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案初探

    金寿山;

    <正> 叶天士(公元1667~1746)学派,簡称叶派,是中医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影响之深远,直至近代而不衰。清代許多著名的医家,如尤在涇、章虚谷、吳鞠通、吳坤安、王孟英、王旭高、何书田、俞东扶……等,基本上都属于这一派。另一方面,这一学派又被人誤解为用药輕淡的医生,就是叶派。事实是否如此呢?本文試图从叶氏医案当中,寻繹其对于疾病的看法,立方用药的准則,以推見其学术思想。叶氏医案流传于世者,有《临証指南》、《叶氏医案存真》、《叶天士晚年

    1963年10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229例阑尾炎临床分析

    刘誠之;

    <正> 从1959年1月至1962年11月,我院外科共住院各型闌尾炎患者268例,除9例病历不全,30例未按规定原則治疗外,229例依照我院制訂的闌尾炎治疗原則处理。其中83例(36.2%)单純針刺治疗,5例失敗加用抗菌素;62例(27.1%)針刺并用抗菌素治疗,14例疗效不佳手术;84例(36.7%)入院后立即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玆分析如下:

    1963年10期 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治疗22例门脉性肝硬化腹水初步分析

    林宗广;

    <正> 門脉性肝硬化一旦腹水出现,表示肝机能及門脉系代偿机能严重减損,預后恶劣。我們以辨証論治为主,綜合治疗22例,現初步分析如下: 一、临床資料本文22例之診断依据为:(1)全部有腹水,腹水証明为漏出液;(2)具有肝、脾肿大且硬及蜘蛛痣、腹壁靜脉曲张、毛細血管扩张等体征;(3)肝功能不正常。22例多經过中西医治疗,而

    1963年10期 9-1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服中药治疗扁平疣63例初步报告

    夏少农;韓堃元;徐昌泰;夏涵;

    <正> 扁平疣是一种較为常見的皮肤病,多发于青年面部及手背等处,因有碍美观,故求治者頗多。目前在治疗上虽有不少方法,但均不够理想。我們自1962年1月起选择了一部分扁平疣病例給予內服中药治疗,初步观察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点,爰整理报导于后,請同道們指正。病例概述除来診一次后失去联系效果不明者未予計入外,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共

    1963年10期 13-1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胆道大出血一例治验报告

    李新民;雷明新;

    <正> 急性胆道大出血,临床較罕見,我们曾治一例,采用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著,辨証选用中药获得了良好效果,并随訪观察一年无恙。現介紹如下,仅供同道参考指正。病案摘要患者李×安,男,34岁,干部,住院号62563,于1962年5月6日以心口剧痛、眼黄急診入院。患者于六日前突然右上腹部持續性疼痛,陣发性加剧,同时向腰背及右肩部放射,伴有寒战高

    1963年10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贯煎”在临床上的应用

    陈幼清;

    <正> “一貫煎”为清代名医魏玉横先生所創制。見于《續名医类案·心胃痛門》高鼓峰、呂东庄胃痛治驗的按語中。魏氏說:“此病外間多用四磨、五香、六郁、逍遙,新病亦效,久服則杀人矣。……”“高呂二案,持論略同,而俱用滋水生肝飲,余早年亦尝用此,却不甚应,乃自創一方,名一贯煎,用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六味,出入加减投之,应如桴鼓;口苦燥者,加酒連尤捷。可統治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王孟英氏最为称赏,将其輯入《柳洲医話》中。临床实践証明,本方对于阴虛血燥、肝邪横

    1963年10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治愈高年肠梗阻一例报告

    蔡中慧;

    <正> 患者刘姓,女,年龄72岁,住上海南京西路。据述始而腹痛达一星期之久,继而腹脹便閉、压痛,同时有恶心感,于1963年4月27日到某医院求治,經X綫拍片确診为“机械性腸梗阻”(完全性),即轉入第×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住院号:64487),入院时体溫38.3℃,白血球20100,中性89%,开始医师考虑患者高龄,采用保守疗法;灌腸、插胃管,注射抗菌素、葡萄糖等,經治四天,未見好轉,外科医师主张即速开刀,但家属因患者年龄太大,不願手术而出院,即邀本人

    1963年10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丰隆穴部位的探讨

    韓朗夫;

    <正> 近人几种主要針灸著作,对于丰隆穴的取法,頗不相同。本文拟就本穴取法不同的原因,和本穴应取的部位,作一探討;順便提出个人对于取穴的一些意見。限于个人水平,不当之处,至希同道們多加指正。关于丰隆穴的部位,近人几种主要針灸著作,有着下列各种不同的說法。 1.在外踝上五寸,适当下廉之外側。 2.在外踝上八寸,上廉穴之后。 3.在外踝上八寸,下廉(骨行)外廉陷者中。 4.在外踝上八寸,(骨行)骨外廉,与下巨虛(按

    1963年10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带脉探讨

    朱小南;

    <正> 带脉在所有的經絡中,有它特殊的循行途径,一般的經絡都是上下周流的,惟有带脉是繞身一圈,象箍桶的圓环一样,是和其他的經絡不同,所以《难經·第二十八难》里說:“带脉者起于季胁,迴身一周”,李时珍說:“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門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維道,凡八穴”(《奇經八脉考·带脉篇》)。由于它的經絡是围身一周,所有直行的經絡都要經过它的径道,受它的約束,因此带脉是能总束諸脉,尤其是腰

    1963年10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附子外用引起接触性皮炎一例

    朱钵;

    <正> 笔者遇到一例因敷用附子而引起接触性皮炎者,因有关此类文献报导甚少,故提出报告,仅供同道参考。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2岁,因肚臍部皮肤发痒,起紅疹已两天。于1963年6月20日来診。緣于两天前因胃部作痛,經中医診断为“胃寒痛”,乃于肚臍部处敷制附子、干姜泥各二分五厘,当晚感敷药处皮肤发痒,未予介意,翌日痒加剧,并发现臍部皮肤发紅,有小紅疹,乃自将所敷之药去掉,症状不减,遂来就診。检查:臍窝及臍周围皮肤有銀元大一片潮紅,微肿,边緣清晰,表面布滿針头大至米粒大之紅色丘疹,

    1963年10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談談切脉中的几个問題

    余瀛鳌;

    <正> 切脉是中医診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患者的心目中,切脉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診法,不少人逕以“脉性”、“脉理”等作为衡量医者診疗水平高低的标尺。为此,我想就切脉这个专題,談以下几个問題作为初学脉診同志的参考。为了减少与当前各診断专著內容方面的重复,因而有些地方談得比較簡略,有些缺乏新內容补充的,如“切脉的时机”、“脉診的脏腑分部”等則予以刪节不談。是否有当,請讀者指正。

    1963年10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32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脉分寸、关、尺三部诊法从何而来?

    何爱华;

    <正> 脉分寸、关、尺三部診法,早在《內經》中就已有了記載,但近来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认为三部診法是在六朝以后才开始形成的。笔者不揣譾陋,願提出拙見,以就正于同道。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見解的分歧点,在于对《素問·脉要精微論》在論及診“尺”部位时的不同解释。前者把它认作是脉分寸、关、尺三部診法的診“尺”部位;后者則认为是指“尺肤診”的診“尺”部位而言。在这里,寸脉(“寸口”)在《內經》里已有明确

    1963年10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中国医学史讲义》的几点意见

    陆肇基;

    <正> 北京中医学院医史教研組根据教学的需要,編写了一本《中国医学史讲义》,作为中医学院試用教材,第一版已于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六章,比較有系統、有重点地叙述了我国医药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概况,并闡明了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基本因素,指出医药学发展的继承性、与社会經济文化的关系,在目前是一本比較切于实用的教材。茲就本书提出几点个人的管見,供作参考。一、分期間题:我国医学史的分期問題,

    1963年10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内经》的病因、病机(绩)——转载自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内经讲义》病理章

    <正> 甲、脏腑病理: 脏腑病理是探討在疾病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机理及其所呈現的証候。任何疾病的发生,总会出現一系列的証候,这是医者借以认識和处理疾病的主要依据。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具有內在联系,乃是脏腑經絡气血病变的具体反映,其中尤以五脏的病机为中心。因此掌握脏腑的,特别是五脏的疾病机理,对辨証施治,实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五脏:五脏病理,主要是探討心、肝、脾、肺、腎的病理机轉、相互关系,及其与精神形

    1963年10期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即将出版

    謝海洲;

    <正>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一书,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药物研究所集体編写而成的。目前已經付印,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編者对过去140年(1820~1961)来发表在国內所能找到的中外期刊杂志中有关中药研究的文献資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蒐集和整理,计收集了390多种期刊杂志有关五百多种中药、草药以及西药原料植物的研究論文文摘,并就其文摘內容逐一进行了核查,以保証质量。

    1963年10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