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丹溪学术思想探讨

    李滨;

    <正>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县)人。祖居义乌之丹溪,后人尊称为丹溪翁。在中国医学史上,以倡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而为“滋阴派”,影响很大。著述颇多,其主要著作为《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以及由其学生帮助整理的《丹溪心法》等书。

    1980年0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5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朱丹溪治病见解评述

    姜春华;

    <正> 朱丹溪学医于罗太无,太无为刘河间再传弟子,河间主泻火,丹溪宗之。朱氏初从许谦学理学,后复致力于医方,穷研《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著,并能折衷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诸家学说,在医学理论和临床方面有重要的贡献。丹溪认为相火为人生之本,人非此火不能生。指出相火禀位则有益,越位则有害。强调“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治法主张泻火补阴,反对妄用温燥。今就其治病见解评述如下。

    1980年01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 ]
  • 冉雪峰先生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

    汤辅康;

    <正> 冉雪峰先生,是全国知名老中医,学问渊博,经验丰富,早为医林名宿所心折,以为不可及(见《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铭勋所撰先祖锡纯公传略)。现值继承祖国医学遗产、整理总结老中医经验的时候,笔者不忍一代名老中医学术和经验泯没,不揣浅陋,仅从昔年所见先生理论及医案,进行了初步探讨,殊欠深入,不避越俎

    1980年01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7 ]
  • 朱颜医案医话选

    朱不远;

    先父朱颜,浙江金华人,自幼从名师学医,热爱中医事业。解放后,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我国的卫生事业。他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传授中医药知识,开展中西医学术交流、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治学谨严,学兼中西,医术精湛,著述颇多。他毕生勤奋工作,晚年犹抱病整理其医案医话,可惜他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下,于1972年3月病逝,终年仅59岁,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为了纪念他,现将他的原始医案医话笔录进行校订、整理,内容力求存真,未加过多修润,选录数则,以飨读者。

    1980年01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胆道感染与胆石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的初步报告

    黄冯玲;阮玉香;郑显理;张芙蓉;卢良弼;吴咸中;

    <正> 在应用电子计算机对急腹症进行辅助诊断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胆道感染和胆石病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了尝试,经过307例的临床验证,其准确率达96.1%。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980年01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0 ]
  • 怀念章次公先生 继承老中医学术思想——上海隆重举行章次公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

    史惠甫;李树仁;翁绍和;

    <正> 1979年11月6日是中央卫生部原顾问章次公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先生品德学问,继承老中医学术思想,加快中西医结合步伐,为四化多作贡献,先生的生前友好和学生四十余人,在上海玉佛寺隆重举行了纪念活动。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学会、中医杂志社及上海中医药杂志派代表参加了纪念会。蒋敏达医师主持了会议,朱良春医师介绍了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思想,上海中医学院院长著名老中医黄文东和姜春华教授、朱克闻主任等作了辞意恳切、感情深厚的发言,号召大家学习先生一生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悉心为中医药事业努力奋斗的精神;学习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坚持原则,对同

    1980年01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探讨——附160例临床分析

    蒋俊明;刘光中;沈文律;孔凡成;陈安利;邓显昭;

    <正>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在成都地区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急腹症,其住院率和病死率均占我院外科收治急腹症病例的首位。我院外科曾两次报告,本病以急症手术治疗为主,其平均病死率为18.9%与19.2%,其中未休克者的病死率为4.3%与6.5%,而伴有休克者的病死率高达42.8%与43.5%。我组于1970~1978年对本病开展了中西医结合辨证论

    1980年01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7 ]
  • 肝胆管结石病的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体会(附217例临床分析)

    贺瑞麟;关风林;齐清会;李淑叶;

    <正> 在六十年代大搞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过程中,我们曾采用以中药“排石汤”为主的方法治疗了肝胆管结石195例,使多数病人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临床治愈,有49%的病人排出了胆结石。七十年代以来,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加强对中药应用、“总攻”疗法及手术选择的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217例的治疗观察,初步表明,有91%的病

    1980年01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9 ]
  •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愈慢性胃扭转1例

    翁工清;

    <正> 病例介绍:陈××,男,35岁,农民,1977年2月22日就诊。主诉:上腹部疼痛不适,进食后不久即呕吐食物已经6个多月。1976年初开始上腹部疼痛,进食后似稍减轻,半年多来,进食后疼痛亦不减,并兼呕吐。同年9月至12月底,曾先后在当地两个医院治疗。经 X 线钡餐透

    1980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管结石未排石原因分析

    赵竟成;

    <正>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排石规律,对正确应用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提高疗效,减少盲目性极为重要,我院在总结临床实践,探索排石规律基础上,不断改进适应症的选择和治疗方法,使排石率由33.6%提高到74%。本文主要总结经电针或电极板综合治疗后中转手术57例,分析未能排石原因,以便进一步探讨排石规律。

    1980年01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 ]
  • 长沙召开中医数字辨证机鉴定会

    朱文锋;

    <正> 湖南中医学院与湖南省计算技术研究所密切协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1979年9月研制成功了中医数字辨证机,它将灵活复杂、富于经验的中医学与标志现代科学技术的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为中医学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电子计算机在医学领域

    1980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2 ]
  • 活血化瘀法治疗皮肤赘疣的疗效观察

    韩堃元;秦万章;

    <正> 病毒性赘疣包括扁平疣、寻常疣和蹠疣。其中扁平疣多发于青年面部及手背等处,寻常疣好发于四肢,蹠疣多发于手掌或足底,后者常因压迫神经发生疼痛而妨碍行走。多年来,我们采用活血化瘀为主的方法治疗各种病毒性赘疣107例,取得一定疗效,现综合加以报道。一、一般临床资料

    1980年01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3 ]
  • 对上消化道出血虚证患者能否应用大黄止血的探讨

    焦东海;刘春堂;舒鸿年;朱宗巍;

    <正> 在中医文献中有不少以泻下药大黄为主治疗消化道出血症的记载,如《伤寒论》治阳明证蓄血下黑屎的抵当汤、《金匮》治疗吐血衄血的泻心汤等,方中都含有大黄。对于应用大黄治疗血症的适应证,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大黄只能用于实证出血,凡血分无热郁结积者概应列为禁忌;另一种意见是

    1980年01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8 ]
  • 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20例疗效观察

    刘晓汉;张韬玉;

    <正> 三年来,我们试用消甲亢煎剂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2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初步小结报告于下。一、病例选择

    1980年01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7 ]
  • 茵陈降低血清胆固醇82例近期疗效观察

    杨松年;王家模;刘惠箴;刘颖秋;

    <正> 我们在冠心病普查的基础上,选择高胆固醇血症患者91例采用茵陈治疗,其中8例因工作调动及1例服药后出现反应中断了治疗,本文将其余的82例临床资料进行疗效分析。一、一般资料(一)病例选择:在天津市冶金材料研究所普查冠心病的过程中,选择血清胆固醇250毫克%以上者82例做为治疗对象。

    1980年01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1 ]
  • 治疗三期Ⅱ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3例报告

    李廷来;

    <正> 三期Ⅱ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除有严重的血循环障碍外,多伴有肢体肌肉明显萎缩,一般营养情况较差,溃疡坏死部位向蹠上蔓延。此时治疗的成败对预后(能否保留肢体)意义重大,因此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和研究。现将我院自1963年以来以中医药为主治疗的33例作一小结,期与同道交流。

    1980年01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 ]
  • 中医药治疗颌面部炎性包块22例简介

    范淑蓉;

    <正> 一、临床资科:本组22例均为颌面部炎症,经多种抗菌素治疗数日或数月后,局部仍残留有较硬之肿块者。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在20~30岁19例,31~50岁3例;病程在1个月内8例,1~2个月12例,2月以上2例;包块部位在下颌14例,上颌2例,上唇3例,下唇1例,颊部2例。患者均有神疲乏力,面色微黄,局部有沉重和发木感,开口不便。检查局部有不同程度大小之肿块,皮色不红,无波动,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一般不

    1980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9 ]
  • 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

    王雪苔;焦国瑞;魏稼;张缙;

    <正>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获得新的生命,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来,由于毛主席为全党制订了正确地对待中医的政策,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我国针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提高。1950~1951年,朱德、董必武、邓小平、刘伯承等领导同志分别为当时出版的针灸书题词,引起社会上对针灸的广泛注意,给从事针灸工作的中西医以很大鼓励。1951年3

    1980年01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13 ]
  • 中药治疗神经纤维瘤病10例临床初步观察

    周连举;

    <正> 神经纤维瘤病为家族性疾病,初生时即可发生,皮肤损害为多发性赘瘤,伴有多发性牛奶咖啡色斑,青春期后加重,年龄越大病情越重。侵犯皮肤很少恶变,但侵犯中枢神经和骨骼者不乏恶变的报告,一般认为恶变率约为10%,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疗法。我院皮肤科自1976年7月以来,在门诊收治17例,均试用中药治疗,至1978年10月止,仅10例坚

    1980年01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针刺和超声波刺激胆囊穴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

    张剑秋;康善珠;孙桂珍;

    <正> 针刺胆囊穴治疗肝胆系疾患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肯定。超声波穴位刺激应用于临床国外已有报道,国内亦有应用于头皮针刺激区治疗脑血管意外疾患的临床报告。为了探讨针刺胆囊穴后对胆囊收缩功能可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超声波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我们自1979年1月至4月用超声波探查仪探测胆囊

    1980年01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9 ]
  • 针刺日月、期门穴对胆道疾患病人胆道运动影响的观察

    王训熲;薛怀玲;黄崇熙;李玫;周忠兰;范建民;辛复兴;吴新彦;王宗信;迟国安;陈祥民;

    <正> 针刺日月、期门穴位治疗胆石症已在我国推广使用,收到较好疗效。我们在治疗实践中验证了针刺的疗效,确能解痉镇痛,并常能使胆石排出,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又一个显著的进展。为了探索针刺日月、期门穴对胆道运动的作用原理,以便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对部分胆道疾患病人,进行胆道造影 X 线

    1980年01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0 ]
  • 谈谈胃肠功能障碍的辨证施治

    孟庆锡;

    <正> 胃肠功能障碍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是胃肠分泌与运动机能紊乱,在病理解剖方面见不到器质性病变。本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是:嗳气,反酸,食欲减退,餐后饱胀,腹痛或不适,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有时伴有头痛,失眠,胸痛,心悸等症状。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记载,如《灵枢·胀论》中说: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

    1980年01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9 ]
  • 中医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河南省1979年选拔中医药人员试题选

    <正> 中药师试题及答案题一:试述药物四气(性)、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答:四气(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升降浮沉:沉降属阴,浮升属阳。题二:写出下列药物(柴胡、银柴胡、茯苓、土茯苓、黄连、胡黄连)的性味、功能及主治。答:柴胡性味:苦、辛,微寒。功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1)感冒发热,往来寒

    1980年01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 问题解答

    <正> 问:舌苔是怎样形成的?答:中医认为正常舌苔乃由胃气所现,通过胃蒸脾湿上潮而形成。现代医学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末梢分化成佛手样突起或树枝状分枝,在这些乳头的突起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和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薄润舌苔。病理情况下舌苔增厚。中医认为系由于邪实,病

    1980年01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从鉴真塑像回国探亲谈起

    耿鉴庭;耿引循;

    <正> 唐代鉴真和尚塑像,将于今年春季从日本回国探亲,预计必有一番盛况。现就有关史实,作一点简单介绍,并重点就医药方面的史迹,写点札记和漫谈。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历史甚为悠久。唐代鉴真和尚,是早期在这方面有贡献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于公元八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应邀赴日。由于他所掌握的技能是多方面的,因此传播到东瀛的,就不仅仅局

    1980年01期 67-6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 ]
  • 祖国医学的贫血史略

    吴翰香;

    <正> 祖国古代医学文献里虽无“贫血”这个名称,但是这种多发的常见疾患,决不会没有记载。今据各型贫血的临床特征,查考了一些医籍,知古代医家对此不仅早已认识,而且随着时代变迁,所用的术语也有很大的变化,搞清楚了各型贫血的来龙去脉,定会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1980年01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 ]
  • 益气药黄芪的研究——Ⅰ、黄芪对小白鼠Ⅰ型副流感病毒(仙台)感染的影响及在人羣中对感冒的防治作用

    侯云德;

    <正> 感冒或者急性上呼吸道疾病是劳动人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就发病率而言,在所有急性传染病中感冒占第一位。据世界卫生组织专门会议报道,在气候暖和的地区,急性呼吸道疾病约占全部人类疾病的50~67%,平均每人每年要得5~6次,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很大。由于引起感冒的病毒种类很多(已有130多个型别),变异频繁,免疫力又不持久,而且,血清抗体往往不能防止再感染的发生,因而给防治

    1980年01期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 ]
  • 无脉症1例治验

    熊昌华;

    <正> 邓××,女,40岁,已婚,工人。初诊(1977年5月16日);因全身肌肤发酸麻痹,逐渐消瘦,无脉,病有2月余,而来本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患者自觉全身肌肤发酸麻痹,尤以右侧肢体较甚。右上肢肌肤酸麻痹甚时,牵引右侧颈项及肩胛部酸胀。右下肢小腿肌肤酸麻痹甚时牵引右足跟酸麻。上述酸麻痹感与天气变化无关。伴有头昏、头痛、眼花、耳

    1980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 ]
  • 中医中药治疗甲亢的经验与展望

    陈文雷;林丽香;

    <正> 中医中药治“瘿”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便有“瘿瘤”的记述(《灵枢》)。古代中医所谓的“瘿”,系指颈前方出现状如樱核的肿物(巢氏《诸病源候论·总论》)。晋·葛洪率先应用海藻酒治疗“瘿”疾。尔后的年代里,诊治“瘿”疾的经验愈益丰富。薛立斋将巢氏原来的三“瘿”分类更细分为五“瘿”,即:气瘿、血瘿、肉瘿、石瘿与筋瘿等。也有分为:石瘿、劳瘿、泥瘿、忧瘿与气瘿等五类。王焘著的《外台秘要》共收

    1980年01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