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辨要》笺记——程门雪先生遗稿之一(续)

    何时希;

    <正> 辨合病合者同也,会也,二病三病相混同,谓之合病。盖其初感邪,表里同时受病,故设此目,以为治法之标准也。张介宾曰:今时之病,皆合病并病耳,合并二者治法之紧关,不可不明核,若内外并治,则不止难愈,百坏变

    1986年08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小圃医案选

    邓嘉成;

    <正> 徐小圃先生(1887~1961),名放,上海宝山县人,为近代中医儿科名家。徐氏勤奋好学,不惟孜孜于轩岐、仲景典籍,儿科专著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而下,莫不精读细研,兼涉诸家,博采众长,在辨证和治疗上具独到经验。其临证特点赅言之有:认为小儿以阳气为

    1986年08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湿疹证治

    <正> 朱仁康(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疮;发于腿足的叫湿毒

    1986年08期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卑惵症验案三则

    丁德正;

    <正> 卑惵症,明·戴思恭《证治要诀》谓:“心中常有所怯,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症属癫症范畴,历代医籍对此症之论治既少且略,治之颇为顽难。笔者师承家学,参阅古典医籍,对此症之治疗,据脉审证,析因而治,收效颇佳,谨录三案,以资探讨。

    1986年08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镇药治疗精神疾病举隅

    吴耀升;

    <正> 常用的重镇药有属介类的牡蛎、珍珠母、贝齿、石决明:有属化石类的龙骨、龙齿;有属矿石类的磁石、代赭石、朱砂、紫石英及金属类的铁落等。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疗效较满意,现举例报告如下。例1:陈××,男,26岁,已婚。工人。1976年

    1986年08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肿瘤夹痰证医案四则

    胡安邦;

    <正> 一、痰浊痹阻咳嗽梁××,男,42岁。1984年9月18日会诊。肺癌手术后,行放射治疗时,出现全身虚弱不支,咳呛不出;口淡苔腻,泛泛作恶,夜难平卧,心悸跳荡欲出;诊脉细数,重按无力。

    1986年08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头风散为主治疗肌紧张性头痛50例

    张家驹;

    <正> 笔者近年来以《验方新编》头风散为主治疗肌紧张性头痛5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在21~54岁。病程2~15年。本组病例均具有慢性持续性额,颞、枕部束箍样疼痛,与精神紧张有关,各项检查无特殊发现等特点。脉象均弦,其中浮

    1986年08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血管病治验二则

    张问渠;刘智壶;

    <正> 例一:梁××,女,29岁。初诊日期:1985年11月8日。病历号:002124。患者心慌气短,间断出现脉搏歇止,一月来加重。病已3年,缘起自家庭不和,情绪抑郁。心电图检查示房性早搏,诊为心律失常,

    1986年08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震颤麻痹综合征35例疗效观察

    王永炎;蒋达树;侯力娜;隆呈祥;孙塑伦;王腾云;

    <正> 震颤麻痹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震掉”、“痉病”范畴。在老年人中,其发病率似有增加的趋势,影响了患者的自主活动,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为此,我们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对35例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1986年08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138 ] |[阅读次数:0 ]
  • 40例轻度脑功能障碍儿童耳穴埋豆治疗前后脑电图分析

    钱轶显;陈桂平;袁诗眷;巴恩荣;

    <正> 轻微脑功能障碍(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以下简称 MBD),又名儿童活动过度综合征、多动症、注意力不足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的综合征。主要特点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度的运动性

    1986年08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31例报告

    陈以平;李培成;徐嵩年;王勇雄;邱传禄;

    <正>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器官特别是肾脏常被累及。SLE 合并肾脏病变的发生率在国外报道为46~80%,我国报道为40~75%,近年来狼疮性肾炎在国外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和换血疗法。在我国尚有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形式。现将本组3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 SLE 肾炎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986年08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妇科七号片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附347例临床分析

    王清华;蔡连香;李俊芳;

    <正>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以下腹痛、腰骶痛、白带多为主症。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带下”、“少腹痛”、“癥瘕”等范畴。由于病程长、反复性大,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我室从《金匮要略》中“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

    1986年08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咨询信箱

    <正>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谢宗万:《中医杂志》1986年第1期“《中药学》自学重点提要及复习题(续)”中指出:蚤休即七叶一枝花一药,“北方地区多以拳参代用”。其所言确为事实,不仅是北方地区,在其他地区以拳参代蚤休用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然而这却是错误的,因为蚤休与拳参不宜混用。

    1986年08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腹膜炎的辨证论治

    贺瑞麟;

    <正> 过去,继发性腹膜炎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原发性腹膜炎多采用非手术治疗。随着中医治疗工作的广泛开展,现在已有不少继发性腹膜炎患者,用中医为主的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正逐步积累临床经验,使非手术治疗

    1986年08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口腔扁平苔藓的证治体会

    魏喜保;

    <正> 口腔扁平苔藓病因不明,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致使病损迁延日久,个别有恶变现象。为了寻求有效的治疗方药,减轻患者痛苦,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反复

    1986年08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湿秘治验

    蔡德培;仲兆富;

    <正> 马××,女,71岁,家庭妇女。1985年8月21日初诊。便秘十余年,临圊则腹痛不堪,前医屡以攻下或润下等法治之,便秘有增无减。刻诊:大便秘结,五、六日未行,胸闷不舒,口腻纳呆,舌苔白厚腻,脉濡。证系湿盛困脾,阻碍运化,脾为所约。治宜化湿运牌。处方:炒苍术10克,川厚朴10克,炒枳壳6克,陈皮6克,茯苓10克,姜半夏10克,苏藿梗各10克,焦苡仁24克,炒决明子10克(打)。三剂,水

    1986年08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温病卫气营血证候103例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研究

    徐应抒;李跃英;廖大忠;倪小玲;郭渝南;欧亚龙;张庭兰;金永芳;

    <正> 卫气营血理论系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证治类型作了理论性的概括,是中医临证辨证方法之一。国内对卫气营血理论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尚未见有与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报道。我们于1984年12月~1985年11月期间,完成了103例温病患者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研究,兹报告如下。

    1986年08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癔症性瘫痪1316例经验总结

    张振英;袁玉民;阎炳文;田亚琴;王伟;范理铭;

    <正> 癔症性瘫痪(以下简称癔瘫)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患。我院自1957年3月至1984年9月采用针刺疗法,治疗癔瘫1316例,绝大多数患者经1~2次针刺治疗,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治愈率达97.8%。现将1316例癔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刺方法和治疗中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1986年08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灸法补泻作用的机理和控制

    邓春雷;

    <正>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所以临床上不但用灸法治疗各种虚寒性疾病,而且也可用于多种实证、热证的治疗。《医学入门》说:“虚实寒热均能灸之。”《红炉点雪》也指

    1986年08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22例

    王松荣;

    <正> 笔者应用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22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共22例,男20例,女2例,均是经西医外科诊断治疗未愈的患者,其中包括援外医疗治愈的5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

    1986年08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服药规律之探讨

    张友堂;高仲山;邹德琛;

    <正> 服药方法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疗效。诚如徐灵胎所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仲景在服药方法上重点强调辨证论治,但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又有某些规律

    1986年08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工作动态

    <正> 中国中医研究院不久前召开大会,表彰了在病人家属无理殴打医务人员事件中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广安门医院以及十二位医务人员。院领导号召全体职工学习广安门医院维护法纪、尽职尽责的高尚风格和献身事业的精神。卫生部中医司最近组织召开了《全国县级中医医院检查

    1986年08期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锡纯运用塞因塞用法的经验

    余国俊;

    <正> 塞因塞用,即用补药治疗假实真虚证的方法。近代名医张锡纯颇擅斯法。兹采《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运用塞因塞用法治疗满闷、癃闭、水肿之独特经验,略作探析,介绍于下。

    1986年08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五更泄30例治验

    袁祥云;

    <正> 笔者采用四神丸与痛泻要方合用,治疗本病顽固病例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一、一般资料:30例中男24例,女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1年。中医辨证属伤脏型20例,伤气型10例。全部病例均经大便检查排除慢

    1986年08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医工作史略

    李经纬;

    <正> 本文所指的革命战争时期,是指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阐述的重点是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怎样调动中医积极性和做好中医工作的。众所周知,这一历史时期,正是国民党政府把消灭中医的政策推向顶峰的时期,两个政权在如何正确

    1986年08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531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马王堆汉墓医书的药物学成就(续)

    马继兴;

    <正> 四、使用药物的方法(一)内服药:1.服药时间——古医书中的内服药方虽然多数还没有记载服药时间,但也已有若干药方的用法开始注意到用药时间问题。特别是提出了一天之中的早晨(如:“每朝饮之”)中午(如:“日中饮之”)和晚上(如:

    1986年08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证类本草》不老药的研究中探讨抗衰老指标及抗衰老机理

    倪健伟;

    <正> 本文所引《证类本草》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该书广泛地辑录了宋以前本草学文献,是现存最早、内容较为翔实可信的药学著作。鉴于目前中医老年学的研究多从医理方面加以阐发,本文试从药物疗效的角度,探讨一下抗衰老指标及抗衰老机理的问

    1986年08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硬皮病的中医疗法

    秦万章;

    <正> 硬皮病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一般分为两型,即系统型硬皮病和局限型硬皮病。前者目前多称为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通常又有两个主要临床类型:一是肢端硬化型,此型中皮肤变化以四肢最为明显;二是弥漫型,此型中皮肤变化广泛并累及躯干。PSS的内脏受累有吞咽困难、胃肠道反流、蠕动减弱或消

    1986年08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苍术用于儿科临床的点滴经验

    江育仁;

    <正> 由于脾胃失和而引起的小儿泄泻,疳积、厌食,贫血等常见病证,余常喜用运脾升清的苍术,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并随证配伍使用。婴幼儿泄泻,湿热证多见,湿为氤氲之气,清阳被困,导致脾胃升降失司,水谷不分,杂流而下,产

    1986年08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麻黄与细辛小议

    章真如;

    <正> 麻黄与细辛同为辛温药,前者为太阳经发汗解表药,后者则为少阴经温阳散寒药,二者作用各不相同。笔者认为:麻黄主要功能是开发肺气,通利小便,最适宜用于哮证(支气管哮喘)与水肿证(急性肾炎),

    1986年08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因于湿,首如裹”之我见

    王若铨;

    <正>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瘘。”本节经文中的“因于湿,首如裹”,唐·杨上善曾解释为:“用水湿头而以物裹人”。王冰亦谓:“反湿其首,若湿物裹之”。从二家的注释来看,显然他们都是以“因于湿首”为句的。至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始定为“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朱氏并解释说:“首为诸阳之会……浊气熏

    1986年08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我用五苓散治脱发

    彭静山;

    <正> 脱发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用五苓散往往收功。秃处先生细发,由淡红而渐黄,逐渐呈短黑发而恢复如初。若秃处头皮光亮,毛根毛囊全遭破坏,则医治无效。五苓散何以能治脱发?“凡肌表经络之病,湿由

    1986年08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3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参败毒散治疗肠澼证

    卢祥之;

    <正> 人参败毒散,出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历代医家皆有用之,尤以清初喻嘉言力倡。喻氏所创逆流挽舟法,基础方便是此方。近贤丁甘仁先生幼辈某年夏秋患痢,发烧不退,遍请海上名医,治疗月余,诸症不减,丁氏无措。适四川唐宗海至沪,遂邀一治,唐即拟人参败毒教,一剂热退,再剂痢止,一时为医界美谈。肠澼与痢,古谓相通。近世云痢,系指痢疾。而“肠澼”一名,内涵较广,可包括多种急、慢性腹泻疾

    1986年08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蝎可否用于老年虚风诸症

    张觉人;

    <正> 书云:全蝎熄风镇痉,活络止痛,解毒散结,功力强而有毒,“血虚生风者忌服”。但是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老年血虚所致风湿痹痛、肩凝风、中风诸证,常将全蝎加入诸补虚方药中,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张某,女,63岁,患痹证多年,值寒冷气候

    1986年08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淡附于甘”质疑

    潘登善;

    <正> “淡附于甘”一语,最早见于元·王好古所撰《汤液本草》,曰:“味有五,气有四。……本草五味不言淡……何也?淡附于甘”。本人对此提出异议。文献直接记载甘味者,以《书经》为最早;淡味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

    1986年08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辨

    李涛;

    <正> 《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对此,历来注家见解不一。近年多有专文发表,故本文不再详述。然诸家多囿于“取决于胆”,不免牵强之意,笔者未敢苟同。

    1986年08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方剂学》自学重点提要及复习思考题(三)

    王绵之;

    <正> 下篇各论《方剂学自学考试大纲》对各论中各类方剂按三级要求,即掌握、熟悉、了解。要求掌握的方剂,必须对该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等全面掌握,并熟背方歌。要求熟悉的方剂,以真正理解各方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为主,并能背诵其中有△符号的方歌。一般了解的方剂能了解各方的组成、功用、主治即可,不一定背诵方歌。

    1986年08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学》自学重点提要及复习题(续)

    颜正华;

    <正> 太子参古称人参之小者,今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为清补之品,既能益气,又可养阴,适用于脾肺亏虚气阴不足者。但药力薄弱,需较大剂量,持续服用,方能见效。黄芪甘,微温。为补气要药,且有升举阳气作用。常用于脾肺气虚之证,而对中气下陷引起的久泻脱

    1986年08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诊断学》自学重点提要及复习题(三)

    杨维益;

    <正> 2.问汗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阴液自肌腠达于肌表而成,汗的病理性改变有无汗和汗出异常两种。问汗时首先当问汗之有无,然后详问汗出的时间、部位、出汗量、汗出的特点及兼症。无汗:当汗出反不汗出者谓之无汗,可见于外感风寒束表和内伤津液不

    1986年08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津市高等中医自学考试《方剂学》试题参考答案

    <正> 一、(21分)1.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2.清汪昂医方集解3.药味增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 4.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白虎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导赤散六一散 青

    1986年08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诊断学》试题

    ~~

    1986年08期 7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总结经验 稳步前进——谈谈高等中医自学考试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陈佑邦;

    <正> 开展高等中医自学考试,是在新形势下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和选拔中医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补充中医队伍,提高中医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加强中医队伍质量管理的一个手段,是促进广大中医人员在职学习的好办法。因此,高等中医自

    1986年08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