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儒法斗争对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及历史经验

    钟岩;

    <正> 两千多年来,我国历史上儒法两家在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上的斗争,始终影响着我国医药学的发展。特别是清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西洋医学流入中国,中国从此有了中医和西医之分。清代儒法两家革新与守旧、前进与倒退的斗争对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认真总结清代儒法斗争对医药学发展的影

    1974年12期 2-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勇于实践的医学革新家王惟一

    <正> 王惟一曾任宋仁宗和宋英宗两代(公元1023~1067年)的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医学家。魏晋以后,以儒家孔孟之道为核心,吸收了很多佛家道家思想,形成了内容极其庞杂的唯心主义理学。儒生们继承了孔孟的天命思

    1974年12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学家刘完素

    <正> 刘完素(公元1110~1200年)字守真,金代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他在法家思想影响下,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敢于创新立说,深受人民欢迎的民间医生。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著作,对于后世医学发展有所贡献。刘完素生活在金宋对峙的动荡时代,战争频繁,灾荒不断,疾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

    1974年12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与免疫

    <正> 为了研究中医“肾”的本质,曾有人通过ACTH试验及尿17羟类固醇含量的测定,观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炎——下同)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初步认为中医肾虚(阳虚)可能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有关,我们亦观察到类似的结果。在我们开展慢支炎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发

    1974年12期 12-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肺心病中西医结合分型和治疗的探讨(附60例次临床分析)

    <正> 慢性肺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内屡有报道,但采取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措施则尚在摸索中。我组在院党委的领导和重视下,自1973年2月始,对肺心病患者60例次,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观察,初步报告如下:

    1974年12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穴位割治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杨光裕;武荣国;程传勋;刘菊珍;李厚珍;

    <正> 治疗支气管哮喘虽有多种药物,但多数仅有暂时的止喘效果,很多哮喘病人往往反复发作,愈来愈重。祖国医学有着丰富的治疗哮喘的经验。我们从1960年开始采用穴位割治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现将十余年来治疗观察的儿童支气管哮喘256例分析报告如下。

    1974年12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口腔颌面部手术中的经络现象

    <正> 为提高临床针麻的效果,我们以往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刺激方法和刺激量方面进行探索,关于这方面我们认为“得气留针”是有效方法之一,已经作过初步报道。我们另一方面的工作则是以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为基础进行针刺穴位的选择,以图进一步探讨经络现象的存在,本文重点在这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974年12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穴位“针感”部位的组织结构观察

    <正> 早在二千年前的《内经》就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在针刺麻醉和针刺治病中,也很重视针刺感应(即受针者有酸、胀、重等感觉,以下简称“针感”)。目前一般都认为针感是针刺麻醉和针刺治病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针感”是在穴位内什么部位产生?穴位“针感”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了解穴位的形态

    1974年12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头针麻醉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正> 我们在学习用头针疗法治病的基础上,运用祖国医学针刺止痛的原理和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通过研究和自身扎针实践,把头针应用于临床麻醉。自1972年6月以来施行咽喉、颈、腹和四肢等部位手术共205例(与驻地医院协作53例),效果较好。兹报道于下:

    1974年12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胃大部切除术应用针刺治疗 废除“两管一禁”的临床观察

    <正> 我院外科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我们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二年多来,我们对胃大部切除术103例应用针刺治疗废除“两管一禁”(即胃肠减压管、静脉输液管和手术后禁食),取得了较好效果。兹小结如下:

    1974年12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枯痔丁治疗内痔核出血42例临床小结

    <正> 几年来,我们采用枯痔丁治疗内痔核出血、混合痔内痔部分出血及直肠粘膜脱垂出血,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治疗方法及有病历记载的42例临床小结介绍如下。

    1974年12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鱼胆中毒

    <正> 青鱼为我国主要食用淡水鱼之一,青鱼胆经炮制后可以明目,曾记载于祖国医学,但南方民间尚有生吃青鱼胆可以“明目”之传说,其来源已无从查考。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科于近3年内曾收住2例患者,均因同样目的生吃青鱼胆发生中毒治疗无效死亡。其中1例曾获尸检并进行青鱼胆有关之动物实验,兹报告如下。

    1974年12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炳南老中医医案

    <正> 皮肤瘙痒症(一例) 王×,男,5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1年9月2日。主诉:全身皮肤瘙痒1年余。现病史:1年来全身皮肤瘙痒,搔后皮肤发红,不起风团,影响入睡,痒甚时用玉米棒搔抓也不解痒。曾用过镇静药及脱敏药,未效。

    1974年12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5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理气、补气药单独作用的初步观察

    <正> 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过程中,广泛地运用“理气开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及“通里攻下”等治法,立方选药。在实践中,无论肠梗阻、阑尾炎抑或胰、胆疾患,大都有服药后通便而症状缓解的特征。弄清这些性能各异的药物对消化道的作用规律,不仅有助于对上述

    1974年12期 39-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芍药甙的分离提取及其药理作用(综述)

    梁学谦;

    <正> 芍药为毛茛科植物,野生或栽培,根供药用。在我国临床应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常用的重要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收载赤芍与白芍,其原植物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与草

    1974年12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新医药学杂志1974年总目录

    <正> ~~

    1974年12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