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萃璋;
<正> 《重订广温热论》(以下简称《重订》)是何廉臣在戴麟郊原著、陆九芝删定的基础上再予重订而成的一部伏气温病学专著。正如何氏“绪言”所称:“此书专为伏气温热而设,非为新感温暑而言”。何廉臣(1860~1929年),居绍兴,生平勤于诊疗与著述,撰有《重订广温热论》、《通
1980年07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浦钧宗;
<正> 特发性血尿在治疗上较棘手,至今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我们见到1例经用车前子加红糖治愈,现介绍于下。病例报告:李××,男,21岁,冰球运动员。因肉眼血尿7个月于1977年3月4日入院。患者于1976年8月参加一场比赛后,发现肉眼血尿。开始时休息后可
1980年07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洁尘;
<正> 中医学术的形成,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推理,因而其基本理论,不论是阴阳、五行、六淫、八纲、五脏六腑……虽然内容各别,但总的说来,都是一种抽象概念。中医理论的又一特点,是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以此出发,贯穿于生理、病理、病因病
1980年07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中天;
<正> 1972年7月间,我在农村曾诊治一痢疾患者,用温阳固脱兼化秽浊法获效,现简介如下:汤××,烧瓦工人。时在三伏炎夏,气候酷热,平素喜食瓜果,夜间又贪凉快,一日恣食冰鱼,初起腹坠剧痛,里急后重,下红白粘液如冻胶,继则洞泄无度,日夜达数十次,所下奇多,至第三日无物可下,仍
1980年07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益民;
<正> 肾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包括元阴(又称肾精或肾水)和元阳(又称肾阳或命火),前者为物质基础,后者为动力。命火催动肾精转化而为功,即为肾气(又称元气)。肾气的盛衰
1980年07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敬忠;
<正> 自1976年以来,我们先后用药枕作为临床辅助治疗,对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内耳眩晕症、神经性头痛等几种病共计91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一、药枕的制作及使用注意事项:用洁净布缝制枕袋,内装菊花1000克,川芎400克,丹皮、白芷
1980年07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嘉栋;姚立丹;陈苏;
<正> 眩晕,可见于现代医学多种疾患。中医对这一病证往往责之于痰、火、风、虚等,其临床所见,往往是虚实错杂,如何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很为重要。现整理
1980年07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金生;
<正> 临床脉证不相符时,需四诊合参,认真分析,以确定其从舍。兹举病案二则,介绍本人临床辨证心得体会如下:例一:王××,男,45岁。发病5天,由家人抬来诊。诉久患腹泻,5天前起右下腹痛,饮食少进,经服中药,病反增剧。观其处方,皆参、术、姜等胃关煎、理中汤之属。遂查病者:面苍无华,右下腹有
1980年07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龚子夫;
<正> 1970年暑期,江西省儿童医院某病房很多小病号,其中有一部分因久热不退、腹泻,以致营养不良,治疗颇为棘手。曾请×××医学院西医儿科王季洪主任会诊,一时也找不出较好的办法。故同时请姚荷生老中医(现
1980年07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少华;王淑善;王卫中;
<正> 例一:陈××,女,65岁,10月24日初诊。主诉:下赤白痢五天,日夜约五十次,腹痛。起病后即不进食,饮水亦呕吐。经西药治疗四天,病情不见好转,乃要求转中医科治疗。自24日服中药起,一切西药全部停用。辨证论治:平昔嗜食辛辣,湿热内蕴阳明久矣。五日来腹痛阵作,痛则如厕,滞下赤白冻腻,赤多白
1980年07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兆岐;
<正> 痔疮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据我国一些地区普查,痔疮的发病率占46%,成人中占70%。国外调查占56.7%。三期内痔是内痔发展的晚期阶段,由于内痔脱出、便血、贫血、发炎,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劳动。关于内痔的治疗,国内外一直进行着各种
1980年07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张树义;
<正> 我们应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制备的“消痔灵注射液”治疗三期内痔120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治疗情况和几点体会分述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20例均属三期内痔,其中男性99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者
1980年07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得群;
<正> 我们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注射“枯痔混悬液”枯脱内痔的方法治疗内痔,取得了较满意效果,介绍如下:一、枯痔混悬液的制备与用法制法:①取生石灰500克,放入2500毫升蒸馏水中,充分搅拌浸泡,静置4小时后滤
1980年07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祝谌予;张育轩;董振华;王爱霞;
<正> 安宫牛黄丸一方出自《温病条辨》,具有清热解毒、芳香开窍、豁痰醒神的功效,为治疗邪热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而致高热、神昏、谵语、抽搐等症的有效方剂。但由于该方药源
1980年07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兰堂;
<正> 近几年来,根据中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治则,作者拟定出软坚缩脾汤和缩脾散,对门脉性肝硬变、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回缩脾脏、改善脾功能亢进的治疗,取得了初步疗效。现报告如下。一、病例选择根据病史及检查,几符合门脉性肝硬变、脾
1980年07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淑波;
<正> 我院近年来自拟秦艽茸薢汤治疗慢性腹泻患者5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秦艽、茸薢、党参、补骨脂各12克,茯苓、焦白术、陈皮各10克,砂仁3克。气虚下陷者选加黄芪、升麻;手足不温者选加附子、肉桂、炮姜;滑泻不止
1980年07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芷沅;富慧谛;
<正>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种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于1893年由 Marie 氏首先命名,故亦称 Marie 氏共济失调。本病为显性遗传,一般于20~40岁发病。临床所见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可合并锥体束征、眼肌麻痹等体
1980年07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志达;刘国普;郭影雪;
<正>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临床以呕血及黑便为主要特征,属祖国医学“血证”范围。我科于1973年1月~1979年6月住院治疗了171例患者,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980年07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叶光华;
<正> 自1978年5月至1979年6月,我们探索中药竹叶椒根冲剂治疗急性单纯性和早期化脓性阑尾炎,并作了近、中期的随访工作。现将资料比较完整的42例总结报告如下:一、药物与配制竹叶椒别名狗花椒、山花椒、野花椒,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 Zanthoxylum planispinum
1980年07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赵永昌;于文忠;叶仲琨;裴玉昆;
<正> 乳痈即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产褥期或授乳期妇女的常见病。最近,我们把以前在日常门诊中所治疗的一些乳痈病例进行小结,取得了点滴经验,今仅就110例的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980年07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靖雨珍;唐莉珍;朱祖振;
<正> 急性肾炎是小儿常见病,中医治疗有较好疗效。我科于1956~1978年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276例住院患儿,现将符合1964年《小儿急性肾炎诊疗工作建议》拟定的诊断标准,选出病程在2周以内的203例加以总结如下。
1980年07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贝润浦;
<正> 引火归原,是治疗虚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意在引火下潜、阳归肾宅。引火归原的“火”,当指虚火无疑。但究此虚火之原,系肾水不足,阴津内耗,虚阳失约,浮越于上,治当滋水养阴,引火归原。现结合临床,谈谈本人对引火归原的应用。张景岳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
1980年07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晓庄;
<正>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常见病,其基本病变为椎间盘的髓核向后突出(纤维环撕裂),压迫神经根,引起坐骨神经痛。过去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近几年国内外除用手术治疗外,尚有以各种推拿转复手法治疗。1971~1974年,我们选用民间治疗“腰
1980年07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母永祥;
<正> 笔者受《肘后歌》“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泰”的启发,以“病在上,取之下”的方法,电针与病灶远距离的涌泉穴,治疗脑外伤后癔病性失音多例,收到显著效果,现简介2例如下:例一:龙××,男,21岁,社员,于1978年10月16日就诊。亲属代诉:患者平素体健。在20天以前,由高坎
1980年07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禾昌;
<正> 毫针是针灸疗法临床应用得最广、最普遍的一种针具。掌握好毫针的针刺法,能提高针刺的疗效。《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所以术者就必须重视左手(押手)和右手(刺手)的协同作用。进针、催气、行针、出针是毫针刺法中几个重要的环节。现就这几个方面谈些个人体会。
1980年07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世谋;
<正> 颈总动脉瘤不很多见,但如诊断及治疗不及时,后果常很严重。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创伤、感染等。由于针刺治疗所造成的创伤性颈总动脉瘤尚未见之报道,用特将我科1977年收治1例介绍如下。
1980年07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姜达歧;
<正> 医案是中医临证的记实,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资料。认真撰写好医案,搞好医案的整理工作,对提高病史质量,总结和交流中医学术经验,推动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0年07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福养;
<正> 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与中医的聤耳相似。笔者用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141例,治愈81例,好转48例。举例介绍如下:张××,男,36岁,1978年7月8日就诊。患者诉耳内流脓、耳鸣、耳聋6年余,久治无效。检查:左侧鼓膜充血,中央性穿孔,流稀脓,有臭味。X 线检查未见骨质有破坏性病变。诊为慢性单
1980年07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震西;
<正> 外治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内治法同等重要的一种治病方法。它的历史悠久,据《理瀹骈文》载《内经》中就有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仲景《伤寒论》有火熏令其汗,冷水噀之,
1980年07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正> 问:出血性疾病如何辨证论治?答:对出血的辨证论治,首先要辨明是实热、虚热、气虚抑或瘀血引起。辨证的要点是根据血的颜色、量的多少、起病缓急、出血部位和全身情况等几方面综合分析。实热出血:多骤然起病,量较多,色鲜红,每有发热,舌苔黄,脉数有力。治宜清热泻火,凉血
1980年07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题一:试述肺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及病理影响。答:肺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1)呼吸方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2)津液方面: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肾的气化,肺的肃降,共同维持水津在三焦中的升降循环。
1980年07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才一;曹中平;施向明;金银妹;黄羡明;
<正> 为了研究艾灸对机体免疫防卫机能的作用,我们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巨噬细胞(肝、脾和腹腔)体内和体外的研究方法,观察艾灸对小白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机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1980年07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正>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phagocyte system),又称巨噬细胞系统,它是指一类有高度吞噬能力、表面有抗体受体和补体受体的巨噬细胞,例如血大单核细胞、组织巨噬细胞、肝脏枯否氏细胞、脾脏巨噬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
1980年07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五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省、市、自治区分会秘书长会议在上海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各分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和全国科协及其他有关单位代表共50人。会议开始,由上海市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黄岱甡致词。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秘
1980年07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正光;赵树勤;周逸平;余新欣;姜辉;
<正> 在针刺对冠心病人左心功能的影响,针刺治疗心动过速的实验性研究中,我们证实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心俞穴的相对特异性疗效。一些单位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针刺内关穴不仅对心律失常有相对特异性疗效,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也都有相对特异性。一般认为针
1980年07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张远;廖松林;马述仕;史兆岐;孟素贞;陶淑芬;陆丽珠;
<正>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根据祖国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以中药五倍子、明矾的有效成分为主制成“消痔灵注射液”,用注射硬化疗法治疗三期内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为了研究此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我们对此注射液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1980年07期 69-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0 ] - 姜廷良;沈建华;李秀梅;张玉顺;
<正> 我们曾经报道六味地黄汤能降低亚硝胺引起的小鼠前胃鳞癌的诱发率,对人食管癌的癌前病变——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有某些疗效。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又作了它对氨基甲酸乙酯诱瘤作用的影响。一、实验方法:用本院饲育的6周龄昆明种雄性小鼠,按体重均
1980年07期 7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魏凤坡;
<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颅神经疾患。不但神经科临床中常见,由于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目前在针灸科临床中亦不少见。本病病因目前尚不能肯定,本文仅根据临床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而使用针灸治疗的2012例,加以整理分析。另有赵瑜氏761例
1980年07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延洲;
<正> 日本传统的医药学“汉方医药”,近几年来日益受到日本人民的关心和重视,呈现出复兴和发展的生机。日本的“汉方医药”,又叫“和汉医药”,据日本医药专家下的定义,它是“日本化了的中国医术”。公元五世纪前后,中国的医药学传入日本,以此为基础,
1980年07期 7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文;
<正> 笔者对中医理论有某些看法,想在此提出来。是与非,请同志们指正。一、如何对待古典理论问题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出现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的理论性著作,在世界医学史上,有它光辉灿烂的一页。今天,这部内容丰
1980年07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金生;
<正> 研究中药必须注意品种鉴定,这已为药学工作者所熟知。自古至今,中药品种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人总结当时的用药经验所依据的中药品种,不一定与现时用药品种相符。因此,研究古代用药经验,就应该尽可能采用当时作为依据的药物。这样针对性的研究,才更有说服力。今以“十八反”研究为例,谈谈
1980年07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子刚;
<正> 我国的传统中药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形成的中药的生药名称,有相当多一部分存在着含糊不确切或混淆不一的缺点,已不符合实践对之提出的新的认识和要求,也不利于中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此,使中药的生药命名规范化,
1980年07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 编辑同志:阅贵刊今年第5期26页李震生等同志撰写的“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生理基础初步探讨”一文,查已刊于今年3月25日的《河南中医学院学报》第1期第1页,对照两篇文章,除个别字句、附表数据稍有差异外,实质性内容完全相同。
1980年07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