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言富;
<正> 两千多年来,我国历史上儒法两家在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上的斗争,始终影响着我国医学的发展。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法家的变革、发展的观点与儒家的尊经复古、保守倒退的斗争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北宋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了宋代的医学教育,在培养医生上,要求学医的人掌握多种技能,注意理论与实践
1975年05期 10-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景华;
<正> 十几年来,我们在临床上以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采用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对待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局部和整体,疾病发展中的阶段性等问题,才能使中西医结合得较好而提高疗效。
1975年05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云飞;张云华;
<正> 鹅掌疯包括现代医学的甲癣(灰指甲)、手癣、皲裂、汗疱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症等多种皮肤病。我们应用“鹅掌疯浸剂”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鹅掌疯共3000例,取得一定疗效(附表)。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处方:斑蝥三分,蜈蚣四条,白信二钱,樟脑、白及、土槿皮、大黄、马钱子各三钱。
1975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旅大市中医医院荷花山分院,在兄弟单位配合下,于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日,采用针刺麻醉成功地为一位贫农的女儿姜淑花同志摘除了一百二十斤重的巨大卵巢囊腺瘤,术后切口一期愈合,病人迅速恢复健康。这是批林批孔的新成果,是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伟大胜利。
1975年05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王××,男,53岁,住院号411123。主诉:颈部肿痛已7天。现病史:1周来颈后肿疼。患者因患湿疹于1964年4月8日入院。在治疗期间全身不断出现潮红粟状丘疹、水疱及出血性皮疹、脓疱。半月后发现颈后偏左方出现指头大小痛性肿块。翌晨,肿块散漫达6×5厘米,表面紫暗,麻木疼痛。内服中药及氯霉素。后肿块日
1975年05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正> 我院自1966年7月~1974年7月共收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2例,其中1970年以后的62例,经过改进伤口局部处理措施,调整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方药,疗效有了明显提高,表现在疗程的缩短和患肢疼痛的有效控制两个方面。1974年又对部分病例死骨的清除采用牙科砂轮磨切或磨钻,初步观察对加速伤口愈合
1975年05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叫“脱疽”,是劳动人民一种常见病,病人极为痛苦。其病变是动、静脉都相继被侵犯、进行缓慢、周期性加剧的疾病。多发生青壮年男性,严重威胁病人身体健康和影响生产。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伟大教导,从1969年以来,开展了对本病的治疗和研究。共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17例,现仅就住院患者37例分析如下。
1975年05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文武;谭婷婷;
<正> 本病之主要病变是小肠的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发病及病情经过均较急,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腹胀等。近年来,由于重视了本病的防治,故其发病率下降,治愈率不断提高。
1975年05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宗明;邱鸿鑫;饶邦复;范维珂;骆云鹏;
<正> 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从1970年8月至1972年12月共收治急性鱼胆中毒19例,附属第三医院在1972年7月收治1例,共20例,其中3例死亡(内1例尸检)。查国内尚少有关报道,现报道于下。
1975年05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正> 1974年6~10月,我院巡回医疗队在上海市金山县××公社××大队开展肠道寄生虫病的粪检普查,发现同时感染姜片虫病与钩虫病的息者达234例,并用槟榔、辣椒和灭虫宁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效果尚满意,今报告如下。
1975年05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也是中医治疗任何疾病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祖国医学十分重视辨证论治,治疗肿瘤也不能例外。临床用药,除要注意各种肿瘤的特点外,还要注意病人的个体特异性。在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中,究竟怎样进行辨证论治?我们学习《矛盾论》的“对立统一法则”后,在实践中有如下几点初步体会:
1975年05期 31-3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在针刺麻醉时,选择什么样的针麻穴位处方,这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十多年来我院进行了700多例肺切除针麻手术,用过10多种针麻穴位处方,针刺的穴位由几十根针到目前仅扎一根针。在实践中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在前已作过概括性的总结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针麻处方和针麻效果的关系进行总结和分析。
1975年05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四肢创伤是外科中的一种较常见的疾患,在战争时期尤为多见。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几年来,我们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了四肢创伤的针麻手术。现将我院1973~1974年在针刺麻醉下施行四肢创伤手术213例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975年05期 37-3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正> 影响针麻效果的好坏,除了与优选穴位、刺激条件、合理使用辅助药、改进手术操作等有关外,而个体差异也是其中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从普及的观点出发,采用一根针、一个穴进行术前针刺预测,经过不断改进,取得了初步经验。现将1973年以来针麻手术375例的术前预测与术后效果的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1975年05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我们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认真开展了体针、耳针麻醉,其中有61例针麻颈部手术,取得了初步成绩。兹报告如下:
1975年05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在市委和市卫生局党委领导下,在广大工农兵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兄弟单位的团结协作下,于1974年11月,在庄河县偏僻山区荷花山公社旅大市中医医院分院,用针麻为贫农姜淑花摘除了120斤重的巨大卵巢囊腺瘤。现摘要报告如下:
1975年05期 4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指压镇痛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它是属于推拿范畴。推拿古称按摩,是我国最早的医疗手段之一。《黄帝内经》就记有按压人体的某些部位能止痛的论述。《素问·举痛论》上说:“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隋、唐时代,按
1975年05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正> 小儿长期腹泻,除消化道症状外,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晄白、手脚发凉、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症征。按中医辨证,多属脾肾阳虚,一般常用健脾固涩药如莲肉、丁香、伏龙肝、赤石脂、肉蔻等。我科有6例长期腹泻患儿,在来院前均经中西药多次治疗,上述中药亦均曾在不同处方中应用过,但效果不佳。考虑这是病久伤及脾肾阳气的表现。而
1975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我厂生产的马钱子散(原名九转回生丹,由马钱子、地龙等组成),效能祛风利湿,散寒通络,活血止痛;用于治疗因受风寒湿而引起的腰、臂、腿、周身疼痛及半身不遂、肢体萎废等症。多年来,畅销我省及东北各地,效果良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但马钱子散的生
1975年05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