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泉声;王善珍;鲍安铮;吴纯兰;周继雄;
<正> 内容包括练气功对红血球、白血球与嗜酸性细胞数量,血球沉降率,白血球吞噬机能,血糖浓度与耐糖量影响等。共测定40例。实验方法: 测定练气功对血球数量的影响者计21例,其中练侧卧式松静功的高血压病员9例,练坐
1963年06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泉声;梅大琦;钟则风;蓝鸣凤;
<正> 包括练气功对唾液分泌、唾液淀粉酶活性、胃腺分泌与胃运动机能的影响等四项内容,共测定60例。实验方法: 1.练气功对唾液分泌的影响:计47例,分别测定练气功对腮腺持续性分泌、腮腺反射性
1963年06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荣棠;肖忠傑;李永芳;董泉声;
<正> 从以上各节报告中已经了解了不少关于练功对神经系统活动影响的问题。本节就练功过程中肌肉运动时值与眨眼反射的变化以说明练功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改变。共计测定50例。
1963年06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练气功对全身许多器官的活动都能发生明显的影响。其中有些机能变化可以应用生理学现有知识得到说明,为气功疗法找到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有些变化的涉及面广,问题复杂,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1963年06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慕贞;
<正> 气功疗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取得了一定成绩。气功对于消化系统某些慢性疾病的良好疗效,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为了了解练功时对胃部运动功能改变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探讨气功治疗这些疾病的机制,我们特对10名患者分别在练功前和练功中进行了胃部钡剂造影观查的对照。现将观查项目和结果,作一综合汇报如下。
1963年06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绍先;顾启堪;庄熙明;来占中;
<正> 我们试用凉血地黄汤加减和硫磺烧枣治愈一例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现简介如下。患者杨姓,男,38岁,职工,病历号45471,1962年11月15日住院。患者于同年7月15日在右膝下内侧起三个小指头大红色疙瘩,疼痛。曾在鞍钢立山医院用超短波、离子透入疗法等治疗50天而见消退,但于9
1963年06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小南;
<正> 我从事妇科医疗工作已40余年,虽积累了一些临证经验,但由于学识肤浅,总不免有局限和片面之处,为了抛砖引玉,故不揣譾陋,将点滴的心得贡献出来,就政于同道们。
1963年06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建叶;林书珩;
<正> 我们试用自拟升陷回肠汤内服,外用腾洗法为辅,治疗严重脱肛32例,获效满意,兹简介如下。临床分析: 32例中,女17、男15例;年龄分布在2~66岁之间;病程在半年以内者7例,7个月至一年以内3例,1~2年3例,3~5年9例,6~15年以上者10例。其
1963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致桓;潘炎坤;
<正> 伤寒恢复期并发中毒性脑炎者文献报导不多,我院收治一例,病情严重,经中医治愈,特报告如下,以供参考。病历摘要: 患儿陈××,男,14岁,于1959年11月21日入院,住院号25430。患儿于上月中旬开始发烧,兼有恶寒,在某诊所治疗20余天无效,体温
1963年06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云翔;
<正> 胸膜炎(肋膜炎)分为干性和渗出性二种。兹将笔者治愈二例的经过和体会简介如下: 例1:黄姓,男,17岁,学生,门诊号3400。主诉:10多天前头痛恶寒发热,右侧胸脇胀痛,经某医院X光透视:右侧第三肋以下呈一致性混浊,横隔运动消失,诊
1963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介诚;周国雄;
<正> 笔者于1957年7月号《中医杂志》上报导了“六合丹治疗疖肿初步观察”一文后,先后收到了全国不少读者来函,询问有关治疗事项。为了更具体答复读者以及继续交流我们最近的治疗经验,现将我们近三四年来经西医确诊为癰,以中医中药治疗者51例病案,报导于下,以供同道们参考。至于祖国医学对癰的认识,近年来各地杂志已有论述,这里不准备多谈。
1963年06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邱世成;
<正> 紫云英光性皮炎为农村多发病,多见于春末夏初,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清楚。患者发病前皆有煑服大量带有光力性物质的植物(紫云英),经强烈日光照射所致。发病似与个体之易感性亦有很大关系,不少患者具有多次发病的病史。其临床症状以人体暴露部位如脸面、颈项、手足背等处骤然漫肿,继则额、颧、颊、
1963年06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可祥;
<正> 近年来,我们单纯采用针刺救治因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23例,收效迅佳,现简介如下: 23例中,男13、女10例;年龄自21~48岁;其中有6例是过敏性休克,3例作皮肤敏感试验为阴性,注射青霉素后发生过敏反应,一例是在作敏感试验时发生
1963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兆友;
<正> 皮肤结核是由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皮肤病。目前虽用抗痨药物治疗,但疗效不够理想。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中,试用蜂房膏治愈皮肤结核三例,现报导如下,以供同道们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963年06期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定祥;
<正> 穴位指压法是在穴位上以指压代替针刺的治疗方法,它的理论根据和针灸疗法一样,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近年来,本人应用此法止牙痛和松解张口受限以及辅助顳下颌关节脱臼手法复位,均获得一定效果。今小结如下以
1963年06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士贤;
<正> 赤小豆和相思子二药,在历代本草中虽有详注,但有些地区仍习以相思子代替赤小豆入药。今将二药列赤小豆与相思子对照表最甲一收载在)砷衣刁;耗。中,来性味l效豆利,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的干澡成熟种子。甘酸平无毒。利脓水
1963年06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汤万春;
<正> 白虎汤为伤寒、温病的常用方剂,用之得当,确有立竿见影之效。但用不得当,也极易偾事。因此,探讨一下它的临床运用法则,是有实际意义的。伤寒阳明病有在经、在府二证,其来路大约
1963年06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鲸川;
<正> 我院采用生肌膏(福建省中医研究院陈忠平医师配方)治疗肛裂74例,效果满意。一般上药3~5次,同时适当应用西药大便软化剂后,肛裂多完全愈合,且无任何不适反应。生肌膏处方:冰片、煆龙骨粉各二钱,朱砂二钱半,煆甘石二两,煆石膏四两五钱,凡士林十二两,麻油适量。制法:先取冰片及少许煆甘石共研细末,再入煆龙
1963年06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爱华;
<正> 读过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的《难经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年11月出版)一书后,受到很大的教益。就本书成功优点来说,本书采用吴澄(文正)的正确分章;使读者展开本书,便有眉目井然的感受。在每一难的篇首,又皆恰如其分的贯以标题,使其纲举目
1963年06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耿鑑庭;
<正> 《鉴上人秘方》是唐代渡日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僧——鉴真和尚留传下来的验方。其书名一见于深江辅仁之《本草和名》,再见于藤原佐世之《日本国见在书目》,更见于浅田惟常之《皇国
1963年06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姜春华;
<正> 今人以一、二味药之方称单方;多种药物合用而有君臣佐使之义者称复方。或谓复方之义,初不如此。考七方中复方,首创于成无己,其《明理方药论》云:“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制方之用,大、小、缓、忽、奇、偶、复七方是也”。此后,
1963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寿山;
<正> 我国医学史上所称述的“易州张氏学”,系指宋(金)元时代的张元素(洁古)、元素之子张璧(云岐子)、弟子李杲(东垣)、王好古(海藏)及其再传弟子罗天益(谦甫)这一学派而言。本文试图对“张氏学”的创始者元素学说加以探讨。
1963年06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