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厌食证治

    刘韵远;刘弼臣;张锡君;宋祚民;江育仁;杨梦兰;徐小洲;马莲湘;黎炳南;张奇文;肖正安;温振英;张介安;江乐;秦仁生;马荫笃;彭国权;

    <正> 小儿厌食症,又名恶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而言。

    1986年06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774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伤一灵”搽剂治疗软组织损伤300例

    高祖兴;

    <正> 笔者自1983年10月~1984年6月用“伤一灵”搽剂对30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于下。一、临床资料:300例中年龄大多在20~55岁之间,其中急性软组织损伤227例,慢性损伤急性发作73例。对其中27例症状疑似骨折者进行 X 线摄片检查,均排除

    1986年06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证治

    祝谌予;刘仕昌;徐有玲;章真如;陈泽霖;潘澄濂;安邦煜;杨千潜;周仲瑛;

    <正> 祝谌予(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在临床虽可分阴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等型,但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常见。这类病人都属肥胖型,以少气乏力,自汗口干为主要症状,我常用四对降糖药:即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参;生地配熟地;丹参配葛根。阴虚型以一贯煎为

    1986年06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031 ] |[引用频次:120 ] |[阅读次数:0 ]
  • 孙匡时运用竹皮大丸的经验

    那素梅;董克伟;

    <正> 孙匡时老中医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已经50余年,学验俱丰。现总结孙老运用竹皮大丸的经验如下。

    1986年06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工作动态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法》草案第六稿,最近经卫生部讨论通过,已上报国务院,讨论修改后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1986年06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调气着手治疗眼底血证

    王志;赵经梅;

    <正> 眼底血证属暴盲范畴,因系眼科重证,故引起眼科医家的广泛重视。其治有宗血热妄行之理,着重清热凉血;或本血瘀络阻之机,立足活血化瘀;或循阴虚阳亢之变,致力滋阴降火,均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祖国医学认为,气和血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血赖气以化生,并在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下循行于全

    1986年06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产后高热

    王淑波;

    <正> 近年来我们采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产后高热10例,疗效显著,现简介于后:一、一般资料本组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36岁。发热时间最短者4天,最长者45天。发热体温最低38.5℃,最高41℃。西医诊断:败血症2例,产褥感染8例。辨证分型:外感风热1例,瘀血发热2例,暑湿发热2例,气血两虚发热6例。本组10例患者均经西医综合治疗无效。

    1986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右上肺“球形病灶”治验

    段凤舞;赵田雍;

    <正> 肖××,女,44岁,某厂工人。初诊日期1972年7月4日。患者干咳少痰,午后燥热,周身乏力,月余不愈,遂去北京市××区结核病防治所检查,经 X 线摄片,发现右上肺有一“球形阴影”,诊为“右上肺结核瘤”。在该院肌注链霉素(每日一克)、口服雷米封一个月,自觉症状无好转,且出现嘴唇麻木,乃停用链霉素和雷米封,来

    1986年06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方治疗神经官能症

    毛长岭;

    <正> 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对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用经方治愈者不少,现举典型病例三则如下:例一:岳某,男,21岁,1968年5月18日诊。其父代诉,患者因婚姻不遂,致心下痞塞,纳呆,渐致坐卧不宁,彻夜不眠,急躁易怒,时解衣捶胸哭骂。曾在某精神病院诊为“癔病”,住院月余,疗效不显。患者面红气促,躁动不宁,胸中闷热,已有六七日不大便,舌红、苔黄厚,关脉弦滑而数。证属肝郁化火,邪火

    1986年06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氏回阳三建汤治验

    魏长生;

    <正> 回阳三建汤出自宋代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方由附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茯苓、枸杞、陈皮、山萸肉、木香、甘草、紫草、厚朴、苍术、红花、独活等16味药组成。为治疗阴寒为邪、痈疽初起之证而设。笔者多年来用于外科临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986年06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后发热琐言

    赵之华;

    <正> 产后发热属常见病。发病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各异。若治疗不当,会使发热缠绵不解,影响产妇身体恢复。在临床上,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产后发热,都要询问大便情况。大便调润或燥结,可作为检验身体津液盛衰的一面镜子。在治疗上要抓住产后多虚宜行宜补的特点,用温润养血通便的方法,便可获得良效。如曾治王某,28岁,1978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于1978

    1986年06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幽门不完全性梗阻医案四则

    倪克中;陈之才;

    <正> 攻积导滞降逆止呕例一:王××,男,26岁,工人。住院号:79-2228。有胃病史七、八年,先后三次黑便,1979年胃肠钡餐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入院前五天,中上腹胀痛,不能进食,并吐出大量食糜,急诊给予解痉及补液后返家。第二天未加调摄,饮酒后痛、呕又作,再次急

    1986年06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桃仁治疗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的研究

    俞广声;唐民圭;阮望春;洪嘉禾;张札邦;胡永珍;赵佩珠;王玉润;

    <正> 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统计,全世界约七十个国家及地区,2亿人患血吸虫病,6亿人口受此病威胁。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化,近年来,在内科领域中,国内外尚无突破性的有效治疗方法,仍处于对症处理阶段。

    1986年06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

    周兰;陈震;郑力;

    <正> 慢性萎缩性胃炎(下称 CAG)的中医辨证施治,国内已有不少报道,由于各家的诊断指标与疗效标准不一,不易肯定其确切的疗效。本文选择一组在我院长期随访的 CAG 患者,对其中胃内 CAG 病变较重、最大泌酸功能(M

    1986年06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黄连食醋白糖山楂饮治疗萎缩性胃炎

    张茵州;方桂成;郝政华;陈守信;

    <正> 我们自1979年底参照1978年6月郑州胃粘膜病变讨论会所定分类标准,筛选了经胃镜检查、胃液分析明确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病例共24例,采用自拟黄连食醋白糖山楂饮观察治疗,收到较好疗效,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39岁。其临床表现及饮食共性为:形体虚弱,食欲不振或减退,上腹部钝痛,餐后饱胀,腹泻大便不成形,面黄,咽干,舌红少津,喜食酸甜味,喜饮白酒或其他烈性酒。胃镜

    1986年06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止泻定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叶孝礼;杨珍春;曹以轩;戴国珍;许建森;陈玲;

    <正> 轮状病毒为小儿秋冬季腹泻(简称秋泻)主要病原,现代医学对该病毒研究虽已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但目前尚未探索出有效治疗药物。国内近年各地采用中草药治疗病毒性疾患已取得很大进展。1983~1984年我们选用中草药“止泻定”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通过对二个对

    1986年06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润下降逆法治疗幽门梗阻的临床观察

    金贵年;

    <正> 幽门梗阻是消化性溃疡常见并发症之一,笔者自1973年以来,在放射科配合下,用润下降逆之方,治疗幽门梗阻13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3例中,男10例,女3例。其中工人9例、农民3例、干部1例。年龄为25~45岁。本组病例均有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10年以上,于并发幽门梗阻后1周~2个月内前来诊治。

    1986年06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风湿热痹治验二则

    王玉萍;

    <正> 例一:韩××,男,3岁8个月。1981年12月8日初诊。其母代述:患儿于两个月前因走路腿拐,始发现左大腿内侧有一个如柿饼大的包块、微红,扪之稍热,有压疼。4天后,发现左足面肿起,左腿疼痛剧增,夜甚于昼,哭闹呼叫,彻夜不眠。次日,左腿不会行走。至县医院诊治,用激素及各种抗生素治疗5天,无效。经摄 X 线片,提示:左足第一蹠骨骨质

    1986年06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气机升降学说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王淑兰;

    <正> 气机升降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代医家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认为气机升降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机升降,各脏皆有,然而气机升降的枢纽则在脾胃。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清阳之气不能敷

    1986年06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窦炎100例临床报道

    谭慧珍;

    <正> 急、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慢性患者较急性者更为多见,大多由于在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未彻底治愈而转成慢性的。这些慢性患者可单发于某一鼻窦,但常为多发性,绝大多数属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且大多已经过长期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著。另有部分患者

    1986年06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消瘰丸的临床应用

    许治时;李文俊;

    <正> 消瘰丸《医学心悟》中治疗瘰疬的代表方剂,本方药味不多,但配伍精当,力专效著,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敌结之功,对痰火郁结,痰湿内聚,痰瘀结块所致的一些病症有一定疗效。现举数案于后。

    1986年06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婴幼儿大脑产伤后遗症150例点穴治疗初步观察

    王肇普;贠士忠;吴夏勃;陈建鸿;白国庆;费云;

    <正> 点穴疗法是以术者的手指在病人体表的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按压等手法来治疗疾病。近年来我们用本法治疗大脑产伤后遗症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150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986年06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补肾益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谢可永;赵光复;吴诚德;

    <正>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一个常见病,其发病机理与内分泌功能有密切关系。根据中医“肾主骨”的理论和目前对肾的研究结果,我们采用补肾益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初步结果表明疗效良好。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06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滑涩并用治久痢

    邱幸凡;

    <正> 1974年仲秋,余受友人之请。诊治一病。患者系一中年妇女,患痢疾八年,久治未瘥,痢下日夜十余次,便带脓血,颜色秽暗,里急明显,后重轻微,便前腹部胀痛,便后胀痛消失。自云泻势急迫,无法控制,即使行定外出,遇欲泻时也只得当着行人于路旁大便,因此很少出门,并为此感到十分痛苦。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多次,服用过多种中、西药,其效不显。

    1986年06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治糖尿病的血浆胰岛素含量变化研究

    谌剑飞;魏稼;

    <正> 糖尿病的针灸治疗我们已有报道。为了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理,近两年来,我们又开展了针刺前后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变化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

    1986年06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真武汤临床应用举隅

    毕明义;

    <正> 邓××,女,31岁,1985年3月初诊。七年来时常小腹部疼痛,其痛隐隐不休,有时呈剧烈疼痛,近来,发作频繁,痛无休止,注射肯、链霉素不效,遂来中医诊疗。患者自述小腹痛已有2月未止,遇冷则痛重,得温痛缓,身沉乏力,有时恶心,但不吐,饮食不馨。患者神志清,面(白光)白。按其小腹濡软,麦氏

    1986年06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时干支快速推算法

    张国瑞;朴联友;王征美;

    <正> 中医学中有关时间医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时间生理学、时间病理学、时间诊断学、时间治疗学、时间药理学、时间预防学等等内容,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但是,古代计时的方法,是以天干和

    1986年06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沙参麦冬汤治验二则

    卓光银;

    <正> 沙参麦冬汤又名沙参麦冬饮,出自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一书,为轻宣外燥之剂。原方组成:沙参三钱,玉竹三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1986年06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伤寒论》中的辨病辨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续)

    方药中;许家松;

    <正> 三、《伤寒论》中的辨证《伤寒论》中的辨证,主要可以归纳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一)六经辨证关于六经,前已述及,《内经》中所提的“六经”,主要是指人体的经络系统,可以用它在临床上进行辨病论治。但是,由于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联脏腑,外络肢节,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因此又可以运用六经来分析疾病的病势、病程及共传变和转

    1986年06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章炳麟先生的医学思想

    黄兆强;刘家华;黄孝周;

    <正> 章炳麟先生,字枚叔,后因仰慕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生于公元1869年(清同治七年),殁于1936年。幼年曾从外祖父朱左卿学习,21岁时从德清俞樾习经学于诂经精舍,交游渐广,并开始政治活动。1903年,因给邹容《革命军》一书作序,又撰《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激怒

    1986年06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锡纯运用龙骨牡蛎的经验

    吕志连;

    <正>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为一生的临床经验总结,其辨证论治、选药立方,多注重实践,讲求实效,并有不少独创的见解,历来颇受医界欢迎。笔者对张氏自创的196首方剂进行了统计,其中用到龙骨、牡蛎的有30方,占16%;西药同时并用的有27方;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的运用比例。可见,张氏对龙骨、牡蛎的运用,有独到之处。兹作初步探讨,便于我们临床借鉴。

    1986年06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益气固摄法治乳泣

    曾莉梅;

    <正> “乳泣”乃指妊娠后期时时有乳汁自溢的病证。此证的发生,当责之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乳房为阳明所主,乳汁乃气血所化,若孕妇气血虚弱,不能固摄;或脾虚气弱,统摄无权,则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临床多见妇女妊娠后期乳汁自溢,量或多或少,质清稀,乳房松软不胀,面色欠华,神疲乏力,纳呆,胎儿发育缓慢。

    1986年06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聿青临证经验浅析

    刘德桓;

    <正> 张乃修(公元1843~1905年),字聿青,晚清江苏名医。张氏承家学,宗仲景,旁参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薛生白诸家。居无锡数十年,晚年移居上海,医名远播,从游者众。其临证经验,由门人蒐辑成《张聿青医案》(以下简称《医案》),全书二十卷,以内伤杂病为主,旁及时病、妇人病、五官诸疾,卷末附有论著若干篇。论病处方,变化万端,充分体现了张氏学识之渊博,医术之精邃,经验之宏富。爰就张氏的临证经验,浅析如次。

    1986年06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变法治疗自汗一例

    刘素秋;

    <正> 常××,女,40岁,干部。1983年8月17日就诊。患者述自汗10余年,加重6年,以头汗为著,进食和活动时加重。伴腰部冷痛,白带量多,小便量少,体倦乏力,经常感冒,睡眠欠佳。见患者形体胖,舌质淡、苔白滑,舌边有齿痕,脉沉细。

    1986年06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王堆汉墓医书的药物学成就(续)

    马继兴;

    <正> 3.动物药——古医书共112种,又可分为五类。(1)人部药——有9种①人发——人发《五》4;发《五》6;(?)灰《五》214。按:《别录》名乱发,《证类》有人发。②人精液——男子洎《五》10;男子恶《五》197。按:《别录》有人精。③童便——小童弱(溺)《五》36、222;少(小)婴儿弱(溺)《五》209;南(男)童弱(溺)《五》224。④人尿——

    1986年06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嘉谟及其《本草蒙筌》

    陈湘萍;

    <正> 明代医学家陈嘉谟所撰《本草蒙筌》,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本草专著。全书医药紧密结合,内容精简扼要,间附己意,是临床实用的本草书。此书过去没有专门介绍,对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研究。

    1986年06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李连达;

    <正> 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对中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中药药理研究的问题需进一步讨论,逐步加以解决。现提出我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以抛砖引玉。一、中药药理研究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发挥中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积极开展中药药理研究,十分重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密切结合临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开

    1986年06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议学派的划分标准

    陈大舜;

    <正> 关于学派划分的标准,目前尚无统一看法,笔者在从事各家学说的教研工作中,提出以下三项标准,是否可以作为划分学派的依据。第一,必须有一定的中心学术思想或中心研究课题。以医学流派为例,如河间学派是以阐发火热病机为中心学术思想的一个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是以张仲景《伤寒论》为中心研究课题的一个医学流派。

    1986年06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阴火”考辨

    吴永贵;

    <正> “阴火”学说,是李东垣创造性的学术观点。然“阴火”究为何指?产生孰由?后世医家多所歧义。本文对此略作考辨,权作引玉之砖。

    1986年06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安神镇惊丸出自何处

    陈代斌;

    <正> 安神镇惊丸是儿科临床上常用方剂之一,由天竺黄,人参、茯神、南星、枣仁、麦冬、当归、生地、赤芍、薄荷、木通、黄连、山栀、辰砂、牛黄、龙骨、青黛等十七味药物组成,能安心神、养气血,多用于小儿急慢惊风证之后期的调理。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

    1986年06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六气者,各有部主”浅释

    李汉友;

    <正> “六气者,各有部主”见于《灵枢·决气》篇,原文指出:“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日: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对这一段经文的注解,各注家多有不同,如关于“贵贱”之意,张景岳认为:当令者为贵,失时者为贱;张隐庵认为:居于上者为尊贵,居于下者为卑

    1986年06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重视对近代名老中医医著的学习

    程厚华;

    <正> 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对中医工作的重视,一大批近代名老中医医著正在全国各地陆续刊行。近代名老中医在数十年的中医生涯中,为继承、发展祖国医学孜孜不倦,刻苦探求,他们的医著是理论与实践的

    1986年06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沉重”不能概作湿论治

    袁钦和;

    <正>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侵犯人的头部可见头重如裹,客于人之躯体可见身体困重,留滞四肢关节可有疼痛重着之感。大凡临床遇“沉重”之症,从湿论治,乃治病之常。然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并非全是如此。曾治一病人吴××,男,41岁,教师,1983年11月

    1986年06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剂学》自学重点提要及复习思考题(一)

    王绵之;

    <正>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和审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的《方剂学》,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的教材,也是指定的全国高等中医自学考试用书。

    1986年06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学》自学重点提要及复习题(续)

    颜正华;

    <正> 瓜萎甘寒滑润,功能清火化痰,润肺下气,滑肠通便,常用于痰热咳嗽、胸痹、结胸、大便秘结等证。此外还有消肿散结之功,可治痈肿疮毒,尤宜于乳痈肿痛。瓜蒌古方全用,今常皮仁分用,皮偏于清火化痰,下气宽胸;仁偏于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反乌头。

    1986年06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诊断学》自学重点提要及复习题(一)

    杨维益;

    <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之精髓,而辨证的资料来自四诊。因此,掌握四诊与辨证的方法,即中医诊断的方法,才能着手治疗疾病。可以说,能否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对于每一个自学者能否成为合格的中医,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自学者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特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择要予以说明。

    1986年06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咨询信箱

    杨维益;

    <正> 问:《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有“初生小儿诊虎口,男从左手女右看”句,这种男左女右的规定是否有道理?在临床上如何运用?

    1986年06期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津市1985年6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试题

    ~~

    1986年06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市1985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试题标准答案

    ~~

    1986年06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北省1985年中医药学徒出师考试试题(续)

    ~~

    1986年06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