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嘉湘;陈树森;郁仁存;吴一纯;王济民;周岱翰;李定夷;张荣渡;
<正> 刘嘉湘(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肺癌属中医学中的“肺积”,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调,六淫之邪乘虚入肺,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肺气膹郁,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于是痰气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
1986年03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688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赵田雍;
<正> 老中医段凤舞从医50余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将他治疗某些放疗化疗毒副反应的经验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986年03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敬华;
<正> 消瘀膏是我校赵昌基副教授的伤科祖传外治验方,该方遣药精专,疗效肯定,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与治法:大黄500克,白芷、姜黄、生乳没各150克。诸药共研细末,每100克药粉加凡士林50克,蜂蜜100~150克,先加热熔化凡士林及蜂蜜,后加药粉调匀成膏,贮藏备用。冬季或陈旧性疾患用时加适量白酒,夏季加适量白醋,加热调匀使
1986年03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光宪;
<正> 刘炳凡老中医,行医五十多年,不但对内、外、儿、妇等科均有造诣,而且对老年病亦有深入之研究。现将刘老对老年病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调理阴阳须察上下虚实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故《难经》曰:“人之有尺,犹树
1986年03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龙福元;
<正> 自1984年下半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温脾止泻汤”治疗小儿慢性腹泻20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孩8例,女孩12例,年龄2~7岁。病程最长者3个月,或反复发作
1986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继明;
<正> 慢性肝炎是由急性肝炎迁延不愈而成。它以多脏腑功能失调,虚实错综为特征,所以病程较长,病情复杂,临证用药,固应立足于辨证论治,尤贵乎知常达变。兹以个人临诊所得,略抒浅见。
1986年03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林而奎;张寿余;
<正> 林而奎老中医业医六十五载,长于妇幼科。今举其运用自拟“暖肾养胎方”防治妇人屡产屡夭有生无育证验案二则,介绍如下。例1:黄妇某,1965年春诊治。本次妊娠第5孕次,此前4婴均于2月龄前后,即发双足瘘软,继
1986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步先;
<正> 清代名医程国彭言其治学:“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则援笔而识之……殊觉此道精微。”(《医学心悟·自序》)这一深思精研的方法,对我启发很深,每效而行之,日久亦有所得,因以“追思录”名之。
1986年03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谢路;
<正> 卫分证为温病初起,邪浅病轻,常不为临床所重视,由于误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热势不退或邪气内陷,给治疗造成困难。因之研究卫分证误治的几种情况,对提高中医临床水平有
1986年03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允荣;董国娴;杨梦兰;
<正> 我们自1980年5月~1984年10月采用协定处方“止痈灵”冲剂治疗门诊各型癫痫病儿,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记录完整,坚持服药三个月以上的57例患儿临床观察结果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57例患儿中,1岁以下2例,1~5岁15例,5~10岁30例,10岁以上10例。病
1986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倪大钧;陈亮光;刘利平;赖宗泽;徐沛然;
<正> 核黄疸后遗症是新生儿核黄疸患者,经积极抢救幸免死亡,后遗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和有明显智能及言语障碍的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
1986年03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1月4日,由赵紫阳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中医中药问题,为加强对中医的管理和发展中医中药事业,会议决定设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统一管理中医事业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国家每年拔给中医
1986年03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仁;马绍珍;张桐卿;
<正> 耳穴压丸治疗胆石病是近年来较普遍采用的一种疗法。据一些单位报道,应用本法排石率可达到95~97.5%(其中显效率在60~90%左右)。为了更客观地评价这一疗法及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理,自1984年6月~1985年
1986年03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徐荣谦;
<正> 肖×,男,12岁。病历号:49018。初诊:1984年5月26日。患儿6年前高烧数日不退,头晕,颈背强痛。一日夜间,在熟睡中突然跃起,烦躁哭闹,十数分钟后复躺倒入睡,一夜发作数次。次晨,头晕加重,对夜惊之事茫然不知。发热期间,每夜均发作,热退后,
1986年03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绍功;
<正> 胸痹心痛作为中医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主要指胸膺刺痛、隐痛、窜痛、灼痛、憋闷痛而兼有心悸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全国胸痹心痛协作组于1984年6月设计了寒证、热证心痛气雾剂,由北京中药总
1986年03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孙怡;周绍华;谢道珍;
<正> 脑出血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很高。1983年12月~1985年6月,我们用中药水蛭治疗本病48例,观察到该药可促进脑出血颅内血肿的吸收,改善神经功能,从而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现报告如下。
1986年03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唐肖洪;林求诚;
<正> “软脉灵”是福建建阳地区医药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滋养肝肾、益气活血等功用。现将软脉灵研究协作组应用该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289例的疗效,总结如
1986年03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谢勇;涂俊杰;万少菊;
<正> 近年来临床上对功能性精神病的研究,发现有许多证候与血瘀有关。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又发现失眠症(主要由精神分裂症和神经官能症引起)患者的甲皱微循环有异常改变。为此,我们对240例失眠症患者作了甲皱微循环观察,并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986年03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春富;
<正> 据临床观察,精液的病理性异常是引起不育的一种重要原因。近年来,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对因精液异常引起不育患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986年03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黄肖功;曹顺明;
<正> 周××,男,53岁,1984年11月12日初诊,门诊号115827,X 线号26785。患传染性肝炎10年,上腹胀满6年。纳呆,食后腹胀,间或呕吐,暖气频繁,矢气则舒,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脉弦滑,舌紫边有瘀斑、苔白滑腻。X 线
1986年03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秀敏;
<正> 黄褐斑是病因不甚明确,临床治疗也较为困难的皮肤病之一。从1983年10月~1985年9月,我科色素门诊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配制了“清肝丸”、“益阴丸”、“实脾丸”三种丸剂治疗不同兼证之黄褐斑,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986年03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鲍道平;
<正> 防风通圣散出自刘河间《宣明论方》一书。由防风、荆芥、薄荷、麻黄、川芎、当归、白芍、栀子、连翘、甘草、桔梗、黄芩、白术、滑石、大黄、芒硝、石膏共十七味药组成。功能为疏风解表、清热泻下。主治热邪先伏于内、
1986年03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楼延丞;李素亭;
<正> 我院楼延丞大夫,经多年探索,对小儿湿疹治疗颇有心得,从1984年3月~1985年7月对门诊100例患儿进行治疗观察,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一、辨证分型1.急性温疹:皮肤可见密集的对称性小点状斑丘疹或疱疹、水疱,糜烂、渗出淡黄色液体,伴奇痒、寝食不安等。证属湿热风邪蕴于肌腠,留恋不解。
1986年03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万成;
<正>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阵发性难能自我控制的睡眠为其主要症状的疾病。本病属于《素问·诊要经终论》“嗜卧”证范畴,后世医家对此又有“多睡”、“多卧”、“多寐”、“善眠”之称。十余年来,笔者采用针刺方法对73例病人进行了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1986年03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登部;
<正> 经脉根结标本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经脉分布和经气活动,在其上下、内外对应关系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在针灸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将学习心得,结合临床体会,略抒管见,以便就正于同道。
1986年03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桂福;李宗民;陆军;
<正> 一、牵引:患者进入特制的悬吊牵引器后,用特制的腰带捆扎于胸腰段,然后开动牵引器,患者双足离开地面即停,使其全身悬吊起来。牵引10分钟后腰椎间隙可明显增宽,此时可令患者双足慢慢着地,如腰部疼痛仍存在,再行悬吊牵引并配合手法治疗。
1986年03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文进;
<正> 笔者十余年来,采用针灸对鼻衄进行辨证治疗,取得较好韵效果,现报道于下:一、胃火上逆张××,男,48岁,农民。1972年6月5日初诊。鼻孔出血,色鲜量多。伴烦渴引饮,多食善饥,口臭,齿龈肿痛,大便秘结。舌质色红、
1986年03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松孙;
<正> 我科应用清肺利咽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声带息肉2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22~69岁;病程2月~10余年。20例患者中,声带息
1986年03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孟庆云;
<正> 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特色性的理论之一。它以五脏六腑为中心,来论述人体器官结构、功能活动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其特点和建立理论的思想方法有密切关系。
1986年03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丁光迪;
<正> 王履,字安道,号抱独山人,名其室曰畸叟居。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元末,卒于明初(公元1332~1391年)。《明外史本传》称其工诗文,兼擅绘事,尝游华山绝顶,作图四十幅、纪四篇、诗一百五
1986年03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邱佳信;唐莱娣;左建平;高卫平;杨金坤;
<正> 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肯定,但目前服汤药大多按一日2次服用,其间隔时间一般为5~6小时。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汤药服法不同,常影响疗效,因此开展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一、研究方法及结果研究方法采用集落残存法,采用人体胃癌细胞株,选用党参、白术、茯苓、丹参、菝葜、红藤、生牡蛎、
1986年03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灿玾;
<正> 《石室秘录》为清·陈士铎编述,全书共六卷,载128法。闸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100种左右疾病的证治,收古今成方及作者自定方500余首,其中大多处方,出于自裁。现仅就该书的学术特色约述如下。
1986年03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尚启东;
<正> 日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三十九方论十七列有《华佗尤候》一书,其下注是:“按右见于《幼幼新书》。”今检《幼幼新书》卷四十前代方书第十三列有《华佗尤候》,后文是:“后汉华佗撰,佗字元化,沛国谯人。”由此可知则宋人刘防等著《幼幼新书》时,认为《华佗尤
1986年03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白永波;
<正> 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是我国科学文化古籍的一部分,由于它有防病治病、却病延年、人类保健的伟大作用,所以历代传写抄录、辗转刊刻,广为流传。历代曾有收书、献书之举,连秦始皇焚书也不毁医药之书,宋代以后藏书大家又代不乏人,加之各地民间
1986年03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远岭;
<正> 中医四诊,不可偏废。但是乳婴儿不会言语,大者能语时,诉病亦不准确。小儿寸口部位短小,难容医者三指,就诊时常常啼哭,影响脉象气息,给诊断造成困难。但由于小儿处
1986年03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邓文龙;王文烈;刘家玉;叶尚钧;徐嘉红;邓治文;
<正> 银翘散是中医治疗表热证的代表方剂,现代临床观察表明该方对多种病毒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以及其他许多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均有较好疗效。我所制剂室遵循中医理论,采用现代先进制剂技术,制
1986年03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751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0 ] - 沈炎南;杜同仿;蒋瑞峰;万祖萌;
<正> 沈老曾治疗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癌验案1例,现介绍如下。黄×,男,50岁,工人,1984年3月8日初诊。患者于1983年6月偶然发现右颈部有一肿物,经当地医院抗炎治疗无效,遂转至××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诊治。查右颈部肿大淋巴结4个(最大者3.5×4厘米~2)、质中等、可活动,鼻咽顶后壁稍增厚(为粘膜
1986年03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宜厚;
<正> 针灸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古老疗法。自《左传》记载治疗皮肤病以来,迄今已有2300余年。时至今日,在皮肤科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为此,本文试将1954~1984三十年期间,有关针灸疗法在皮肤科
1986年03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凯;许庆友;
<正> “疼痛”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对于疼痛的病机,各家说法不一,如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等。但究其实质主要是由气血失常引起,大抵不越气血瘀滞,气血亏虚,气血逆乱三条。调理气血,使之和平,是治疗痛证的关键。而调理气血,又不离通、补、顺三法,用通法以治疗气血瘀滞,补法以治疗气血亏虚,顺法以治疗气血逆乱。但都不可单纯、孤立地运用,而要以
1986年03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段逸山;
<正> 反训,即反义相训。清人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言》云:“诘训有相反相同者”。相反,指义相反,相同,谓词相同,亦即一词而具相反两义。反训不能存在于单义词中,而只可出现于多义词内。多义词既具多
1986年03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启明;
<正> “癌”字我国古字书均不收载,此字仅见于我国古医籍中。最早在南宋《卫济宝书》中已有记载,其将“癌、瘭、疽、痼、痈”共称“痈疽五发”,与恶性肿瘤无涉。《卫济宝书》后不到百年,1264年宋·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中描述:“癌疮如眼,上高下深,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头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者,是也。”杨氏还观察到癌的好发部位,“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令人昏
1986年03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衡如;
<正> 近读本刊1985年第10期,载有孙启明同志撰“中药茹(?)与(艹闾)茹考辨”(简称“考辨”)一文。就此问题我谈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同道。“考辨”引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治牝痔第
1986年03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段逸山;
<正>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清人朱用纯的这一“治家格言”,对于即将参加中医自学考试的同志来说,或可借作为“应试格言”吧。为了使应试者尽早做好准备,不至于因不明各种题型的要求而方枘圆凿,
1986年03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鲁兆麟;彭建中;
<正> 已故任应秋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发展中医事业,著述甚丰,桃李满天下。任老积一生之冶学经验,认为古文学是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基础。因此,任老一贯强调学习中医必须首先学好古
1986年03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颜正华;
<正>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小便,渗泄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本类药物适用于小便不利,淋浊、水肿、痰饮、水泻、黄疸、湿痹、湿疮、湿温以及一切水湿停留之证。根据病情,配伍给药。如水肿兼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而见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交蒸者配清
1986年03期 73-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珍玉;
<正> 二、气机升降出人失常病机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活动基本表现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营卫津液生理活动的基本过程。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一切生理活动,无不有气机的升降出入,故升降出入障碍就会产生疾病。升降出入终止,生命也就死亡。《素问·六微旨大论》
1986年03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燕池;张瑞馥;
<正> 五、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即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阴阳失去协调所致。疾病的过程,即是邪正斗争的过程。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和转化的,因此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阴阳的偏盛偏衰、
1986年03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力;
<正> 雷文贵(贵州省遵义县干溪乡卫生院)同志:膻中、心包络皆为心之外围,和心有密切联系。《内经》对此二者的论述本有区别,然后人每多混淆。今略述如下,供参考。膻中,根据《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及《灵枢·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可知,膻中
1986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烟建华;
<正> 问:麻黄汤中“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甘草(炙)”三拗汤中“麻黄(不去节)甘草(生)杏仁(不去皮尖)”其道理何在?(河南省鲁山县滚子堂乡楼张中医学校一读者)答:麻黄汤为辛温发汗峻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其病机为风寒外束,正盛邪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治疗当以发汗解表为先,兼以宜
1986年03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