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中医杂志》创刊三十周年题词

    ~~

    1985年03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首都中医界集会庆祝《中医杂志》创刊三十周年

    王建;

    <正> 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五日下午,首都中医界一百多人在北京饭店集会,庆祝《中医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出席招待会的有卫生部部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会长崔月犁、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中国科协副主席裴丽生、中医研究院院长施奠邦、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秘书长魏福凯、北京中医学院院长王永炎、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巫君玉等各方面负责人,首都著名老中医、专家和教授魏龙骧、关幼波、朱仁康、王伯岳、耿鉴

    1985年03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大力提高发展和推广祖国医药学

    本刊编辑部;

    <正> 今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的一年。在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开拓前进的大好形势下,迎来了《中医杂志》创刊三十周年。我们感到特别兴奋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最近为本刊题词:“希望医务界继续全面地系统地集中、整理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保护健康的经验和传统医药学,并大力提高发展和推广它。”彭真同志的题词给我国

    1985年03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慢性胃炎证治

    陈泽霖;胡建华;张■梅;吴伯平;张笑平;陈梦月;姜春华;曹鸣高;

    <正> 慢性胃炎虽也属中医胃脘痛之症,其病也有寒、热、虚、实之辨,但临床体会,凡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其痛多在食后发作,且稍食即胀,不能多吃,这是与消化性溃疡不同之处,其病多实证或虚中夹实。在病之早期,多属气滞,但病情顽固,迁延难愈,气病日久,

    1985年03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1 ]
  • 淫羊藿煎剂治疗骨块梗塞食管

    莫测;

    <正> 取淫羊藿15~20克,置锅内以文火焙焦后,洒入饱和糖水150~200毫升(白糖、红糖均可),拌匀焙干。再加水400毫升,煎至350毫升左右,稍凉即服。一般服药一次即可.未愈者可加服一次。临床症状较

    1985年03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痛经证治

    黄绳武;朱南孙;蔡小荪;孙宁铨;沈仲理;宋光济;何子淮;颜德馨;

    <正> 痛经,除以“不通则痛”解释外,还应考虑与精血有关,经期泻而不藏,精血外流,常有精血不足表现。余认为痛经机理应是气血不和,在此精血不足之时,又兼气血郁滞致痛,更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因而对痛经的治疗,除遵循“通”的法则外,还应培补耗损,注意补养精血。余每以四物汤为基本方,再根据寒热虚实酌情加减。四物

    1985年03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75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3 ]
  • 治疗小儿急重危证的经验

    秦正生;严冰;

    <正> 秦正生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医术精湛,尤擅儿科,对急重危证颇有心得。现将秦老经验介绍如下。

    1985年03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0 ]
  • 钱伯煊老中医治疗月经病电子计算机诊疗程序获得成果

    <正> 钱伯煊教授是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年已九旬,幼承家学、潜心钻研,从事中医工作近70年。对妇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和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开发中心H-电脑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经过4年多的时间,在TRS-80机及IBM-PC微机上研制成功《中医诊疗

    1985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 酸泻肝木法治疗甲亢

    王士相;曲竹秋;于志强;

    <正>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多年来,我们以酸泻肝木法用自拟甲亢煎治疗甲亢,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1985年03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 ]
  • 以子午流注法灸治月经过多的初步观察

    黄建章;

    <正> 子午流注是祖国医学中根据人体十二经脉气血循环盛衰、生理功能活动状态和病变表现而以时间为条件针刺开穴的一种方法。这种按时选穴针刺的学术思想,始于《灵枢经》。以针刺治疗月经不调者,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但单纯以灸法治疗月经过多者,尚属少见。为了验证此法治疗月经过多的效果,按时仅取一穴进行14例临床观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1985年03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 ]
  • 乳汁自溢治愈1例

    陈兴才;张桂芝;

    <正> 王××,女,28岁,已婚,工人,1984年9月24日初诊。患者自诉1984年7月分娩,产后2个月时,在婴儿不吮乳的时候,乳汁不断地从两乳房溢出,其质清稀而淡,乳房并无胀满感。俟婴儿吮乳时则两乳房无乳汁。诊视患者,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精神疲倦,四肢乏力,自汗,大便稀薄,小溲清白,舌

    1985年03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秦伯未先生膏方医案选(续)

    董漱六;

    <正> 十一、阴虚血热,湿浊带下案冯小姐,1939年1月2日。经早为血热,而有属虚属实,立斋析之极微;带下为湿浊,而有属寒属热,青主辨之亦精。经行先期一月再见,白带缠绵多时不断,或兼腰痠齿痛,或兼口疳便闭,乃火气之有余,亦真阴之不足,育阴和阳,清热除湿,今拟膏方以调理之。

    1985年03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急重证医案六则

    张春涛;

    <正> 全国中医急诊工作的蓬勃开展,使我们深受启发和鼓舞。中医不但调治慢性病有独到之处,且对诊治急重病证亦颇擅长。笔者将近年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急重证验案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985年03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针刺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体会

    吴伟业;吴其康;

    <正> 本科自1964年~1980年收治慢性胆囊炎患者共(?)75例,均采用针刺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就57例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阳性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57例患者,均有典型慢性胆囊炎症状、体征病史。女31例,男26例;年龄20~56岁;病程1~15年。其中急性发作11例,并发胆石16例,肠炎3例,胆道蛔虫1例。治疗时间,最短一疗程,最长15个疗程。

    1985年03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7 ]
  • 益母草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100例的观察

    王哲身;李德玮;夏文娟;印洪琪;朱玲玉;叶景华;余友;

    <正> 我院自1978年以来采用益母草静滴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100例,疗效尚好,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均为住院病人,男68例,女32例;年龄38~83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22年。本组100例患者均按1974年全国心血管会议冠心病诊断标准加以确诊,均有

    1985年03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97 ]
  • 通痹消胀汤治疗心肌梗塞并发腹胀

    沈祖法;

    <正> 腹胀是心肌梗塞中常并发的消化道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抢救的成功率。作者自1974年以来,运用自拟通痹消胀汤配合综合疗法治疗本病9例,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985年03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胆汁返流性胃炎治验四则

    倪克中;

    <正> 滋阴柔肝降气和中例一,郑某,女,32岁。门诊号80—51230。初诊:有胃病史七八年,胃脘疼痛,多于空腹及午夜发作,嘈杂痞满,得食嘈减,然食后胃脘作胀,伴嗳气泛酸。十天前胃镜检查:幽门不圆整,开合欠佳,胃窦部粘膜增粗、充血、水肿显著,并见有小出血点,胆汁返流量较多,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口服胆囊造影正常。

    1985年03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芪枣冲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50例报告

    高墀岩;何其昌;郑一民;

    <正> 我们于1982~1983年试用芪枣冲剂治疗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兹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选择符合下述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末梢血白细胞总数低于3500/立方毫米,伴有或不伴有粒细胞减少(粒细胞<1800/立方毫米为减少);(2)伴有轻微的全身乏力、头

    1985年03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 ]
  • 蒲银解毒汤治疗眼眶蜂窝织炎介绍

    林义奎;陈文祥;

    <正> 眼眶蜂窝织炎,是所有眼眶软组织炎症中最严重的疾患之一,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往往可以造成海绵窦血栓或脑膜炎,甚至可出现全身败血症,以致造成死亡。其主要症状为眼睑红肿焮痛,压痛广泛,球结膜水肿,眼球转动疼痛,眼球突出,常伴头痛、发热等。近年来我们自拟蒲银解毒汤,配合外敷三黄散治疗该病,均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1985年0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压迫耳穴法治疗胆系结石120例分析

    张有礼;袁慧;刘孝玲;

    <正> 胆系结石,西医治疗以手术为主,多数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近年来以中医为主的排石疗法,疗效尚好,但病人需服多剂汤药,也感不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于耳穴放置王不留行籽并行压迫,观察治疗胆系结石120例,疗效尚满意,现介绍如下:

    1985年03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 ]
  • 奔豚丸治愈淋证

    高广君;刘丽洁;

    <正> 奔豚丸见于《医学心悟》卷三。方由煨川楝子、茯苓、盐炒橘核、肉桂、炮附子、吴茱萸、煨荔枝核、小茴香、木香九味药组成。笔者应用该方治疗淋证,收到较好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黄××,女,26岁。于1984年7月22日就诊。患者小便频数涩痛20余日,加重1周。其素有泌尿系感染病史。1周来小便频数涩痛,日达20多次,夜

    1985年03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 ]
  • 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为主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胡建华;

    <正> 我们从1980~1983年在门诊观察治疗了256例银屑病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256例患者中,男141例,女115例;年龄1~74岁,其中21~50岁者178例,占69.5%;病程10天~40年,其中1年~+~30

    1985年03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5 ]
  • 内托生肌散在治疗消渴脱疽中的运用及体会

    邵启惠;刘树农;

    <正> 内托生肌散为近代名医张锡纯所创制,原用于治疗疮疡、瘰疬溃破久不收口者,笔者变通之,常以此方加味治疗消渴脱疽,临床颇有效验。兹举病案三则并附治疗体会,仅供同道参考。

    1985年03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94 ]
  • 电针治疗中风舌强语蹇12例报告

    钱济峰;

    <正> 中风引起的舌强语蹇是比较常见的缠绵难治的病症,笔者运用电针治疗12例,疗效尚称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临床观察34例中风偏瘫患者,出现舌强语蹇者占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0个月。根据神经科诊断,其中因脑溢血引起者3例,

    1985年03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134例疗效分析

    周文琮;

    <正>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有上升为第一位的趋势。我院自1963~1976年在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了各期乳腺癌患者134例,并于1981年进行了随访,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985年03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5 ]
  • 中药外洗治疗湿疹

    刘法清;

    <正> 方药组成:生山楂60克,生大黄60克,苦参60克,蝉蜕30克,芒硝60克。取一干净脸盆,加水2000毫升,先煎煮前四味药,待煮沸10~15分钟后,将芒硝加入,再煮一二沸离火,滤出药液,置于阴凉处,待药液冷却后,用药棉蘸洗(药棉应随洗随换,以免污染药液。每日可洗5~6次,注意保暖。笔者用本疗法治疗22例湿疹患者(急性17例,慢性5例),痊愈16例,有效6例。

    1985年03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干燥性鼻炎病案四则

    龚文德;

    <正> 干燥性鼻炎似属中医燥证范畴。其病虽为五官科疾患,但辨证多涉及全身气血阴阳的失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兹举病案四则,以窥一斑。一、脾虚肺燥沈××,女,52岁,1980年11月19日初诊。鼻燥且痒,无涕液分泌,伴腹部隐痛,大便溏泄,日2~3次已4年余,舌淡胖,脉沉细。局部检查:两侧鼻粘膜淡红、干燥,两鼻

    1985年03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 岳梅村针灸经验简介

    岳守礼;岳宁;

    <正> 先祖父岳梅村(1905~1978),为山东已故知名老中医。早年于莒县师从一南方道者,业成悬壶于祖籍及琴岛五十余年,救治病伤无数。一九五五年岳老入青岛市中医院,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岳老学验俱丰,名噪当时,尤对《灵枢经》攻读经年,领悟颇多,为同仁所称道。兹就早年从其临床所得作一简介:

    1985年03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阳和汤治疗陈旧性软组织损伤

    凌至诚;

    <正> 笔者多年来采用阳和汤加味治疗慢性腰肌劳损、退行性脊柱增生症、臀上得神经损伤、坐骨神经痛、股内收肌损伤、骶髂关节炎等慢性软组织病变,疗效满意。其主要使用指征是慢性(陈旧性劳损,病变局部持续性疼痛或疫胀不移,板滞无力,按之有形,喜温怕凉,逢劳遇寒则加重,舌苔白薄或薄腻,脉沉细或濡小。

    1985年03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针刺治疗汗证的体会

    王侃;

    <正> 合谷、复溜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两穴相配,各采取不同的补泻手法,对汗液会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即先补合谷、后泻复溜可以发汗;先泻合谷、后补复溜可以止汗。其理何在,试加讨论。

    1985年03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9 ]
  • 《伤寒论》学派研究方法述评

    张志民;

    <正> 从晋·王叔和编次《伤寒论》使这一伟大著作得以流传以来,历代治《伤寒论》学者不下数百家。他们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各有特点,各有优缺点,对后世研究《伤寒论》走直径或走弯路,取得成就或倒退,各起着一定的影响。对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简介和分析,对今后如何研究《伤寒论》、如何更快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说,有重要参考价值。兹简介和论析于后。

    1985年03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 ]
  • 论脾胃在伤寒证治中的意义

    张继东;徐国仟;

    <正>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二者一纳一运,共司饮食物之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气的输布,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肤皮毛,皆赖其养。伤寒病证的发生演变,治疗预后,往往与脾胃密切相关,因而《伤寒论后条辨》指出;“六经虽分阴阳,而宰之者胃。”《杂病源流犀烛》亦认为脾为“六经内主”。为了深入发掘《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故本文就脾胃在伤寒证治中的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1985年03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 ]
  • 大蒜治疗寻常疣

    肖鹏程;

    <正> 将大蒜1~2瓣(紫皮较佳),捣成糊状备用。用胶布将寻常疣根基部皮肤粘贴遮盖。75%酒精消毒疣体后,用无菌刀或剪剪破疣的头部,以见血为好,随即用适量蒜泥贴敷疣体及破损处,然后用胶布包盖。一

    1985年03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3 ]
  • 和法在发热疾病中应用举例

    邵荣世;

    <正> 和法为八法之一,“和”即和解、调和的意思。和法的应用范围很广,有和解少阳,开达膜原,分消上下,调和寒热,疏理肝脾,调肝和胃等法,用之恰当,效果显著。在部分发热疾病的治疗中,笔者应用和法,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1985年03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补气法在产后病应用的体会

    戴听涛;

    <正> 妇人产后,耗气伤血,多表现为“血不足而气亦虚”的病理特点,故治产后病当“大补气血为先”。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为主,随证加减,治疗某些产后病证,疗效尚称满意,现介绍如下。

    1985年03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7 ]
  • 临床总结不可忽视误治的教训

    孙光荣;

    <正> 历史和现实已经告诉人们:任何经验都取自于正反两个方面,即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狄慈根·《论逻辑书简》曾深刻地指出:“前人的错误给我们的教益不亚于他们的积极的成就给我们的数益。”因此,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同等重要的,同样宝贵的。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予以考察,中医的临床经验当然也包括着正反两个方面。医圣张仲景不仅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述及“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

    1985年03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问题解答

    <正> 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答: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位于掌后高骨寸口动脉处,又叫“寸口”、“脉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可候肺气。张景岳曰:“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肺经脉也,肺主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素问·五脏别论》记载:“气口何以独为五脏

    1985年03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胃病辨证分型与胃电图变化的规律初探

    周夕林;张笑平;许冠荪;欧阳守;汪克明;姚支梅;

    <正> 胃病系指以上腹部不适、烧灼感或疼痛、厌食、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包含有现代医学中的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病种。胃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痛、吐酸、反胃、噎膈等病证范畴。尽管它所包括的病证范围十分广泛,但就临床辨证而言,基本上都可分别辨属于虚寒、实热、气滞和血瘀四种类型。为了研究这四种证型的实质,并试图为胃病的辨证分型寻求一种客观指标,我们对门诊随机所遇胃病患者,开展辨证分型与胃电图检查对照研究。现就已积累的100例资料,初步分析报告如下。

    1985年03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87 ]
  • 灸“足三里”对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的影响

    马吉庆;王德山;秦延斌;

    <正> 灸法是祖国医学中强身祛病的方法之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是说明针与灸在应用上可以互为补充。有关针刺、艾灸“足三里”对胃肠道机械运动的影响早有研究,为了进一步阐明灸“足三里”对消化道运动影响的机制,我们用动物小肠平滑肌生物电为指标,进行了灸“足三里”前后的观察。现在报告如下:

    1985年03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5 ]
  • 应用镇肝熄风汤治疗中风

    曹仰南;

    <正> 镇肝熄风汤系清末名医张锡纯所创,方由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牛膝、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青蒿、甘草组成。原方为治中风症,其脉弦长有力,或肢体废痿,或偏枯。笔者临床应用镇肝熄风汤于中风苏醒后仍未脱险,或中风苏醒后肢体废痿、偏枯者。若证属阴虚阳亢者,酌情加减,效果尤好。如风仍暗动,脸红、青筋隆起者选加羚羊角,或西洋参,或钩藤,或天麻、菊花;痰涎壅盛,

    1985年03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补脾益窍法的近代运用

    徐复霖;陈治水;

    <正> 人体的九窍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其作用机理多与某一脏或某一腑之经络循行络属某一苗窍有关。自《内经》首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苗窍病证的辨证治疗,多有阐发。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提出“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为九窍不利的主要病机,对后世颇有影响。笔者有见于此,乃搜集近年有关临床资料,以“补脾益窍”法之名统之,综述如下。

    1985年03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1 ]
  • 中药治愈结肠粪结石1例

    马山;

    <正> 笔者曾用中药治愈一例结肠粪结石患者,现介绍如下: 张××,女,44岁,农民,X线片号:22196。 1984年6月9日初诊:患者长期便秘,5~6日大便一次,初硬后软,量多,味奇臭。腹部胀满,食欲不佳,形体较瘦弱。便后腹部胀满消失。有时需灌肠或服用缓泻剂通便。8年前患者因左下腹部有巨大包块8×8厘米,出现肠梗阻症状,在×医院手术探

    1985年03期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中医食疗史文献考

    叶橘泉;

    <正>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勤劳智慧的祖先,始创耕种,以农立国。相传神农尝百草而医药兴。《淮南子·修务训》云;“古人之茹草而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音鲁,裸虫)‘蠬’(音龙,蠬蝼、蝼蛞类)之肉,时多疾病伤毒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燥湿肥瘠高下之宜,尝百草之滋味,使民知所避就。”采食物以养生,采药物以治病,药物与食物同出一源。我国第一部药物书《神农本草经》收载药

    1985年03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1 ]
  • 中药灌肠治愈小儿便血1例

    倪平佛;

    <正> 黄××,男,3岁。1981年3月29日就诊。其父代诉,患儿大便带血持续三月余,每日排便1~2次,粪便表面附有鲜红血液,便后续下鲜血数滴,无腹痛。患儿面黄,体消瘦。某医院诊为“多发性直肠息肉(无蒂)”。因不适于外科手术,遂赴我院就诊。处方;地肤子30克,鸦胆子9粒,明矾9克。水煎至100毫升,每次取50毫升保留灌肠,一日二次。

    1985年03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5 ]
  • 《针灸甲乙经》校勘漫谈

    张灿玾;

    <正>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全面而系统的针灸专著,西晋皇甫谧(字士安)撰,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该书自梁以后,隋、唐、宋等史志中均有记载,唯书名及卷数不一。从卷数看,有十二卷本,有十卷本,《四库全书》本,《提要》记为八卷,近查其藏本,乃一函八册十二卷,故八卷之说,当系误书。关于书名,有《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三部针灸经》、《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等称谓。上述名称不同,卷数不一,当系各个历史时

    1985年03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0 ]
  • 《金匮》温经汤证病机小析

    宫伟星;

    <正>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文中“病下利数十日不止”一句之“利”字,程天来、吴谦等认为当系“血”字之误;徐忠可、尤在泾等释为瘀血、脾伤作

    1985年03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4 ]
  • 止痉汤治疗面肌痉挛

    严燕翎;

    <正> 止痉汤由紫丹参10~30克,杭白芍10~150克,葛根10~30克,广地龙12克组成。若头晕头痛者加川芎6克,天麻10克;恶心纳差者加法半夏10克,广陈皮8克;腹泻者加苍术8克,广木香6克;咽干耳鸣者加灵磁石30克,熟地黄15~30克,砂仁6克,

    1985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胠”之部位再议

    刘辉;

    <正> 拜读贵刊1983年11期“百家园”“‘胠’在胁下议”一文,有所启发。但觉该文叙述尚欠清楚,所引论据亦有可商之处,故不揣冒昧,撷取有关资料,对“胜”之部位作一再议,以供同道参考。

    1985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评《华佗神医秘传》之注误

    孙启明;

    <正> 《华佗神医秘传》点校本,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沈阳版。是书托名华佗撰,孙思邈编集,为世所公认之伪书。除书伪之外,此书之注释亦颇多错误,兹择点校者注按中的明显讹误,加以驳正如下。 1.华佗治伤寒下痢神方:“伤寒腹中微痛,下利

    1985年03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属文当慎 校对须精

    王旭;

    <正> 前人曾有“以医医人有限,以医教人无穷”之语,对撰写文章的重要意义作了充分肯定。为医者皆应拿起笔来,纵不敢当此“教”字,交流一下经验或教训以供同道借鉴,总还是份内之事。不过,落笔之时应当审慎,见之真、筹之熟,乃可成文,切忌疏忽大意,草草写就,即求发表。在这方面,前车之鉴很多,例如赵献可写《医贯》,有张仲景为汉武帝治消渴之语;王孟英写《温热经纬》,有“炙甘草汤……以蔗浆易饴糖”之语,皆是。似此之类,何炎燊先生论列綦详(见

    1985年03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医学与夸饰

    孙砚孚;

    <正> 医学不同于文学。文学可以夸饰,李白不妨有“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蓆”之句。医学是科学,必须实事求是,绝不能夸饰,可是古今医籍中夸饰者却不少,对后学及临床带来了不良影响,兹仅举两书为例:

    1985年03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与“评《华佗神医秘传》”作者的商榷

    彭静山;

    <正> 《华佗神医秘传》一书,在点校前言之末声明:“由于水平所限,点校孤本古书,困难较多,更兼时间短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顷接孙启明同志不吝指教,非常感谢,然就文中具体内容商榷如下。

    1985年03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临床报道用方不应违背原组方原则

    罗永洪;

    <正> 最近,笔者阅读《方剂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发现一则临床报道有违方剂组成原则,认为有必要提出一议,与同道共勉。

    1985年03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关于五虎追风散的引录问题

    许青峰;

    <正> 五虎追风散是主治破伤风的效方,用之临床,屡验不爽,有关报道很多,颇受医界重视。近些年编著出版之中医书籍也常加引录。但对该方的引录,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混乱现象,如注为:《晋南史全恩家传方》或者《全恩家传方》;山西省·史全恩家传方;《晋南史·全恩家传方》;史传恩秘方或者史传恩经验方;经验方或者通行方。查阅有关医药刊物,《中医杂志》1955

    1985年03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