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荣斋;
<正> 仲景伤寒之学,自东汉迄今,千七百余年,奕世递传。其过程是忽隐忽现,隐现交替。始而乍现即隐,至晋唐若隐若现,唐以后现而再隐,迄宋金则显现,后此而不断发扬光大,
1982年07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治强;包高文;丁春年;董慧;
<正> 病历摘要:任××,男,25岁,襄樊市粮食局工人,住院号26095。1981年12月25日入院。患者素嗜烟酒,并有胸膜炎病史,其人痰湿素盛。时值寒冬,劳动后汗出脱衣受凉而病,遂发胸胁胀痛,痛甚如锥刺,咳嗽痰多,泛恶欲呕,伴有头晕目眩,纳食不馨,大便未行,无发热气急,曾用中西药治疗
1982年07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进;孟澍江;
<正> 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不仅集唐以前我国医药学之大成,而且在理论、养生、防治、方药等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特别是有关外感温热病的
1982年07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英彪;
<正> 黄某,男,55岁。1978年6月9日就诊。胃脘疼痛已近10载。1974年8月在××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弥漫性重度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嗣后每年胃镜复查一次,病理报告均未见好转。近一个月来,脘痛明显增剧,持续不已,咽干口苦,咽部、食道及中脘有灼热似燎之感,纳谷减少,食后脘胀,频频嗳气,大便干,舌苔淡黄,舌质偏红,脉弦。按
1982年07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继明;
<正> 奇经八脉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爰就冲任二脉要义,略陈管见,谬误之处,敬请指正。一、冲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及其功能冲脉起于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街,
1982年07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元恺;
<正> 一、景岳的学术思想景岳对于《内经》的研究,造诣颇深,故其学术思想主要源于《灵》《素》。他特别重视阴阳学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它是自然哲学的理论基础。张氏在《类经·阴阳类》曾注释说:“阴阳
1982年07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朱良春;
<正> 我研究和应用虫类药已四十余载,略有体验,在1963~1964年曾将部分虫类药的临床应用发表于《中医杂志》,随后于1978年写成《虫类药的应用》一书,业由江苏省科技出版社付梓,承国内外医家谬赞,并嘱继续撰写以广其
1982年07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78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董廷瑶;
<正> 疳积为中医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之一,由于它严重地妨碍小儿的生长发育,故为历代儿科医家所重视。解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儿童保健事业亦不断发展。但在抚育小儿上,喂养不当、
1982年07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少华;王卫中;
<正> 春温案神昏谵语清心为先蒋××,男,5岁,1955年2月10日初诊。今晨子时起发热,辰时已见神迷(体温40.2℃)。询得病初头疼,呕吐频作,烦躁谵语。脉来滑数有力,舌边尖鲜红、苔薄黄。伏
1982年07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章真如;
<正> 消渴重症陈××,女性,50岁,工厂干部。主症:口渴思饮,饥而多食,饮一溲二,身体瘦削,为时半年。病史:近年以还,工作劳心,家务劳形,生活又极不规律,平素饮食喜食肥甘炙煿之品,半年来,常感口燥咽干,渴而欲饮,而食欲亦颇旺盛,食已辄饥,及晚则饥饿更甚,食饮并
1982年07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育勤;常秀兰;
<正> 急性乳腺炎,祖国医学称为“乳痈”,为哺乳期妇女最常见的外科疾患,尤多见于初产妇。由于乳房组织特殊,如治疗不及时,往往不易内消,而形成脓疡,破溃后久久不能愈合。我科自1979年初至1981年11月采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本病30例,现
1982年07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邹火根;章新扬;王雁飞;林培生;汪强;万本笃;万阜昌;沈克家;陈晓光;
<正> 前列腺增生症为男性老年人常见病。由于老年人常合并有心血管、呼吸系等疾病,往往给治疗增加较大困难。自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我们用中药癃闭散治疗该病45例,在临床取得较满意疗效的基础上进行了药理实验。现将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982年07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胡源民;
<正> 本方系据我院去痱润肌“滑冰散”(滑石、冰片配制)加炉甘石、密陀僧组成。炉甘石能吸收分泌物,抑菌祛湿;密陀僧《本草纲目》载有“除腋下胡(狐)臭”。我科于1980年夏季以来,用以外治脚癣及狐臭,收效佳良。组方及制法:滑石70克,冰片5克,炉甘石15克,密陀僧10克。上药研极细末,拌匀,装密闭瓶内备用。
1982年07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德勇;
<正> 自1969年福建三明地区第二医院用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来,据各地陆续报道的资料统计,总病例数已超过2000例。临床应用的制剂有雷公藤煎剂、雷公藤浸膏、提
1982年07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江淑安;
<正> 江××,男,34岁,军人。1981年8月27日入本院中医病房治疗。患者于1973年春偶发荨麻疹,当时周身起风团,瘙痒难忍,以早晚为甚,经用中西药治疗旬余被控制,但不久即复发。近来每年除6~8月不发外,几乎每月都不间断,尤其在寒凉季节则天天必发,甚时彻夜瘙痒难寐。经多次治疗(包括使用激素等),均未能控制,甚感苦恼。诊见:胸腹、四肢有密布
1982年07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鲍逊;杨珍珠;范纯武;王彤;王桂英;程秀章;
<正> 自1978年至1981年3月,我们对80例慢性肝病患者有计划地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的生化和免疫学基础的探讨。现初步小结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 80例中,男77例,女3例。年龄18~57岁。均为住院病人。病程平年以上者
1982年07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郭玉英;
<正> 我们从1979年春开始在门诊和病房应用赵锡武老中医多年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剂进行临床观察,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于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共33例,均有明显多尿、多饮及多食的“三多”症状,空腹血糖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仍在150~300毫克%左右,尿糖分段测定+~
1982年07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谭达人;吴式枢;高肇基;梁璧光;宋一亭;季正;吴菊娣;陈世鸽;张丽黎;王纪阳;
<正> 关于冠心病血瘀与气虚类型的血液流变性质国内已有报道。我们曾观察到冠心病阳虚证病人血液粘滞性正常,而阴虚证病人血液粘滞性较正常人和阳虚病人增高,增高的水平似与阴虚内热的程度有平行关系。为了进一
1982年07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杜雨茂;
<正> (一)石瘿蒋××,男,35岁。1978年9月14日初诊。患者在同年8月发现颈前左侧有一椭圆形肿块,逐渐增大。经当地某医院同位素扫描:甲状腺位置正常,左叶增大,左叶结节部位显影不清晰,呈放射性缺损。右叶放射性分布均匀。印象:甲状腺左叶结节为冷结节。疑为甲状腺恶性
1982年07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广里;
<正> 近年来,用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23例,疗效尚称满意,现初步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23例均由我院外科确诊,其中男性22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2岁。病程3个月~1年以内者n例,l~3年者10例,3年以上者2例。二、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以惹截附子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
1982年07期 4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曾救凡;
<正> 三仁汤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方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八味药组成,甘澜水煎服。原书指出:本方运用于“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等湿恋气分之证。湿邪伤人,留恋气分,郁遏不达,常波及三
1982年07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元德;
<正> 麻痹性斜视为眼科较难治的疾病之一。中医学称本病为“风牵偏视”、“风牵僻”、“视一为二”。笔者3年来采用针刺治疗本病10例(均经眼科确诊为麻痹性斜视),除2例中断治疗外,痊愈3例,有效5例。现报道如下:
1982年07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一钦;王兆清;张世玉;吴家驹;吴文尧;
<正> 近代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足三里有调节胃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的作用。我们采用针刺足三里以解除纤维胃镜检查时出现的贲门、胃体或幽门痉挛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于后。一、材料及方法近1年来,我院共进行纤维胃镜检查590例。术前半小时常规肌注阿托品0.5毫克,安
1982年07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蒋达树;谢瑶芳;宋正廉;宋崇顺;高玉玲;关惠玲;刘爱华;袁纪阁;任映;
<正> 为了提高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的临床疗效,并研究其原理,我们对2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观察了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982年07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杜勉之;
<正> 雷氏芳香化浊法(以下简称本法),为清代名医雷少逸所创,是治湿浊的著名方法。笔者运用本法治疗夏季多种急、慢性疾病而兼湿浊者,每获良效。现就本法的临床辨证鉴别运用,谈点个人体会,供初搞临床的青年同道参考。药物组成及辨证鉴别要点本法所用方药,由藿香、佩兰、陈皮、半夏、大腹皮、厚朴、荷叶组成。方中藿香、佩兰芳香辟秽,荷叶升清降
1982年07期 5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聂玉珂;
<正> 《伤寒论》一书虚词使用得很普遍,而且用法多样,其中多数用法又与现代汉语不同,容易造成误读。因此,能否准确地掌握该书虚词的用法,会影响到对全书内容的理解。正如《助字辨略》云:“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本文从《伤寒论》中归纳出最为常见的:之、其、所、是、以、因、更、复等八个虚词,逐个加以辨析、说明,也兼论
1982年07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志豪;
<正> 发热一证,为外感热病的主要症状。笔者试就《伤寒论》中有关发热之条文,谈谈认识和体会,仅供青年自学中医者作参考。一、六经发热的特点伤寒六经有发热,各有不同特点,现分述如下: 1.太阳病发热:太阳病发热,必伴恶寒或恶风,
1982年07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代荣;
<正> 杨××,男,11岁。1976年9月10日初诊。其父代述:小儿在半年前发病,始觉头昏发热,经治不愈。以后病情遂转为消食善饥,昼夜素食达七、八次,面色苍白,冷汗自出。数月来,已历经数医,均未见好转,乃来求诊。诊见:患者形体丰盛,面如满月,色白,腰粗腹
1982年07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问:如何理解《素问·标本病传论》“标本相移”? 答:《素问·标本病传论》在提出治病必须辨明标本之后,并提到“标本相移”的问题。说明临证时病情变化多端,标证和本证不是固定不移的,所以辨标本就当注意到标本相互转移的情况。例如:久病咳喘,
1982年07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文忠;
<正> 外用药是外科临床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埃及古医书Ebers papyrus(即由德国学者Georg Ebers研究所发表的“草纸书”)中收载了多种外用药;现已发现的我国最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中,外用药占有很大比重,说明外用药的重要早为中外古代医家所重视。临床实践表明,不同剂型的外用药常与临床
1982年07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胡天时;
<正> 药物及用法:取食料用的红色干辣椒及生桐油各适量(视患处大小而定)备用。如疔疮生在手足指(趾)末端,取完整的辣椒一个,除去蒂、仁,倒入适量桐油,将指(趾)套入,松紧合适地固定椒皮囊口,使油不外溢。如疗不在指(趾)末端,可将辣椒皮去蒂,纵剪成整片,置入桐油内,浸泡10~20分钟后,
1982年07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治国;
<正> 现今市售的“九节菖蒲”多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我国近年出版的药典和《中药大辞典》,亦将上述植物的根茎定作“九节菖蒲”。但是,这种市售“九节菖蒲”的疗效究竟如何?尚不得知晓。我认为,确定中药的效用,应有以下三个依据之一,否则就不能成立。其一,中药有数千年沿用历史,且经历了无数次临床实践的观察和总结,特别是秦汉以前,多以单方
1982年07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剑云;
<正> 王×,女,31岁,1975年6月12日来诊。患者于1974年初开始下腹部隐痛,白带较多,当时妇科检查未见异常,但症状与日俱增,同年7月妇科检查发现右侧卵巢有一核桃大包块,至同年11月包块增长为拳头大。1975年3月4日住进古楼医院妇科病
1982年07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孙爱华;张锦方;许文端;
<正> “肾”为中医五脏之一,主要生理功能与生长、发育、生殖、内分泌及体液代谢等有关,其中“肾”与耳的关系十分密切。《灵枢·五阅五使篇》曰:“耳者肾之官也”。《诸病源候论·耳病诸候》又曰:“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我们在中西医
1982年07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莫启忠;张美莉;宫斌;庄剑青;钱序平;王菊美;陈荣;曾兆麟;
<正> 祖国医学认为“肾”是五脏中最重要的脏器。根据“肾主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篇》)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资料,肾和耳蜗中的某些细胞在生理功能、形态结构、酶含量与分布、药物反应等方面的近似特点,以及临床观察到的抑制肾功能的利
1982年07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张方舆;缪贵林;
<正> 张××,35岁。患者体质素健,胃中胀满,饮后尤甚,脘下微有热感,脉右部浮弦、至不数,舌苔黄而不干,医以甘寒、苦寒清热兼行气消胀,服药多剂热感愈甚,连及后背亦热,胀满加重,食欲因之大减而舌苔亦愈黄,始知药误。张老医师曰:“此胃气虚
1982年07期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悲德恺;魏玉;
<正> 近年来大黄在治疗肝、胆、胰疾患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但各家所用的方剂不一,在煎煮方法、炮制与否,尤其在剂量上也有相当大的差别。我们以往的工作曾证示大黄有明显的利胆效应,进一步的实验观察到它在茵陈蒿汤中的这一作用可随方剂
1982年07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黎镜;
<正> 玉泉散出自《叶天士手集秘方》。近年来以此加味治疗糖尿病8例,均有卓效,兹简介如下。方药组成:葛根10克,天花粉12克,粉丹皮6克,生地10克,麦冬9克,五味子5克,苦瓜干(即市售的苦瓜,切片晒干)10克,生内金6克(研末分
1982年07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康玲;冯文璋;谷济生;张俊富;王子云;王培生;王乃谦;张志尧;张凤生;
<正> 我们在临床辨证治疗慢性肝炎中,观察到益气健脾方(又名慢肝4号方)不仅可以改善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和改善机体的免疫状况。为了进一步探讨益气健脾方的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动物试验,现报告如下。
1982年07期 77-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延超;
<正> 贵刊1981年第4期登载了朱仁康等医师的《“克银方”治疗银屑病(牛皮癣)的临床研究》文章,读后,教益颇深。笔者单用“克银一号方”治愈3例银屑病,现举2例如下: 1.黄××,女,14岁,学生,1981年11月初诊,病历号152870。无明显诱因周身起斑块5天,瘙痒脱屑,周身散在性弥漫性癣块,呈钱币状,脱屑根
1982年07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今人;
<正> 阅读1982年第3期《中医杂志》读者园地栏,孟忠义同志《煅石膏清热性能大于生石膏吗》一文。我认为写得好。现将笔者在天津行医时所闻所见关于对石膏的认识和应用上的混乱列述于后,以便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一)中药书籍记载的混乱。《神农本草经》记载,
1982年07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礼立;
<正> 笔者也重读了《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书的“方药杂谈”(以下简称原书),关于石膏的用法是;“石膏:辛甘寒。煅石膏清胃热力大于生用,其性凉甚,每服二、三钱即可,因其煅去辛味,只剩甘寒,乃成守而不走之药性也。解肌退热宜用生石膏,熟石膏不行”。
1982年07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仲璋;
<正> “■饪”■气”二词,先后见于《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第一”,及“五藏风寒积聚第十一”。前篇:“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后篇;“病有积,有聚,有■气……。■气者,胁下痛,按之财愈,复发为■气。”《医宗金鉴》[按]云:“字典
1982年07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如泉;
<正> 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近年来全国出版了三十多种中医药期刊,较六十年代增加了一倍以上。这对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交流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验,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有的期刊中某些文章,没有什么新内容,缺乏新的经验,新的见
1982年07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