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报告内容摘要

    陈克正;

    <正> 任应秋教授:研究《伤寒论》的流派《伤寒论》是中医学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体系的经典著作。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历代医学家的珍视和研究。由晋唐迄于两宋,研究《伤寒论》具有代表性的有八大家。晋代王叔和从脉、证、方、治几个方面着手研究,一般认为卷一、二《辨脉法》等前3篇和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

    1982年0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对促、结、代三种脉象的文献探讨

    陈士奎;

    <正> 促、结、代三种脉象的共同特点是脉搏跳动节律失常,见有歇止,与现代医学所谓心律失常中的期前收缩(早搏)的脉搏变化相近似,但它们又各有其不同脉象特征。由于历代医家对促、结、代脉象形态的认识不统一,描述和记载不尽一致,给后人深入研究脉象带来困难,为此笔者通过文献复习,结合个人体会讨论如下。

    1982年01期 9-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中医发展某些规律性的看法

    宋知行;

    <正> 由于一个世纪以来,中医药学的发展比较缓慢,自清代叶天士以降,中医学术思想尚无重大的突破,因此人们热切关心祖国医学能否继续发展和怎样向前发展。然而,中医药学是一门在认识论、方法论上都具有独特性的科学,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想到,它是否存在某种固有的特殊发展规律?如果有的话,那么顺应它的发展规律来推动它,可加速它的提高和发展。本文拟就中医学术发展可能具有的某些规律性特点,提出肤浅的管见。

    1982年01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舌痛37例疗效观察

    许姜泽;

    <正> 舌痛也称舌灼痛,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疼痛性质除呈烧灼样疼痛外,还可有辛辣痛、干燥痛、麻木痛、涩痛等感觉,疼痛部位可见于舌尖、舌根、舌边、舌背以及整个舌体,但检查舌部时并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改变。现将1973~1980年治疗并追踪观察半年以上的37例报道如下。一、一般情况:本组男15例,女22例。年龄为20~70岁。病程短者数月,长者10年以上。不少患者既往曾在院外用过多种药物如维生素B_2、中药煎剂及清火丸、导赤散等治疗未愈。检查舌质和舌苔均未见明显变化,脉象以沉数稍弦者居多。

    1982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顾伯华治疗乳头溢液的经验

    陆德铭;

    <正> 乳头溢液是一个症状,可表现为一侧乳头单孔或多孔溢液,亦有双侧乳头溢液者。溢液性质甚多,可分血性、浆性、脓血性、水样液或乳样液等。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亦很多,

    1982年01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体会

    焦树德;

    <正> 近年来,运用尪痹的理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一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者,得以恢复工作。现谈谈对本病的一些诊治体会,谨供同志们参考,错谬之处,敬请指正。

    1982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健脾温肾法治月经先期及妊娠尿闭

    郑长松;郑其国;

    <正> 一、月经先期: 周××,女,28岁,1973年11月6日诊。自1971年元旦结婚后,月事逐月赶前,经来量少,小腹冷痛。末次月经周期18天,经来点滴即净。婚后已逾两载,而未受孕。素日纳呆食少,常感腰痛腿酸。面色(白光)白,唇舌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参合脉证,其经之所以超前者,乃脾肾阳衰,气血俱虚,统摄闭藏失职之故。立法当健脾温肾,补气养血,以冀血海蓄溢有常。

    1982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耀堂医话四则

    陈泽霖;裘端常;

    <正> 先父(师)陈耀堂老中医是孟河丁甘仁先生的入门弟子,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曾留校执教数年。解放后,在上海中医学院和龙华医院,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退休后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

    1982年01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医话二则

    朱曾柏;

    <正> 一、元气、精血衰竭症患者:洪×,男,52岁,干部。主症:形体消瘦如柴,气息微弱,头晕,畏寒近3年。现病史:动乱之秋,不幸屈受“武斗”,不仅身受皮肉之苦,精神之戕伤尤为严重。此后则常处于恐惧、抑郁之中,遂至食欲锐减,形体日益消瘦(就诊时瘦削如柴)。精神疲惫至

    1982年01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黍米垫预防褥疮

    贾六金;

    <正> 制法及用法:取黍米60~100市斤,白布6~10市尺。做成宽90~100厘米,长短按患者肩部至腘窝的尺寸而定的布袋,装入黍米,缝口,均匀摊平,厚度约5厘米即成。在此垫下可再铺一层普通棉垫。遇有水湿,尿液渗入垫内,用手推移掺搅黍米即可很快干燥。用久可淘洗黍米,一洁如新。

    1982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包虫病的临床研究——附14例初步疗效分析

    蒋次鹏;曾俊三;姚起立;李宝太;郑邦德;陈重儒;陈世谋;

    <正> 包虫病(棘球蚴病)是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在人体已证实有单房和多房二型,前者通称包虫囊肿,后者亦称泡状棘球蚴病或泡球蚴病。外科处理迄今仍为包虫病的主要疗法,但据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手术难以医治某些复杂的病例,或者仅能解决某个病例的部分问题。为此,1979年我们自拟中药“灭消包虫汤”,迄今已治疗14例肝、肺或

    1982年01期 24-2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性恶性突眼症12例临床观察

    张闿珍;林哲章;王刃余;王广芬;

    <正> 突眼分良性及浸润性两类,其中以良性及轻度浸润性突眼多见,而严重浸润性突眼(恶性突眼)少见。此症眼部苦楚,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因角膜溃疡威胁视力而失明。以往采用各种局部和全身治疗,但疗效均不满意。我院自1973年至今共收治恶性突眼症12例,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于下。

    1982年01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英文版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

    赵长信;

    <正> 中医杂志英文版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九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京内外编委共四十二人。许多著名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济济一堂。会议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医研究院院长、本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季钟朴同志主持。

    1982年01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人工周期”女性性腺功能的影响

    廖玎玲;徐晋勋;符式珪;

    <正> “中药人工周期”以补肾法为基础,模仿妇女月经周期的生理改变而用药。1963年以来各地陆续有所报道。一般认为,“中药人工周期”通过调节“肾—冲任—天癸—胞宫”间的平衡来改善性腺的功能。近年来,随着神经内分泌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对进一步研究“中药人工周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对18例月经障碍妇女用“中药人工周期”治疗后性腺功能的变化作一分析介绍,并对“中药人工周期”的作用机理和疗效标准进行讨论。

    1982年01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治臁疮方介绍

    赵玉振;

    <正> 方药及制法:蓖麻仁、生乳香、生没药、紫草、白芷各20克,红花15克,血竭12克,黄丹130克,香油250毫升。先将香油放入铁锅内,用文火烧开,把蓖麻仁、紫草、白芷、红花投入油内炸枯过滤去渣,将油重放锅内;再把乳香、没药、血竭入锅,待

    1982年01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86例小儿舌象的观察与分析

    温振英;肖淑琴;陈淑维;周润芝;薛秀萍;

    <正> 为探索儿童舌象变化规律及舌诊在儿科各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我们对1000例健康儿童以及1086例各类疾病患儿的舌象进行了观察比较,部分儿童同时进行了舌温、唾液pH值的测定,现总结如下:

    1982年01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加味玉屏风散预防体弱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效果观察

    方鹤松;高慧英;凌筱明;李志敏;欧莲荣;赵淑英;钟杰;孙恪明;邬怀珍;

    <正> 感冒、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是现今儿童中占首位的常见多发病,据统计约占儿科门诊病人总数的39~65.5%左右。因此作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是儿科保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任务。1976年以来,我们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体弱儿童(以下简称体弱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从提高小儿免疫功能、增强小儿抗病能力出发来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982年01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观察

    <正>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仍属探索阶段,近年来,我院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最初采用口服给药,以后改为针剂(定名为清活注射液,供静脉注射),临床上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982年01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来函摘登

    王钦山;

    <正> 编辑同志:贵刊1981年第9期拙稿《桃红四物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一文发表后,我们发现在抄写时标题漏掉“加减”二字,全文应是《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又经仔细核对,基

    1982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791活血片”治疗眼内出血18例临床观察

    张天慧;王佩珍;陈世昌;赫桂林;傅守静;

    <正> 我科中医组于1979年9月至1980年10月,在门诊用“791活血片”观察治疗眼内出血18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一、一般情况: 男14例,女4例。年龄为11~54岁,其中18~31岁者共10例。外伤性玻璃体出血15例中,穿通伤4例,球内异物3例;黄斑出血3例,其中2例为高度近视眼黄斑出血,1例

    1982年01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80例疗效观察

    王运芳;邓长秀;李效嫒;

    <正> 1979年10月~1980年5月,我们采用本院自制的“活血化瘀Ⅱ号”和“清热解毒液”为主,对住院的病毒性肺炎患儿80例进行了治疗观察,现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80例,临床拟诊者31例,病原学证实者49例(腺病毒10例,合胞病毒37例,流感病毒2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为2个月~5岁,其中3岁以下68例,占85%。发热71例,其中39℃以上者66例;咳嗽78例,喘息34例,肺有

    1982年0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益气活血法改善慢性肝炎及肝硬变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的初步观察

    于惠钦;张育轩;陈光明;王晓波;

    <正> 血清蛋白电泳异常是反映肝病尤其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变病情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治疗往往比较困难,文献报道也甚少。现将我科肝炎门诊对蛋白电泳异常具有气虚血瘀证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变患者,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982年01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对糖尿病人“瘀血”的研究

    翁维良;郭玉英;钱穆英;王怡;陈可冀;

    <正> 糖尿病,一般属于中医的“消渴”。多认为由肺、脾、肾三脏阴虚火旺所致。由于糖尿病人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神经炎、皮肤病等,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虚中夹实,寒热兼见。我们观察到糖尿病人中紫舌者占一半以上,并有头痛、胸痛、肢痛等许多“瘀血”的表现,因此我们从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方面对糖尿病人的“瘀血”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2年01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腹股沟淋巴结炎

    陶正新;

    <正> 腹股沟淋巴结炎,俗称横痃。20余年来,笔者均采用针刺治疗,疗效较好。现将52例初步小结如下: 一、临床资科:本组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8岁。病程3天者31例,4天者20例,5天者1例。二、治疗方法:取公孙、太白穴,均取健侧。患者仰卧或仰坐,上穴分别进针得气、留针。然后向同一方向再捻转得气,同时嘱患者按摩患处并屈伸患肢,

    1982年0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薛伯寿;

    <正> 张仲景乌梅丸方(以下亦称乌梅汤),为苦辛、酸苦合用,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泄邪,调肝和脾之剂。蛔虫得酸苦则安伏,苦辛、酸苦合用为治虫之法,且治脏寒。先师蒲辅周老大夫认为:“肝藏血,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乃春生之脏,用药既不可纯寒,苦寒太过则伤中阳,克伐生发之气;亦不可用纯热之药,乙癸同源,温热太过则灼血耗阴。”厥阴

    1982年01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69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88例

    田平忠;陈蕊珠;朱惠竹;

    <正> 慢性鼻窦炎为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常用的保守疗法如滴药、阴压置换、穿刺冲洗注药等,虽对1年以内者疗效尚好,但对长期不愈的病例,疗效不够满意。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于1977年7月至1979年4月,用以中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现将病历完整、随诊在3个月至2年半者88例小结如下。一、一般资料:男性36例,女性52例。青少年占78%。病程最短1年,最长30余年,1~5年者占45%。

    1982年01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略谈深浅刺法

    陈剑勇;

    <正>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深浅在志”。针剌的深浅,与治疗作用和疗效关系很大。我们除了对各个穴位所规定的针刺分寸要严格遵照外,还必须结合形气、脉象、病情、病所、天时等因素为依据,灵活掌握,才有利于提高疗效。所谓“进针深,疗效高”之说,显然不符合辨证论治的精神。如果盲目瞎刺,造成“浅深不得,反为大贼”(《素问·刺要论》)。本文就深浅刺法的基本原则,谈些肤浅的体会。

    1982年01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尿从脐出1例治验

    邓启源;

    <正> 王××,女,1个月,1970年11月10日初诊。其母代述:小女出生5小时,即发现近脐部衣服潮湿,未知何故。出生24小时后下胎粪,而未见小便,尿布亦未见湿,只见脐部衣服湿润,自后每日衣服(近脐部处)潮湿7~8次,而始终未见小便,曾求治于公社卫生院、县医院,均未见疗效,乃求中医治疗。

    1982年01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十四经腧穴命名的涵义及其临床价值

    周云鹏;

    <正> 腧穴命名的涵义了解腧穴命名的涵义,对记取针灸穴位、脏腑经络的气血流注,以及临床治疗等均有很大帮助。《千金方》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程扶生释义云:海,言其所归;渊、泉,言其深;狭者为沟、渎;浅者为池、渚;市、府,言其所聚;里、道,言其所由;室、舍,言其所居;门、户,言其所出入;尊者为阙、堂;要会者为关、梁;丘、陵,言其

    1982年01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止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29例

    王金元;

    <正> 三叉神经痛以中老年人发病为多,常发生于面部一侧,也有年轻患者和两侧同时发生的。其发病原因仍不清楚,迄今尚无一种理想的疗法。笔者从1977年至1981年5月,采用自拟止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29例,并随访了其中25例,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1982年01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针刺治疗体会

    魏稼;

    <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也是多见于儿童的急性传染病之一。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呈暴发流行,一般用中西药物抗菌消炎,多能获效。多年前笔者在扑灭一场流脑流行的战斗中,采用针刺疗法,通过半年左右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教训,现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仅供同道参考、指正。

    1982年0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怎样学习《伤寒论》

    姜春华;

    <正> 《伤寒论》一书,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经籍志》有《张仲景方》十五卷,而无《伤寒论》名目,至《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从这里可看出杂字讹为卒字已是很久远了。后人将卒字释为仓猝之猝,说病是仓卒而得,不知原是杂字之讹。据仲景《自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志》注十卷,考仲景自序乃缺六卷,这可能是后人把伤寒与杂病分开了,所以伤寒只得十卷,疑今本《伤寒论》似即《隋志》和《新唐志》所载本(拙著张仲景著作略考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7期)。

    1982年01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金匮要略》笔法浅谈

    唐鹏;

    <正>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方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有着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并为自学和进修中医必读的“经典”医著。但由于文词古奥,论述手法比较复杂,给阅读和理解原著造成一定的困难。正如前人唐容川所说;《金匮》注家于章节句读往往读错,是以不得其解仲景文法,自顺读错。”为此,本文拟对《金匮要略方论》(以下简称《金匮要略》)原文的写作笔法和修辞手段等,谈谈自己的认识,以供初学者阅读原著的参考。

    1982年01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问题解答

    <正> 问:如何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卫强营弱? 答:“卫强营弱”原文作荣弱卫强,出自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系指以发热汗出为特点的太阳中风证的病理。卫强营弱的机理,原文12条用论脉的笔法提示过:原文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文中“阳浮阴弱”虽指脉象,从后句解释热自发、汗自出,可知着意于病机,即卫强营弱。

    1982年0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促卵泡汤”女性激素样作用的观察

    徐晋勋;周前贵;符式珪;冯高闳;

    <正> “中药人工周期”以中医“生殖”有赖于“肾—冲任—天癸—胞宫”之间的平衡为理论基础,以“补肾法”为原则,配合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而周期性用药。主要有三个方剂组成:“促卵泡汤”、“排卵汤”和“促黄体汤”。我省妇产科工作者从1963年开始用于临床。自1971年莲花县首次报道后,引起全国一些单位重视。1979年,葛秦生等报道疗效与西药相似。1980年,张丽珠等报道,“中药人工周期”配合西药治疗,疗效高于国外周期治疗水平。我省妇女保健院

    1982年01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在京成立

    梁庆钧;

    <正> 1981年11月8日至12日,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的近三百名代表。中医研究院院长季钟朴教授当选为研究会理事长,邝安堃、吴成中、祝谌予当选为副理事长。在选举产生的65名理事中为台湾省保留了两名理事名额。研究会还聘请7位我国著名的中医和西医专家担任顾问。

    1982年01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活血化瘀药物防治实验性肝病的研究

    王祯苓;赵元昌;尹镭;李春梅;韩德五;马学惠;

    <正> 当前国内外对治疗肝硬变尚缺乏有效药物。据报道青霉素,秋水仙碱等可以抑制肝纤维化,但在临床上尚无确切之疗效,且副作用较大。葫芦素B具有明显抑制肝纤维增生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毒性。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治疗法则,在各种肝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较为肯定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观察活血化瘀药对肝损伤的防治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982年01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虚证动物模型体表冷光信息的研究

    严智强;于书庄;李君华;

    <正> 虚证是指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表现为多种生理机能的减退。对虚证的研究,不仅是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在临床工作中,能否正确判断机体虚实的性质和程度,也是能否作出正确诊断和施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曾对人体体表的冷光信息进行了观察,看到体质虚弱者发光强度低于体质强牡者,并对某些生理状态的家兔体表发光现象也作了探讨。为了探寻新的能反映机体虚证的客观指标,探讨祖国医学有关虚证的理论及其实质,继以前实验

    1982年01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雷诺氏症2例

    金学仁;

    <正> 雷诺氏症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1862年Raynaud氏首先报道。多见于女性患者。笔者崩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该症患者2例,现介绍如下: 例一:金××,女,22岁,工人。1976年2月5日初诊。

    1982年01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沈自尹;

    <正>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又有进一步并较深入的进展,从愈来愈多的单位与学者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这一事实,是非常令人欣喜的,这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在向理论上结合这一高级阶段迅速发展。现将很局限所接触了解的进展情况作一介绍,实不能以此概括全面。(关于舌诊、活血化瘀等方面另有专文介绍)

    1982年01期 73-7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忆章次公先生的教学方法

    孙砚孚;

    <正> 章次公先生非但是当代学验俱富的著名老中医,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教学工作者。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兹将他生前在上海国医学院讲授药物、时病,杂病和指导实习的多种方法简述如下。

    1982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苔辨证一隅

    李度;

    <正> 读您刊1981年第5期“黄苔不能一概从热论治”的报道,很有启发。一般说来,黄苔主里证、热证,外感病见此,为表邪已罢,热邪入里之征。黄厚而干,为湿热未除而气津已亏;黄厚而腻,为湿热挟杂,或有食滞。治之大法,不外热者清之,湿者燥之、利之,佐以芳化,叶天士首创辛开苦降之法,甚为合拍,此言其常。但在临床实践中亦有异于此者,兹举病案一则以证之。

    1982年01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中心黑舌苔治验”的重复验证

    吴秋芳;常亚平;

    <正> 笔者参照《中医杂志》1980年第5期报道的袁玉梅同志“中心黑舌苔治验3例报告”一文,先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中心黑舌苔8例(肝脓肿3例、急性胆囊炎2例、阑尾脓肿2例及急性黄疸型肝炎1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67岁,黑苔出现最长者3个月,最短者12天。经治疗黑苔均在短期内迅速消退,伴随症状也随之改善。现举例介绍如下:

    1982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抄袭之书不宜介绍

    黄贤忠;

    <正> 编辑同志:读您刊1981年第8期载“介绍中医治疗急危病症的《痧症全书》的报道,深受教益。但觉《痧症全书》(以下简称《全书》)的内容,是摘抄《痧胀玉衡》的(以下简称《玉衡》),介绍引论欠妥。兹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1982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