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章的要求是:1.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及其运用范围。2.掌握脏腑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与鉴别。3.

    1986年10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津市1985年9月高等中医自学考试《方剂学》试题参考答案

    <正> 一、(每小题一分,错一味药扣0.3分,错三味药者扣1分。共15分)1.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苇根 2.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当归、人

    1986年10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市1986年上半年高等中医自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正> 一、A 型题(每题1分,共12分)答题说明:下列各题都有 A、B、C、D、E 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只允许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并在答案的字母旁用“√”号标出。

    1986年10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