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伤寒六经是脏腑、经络、气化的有机结合

    郝印卿;洪子云;李培生;

    <正> 素来研究《伤寒论》者,无不注重六经的理解和解释,视它为仲景之学登堂入室的必由途径。由于《伤寒论》没有从正面充分说明六经的概念和确立依据等,而将其寓于证候归类形式下的理法方药中。因此,历代学者对之仁智互见,歧议犹存。笔者管见,认为解释六经,应

    1982年03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74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外感咳嗽证治一得

    汤一新;

    <正> 外感咳嗽久稽不愈,常导致辨证证型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病情业已转化,而治疗依旧,唯恐补虚敛邪,单纯采用宣肺散邪之法,则多收效不大而反伤肺气,妨碍恢复,更致咳嗽缠绵。我用自拟宣补止咳汤加减,收到较好的疗效。兹将本方介绍于下: 泡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麦冬12克,

    1982年03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也谈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范畴及流派问题

    顾植山;

    <正> 《中医杂志》1981年第11期发表了“中医各家学说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评三版《中医各家学说》”(以下简称《兼评》)一文,就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范畴、医学流派的产生时期及医学流派的具体划分等问题,针对三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看法,这

    1982年03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6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蛤蚧丸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喘

    肖进顺;

    <正> 方药配制及用法:蛤蚧2对,力参24克,川贝母30克,冬花48克,黄芪30克,阿胶30克,桑白皮12克,七爪红38克,姜半夏24克,五味子24克,苏子24克,茯苓30克,沙参30克,麦冬30克,白果30克,米壳48克。上药碾研细末,炼蜜为丸,每

    1982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谨臣治疗小儿哮喘三法

    孙浩;

    <正> 先父孙谨臣业儿科六十余年,对小儿哮喘的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根据小儿哮喘有因寒、因热、因痰、因虚之不同,分别主以宣肺、通腑、补肾三法。他还根据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十分注意“宣肺而不耗气,通腑而不伤正,补肾而不腻膈”。现将其治疗经验报道如次。

    1982年03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秦伯未治疗泄泻的经验

    秦小珩;黄宣能;戴德英;

    <正> 已故名老中医秦伯未先生对中医理论研究深邃,在临床实践中经验丰富,兹将其对泄泻的证治经验简介于次。泄泻者,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溏薄乃至完谷不化。此病四季皆有,而以夏秋为多。从

    1982年03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雷公藤治疗盘状红斑狼疮26例临床观察

    秦万章;朱光斗;杨蜀嵋;韩堃元;王进;

    <正> 盘状红斑狼疮(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认为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约5%DLE经日晒等诱因可转变为SLE。目前治疗DLE较好的药物首推氯喹,其近期疗效为75%,但停药后复发率约50%,且不能预防复发,并可致不可逆性视网膜病变。根据我院采用雷

    1982年03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Ⅲ期胃癌的远期疗效观察和中药扶正方剂的作用探讨

    余桂清;张代钊;林邦全;孙桂芝;

    <正>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病人就诊时往往已属中、晚期,手术治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提高晚期胃癌病人的疗效,我组自1974年3月至1980年10月止,对Ⅲ期胃癌手术后患者,在进行化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扶正进行对照观察,并结合临床开展了实验研究。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982年03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女贞叶治疗冠心病100例临床小结

    章金球;

    <正> 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属木樨科植物。女贞子为传统中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李时珍谓果实强阴,健腰膝、变白发、明目;女贞叶民间用于治疗头目昏痛,诸恶疮肿,口舌生疮等。我院于1972年对女贞叶醋酸乙酯总提取物进行了初步药理试

    1982年03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4例疗效观察

    奚彩昆;黄少檀;

    <正>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阐明的疾病。从1980年2月以来,本科以内服参苓白术散治本、生肌玉红膏方(水煎)加氢化考的松保留灌肠治标的方法,住院治疗24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

    1982年03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体会

    罗亮丞;高瑞珍;

    <正> 结节性多动脉炎为较少见的结缔组织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激素治疗,但多数病例在停用激素后即见复发。最近报告激素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53%,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为80%,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均可产生不良反应,而中西医结合可能在治疗上带来希望。我们曾诊治1例,先后用激素及丹参治疗,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982年03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攒竹穴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王明华;张焜;

    <正> 我们采用针刺攒竹穴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获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治疗方法 1.攒竹穴:眉头内侧凹陷处。 2.针刺手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医者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其穴位,然后用1~1.5寸毫针斜刺进入皮下3~5分深,得气后留针3~

    1982年03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血竭白扁豆汤治疗眶周褐青色母斑和黧黑斑的探讨

    徐汉卿;梁存让;冯捷;刘辅仁;

    <正> 眶周褐青色母斑和黧黑斑为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相当于中医所称的“青记”和“面黑皯”,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学习了中医文献中有关本病的病机理论和治疗经验,采用活血化瘀治则,自拟血竭白扁豆汤进行治疗。一年来共接诊41例,其中应用血竭白扁豆汤治疗者共33例,初步获得了较好疗

    1982年03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对声带息肉的治疗体会

    赵兴周;

    <正> 1979年5月以来,用中药治疗声带息肉20余例,兹选择其中坚持治疗、并经追访的11例病人,小结如下。一、一般资料 11例中,女性10例,男性1例,均经本院喉科确诊。其职业有工人、技术员、干部、保育员、农村社员等不同,但多因声音嘶哑而

    1982年03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针治夜游症二则

    黄之光;

    <正> 例一:刘×,男,37岁,1963年6月2日初诊。患者幼年患有轻度夜游症,到1950年在朝鲜时,发病次数增多,且每次历时渐长。睡至夜半,突然起床,无目的地奔到室外,或从高跳下,或举枪射击,或提刀挥舞,其后仍返床睡觉。次早醒后,一无所知。始则一年只发作10多次,以后发展到一月发作4次。曾在平壤和沈阳、北京、南京等地住院或门诊治

    1982年03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清营解瘀汤治疗急性血栓性深静脉炎

    奚九一;王泰东;

    <正> 急性血栓性深静脉炎为常见周围血管病之一,我们根据中医热壅络脉致瘀的观点,对本病急性、亚急性病例自拟清营解瘀汤治疗60例,疗效较为满意,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18岁,最

    1982年03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中药“通里攻下”为主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叶光华;

    <正> 自1978年8月至1980年4月我们对10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以中药“通里攻下”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17岁;发生于产后者6例,外伤

    1982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川芎红花注射液对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观察

    龚长付;虞佩兰;

    <正> 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种严重疾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为多。本病在祖国医学文献未见专门记载,按其皮肤冷、硬、紫绀等表现,多属于“血瘀”、“五硬”、“寒厥”等范畴。国内曾有报道用活血化瘀疗法治疗有较好效果。我们在1977年~1979年间试用川芎红花注射

    1982年03期 36-3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湿阻盗汗3例治验

    蔡德培;

    <正> 笔者在近几年门诊病人中,观察部分盗汗患者,属脾虚湿阻所致,用化湿运中法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例一:郁××,男,38岁,农民。1981年5月5日就诊。

    1982年03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手颤治验二则

    朱钧恺;

    <正> 笔者最近治疗了两例双手手颤的病人,均获满意效果。现报道于下: 例一:白×,男,60岁,干部。1981年9月8日门诊。自称双手手颤已4年,1966年因“蛛网膜粘连颅压增高症”,曾作颅骨穿刺,行气脑减压治疗,病已基本治愈。1978年上半年起双

    1982年03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十四经经穴的主治及其配伍

    杨甲三;

    <正> 穴位是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一般称为“经穴”,或“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聚集在体表的地方,所以又叫“气穴”。十四经共有360多个穴名,要想在短时间

    1982年03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4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绣球风”简介

    黄清源;

    <正> 针刺治疗“绣球风”(阴囊湿疹)系祖传秘法。经本人临床实践证明确实疗效较好,兹介绍于下。一、取穴方法:令病者作立正姿式,双手向上伸直,脚尖着地,脚跟作提起动作,腓肠肌收缩呈现人字形沟纹,即沟顶端承山穴向上1寸处便是。并配以合谷、百虫窠。二、进针方法:穴位选准后,做好标记,嘱患者作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即可进针。进针时针尖应稍向上,一般约刺1.5~2寸左右。得气后,视病者身体强弱行强刺激或中等度刺激手法,作180°捻转,以针感达到阴囊部为止。留针30分钟左右,每5分钟行针一次。亦可应用电针法。配穴则按常规方法进针,

    1982年03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梅花针治疗共同性斜视103例疗效观察

    锺梅泉;

    <正> 共同性斜视在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尽早防治对保护视力和改善美容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69年以来,采用梅花针治疗本病,收到较满意效果,现将资料较完整的103例计182只眼的治疗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982年03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泄泻灵汤治疗慢性腹泻

    王英鹏;

    <正> 泄泻灵汤组成:党参12克,白术15~18克,茯苓10克,黄芩、车前子、防风、苍术、柴胡、白芍各9克。小儿用量酌减。加减用法:1.气血虚甚加黄芪15~32克,白芍用至12克。2.营卫不调,经常感冒者加羌活、独活各9克,姜枣引。3.腹胀痛甚者重用白芍,加厚朴、陈皮、半夏、良姜、元胡等。4.脾肾阳虚加吴萸、肉蔻、破故纸等。甚者见四肢偏冷,脘腹发凉加炮附子、

    1982年03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学好《神农本草经》原著

    赵思兢;

    <正> 无论研究哪一门学科,都不能割断这门学科发生发展的历史。为了进一步钻研或学好中药学这一门学科,必先由学好《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起步,因为它总结古代用药有关知识已有较大进步,指导现代中医用药仍有很多实用价值。以下就怎样学好《本经》原著的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读好原著吐误茹真

    1982年03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学《伤寒论》厥阴篇330条的体会

    李超;

    <正> 厥阴篇为学《伤寒论》之难点,古今认识不一。而对330条注释更不一致。原文是:“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历代医家对该条文的理解大体可分以下几种,简述于下: 一、诸注家的理解

    1982年03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问题解答

    <正> 问:苦寒药既能坚阴,又能伤阴,其理由何在? 答:苦寒药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内经》云:“热者寒之”,“治热以凉”,就是说对于实热邪盛的病证,要用寒凉药治疗。因为邪热炽盛之病证,如不用寒凉药,势必邪热炽盛,灼伤阴液,故临床上常选用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等苦寒药直折其热,从而达到清泻邪热,保存阴液的目的,这就是“苦寒坚阴”的道

    1982年03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龟甲、败龟、龟板”考辨——论龟甲当用上、下甲

    郑金生;

    <正> 扩大药源,是发展中药事业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龟甲”一药来说,把很长时间以来被废弃的龟上甲(背甲)加以利用,就是扩大该药来源的一条途径。然而,现在绝大多数中药教科书、词典乃至《药典》,都说龟甲当用下甲(腹甲)。人们即使从情理上推想龟上、下甲可能具有相同的作用,但却因惧怕违背中医用药传统,只好坐视龟上甲弃置不用。近年虽有采用上甲

    1982年03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验方

    李家武;

    <正> 方药及用法:生栀子、生韭菜各等量,混合捣烂后,用鸡蛋清调匀,呈糊状,均匀地敷于患处,将红肿面盖完,厚度约2~4毫米(如有骨折,固定后再敷),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敷3~5次即愈。适应症: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或小腿挫伤、踝关节扭伤肿痛等。笔者20年来用本方共治疗382例,疗效均佳。

    1982年03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舌苔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Ⅰ健康人薄白苔、淡红舌象的研究

    陈泽霖;戴豪良;凌诒萍;马金鑫;姜春华;

    <正> 舌诊作为临床诊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运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对各类舌象的形成原理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电镜”)可以提高人眼的分辨率100万倍;它对于深入研究舌的超微结构,了解舌苔形成原理是一个极好的研究手段;扫描电镜(SEM)所获得的三维的物体图象,细节清晰、轮廓分明,具有明显的真实感,它是一个观

    1982年03期 59-6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肾痈1例治验

    梅雪礼;

    <正> 雷××,女,社员。1980年3月23日入院。患者半月前因左大腿内侧深部脓肿,经应用抗菌素、切开排脓等治疗后,除遗患肢膝关节活动受限外,伤口愈合。近几天来因腰部持续疼痛,畏寒发热不退而转来我院诊治。检查:体温39℃,脉搏90次/分,呼吸22次/

    1982年03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阳虚”动物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和助阳药作用的研究

    张家庆;刘福春;丁光霞;李菊仙;翟美芙;

    <正> 用液体闪烁法测量低能量粒子的放射性是近二十年来发展的一项新技术。用此技术来测定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以下简称~3H-TdR)掺入脱氧核糖核酸(以下简称DNA)的掺入率可认为是初步具有分子水平的工作。国内已有用此方法研究“阴虚”动物及滋阴药作用的报告。至于“阳虚”动物研究尚未见详细的报告。现将我们从1977年起用此方法研究“阳虚”动物以及助阳药和益气助阳药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1982年03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粉防己碱对血管平滑肌作用方式

    胡文淑;庞雪冰;王玉;胡崇家;吕富华;

    <正> 粉防己碱(即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系从植物粉防己中提出的有效成分,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是一无明显副作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以往实验研究表明粉防己碱能扩张离体兔耳血管。为进一步探讨其降压机理,采用家兔和大白鼠离体动脉肌条作实验,与已知血管平滑肌扩张药双肼苯哒嗪及抗钙剂异搏停进行比较。

    1982年03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谒张仲景祠墓并观摩古碑记

    傅景华;安迪光;

    <正> 南阳张仲景研究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大会,于1981年12月12~17日,在河南南阳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应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界人士与南阳地区的代表,对张仲景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与此同时,遂有幸前往瞻仰仲景祠墓,考索遗迹,实偿多年宿愿。仲景祠墓,明以前史籍罕见。清康熙间,徐忠可著《金匮要略论注》,卷首有“灵应记”一篇,系节录冯

    1982年03期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和治疗

    李兴培;

    <正> 三叉神经痛(以下简称“本病”),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往往给患者带来不堪忍受的痛苦,有“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者。目前止痛效应较好药物为卡巴米嗪,但价格昂贵,且复发率高。手术治疗,则难度大,受一定条件限制,且有某些严重合併症,复发率亦较高。故寻求简便而有效疗法,很有必要。

    1982年03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煅石膏清热性能大于生用吗

    孟忠义;

    <正> 重读《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书,其中“方药杂谈”确有独到之见解。但曾提到:“煅石膏清胃热力大于生用,其性凉甚,每服二、三钱即可,因其煅去辛味。只剩甘寒,乃成守而不走之药性也。”笔者对此,久思不得其解,经查阅多种资料并结合个人临床体会,似与此相反。

    1982年03期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阴阳毒与登革热

    廖云龙;

    <正> 登革热是一种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有两种表现:一为典型登革热,仅见寒战高热、头疼、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等,极少死亡;一为登革出血热,除有上述症状外,还有严重出血,甚则休克、昏迷、抽搐等,病势凶险。

    1982年03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二篇针灸稿的说明

    戴若鑫;聂汉云;

    <正> 读贵刊1981年9期聂汉云同志“面部穴位透刺埋针法和口服丹砂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一文,收益不少。但有几点质疑,就正于作者。该文在治疗方法中

    1982年03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但代无胃曰死”应如何解释

    韩振智;烟建华;

    <正> 编辑同志:《内经·平人气象论》,曾着重讨论了四时五脏脉有胃气的重要性,并有“但代无胃曰死”之句。当我阅读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内经选读》,将上述“代”字,注释为“即代

    1982年03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汉方医腹诊简介

    李文瑞;

    <正> 目前,日本汉方医界临证诊断方法,除望闻问切四诊之外,都必行腹诊。据笔者实地考察,凡汉方医门诊,病房的病志,均特设有腹诊专页,并预先绘制空白腹象图,医者诊察病人之后写病志时,在空白腹象上注明腹证之各种诊象,以此做为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1982年03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脑血栓协定处方

    哈志远;张秋才;郭连澍;

    <正> 我院于1975年11月~1980年11月用协定处方,结合扩张血管、降颅压等西药治疗脑血栓形成150例住院患者,疗效尚满意。平均住院29天,痊愈33例,占22%,显效72例,占48%,好转37例,占24.6%,无效8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4.6%。现将协定处方介绍于下:

    1982年03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