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禧、光绪、珍妃、宣统脉案选论

    陈可冀;单士魁;周文泉;徐艺圃;江幼李;

    本刊自本期起特辟“清宫医药”栏目,陆续选载中医研究院清宫医案研究室有关清代宫廷医学研究文章,以及有关清宫医案的整理资料,以飧广大读者。中医学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迨至清代温病学派崛起,学术发展臻于新的境界。清宫医药档案资料真实反映了有清一代中医学术水平。为了深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1980年7月,中医研究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始合作整理研究清宫医药档案。这批档案资料数量相当可观,其中包括皇帝、皇后、妃嫔、太监及部分王公大臣的原始诊病记录,如清宫脉案、内务府抄件、帝后用药底簿及配方本、御药房各项记录、御膳房各项记录、御茶房各项记录、皇帝及个别皇太后起居注、皇帝有关医药之“朱批”、宫中敬事房档案等,不少资料还是当年封存迄今尚未启动者,可谓精美名贵,其中尤以慈禧、光绪医案最多,记录完整,颇具特色。目前由陈可冀(主编)、单士魁(顾问),周文泉、徐艺圃、江幼李编著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已经付排。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另《清宫医案研究》、《清宫配方研究》正值编著中。这三本书就是根据上述这些清宫医药档案史料整理的,同时还就有关学术思想分专题详细评析.其内容翔实,文字精采,立论精辟,充分体现了清宫医药的卓越成就,并为目前老年医学和心血管系、消化系疾病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使过去为帝王后妃服务的宫廷医药重放异彩,为人民群众服务。

    1981年07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5 ]
  • 高热证治研究的讨论纪要

    黄星垣;

    <正> 高热,是温热病的主证之一,常见于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不同的高热,不仅能反映出病势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而且还能推测判断出不同病机,预测其传变的顺逆。因此,探讨高热的证治规律,是继承发扬温病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庆市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为了深入开展卫气营血理论的讨论,于1980年6月份组织了一次高热证治研究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历时2天。有重庆市中医学校、重庆市第二中医院、重庆医学院附一院、重庆市第一工人医院、四

    1981年07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16 ]
  • 弄舌证针刺治验一则

    徐德凤;

    <正> 吴××,男,22岁。1976年9月15日就诊。主诉:偶因不幸,心中郁闷,致舌在口唇上下内外乱动3天。经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针刺内关、神门、中脘等穴,并肌注鲁米那、氯丙嗪,以及电针等治疗,效果不显。检查:一般情况好,但见舌在口唇上下、左右、内外频频而动,拍拍作响,不能自止。言语吃力,吐字不清,表情痛苦,坐立欠安。舌红苔干,脉弦数。

    1981年07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桃红四物汤化裁治疗脱发1例

    王志义;邵新;

    <正> 傅××,女,27岁,已婚,住院号108212。患者于1979年9月21日住我院产科行剖腹产。10月3日突患急性菌痢,给用氯霉素静脉点滴,每日2克,10月6日起,全身皮肤见有针尖样出血点,体温38.5℃,查末梢血及骨髓象符合全血细胞减少症,乃停氯霉素。输鲜血200毫升,静脉点滴地塞米松。10月20日皮肤出血点消退,体温正常,痢疾痊愈,但头发由头顶部开始少量脱落,逐渐呈片状脱落,至10月24日头发全部脱光,乃请中医诊治。一诊(10月24口):患者精神差,疲乏无力,面色(白光)白,头部光秃。舌苔薄白,舌质紫,脉细。证属气血双虚,瘀血内停,发无所养致脱落。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方用桃红四物汤化裁:归尾、党参、白术、茯苓、神曲各12克,川芎、赤芍、红花各10

    1981年07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0 ]
  • 对《伤寒论》少阳病几个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杨世权;

    <正> 日前,中医界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认识尚有争议,本文就此有关问题发表浅见,供读者参考。一、半表半里综观《伤寒论》,仲景并无“半表半里”一词。金·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始提出“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被后世医家广泛采纳,沿用至今。但由于成无己没有明白说出表和里的具体含义,致使半表半里的概念亦随之含糊不清。《伤寒论》原文中,表的含义较为局限(一

    1981年07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4 ]
  • 血府逐瘀汤治愈顽固性盗汗1例

    王柏松;

    <正> 血府逐瘀汤为活血祛瘀的常用方剂。治血瘀所致的头痛、胸痛、呃逆、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傍晚潮热等每有卓效。笔者用其治疗顽固性盗汗1例,亦获佳效,现介绍如下: 姚××,男,40岁。患者从1956年开始就有盗汗。至1980年尚未治愈,其人十分苦恼。虽到处延医,曾用过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龙胆散、正气汤等加减治疗仍无效。查无寒热,便纳一般,口不渴,昼时照常工作,惟盗汗每晚或隔日发作,舌偏暗无瘀点,脉细而不涩。辨证属瘀血内阻。姑拟血府逐瘀汤治之。处方: 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

    1981年07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7 ]
  • 金寿山临床运用《金匮》理论的经验

    沈庆法;

    <正> 近年来,我跟随金寿山老师在医院查房中,获益颇多。金老师善于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治疗一些复杂的病症,尤其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临床运用更多,兹将有关这方面的经验整理如下。金老师对胸痹一病的看法,既宗前贤之说,又有新的见解。他说:“胸痹一病,顾名思义,是指胸中闭塞不通的病,因不通则痛。胸痹也可以引起心痛,以及短气的症状。”至于它的治疗,“不论治本治标,都应辨证施治。大致急

    1981年07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 ]
  • 朱良春治咳经验介绍

    张肖敏;

    <正>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我随朱良春老师临证,治疗该症,有所收益,现结合案例,将其治咳经验介绍如下: 例一:汤××,女,43岁,工人。咳嗽痰黄,历时半月,咳呛胸痛,口干欲饮,纳谷欠馨,大便燥结,舌苔薄黄,脉象细弦。此乃肺燥之证,拟以润肺止咳,选桑杏汤加减。处方: 南北沙参各12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豆豉6克,山栀5克,梨皮一只,瓜蒌皮12克,生甘草5克。服上药4剂,咳嗽仍剧,余证略平。二诊请朱师诊治,他认为咳嗽痰黄,口干欲饮,仍属肺热之象。至于大便燥结,乃肺热并移于大肠之候。咳嗽之因热

    1981年07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6 ]
  • 针刺中渚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23例

    龙得森;

    <正> 肩关节周围炎,相当于祖国医学的“漏肩风”。几年来,笔者针刺“中渚”穴治疗23例,除2例无效外(一例关节肿大,一例肌肉萎缩),其余全部治愈,效果良好。故将此法,简述如下。一、治疗方法 1.先取鲜姜片5片,擦患侧肩部,到局部发红为止。 2.患者呈站立位,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平抬健侧,俯掌。术者左手托着患者的手腕部,右手在患者健侧“中渚穴”作常规消毒后,持2寸毫针一枚快速进针。进针后针尖向腕部斜刺0.5~1.5寸,得气后持续运针,用强刺激法(体弱病人,针刺从弱到强,最后仍用强刺激法,否则疗效不佳)。针刺同时,嘱忠者配

    1981年07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 ]
  • 猪苓汤治疗婴幼儿湿热伤阴泻

    严兆昌;

    <正> 《伤寒论》猪苓汤方,为滋阴利湿清热法的代表方剂。笔者先父运用猪苓汤治疗婴幼儿腹泻颇有经验。现举验案介绍于下,仅供同道参考。胡×,男,1岁,1967年11月17日初诊。母诉:病已5天,发热便泻呕吐,住院3天,经输液等处理,症状依然如故,乃转请中医治疗。现症:肛温38.1℃,便泻黄色,如蛋花样,势如暴注,口渴特甚,饮时盈碗,一口而尽,饮毕仍手不释碗,移时又欲再饮,饮后必呕吐,随即又泻,以致次数无法统计,指纹色紫,舌质干绛、无苔,小溲半

    1981年07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0 ]
  • 叶橘泉医案一则

    马永华;

    <正> 病案介绍陈××,男,81岁,教授。初诊:1973年12月。××医院邀请会诊,患者家属诉述:三个月前,头痛、发热而住院,住院期间出现黄疸,病情逐渐严重,大便秘结,常常十多天不下,曾用甘

    1981年07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 ]
  • 捏积疗法对疳积患儿胃泌素分泌功能的观察

    汪月琴;王慕娴;武守恭;田瑞英;冯泉福;周润芝;王俊武;金敬善;李伍善;何俊仁;王丽华;王广才;

    <正> 疳积是祖国医学儿科的四大证之一,被历代医家所重视。近年来,由于科学事业的发展,祖国医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疳积一证也从科学的角度逐步被认识。疳积从脏腑辨证来说是与脾胃有关,从八纲辨证来说是属阴证、虚证。我科于1978年从脾主运化方面进行了探讨,对“疳积患儿”(以下简称患儿)的小肠吸收功能做过试验,但对与脾相表里的胃的功能尚缺乏观察。胃主纳谷、主消化,胃失和降也是造成疳

    1981年07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21 ]
  • 郭士魁医案二则

    于英奇;翁维良;

    <正> 郭士魁老中医三十年代开始从事中医药工作,五十年代开始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科研成果受到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1年2日因病不幸逝世。

    1981年07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 醋泡中药治疗手癣

    李康年;

    <正> 手癣,俗名“鹅掌风”,为广大劳动人民常见病,尤其是冬季气候寒冷,手部皮肤因角化皲裂,遇冷水倍感痛楚,影响工作及家务劳动。笔者用下列药方治疗,收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处方一:荆芥15克,防风15克,枫子仁15克,五加皮15克,地骨皮15克,明矾15克,皂角刺10克。用法:将上药剪碎用米醋(或熏醋)2斤浸泡,同时加热到皮肤可以耐受的温度,将患手浸泡其中,每

    1981年07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9 ]
  •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探讨

    樊良卿;王坤根;沈文跃;章芳;章建民;刘丽隹;王永钧;

    <正> 辨证是论治的基础,为了提高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精确性,我们对63例冠心病人在明确临床辨证分型以后,进行了心功能、血液流变学、血清多巴胺-β-羟化酶等指标的测定,以期寻找分型的客观指标,进一步探索分型的本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方法和结果一、病例选择与辨证分型本文报道的冠心病63例,均由浙江省中医研究所与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按1979年修

    1981年07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11 ]
  • 截疟膏的防治作用

    徐叔衡;

    <正> 本方来自民间,笔者使用于临床40年,证实对截止疟疾发作和抗复发均有一定效果,但不宜于但热无寒的瘅疟和温疟。方药配制及用法:草果、山柰、胡椒、百草霜四味等分,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于疟发前4~6小时,取清凉

    1981年07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 ]
  • 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9例近期疗效观察

    邓有安;杨才明;颜维仁;李荣珍;何世举;郭德芝;袁光桂;

    <正>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许多原因所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国内外均主要采用强的松、脾切除术或免疫抑制剂(如VGR等)治疗。中医根据辨证施治,用茜根散、犀角地黄汤、归脾汤等。我院自1980年1月至1981年1月以活血化瘀中药为主共治疗本症19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981年07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9 ]
  • 痢疾合剂治疗急性菌痢90例疗效观察

    李兴华;

    <正> 急性菌痢中医称为肠游。病因夏秋之间饮食不洁,湿热之毒侵犯大肠而致大便脓血、下坠、少腹疼、发烧等症,甚者高烧昏迷、抽风、休克而致死亡。中医治疗多以清肠中湿热为主,佐以降逆、柔肝、理气之品,我科取白头翁汤(《伤寒论》方)加减制成痢疾合剂治疗本病90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加任何抗菌素,现介绍如下: 一、治疗方法: (一)痢疾合剂的处方和服法:白头翁18克,黄柏15克,马齿苋30克,竹茹15克,地榆12克,木香12克,杭白芍12克,生石

    1981年07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痿躄治验

    葛仲棠;

    <正> 痿躄,是痿和躄的合称。痿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无力;躄是指下肢痿软。因本证多发于下肢,故通常称为痿躄。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麻木不仁,步履维艰,严重时肢体瘫痪,卧床不起,渐至肌肉萎缩。其病因最早认为属湿热燥火,后来医家察觉到,非独由于湿热燥火,凡风、寒、湿、热、痰、瘀皆可导致本病发生。所以在治疗方面,不能一概清火润燥。实践证明,本病由于风寒而起者,实非鲜见。今仅举病例二则,以供临证参考。例一:杜××,男,33岁,工人。

    1981年07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消喘膏贴治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71例远期疗效总结

    杨润平;董征;顾凤琴;王凤坤;

    <正> 我们自1955年夏季开始,在门诊观察消喘膏外敷治疗喘息型支气管炎,收到较好的效果。1977年曾对1074例喘息型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者贴药后1~3年的近期疗效进行了总结(新医药学杂志5:28,1978)。为了观察本疗法的远期效果,除外其它影响疗效的因素,我们选择距第一次贴药时间在5年以上、自贴药治疗后至1980年秋复查时从未接受其它治疗(包括服药等各种疗法)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

    1981年07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 ]
  • 针灸治验外科病症二则

    韩明;

    <正> 一、臁疮刘×,男,32岁,钟表厂修理工人。患者3年前,右小腿外侧起一粟状小疖,因痒甚而抓破流水,夜不成眠,逐渐溃烂成疮,蔓延小腿外侧,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检查:右侧小腿外侧,形成广泛性溃疡,皮肤黑紫,渗液秽臭,局部皮肤发硬,疮面较浅,但高低不平,黄水浸淫。辨证:湿热下注,经络阻滞,气血壅塞不通,肌肤失于濡养,溃破成疮。治则:祛风利湿,活血化瘀,补气养血。取穴:根据臁疮所生部位系胫骨外侧,为足阳明、

    1981年07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 健脾法治疗复发性口疮35例临床疗效小结

    王元洪;夏涵;徐昌泰;

    <正> 复发性口疮是以口腔粘膜反复发作的疼痛性溃疡为特点的慢性炎症。其病因尚未明确,西医治疗上方法虽多,但疗效还不够理想。我们从1978年开始单纯应用扶正健脾法为主的中药治疗35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小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均系既往接受过中药、西药或中西药合并治疗,效果不太理想的门诊病例,以就诊时辨证见舌胖大者作为本方治疗对象。 (一)年龄与性别:年龄最大者71岁,最

    1981年07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9 ]
  •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15例疗效观察

    袁呈云;

    <正> 近几年来,笔者运用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收到较好效果,现将资料记录较完整的15例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15例中男8例,女7例;属原发性者14例,继发性者1例;年龄40~62岁;病程1~10年,以3年者为最多;痛在左侧者6例,右侧者9例;疼痛以颞支、上颌支、下颌支为主者分别为3例、6例、4例,三支兼有者2例。 2.临床表现:15例均发病急骤,呈阵发

    1981年07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 ]
  • 滋阴疗法在何杰金氏病化疗和放疗后的运用——附40例疗效观察

    张玉琴;杨永珍;

    <正> 我科于1970~1978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何杰金氏病40例,生存5年以上者21例,现就中医滋阴疗法在化疗和放疗后的运用加以探讨。一、一般资料:40例中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65岁,平均27.4岁,其中20~40岁24例,占60%。二、诊断和临床分期依据: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病理分型为:混合细胞型14例,结节硬化型10例,淋巴细胞削减型4例,淋巴细胞为主型2例,10例未分型。本组患者

    1981年07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2 ]
  • 活血化瘀法治疗崩漏的体会

    周鸣岐;

    <正> 我在临床实践中,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崩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兹就个人的临证体会叙述如下: 一、崩漏的病因病机崩漏的原因,主要是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因而出现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冲任不固的病理现象。先贤们每以“脾虚”、“肾虚”、“血热”、“气滞血瘀”等为立论依据。《素问·阴阳别论》说:“阴虚阳搏谓之崩”,明确指出了崩漏是由于阴虚导致阳亢,是其发病机理。

    1981年07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9 ]
  • 五倍子青黛散治口疮

    李德营;

    <正> 药物配制及用法:五倍子、青黛各30克。先将五倍子用文火炒黄,碾碎过100目筛,然后将两药同在乳钵内研细均匀,贮瓶备用。用时将药粉撒在口疮溃

    1981年07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6 ]
  • 略论《灵枢经·九针十二原》

    司徒铃;

    <正> “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经》卷一之首篇,文章着重把针灸的理、法、方、穴作了纲领性的阐述,俾后之学者有所遵循。篇中首先介绍了辨证区别使用九种不同针具治病的方法。特别是抓住使用毫针治病的疗效明显,适应症广,副作用少的优越性。所以文内首节就提出:

    1981年07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71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 ]
  • 光明穴一得

    陈有唐;

    <正> 一、暴盲:十年前下乡巡回医疗,遇一8岁小孩,因1周前发高烧、昏迷之后出现暴盲,两限仅有光感,在炕上行走碰壁而哭。即予针刺光明穴。刺完,其母给馍,竟能一把抓着,视力恢复正常。此后,又遇1例患传染病的小孩,在病中暴盲,也针刺光明穴获愈。二、近视:去冬,小儿14岁发现近视,双目视力仪0.5左右。经戴磁性眼镜和做眼保健操等,视力仍

    1981年07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针刺内关穴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疗效及机理探讨

    邬亦贤;郑道声;俞国瑞;成柏华;叶家书;钱黛华;武晋鸿;

    <正> 针刺治疗对冠心病的疗效已见报道,对风湿性心瓣膜病经长期随访亦具有一定临床疗效。我们对21例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在针刺内关前后作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收缩时间间期等检查,并作血浆cAMP、cGMP、皮质醇及嗜酸性细胞计数,从针刺对心功能及生化改变方面探讨其疗效机理。对象及方法一、对象本组21例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变患者虽

    1981年07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 ]
  • 冰连散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黎汉华;

    <正> 药物配制及用法:黄连10克,研细末,加冰片1克,再研匀,贮瓶备用。先取药棉擦净耳内脓液,再谪入少许双氧水,擦干,用麦草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每日2~3次。一般3~5天见效。无任何不适反应。适用于单纯型的本病患儿,耳内流出粘液性脓,

    1981年07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9 ]
  • 当归治疗心律失常100例临床疗效初步观察

    蒋锡嘉;李庚山;高荟瑗;刘昌慧;兰丽琼;

    <正>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按全国1979年修订“有关常见的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标准的意见”进行病例选择及疗效评定。100例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8岁。病史最短1月余,最长达10年,多数在1年以上。其中早搏86例(室性早搏70例、房性早搏14例、房室交界性早搏2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併发房性早搏、窦性静止或Ⅱ度窦房阻滞4例次),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1例,房室交界性心律2例,房颤3例,房室及室内传导障碍各2例。按病因分类:计冠心病33例,高血压1例,感染性心肌炎及其后遗症17例,原因不明49例。室性早搏70例中,冠心病所致者30例,心肌炎及其后遗症11例,高血压1例,原因不明28例。所有病例经各种西药治疗均无效。治疗及观察方法:患者入院后休息5~7天(极少数为3天),除复查心电图外,并查血、尿常规及肝功能。若心律失常无变化,便开始治疗。药物为25%~

    1981年07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60 ]
  • 腕踝针治疗夜尿症135例近期疗效观察

    宋宝珠;王喜有;

    <正> 根据第二军医大学应用腕踝针治疗多种疾病的报道,我们采用此种方法治疗夜尿症13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35例,男性80例,女性55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23岁,其中5~8岁者30例,9~15岁者98例,16岁以上者7例;病程1~4年者48例,5~10年者73例,10年以上者14例。在135例病人中,其中统计梦中尿床者27例,熟睡叫不醒者34例。经检查全部病人发育均正常,神经系统未

    1981年07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 ]
  • 昏迷的证治

    张镜人;

    <正> 昏迷是指神识障碍的症状。心主神志,昏迷总属心的病变。但病因当分虚实,实证不外乎“热”与“痰”二端。《温病条辨》:“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中焦篇·41条)《杂病源流犀烛》:“盖由痰气逆冲,心主被障,故昏不知人”。(六淫门·风·中风源流)虚证常由于阳脱阴竭。《临证指南医案》:“脉大不敛,神迷呓语,阴阳不相交合,为欲脱之象”。(脱·凌案)临床上昏迷和厥逆当有区别,厥逆的神昏必兼四肢厥冷,而昏迷主要为神识障碍,包括昏愦迷蒙,谵语烦躁,或伴有手足抽搐。其证治如下。

    1981年07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1 ]
  • 问题解答

    <正> 问;高血压病患者同时伴有阳虚症状时,是否可用附子、肉桂等温阳药? 答:高血压病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常可分出多种类型。中医认为:本病发病的基本环节为阴阳平衡失调。早期患者常表现出头脑晕胀,面赤升火,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脉象弦滑等阴虚阳亢的症状,此时宜用平肝熄风或滋阴潜阳法治疗。但病至后期,亦可表现出面色(白光)白,浮肿,形寒肢冷,心悸气短,舌淡胖,脉沉细,阳痿等一系列阳虚症状。此乃阴损及阳,肾阳虚损,命门火衰,阳气不能温煦十二经脉,水湿不能蒸化,心阳不能鼓舞气血运行所致。此时采用附子、

    1981年07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中医晋升考试试题及答案——辽宁省1980年中晋高试题及答案选

    <正> 中医内科试题及答案题目:癌见:眩晕耳鸣,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健忘心悸,腰(?)膝软,头重脚轻,小便黄赤,舌质红,脉弦细而数。甲医生用龙胆泻肝汤治疗,乙医生用镇肝熄风汤治疗。试问:1.二位医生各按何证型治疗的?其治疗方法正确与否? 2.你认为上述临床表现属何证型? 3.简述病机。 4.治疗方法是什么?属正治法还是反治法?

    1981年07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马王堆古医书中有关采药、制药和藏药的记述

    马继兴;

    <正> 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书共14种,其中记有药物的著作有4种即《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和《胎产书》。这些古书系公元前3~2世纪间抄录,于公无前163年埋入地下,但其著作年代则分别在公元前6~4世纪(春秋末至战国)。它们虽非专门的药学专书,但通过其所记述的有关资料却可以充分反映出当时药物学成就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即重点地就药物的采集、炮制加工与贮藏等问题进行初步地考察。

    1981年07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0 ]
  • 北京市膏药熬制经验调查研究

    陈馥馨;林育华;

    <正> 膏药的熬制,历代皆凭经验操作;膏药的质量,也凭老师傅手捻、拉、揉、捏等经验来评定优劣,没有客观的鉴定标准。这些情况不便于继承研究,尤不便于发展现代化的生产。为此,1963年我们到北京市五家药厂进行了膏药熬制经验实地调查,了解学习膏药大生产的方法和过程,又在实验室内制备各种规格的膏药样品,聘请老师傅分别进行了质量鉴定,试图对膏药生产传统经验作一科学整理。

    1981年07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4 ]
  • 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35例

    陶正新;

    <正>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往往病程较长,不易治愈。笔者采用针灸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将35例治疗情况小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最轻22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0余年,其中10年以上者9例,5年以上者6例。二、治疗方法主穴:天枢、关元、止泻(脐下2寸5分处)、大

    1981年07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6 ]
  • 冬瓜饮加减治疗糖尿病21例

    邓居林;

    <正> 我们用冬瓜饮加减治疗糖尿病患者21例,经初步观察有减轻临床症状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21例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8~13岁2例,19~32岁2例,40~62岁17例;合并胆囊炎、颈痈、末梢神经炎、心肌劳损冠脉供血不全者各1例,酮症者7例。二、治疗方法:取冬瓜皮(一般包括外果皮及中果皮)1公斤,加水2公斤,沸后煎半小时,滤液浓缩至500毫升静置冷却。另取麝香1.5克与适量95%酒精共研磨成浆,兑入上述浓缩液中,搅匀后置冰箱或阴凉处备用。每日3次,每次15~20毫升口服,10天为一疗程。

    1981年07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5 ]
  • 蒲黄防治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原理

    张彩英;徐也鲁;郑硕民;傅叔彦;乔兰芳;丁建弥;司徒惠玲;

    <正> 鉴于前次实验提示蒲黄能明显降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血清胆固醇水平和防止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后又经二次相同实验重复证实上述结果。为了进一步探索蒲黄降脂的作用原理,又初步观察了蒲黄对实验动物肠道排泄和吸收胆固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于下。材料和方法实验一:观察蒲黄对实验家兔粪便胆固醇的影响雄性家兔22只,体重2.5~3.0公斤,按体重和血清胆固醇水平配对。分成两组:实验对照组11只,给药组11只。实验方法和步骤与前次实验完全相

    1981年07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61 ]
  • 骨碎补对家兔组织内脂质含量的影响

    王敖格;王维信;

    <正> 我们曾报告骨碎补有预防家兔血脂升高及降低高脂血症的作用,并能防止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本文就骨碎补对实验家兔组织内及无粥样化斑块区的主动脉壁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继续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健康家免分组情况同前文,共分为四组,每组11只。除对照组外,另三组喂饲加有胆固醇的猪油,连续15周。对照组每日肌注生理盐水0.8毫升/公斤体重;造型组给猪油及胆固醇灌胃;预防组从实验开始每日肌注100%骨碎补注射液0.8毫升/公斤体重,共15周;治疗组家兔于实验第5周起每日肌注骨碎

    1981年07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8 ]
  • 复方硫磺软膏治疗奶癣

    刘孝经;

    <正> 笔者自1962年以来采用自制复方硫磺软膏治疗奶癣,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处方和用法:硫磺20克,雄黄10克,水杨酸5克,硼酸5克,冰片1克,松节油10毫升,凡士林加至100克。先将硫磺、雄黄、水杨酸、硼酸和冰片分别研末过筛,放在乳钵中研匀后,加入熔融的凡士林,再加入松节油搅拌均匀即得。使用时将软膏均匀涂搽患处,每天2次,直至痊愈。

    1981年07期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 ]
  • 桃核承气汤治愈脑疽1例

    边自谦;

    <正> 一、病例介绍王××,男,27岁,农民。1980年10月10日初诊。自述项后发际处经常患有小疖肿,此起彼愈,反复不止。于二十天前忽有一疖肿变大,红、肿、热、痛较甚,当时曾就诊于某院。内服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敷如意金黄散,同时给以西药青霉素、链霉素肌注。三天后成脓,切开引流。至余诊之前两天此疡未痊愈,且在其左旁又有一肿块隆起,疼痛剧烈,头颈难转。余查之:在颈后“天柱穴”处,有2寸大小肿疡,红、肿、灼热明显,根束盘局,按之不软,观其舌质红、边尖有瘀点,苔黄燥,其脉滑数。再详查它证:

    1981年07期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 ]
  • 关于活血化瘀药研究途径的概况

    徐理纳;

    <正> 七十年代国内在活血化瘀药药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与探索到一些有效的研究途径有关。这些研究途径是在长期中药研究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和过去的中药研究比较,具有一些特点。以下就近十年来活血化瘀药的研究途径作一概述。一、结合中医“血瘀”证,相对固定方药,验证疗效,开展临床药理研究: 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中药研究是七十年代活血化瘀药药理研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它推动了临床药理研究的开展。根据国内临床实践,活血化瘀药对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血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981年07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01 ]
  • 浅谈以“证”为纲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

    廖家桢;

    <正> 我国医药学的特点是存在着中、西两种医药学。两者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经验。两者又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建国以来,党中央、毛主席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作过许多指示。在党的领

    1981年07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 ]
  • 多发性神经炎1例治验

    傅元萍;赵法文;

    <正> 王××,男,47岁,1979年12月1日初诊。半年前,患者因泌尿系感染口服呋喃咀啶,每次2片,(每片0.05)日3次。2天后,双手指发麻,吃饭时。手指拿碗不灵活,需双手捧持。逐渐发展到双手指如乱针刺扎样麻痛,频发的触电样麻木掣痛至腕关节。以上症状进行性加重,呈锥刺疼痛,灼热麻胀,手不能屈指握物,与它物接触时即麻痛剧烈,不能忍受,日常梳理、系腰带等均需家人协助。同时,双足趾发生同样改变,初起双足蚁行感渐至躁关节,行走时步履蹒跚,脚底无根,如同踏在蒺藜堆上一般。麻痛持续性加重,继则足着地时痛不可忍。夜间尤重,前半

    1981年07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中枢性失语治验

    高松元;

    <正> 《中医杂志》1981年笫2期,曾报道刘更同志“针刺涌泉穴治疗不语症68例”。笔者运用此法治疗中枢性失语1例,果然灵验,简述如下: 张××,男,48岁,干部。病者有16年的高血压病史,经常心悸失眠。至1970年发现左心室肥大合并劳损,平时以救心丹、强心素、安定等药控制症状,1981年2月24日突然不语、口眼歪斜、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进行性加重,入我院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Ⅲ期),脑血栓形成,右侧偏瘫,中枢性失语”。经抢救后其它各症均愈,唯失语无效,特邀中医会诊。连投资寿解语汤10剂,亦无效果。此时笔者读到贵刊上述报道,即依法治疗,用6 1/2号

    1981年07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引用原文应核实

    刘君;

    <正> 笔者发现不少医书论述“黄疸”与“肝炎”时,经常提到:“《内经》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瘅’”。如1980年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内科学》上册第117页“文献摘要”中,更具体地指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经查《内经》上述原文只有:“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

    1981年07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8 ]
  • 应重视《伤寒论》自序的学习

    徐承祖;

    <正> 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学习祖国医学所必读。您刊复刊以来,在“中医教学”等栏发表了不少辅导学习《伤寒论》的文章,很受欢迎。但联想到一些初学者,对于要读好《伤寒论》,必须首先精读《伤寒论》自序的问题,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把学习《伤寒论》的条文当作“份内事”,孜孜以求之;而把《伤寒论》自序则当作“题外篇”,或者不屑一顾,或者不求甚解。达对于中医基本功的训练,应当说是一个缺陷。如所周知,古今著书立说者为了陈述著作之意,常常要在书首写“序”,或书后附“跋”。其目的是向读者说明该书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写作意图和写作

    1981年07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对《伤寒论》自序若干注释的推敲

    黄剑朋;

    <正> 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是祖国医学中极其重要的著作;《伤寒论》自序,则是脍炙人口的精采文章。因此,从1960年的中医学院各版《古文讲义》试用教材,至1978年的《医古文》,均选用了这篇文章。下面,想对目前全国统一教材《医古文》中的“《伤寒论》自序”一文的若干注释,提出进一步推敲的意见,以求教于诸同志。 (一)“[企踵权豪]响往有权势的人。企踵,踮起脚跟盼望。”(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医古文》注释,以下均同) 按:(1)“响”字错,应为“向”。(2) “企踵权贵”已是行动,不仅仅是向往了。故全句注释可改为“提起脚跟,攀附有权势的豪贵。” (二)“[孜孜(zīzī兹兹)汲汲(jíjí吉吉)]急急忙忙的样子。”

    1981年07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 用“消痔灵注射液”治疗三期内痔的补充意见

    张建华;

    <正> 《中医杂志》1980年第7期发表了一组用“消痔灵注射液”治疗三期内痔的临床报道后,我院即向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购回一批“消痔灵注射液”,暂时废弃以手术为主的原治疗方案,并严格掌握报道中介绍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和药液浓度剂量的选择,对内痔患者均行这一注射疗法。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观察治疗内痔80余例,其中三期内痔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受治患者于7~15天内行门诊检查或随访,本组50例三期内痔患者近期内全部治愈,从注射到治愈平均天数为7天,且无一例行二次治疗。我们在用“消痔灵注射液”治疗三期内痔时体会到,这的确是一种安全、简便、经济,具有疗程短、疗效高,且术后无大出血、肛门狭窄、肛门括约肌功

    1981年07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