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病伤阴的防治及其机理研讨

    郭铭信;

    <正> 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阴液耗伤程度的轻重,直接关系着温病的转归和预后。因此,防止阴液损伤,对伤阴进行正确治疗,是提高温病疗效的重要环节。兹对此探讨于次。

    1982年04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京召开

    王永炎;

    <正>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于1982年2月26日至3月2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常务理事30人,还有全国性分科学会和各省市自治区分会的秘书长44人,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卫生部副部长、中

    1982年04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完素“阳热怫郁”以宣清通同用的探讨

    谭学林;

    <正> 刘完素,字守真,号河间,金代河间人,是河间学派的开山。刘氏以火热立论,善用寒凉药,创立“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在热病的理论和治疗上有很高的成就。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以下简称《原病式》,本文

    1982年04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名医赵海仙医疗经验简介

    王琦;夏治平;

    <正> 赵海仙,原名履鳌(1831?~1904年~*),清·江苏高邮县人,寄居兴化。其祖术堂,字双湖,父春普,字小湖,两世皆精医术,活人无数。双湖著有《医学指归》二卷。小湖,禀承家学,立方遣药,丝丝入扣。履鳌,幼承家训,质资

    1982年04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惊恐症一例治验

    浦东声;

    <正> 唐××,女,40岁,农民,门诊号:16360。 1979年10月某晚9时后开会回家,踽踽独行,万籁俱寂,忽闻怪声,似鸟非鹜,出自田塍,由远而近,匝地而过,顿时惊恐万状。此后神志恍惚,寝食俱废;一闻声息,即倏然惊恐。如是匝月,形态神

    1982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继明运用柔剂的经验

    朱步先;

    <正> 柔者刚之反,柔刚与阴阳同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故历来医籍,分析病机,总以阴阳气血为纲;辨证用药,不出以柔制刚、以刚制柔之总则。

    1982年04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漫谈子痫及其治疗

    哈荔田;

    <正> 子痫之名首见于《巢氏病源》,系指妇女在妊娠后期,或值分娩时,骤然发作之全身肌肉痉挛性抽搐,颠仆昏迷,少顷即醒,醒后复发的病症,为妊娠晚期严

    1982年04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玉女煎加减治愈五更泄1例

    顾世德;

    <正> 患者刘××,女,58岁,住院号:8430。入院日期:1981年10月9日。主诉:两个月来,每到黎明,即见肠鸣泄泻,少则1次,多则2~3次,泻后则安。曾服四神丸及土霉素等药无效,怀疑肠结核而收入院诊治。经消化道造影、血沉、三大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静脉点滴葡

    1982年04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乔仰先临床治验医案二则

    徐华元;

    <正> 上海市华东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乔仰先老中医,年近古稀,治医逾五十载,经验丰富,审证遣药,既严绳墨,又富心裁。笔者随乔老临证,屡见起沉疴痼疾,得诲颇深。兹整理医案二则,以公同道。

    1982年04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60例报告

    沈书萍;黎书实;徐云倬;杨玮;李纯球;严雪芹;

    <正> 近年来,我们将一组中药制成超声雾化液,通过呼吸道吸入方法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60例,并以西药抗菌素等治疗为对照。据临床观察,本疗法方法简便,疗效较好,适合儿科应用。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982年04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皮外科小验方

    黄安龄;

    <正> 本方为笔者自拟,经长期用于临床,对小儿黄水疮、旋耳疮、缠腰火丹及皮肤疖疮等,确有良效。兹介绍于下:

    1982年04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益胃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

    李世俊;王家安;江汉才;胡雅萍;厉兰娜;朱惠芳;戴源澄;赵素珍;

    <正>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根据中医调理脾胃的论述,我们拟订方药制成益胃膏,于1977年5月~1979年11月开展了临床观察,并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

    1982年04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婴幼儿绿便验方

    张润轩;孙建国;

    <正> 近几年来,自制便绿散治疗婴幼儿绿便四十余例。疗效较为满意,介绍如下: 便绿散组成:川黄连、龙胆草各15克,车前子、

    1982年04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35例临床观察

    邹恂达;乔发强;杨岚;陈立兰;

    <正>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高原地区危害健康较大的常见病,迄今尚无满意治疗方法。过去曾以中药试治,采用活血逐瘀、补阳活血、益阴补气活血等法,仅对少数病例有效。自1976年

    1982年04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发烧腹痛1例

    王祥钦;

    <正> 所谓顽固性发烧腹痛,系指发烧时间较长(2年以上)伴有明显腹痛,而西医诊断不明的病人。本例所报告的是一名发烧39℃以上,伴有明显腹痛,白细胞升高,长期诊断不清的患者。经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后,烧已退尽,白细胞降至正常,腹痛症状消失。

    1982年04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王晋源;周亚莲;周淑意;

    <正> 中药治疗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告少见,陈氏曾报道1例(中医杂志22(1):40,1981)。我室于1981年收治2例,符合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未用任

    1982年04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药子中毒引起肝损害1例报道

    刘天悌;

    <正> 郭××,女,43岁,工人,已婚,1978年6月11日入院。患者于4月21日起,食欲不振。周身乏力,近2周来,恶心厌油腻,上腹部不适,尿黄似浓茶样。赴医院查尿三胆(+),肝功能:谷丙转氨酶476单位、麝浊4单位、麝絮(-)、脑絮(+)、血清胆红质5.9毫克%,碱性磷酸酶3.1单位,诊断为“急性黄疸型

    1982年04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尿石合剂治疗输尿管结石30例临床观察及初步实验研究

    薛建中;刘猷枋;

    <正> 近年来,上尿路结石患病率显著增加,其中含钙石占80%以上,并且大部分病例属于所谓“特发性含钙石”。这些结石病例西药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手术取石后长期

    1982年04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加熏灸治疗项部毛囊炎45例

    周德宜;王振琴;张伟;

    <正> 项部毛囊炎,祖国医学称“发际疮”。此疮顽固,反复发作,往往久不愈合。开始为小疖,时而融合成一个痈肿。由于发病部位及症候不同,其名称亦异,如长在脑后项部的称“脑后发”。我们曾收治本病由其他医院治疗未愈的患者共45例,经用针刺加熏灸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介绍于下。

    1982年04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愈输卵管阻塞不通13例

    李祥云;

    <正> 输卵管阻塞不通在祖国医学中无记载,其症状散见于“无子”、“断绪”、“带下”,“症瘕”、“月经不调”等篇章中。患者多因月经不调、带下增多、腹痛且胀、腰尻痠痛、结婚数年不孕而来就诊。

    1982年04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谷铭三老中医治愈骨软骨瘤病1例介绍

    邵有林;谷言芳;

    <正> 病历摘要:宋×,女,36岁,小学教员。于1972年3月开始右肩部疼痛,以后逐渐加重,前臂及手指轻微活动均可使疼痛增剧,遇寒则肩部病不可忍,至同年5月右肩部运动完全受限,握笔写字亦感困难。于当年5月18日在大连铁路医院拍X线片(片号875),报告为“右肩关节囊内可见大小不等三处软骨

    1982年04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肾论治干燥性角、结膜炎

    潘开明;冯佩诗;

    <正>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妇女在绝经期间因内分泌紊乱,而致泪液分泌减少,使角膜呈点状浸润和上皮剥脱,甚至引起丝状角膜炎等一系列干燥性角、结膜炎之患者。

    1982年04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验

    何登科;

    <正> 海绵状血管瘤属于祖国医学的“血瘀”范畴,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法,选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两方,随症加减,并结合外治,治疗3例,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例一:何孩,男,8个月,1964年4月初诊。患儿出生后即见面部、胸部有“红痣”数片,高出皮肤,近3个月来,下午有低烧,患处明显增大,并新发现

    1982年04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痿躄治验2例

    李良;

    <正> 例一:谭某,男,54岁,济沅县某厂干部。1975年8月20日外感发热后,出现双下肢冰冷,不能步履,腰脊酸软等证。经某医院治疗,未见好转,于10月31日被邀协治。证见两下肢冰冷、重着无力,不能步履;四肢麻木,不知痛痒;腰脊酸软,自觉腰腹有

    1982年04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睑板腺癌2例报告

    周跃曾;肖国士;

    <正> 眼睑睑板腺癌是一种原发于皮脂腺的恶性肿瘤。本文介绍的2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经病理切片证实。例1病情严重,无法手术;例2因术中发现癌肿广泛粘连球壁,乃中止手术。两例均用抗癌Ⅲ号与蟾酥丸治疗,并

    1982年04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愈系统性红斑狼疮肢端坏死1例报告

    范世中;

    <正>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缺血性骨坏死,表现为肢端坏死的病例,较少见到,现将我们治疗的1例报告如下。周×,女,40岁,工人,住院号194912。患者于1979年5月始因高热,右上腹部剧痛,恶心,手指发冷,麻木,皮肤颜色苍白,入当地医院诊治。诊断为“胆道感染”。用抗菌素治疗一个时期,病

    1982年04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针刺平补平泻法

    楼百层;楼星煌;

    <正> 关于针刺“平补平泻法”的记载,虽见于明代陈会《神应经》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书,但是他们所叙述的并不是一种独立的针刺补泻方法,而是指一般针刺补泻法中的泻法与补法在针刺时交替应

    1982年04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外伤性阴茎勃起症1例

    张长生;

    <正> 施××,男性,29岁,已婚,工人。1976年11月8日初诊。患者于10月26日下午修理机器时,骑马姿势坐在机器铁梗上,不慎脚一滑,尾骶部撞击在铁梗上,当时会阴部疼痛剧烈。次日,疼痛虽减,但阴茎勃起不降,且伴有腰痠、阴茎根部酸痛。即转往××医院泌

    1982年04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愈皮质盲2例

    刘曙东;

    <正> 皮质盲发病对象见于小儿,病因为脑炎、中毒、高烧等所导致的大脑皮质中枢损害而引起的双目失明。临床特点是双眼视力完全丧失,眼之内外可无异常改变,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双眼对强光照射不起反应,眼球运动自如。本

    1982年04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内科常用协定处方

    李祖荫;

    <正> (一)利肝合剂药物组成;蛇舌草30公斤,全瓜蒌30公斤,杜红花6公斤,制黄精15公斤,当归12公斤,玄参30公斤,苦参15公斤,甘草15公斤。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1982年04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附300例疗效分析

    <正> 我科自1972年以来,应用药物穴位注射加电针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比较完整的300例分析报告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982年04期 51-5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药结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50例临床观察

    阎润茗;景俊英;南淑珍;孟桂月;

    <正> 外阴白色病变,是妇女常见病,与外阴癌有一定的关系,国内普查报告女阴癌同时患有外阴白色病变者占19~45%,国外则为12~82%。因此积极防治外阴白色病变是有一定意义的。我科于1972年至1981年,用针灸中药结合治疗本病50例,现报告如下。

    1982年04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谈谈“补虚治痛”

    彭汉光;朱师墨;夏幼周;沈士芳;

    <正> 对于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各种疼痛病证,祖国医学认为可概括为虚、实两大类。实性疼痛,多由邪滞经络脏腑、气血阻滞,而致“不通则痛”。依据“通则不痛”的治疗原理,须投予通利之法(如通下、疏利、活血、消滞等)。对此类疼

    1982年04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九里光和金银花防治钩端螺旋体病效果观察

    张先勇;

    <正>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自1971~1979年,我们采用九里光和金银花两种药物防治钩端螺旋体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共109例,男53例,女56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4岁,其中16~40岁者75例,41岁以上者12例,16岁以下者22例;职业以农民为

    1982年04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医籍音训例说

    王筑民;

    <正> 音训是一种训诂方法。了解与掌握这种方法,有助手解决阅读古医籍中遇到的许多疑难问题。训诂最基本的功能是解释词义。解释词义的途径可以不同:直接解释词义者谓之“义训”从字形结构的分析来说明词义者谓之“形训”;以字的读音为线索来

    1982年04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问题解答

    <正> 问:如何从生理病理角度理解“乙癸同源”的意义?在治疗上有何价值? 答:“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五行归类上,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故古人将肝与肾这样密切的关系,名为“乙癸同源”。

    1982年04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舌质的探讨——舌血流量、微血管丛形态及蕈状乳头面积与舌质的关系

    周舒;李延延;王玉瑾;尹广大;梁凯;郭赛珊;祝谌予;

    <正> 舌诊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诊病手段,而舌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察舌质可以验气血之虚实,分脏腑之寒热,判邪正之胜负。近年来已有报道舌质变化与舌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有关,但舌质与

    1982年04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鲜青蒿敷脐治疗尿潴留

    聂昭义;

    <正> 药物及用法:取鲜青蒿200~300克,搅细碎(注意勿让汁水流掉),旋即敷于脐部,敷药外面覆盖25×80厘米塑料薄膜及棉垫各一块。胶布固定即可。敷药后,患者有下腹部清凉舒适之感,待排尿后,即可去药。

    1982年04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青蒿素和氯喹对体外培养的红内期恶性疟原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叶祖光;李泽琳;傅湘琦;柳和培;高敏新;李桂琴;

    <正> 青蒿素抗疟作用的研究,以往多局限于伯氏鼠疟(P.berghei)试验模型上,直接应用人的恶性疟为试验材料,将会有益于克服因使用鼠疟、猴疟等动物类疟原虫而造成的种株间生物学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1982年04期 65-6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治愈漏乳症1例

    刘庆才;

    <正>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调和营卫,益气养血之法,治疗漏乳症,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何××,女,32岁,农民,1980年8月10日初诊。病者自诉1980年4月分娩,产后四个月在婴儿不吮乳的情况下,乳汁不断地从两乳房溢出,其质清稀而淡,两乳无胀痛之苦。并时有心悸,少气言微,

    1982年04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益母草提取物的活血化瘀作用研究

    张陈福;贾筠生;卫鸿昌;朱晓梅;惠月明;章崇仪;莫启忠;宫斌;

    <正> 近年来,文献已报道益母草的活血化瘀作用,在抗血液凝固方面,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凝血酶原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以及抗体外血栓的形成等;在改善血循环方面,有直接扩张外周血管、增加血流量和降低血管阻力,以及显著减少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引起的心肌梗死,对线粒体有保护作用。

    1982年04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周慕丹治子痫案一则

    陈苏;

    <正> 在随师学习期间,目睹周慕丹老师协同西医抢救产后子痫1例,其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兹整理如下。沈××,女,28岁,初产妇。1974年2月16日初诊。胎前患先兆子痫,产时出血颇多。今产后第五天,血压骤升,神志昏糊,目珠上窜,呼吸急迫,肢体频

    1982年04期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仲景官居长沙太守的三项根据

    廖国玉;

    <正> 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长期以来,认识颇不一致。这个问题关系到总结张仲景的生平,研究其学说的形成、发展等方面。为了澄清悬疑,笔者作了初步考证,认为仲景为长沙太守,是历史的事

    1982年04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单方白果治头痛

    张魁生;

    <正> 药物及用法:带壳生白果(即银杏)60克,捣裂入砂锅,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300毫升,分二次一日服完。以上一剂可连煎三次,服三日。

    1982年04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儿指纹研究进展

    王长荣;

    <正> 小儿指纹,是中医儿科望诊的内容之一。自古以来为临床医家所沿用。历代文献对望指纹论述甚多,大部分认为有实际意义。但也有人表示反对,主张废除,如明代张景岳、清代余梦塘、夏禹铸等即是,虽人数不多,却影响不小。为了探索指纹变化的机理,

    1982年04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后溪透劳宫穴治疗惊厥的体会

    钱起瑞;

    <正> 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不及时控制,可造成严重后果。近十年来,笔者在临床中,运用针刺后溪透劳宫穴,以制止惊厥,取得较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

    1982年04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是动、所生病”析

    许英章;

    <正> 编辑同志:读您刊1981年第11期“关于《灵枢·经脉》篇‘是动’病、‘所生病’之浅见”一文,很有受益。联想到《灵枢》经脉篇在描述了十二经脉循行之后都有“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这样一段文字。所谓“是动、所生病”一般即指此而言。历代医

    1982年04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改制“牵正膏”外敷治愈面瘫

    刘瑞起;

    <正> 贵刊1981年第4期61页刊登了山东省掖县人民医院王振明老中医应用“牵正膏外敷治面瘫”一文后,笔者按此方法用于临床试治3例面瘫患者,用药5~7贴,疗效不佳,考虑可能是药物制作上的问题。原

    1982年04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化脓灸”无痛施灸法简介

    丛者伟;

    <正> 化脓灸是灸法的一种,也称火灸或发泡灸。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此法对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癫痫等病症,疗效较好。但是,由于化脓灸是用艾炷直接烧灼在患者的皮肤上,致使许多患者畏烧灼

    1982年04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须臾”小议

    刘福;

    <正> “须臾”一词,在《伤寒论》一书中,曾出现过两次。原文第12条桂枝汤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338条说:“……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据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释义》)。

    1982年04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为《五十二病方》“久脂”补注

    孙启明;

    <正>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久脂”,帛书整理小组释为“即陈久的脂油”(见该书62页注释)。但原注释者未能引述古文献,显得论证不足。近读有关资料,采撷得证据两则,可供补注时的参考。原文如下:

    1982年04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写文章应注意语法修辞

    吴永嘉;

    <正> 近读贵刊,发现个别文章语法错乱,意义含糊,语言拉杂,给读者学习造成一些困难,甚至误解文章

    1982年04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