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杰;
<正>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元史·方技传》称:“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李氏于眼科虽无专著传世,但在其《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著作中,涉及眼病的内容却不少,理法方药自成体系,学术见解独树一帜,
1982年1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珉;
<正> 王孟英系清代著名医学家,对温病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王氏临证善于治痰,尤其擅用涤痰法治疗温病。据笔者粗略统计,《王氏医案绎注》一书计收录王氏医案450首,可明确
1982年11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葛英华;刘大新;
<正> 我们于1981年11月曾收治1例暴聋(突发性聋)患者,疗效满意,特将病案介绍于下: 宋××,女,40岁。1981年11月17日入院。住院号26592。患者9月24日晨起,左耳听力突然下降,伴有同侧耳堵塞感及耳鸣,曾在外院用中成药、西药
1982年11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少华;邵寄民;宗书成;成敦梁;王淑善;
<正> 癃闭以排尿不畅,甚至尿闭为特点。此病多见于老人、病后、术后,而妇女则往往在胎前产后较多。王少华老大夫治疗本病颇有体会,现介绍如下。
1982年11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斌;
<正> 蔡××,女,27岁,教师。1979年10月诊。病历号:79/9382。初产后阴道流血80余天,西医诊为子宫内膜炎,中西药迭进无效,转治于余。病妇面色(白光)白,神形困惫,胃纳欠馨,恶露红白
1982年1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海州;王俐芳;
<正> “小肠泄”系《难经》五泄之一,临床除见大便次数增多,尚有起病缓,便脓血,小腹痛三大特点。病势缠绵,反复发作。小肠泄属内伤范
1982年1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永珍;
<正> 月经中间期子宫出血,其出血与排卵期一致,多在月经周期的第13至16天。一般出血量不多,时间不超过5天。若出血量多或持续时间较长,应与其它疾病相鉴别。本病因有一定周期,故易与月经周期相混淆。中医并无此病名,属月经不调、崩漏范畴。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现将以补肾法为主治疗的12例作一初步小结。
1982年1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玉玲;
<正> 我市名老中医强幼春副主任医师,年逾八旬,业医五十余载,在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尤其对疑难杂病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笔者随强老临证,屡见
1982年11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国琨;
<正> 覃××,男,34岁,工人。门诊号03960。因香蕉水溅入左眼,引起疼痛、羞明、流泪已3天,于1977年7月16日就诊。当时检查:左眼睑皮轻度浮肿,结膜充血水肿,下穹窿靠外眥部尤甚,其间部分球结膜少许苍白(坏死?)。角膜外下方象限有一片约4×
1982年1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奚凤霖;金森民;
<正> 苏州奚凤霖老中医擅长心肾疾病之诊治,对慢性房颤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经验。现将奚老有关房颤验案2例整理如下:
1982年1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兆基;江克明;
<正> 十、下虚痰饮案郑,男,1941年2月12日初诊。症状:咳呛上气,痰多,苔腻,脉息芤而微数。病理:痰饮中聚,肺气不肃,肾失摄纳,心
1982年11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宁再安;吴淑英;
<正> 李××,21岁,工人。右耳及右唇角处白癜风1年余,因误信外用斑蝥治白癜风有特效,于1982年7月8日,自取斑蝥3只,研细纳入枣泥中,白酒调敷患处。傍晚渐觉局部灼痛,伴头昏。入夜更觉头晕不
1982年1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孟仲法;闵伟福;郑美华;顾燕敏;
<正> “小儿感染后综合征”,是指小儿在一次或多次急性感染后引起的一组表现相同、持续时间较长、而一般预后良好的综合症侯群。本文对门诊所见146例作了临床分析,提出诊断标准,并对本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施治进行初步探讨。
1982年1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卢麟;
<正> 卢××,女,16岁,学生。1980年3月16日初诊。1年前某晚约8时许,突然惊叫一声,昏倒在地,不省人事,两目直视,手足抽动,口噤牙咬,嚼破舌头,频吐涎沫,呼之不应,经10余分钟苏醒。1月后的某日中午吃饭时,又发作1次,情况同前。西医诊为“癫痫”,服用一般抗癫痫西药经治年许无效。现食
1982年1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阎田玉;吕启圣;龚明敏;林胡春;
<正> 我科于1970~1980年,共治疗“小儿小叶肺炎喘型”501例,其中单纯用抗菌素25例,并用中药及抗菌素77例,单纯用中药治疗389例。本文报道单纯用中药治疗389例的疗效,并结合临床谈谈我们的看法。
1982年11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少华;李祥云;
<正> 病例一;黄×,24岁,未婚,学生。住院号:40/159278。1981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因左侧阔韧带囊肿,于10月7日施行左侧囊肿剜出术,剜出7×6×6立方厘米囊块,手术顺利。术后3天起高热(38~38.9℃),伴左下腹疼痛,当时
1982年11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永起;
<正> 阴茎缩入证,是阴茎抽痛缩入反复发作、睾丸上提、阴囊皱缩、少腹冷痛的一组综合症状。笔者曾用暖肝煎治愈2例,现报道如下。例一:张××,男,23岁,未婚。1979年4月13日初诊。2天前觉得少腹疼痛,疼引阴囊,呈阵发性。
1982年1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苏先狮;陈惠明;王立庄;江传发;刘建辉;赵敏崎;马学惠;赵元昌;韩德五;
<正> 近年来,我们在用三草汤(甘草、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治疗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获得疗效的基础上,对该方进行了药物筛选研究。现将其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982年11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曹庆棠;
<正> 一、病例介绍王××,女,42岁,工人。就诊日期:1977年8月15日。患者于2月前右胁胀痛并逐渐加重,伴有头昏重,影响食欲,呼吸不利,间或干呕。3周前住入××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病房(住院号,77-40145),根据患者长期有与畜兽(狗)
1982年11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增铨;
<正> 曾××,男,55岁,干部。1974年4月5日初诊。患者有“胃痛”史,1969年9月因病情加重,大便潜血(++++),经X线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因便血不止,3年来曾住院三次,并作胃肠吻合术及胃次全切除术,术后仍不能控制出血,转送广州中山医
1982年11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竟成;林苏;黄建富;兰邵平;林寿楠;陈美隽;
<正>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系结石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其有效率为60~90%,多数在70%以上,排石率为30~90%,平均为60%左右。本疗法为治疗胆系结石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排石率还不够理想,排净率较低。遵义医学院报道近期排净率为26.6%,排石后仍有不少病
1982年11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岳信;
<正>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学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初步计划于1983年第二季度召开成立大会。会议期间将宣读一批药学史论文,开展学术交流。现该会筹备组
1982年1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俊才;何登瀛;
<正> 胰腺假性囊肿是重型急性胰腺炎的併发症之一。胆道疾患、饮酒和胰腺外伤等均可引起胰腺急性发炎而产生胰腺假性囊肿。本文就4例胰腺假性囊肿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愈的情况介绍如下:
1982年11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顾伯康;
<正> 海绵状血管瘤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鱼肝油酸钠或纯酒精注射疗法,冷冻疗法,X线放射治疗,或同位素~(33)磷、~(90)锶敷贴放射治疗,手术切除,内服中药等,这些治疗方法,有的反应较大,有的引起坏死,有的费用较高。我们
1982年11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启仲;
<正> 殷××,女,22岁,未婚,1980年11月8日初诊。四天前晨起时自觉头晕目眩,下床如立舟中,周围转动,身摇欲倾,两目昏花,耳如蝉鸣,胃部不适,泛恶上涌。即入某医院,给予维生素B_6、葡萄糖酸钙、安定、静脉补液等治疗罔效,病情日剧。闭目静卧,
1982年1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沛然;
<正> 炙甘草汤为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而设,《外台秘要》用治肺痿涎唾多,《千金翼方》复脉汤用治虚劳,《卫生宝鉴》用治呃逆不绝。笔者以炙甘草汤治疗老年、危重病人呃逆,收效较速。所收治病例,有脑溢血并呃者7例(其中3例有脑外伤史),脑血栓并呃者3例,
1982年1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定邦;
<正> 痤疮是青年人的常见病,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最近我们应用中药丹参酮治疗20例痤疮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32例痤疮患者未加选择分成二组:第一
1982年11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赫文彩;
<正> 一、病例介绍例一:许××,男,49岁。1979年11月14日初诊。患者从9月底开始,感头昏神倦,气短乏力,此后症状日趋加重,相继出现心悸,记忆
1982年11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日新;
<正> 一、药物及用法取未成熟之新鲜苦瓜,一端切断,掏出瓤和子,然后灌满芒硝,再将两端连接封闭,悬挂于室内通风处,待苦瓜表面出现白色芽霜后,刮取芽霜,避光贮存备用。本药用于治疗眼部烧伤(如硫酸、盐酸、电石
1982年1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秦尚文;
<正> 郑魁山老中医在针灸临床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尤以针刺手法见长,他十分重视针刺得气对于疗效的重要作用。现将郑老的针刺手法特点,提挈其要,介绍于后。
1982年11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46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史文祥;
<正> 合房困难证在临床上少见,笔者曾治疗2例,兹介绍于下。例一:苗××,女,24岁,1971年1月4日初诊。结婚已近年,于半年前突感外阴疼痛,不能媾合。如果强合则疼痛难忍,甚为苦恼,夫妻因此不睦。经
1982年11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树槐;
<正> 血管性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发作性疾病。本病多起于青年时期,病程较长,往往迁延不愈。自1973~1980年7月采用华佗夹脊穴治疗本病70例,效果较好,现报道于下。
1982年11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锦祥;
<正> 笔者应用针刺、按摩治疗急性煤气中毒2例,现报告如下: 例一:高××,女,27岁,工人。 1981年1月12日中午12时被人撬开房门发现患者昏迷不醒。邻居代诉:1月11日患者产后第四天,当晚午夜零时左右其爱人将初加煤后无烟筒的蜂窝煤
1982年11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景藩;
<正> 凡以上、中、下脘为中心,慢性而不时发作的疼痛,称为慢性胃院痛。临床上如胃、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或肿瘤等疾患,以上脘腹部疼痛呈慢性发作者,均属本病范畴。一、辨证
1982年11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虎;
<正> 《伤寒论》对桂枝的应用甚广,其配伍谨严灵活,药量变动不居,运用出神入化。研究仲师对桂枝的运用,对于我们学习《伤寒论》这部经典医著大有裨益。观本书运用桂枝,条文达七十多处,涉及方剂四十有余,其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982年11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瑞春;
<正> 《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中寒化证居于首位,故有“伤寒法在救阳”的说法。其实,深究全论大法,“救阳”固属占主导;而“救阴”的治法亦散见全书,往往为初学《伤寒论》者所忽略。对于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亦有其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论中的救阴法,结合临床运用,归纳整理如下,以供初学者参考。
1982年11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蒋子富;
<正> 茯苓四逆汤是仲景为伤寒汗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而设之方。对其方中用茯苓的意义,各家解释不一,除《医宗金鉴》释为“伐水邪”外,大多数注家都遵从成无己的“益阴”之说。就是解放以来的一些著作,以及中医院校的《伤寒论》教材中,对于该方茯苓用义的解
1982年11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正> 问:叶天士说:“其热传营,舌色必绛”。为什么在临床上有时温病邪已入营,却舌色红而不绛呢? 答:舌诊是温病的重要诊断手段,前人有“温病重舌不重脉”之说。所以叶天士对营分的舌诊,谆谆告戒后人:“舌色必绛”。但在临床中(包括前人的温病医案),常有病已入营而舌色不绛。究其原因,约有如下三种:
1982年1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肇凯;郭振球;
<正> 近年来国内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学虽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都较少论及其血瘀辨证的特征。临床诊疗实践提示,本病患者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瘀症候。有研究表明,血瘀是一个与微循环障碍有联系的病理过程。为了探索高血压病血瘀辨证
1982年11期 65-6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张季高;张孔;
<正> 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兹将张季高老中医用单味诃子(又名诃黎勒),治疗急性湿疹的经验介绍如下: 诃子液制法和使用方法: 取诃子100克,打烂,用水6碗,文火煎至4碗。取药液浸渍患处,不能浸渍的地方,可用棉花纱布垫湿敷。湿敷方法为先用纱布垫在药液中渗透,取出
1982年1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月华;王晶;
<正> 机体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这种差别由多种因素造成,机体当时的机能状态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究竟在什么样机能状态下产生哪一类反应?其规律如何?目前尚不清楚。我们曾在临床观察到热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活动增
1982年11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李海旺;刘俊哲;杜学孟;姚全梅;李作俊;黄湘珍;张振科;吴志英;
<正> 神经衰弱是内科中的常见病,对其治疗目前尚无良好的方法。我科从1972年开始先后分别采用淫羊藿浸膏片、淫羊藿总黄酮甙、单体淫羊藿甙(均系本院药局加工制成)进行278例治疗观察,效果较好,现将资料完整的228例,报道如下:
1982年11期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爱芳;华卫国;吴溢敏;
<正> 中药槐米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蕾,功能清热、凉血、止血,主治热证便血、痔血、血淋、崩漏、衄血等症,是中医常用止血药。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常用槐米炭治疗各种出血病症,如宋·王怀隐用以治崩漏,元·危亦林用作医舌
1982年11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唐朝枢;
<正> 长期实践证明,不少中药汤剂对于休克,甚至晚期休克,具有一定的疗效。目前对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我们以前的工作表明,小肠是导致休克不可逆发展的“枢纽器官”,保护休克小肠对于防治休克和阻止休克的不可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设想治疗休
1982年11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傅建华;
<正> 一、临床资料本组67例为1966~1981年收治者,泄泻病程均超过半年,其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23~61岁,病程6个月~31年,平均约5年。按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型21例,脾肾阳虚型27例,脾胃湿热型12例,肝
1982年11期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裕;
<正> 《小针解》(以下简称《解》),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下简称《针》)的解释。考其错谬甚多,愚以为恐非经文,疑是后世所作。举数则提出研讨。
1982年11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伯英;
<正> 近读您刊所载陈大舜同志“孙思邈到底何时见到《伤寒论》的”一文(1982年第6期“园地”)。笔者特于旧箧中检得数端,为之补证。一、北宋林亿作《校正千金翼方·后序》称:“孙氏撰《千金方》,其中风、疮痈可谓精至。而伤寒一
1982年1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方鸣谦;
<正> 读了您刊“亦谈虚寒证可见数脉”一则(1982年第5期“读者园地”),系援引1981年第10期关于叶显纯氏“论数脉”之作。我亦曾研究“数脉”,对数脉的看法,不仅非实非热,当求责其反面,即亦虚亦寒。虽然,抑且更须缜密以求,始臻全貌也。尝读清·郭治(元峰)《脉如》一书,论载数脉颇详,不敢掠美,愿原章以录,仅供读者参考可耳。数脉息脉辐辏,按举有力,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疾紧促之属,皆其类也。主阳盛燔灼,侵剥真阴之病,为寒热,为虚劳、为外邪、为痈疽,此病随脉见
1982年11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光华;余国俊;
<正> 我们在临床遇便秘患者,常运用魏龙骧老中医“白术通大便”的经验(见《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4期“医话四则”),取效甚佳。如,患者赵××(病历号:46487),教师。素有陈旧性肺结核,服抗痨药物时,常伴见大便干结如羊粪,或有便意感而虚坐努
1982年11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戎;
<正> 编辑同志:笔者多年来一直为贵刊之忠实读者。贵刊以较高的质量,深受国内外同道之喜爱,尤为中医药院校师生所珍视。它对发掘中医药达一瑰宝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确不愧为后学之辈的良师益友。
1982年11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桂宝;
<正> 编辑同志:《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刊登程广里同志写的《芒硝外敷用处大》,经我们用此法治愈6例乳腺炎患者,证明疗效可靠。例如:患者王xx",女.34岁。门诊号82112。自诉,原诊断为"乳腺
1982年11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