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界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

    呂炳奎;

    <正> 中医界几年来在党的領导下,不論在政治上、思想上以及业务水平上,都获得不少的提高,中西医之間的团結,有显著改善,中医之間的門户逐渐消除,这些都是可喜的現象,也是搞好工作极为重要的基础。“团結中西医,继承与发揚祖国医学遗产”,这是党对中医的基本政策,也就是我們的伟大的历史任务,必須是中西医共同担負起来。中西医之間的团結和互相尊重,成为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的思想基础。中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論体系,在治病上目的是一致的,但理論指导是不同的,因此,在中西医学术上显得非常复杂的关系。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必须解决两个关系,首先要解

    1963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70例中风分型论治探讨

    曾国珩;唐蕴璞;

    <正> 綜現历代医家論中风有真中风与类中风之分。真中风是指突发昏仆、口眼喎斜、舌强語蹇、半身不遂之有六經形証者,其病因是外风直中,入經入格或入腑入脏而起;类中风則无六經形証,其病因是正虛內风僭动而发病。本文所討論的中风是指的类中风,它包括西医种經科常見的脑血管病。为了总結經驗,摸索中医辨

    1963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对胆囊炎辨证论治的探讨

    潘澄濂;

    <正> 胆囊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的,亦有反复的急性发作。它的临床表現,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倦怠、胃納减退、大便不調、黄疸、并有較明显的右脇下胀痛和压痛。从这些临床表現来看,它与祖国医学的“胁痛”、“胆胀”、“癖黄”等的証候相近似。

    1963年01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无脉病一例报告

    朱颜;

    <正> 无脉病为一种罕見的疾病。1875年Broadbent氏首次报告一例,其后在世界医学文献中曾报告过89例,我国自1929年Brown氏报告1例后,直至1959年共見文献报告22例。本病的病名很多,如“主动脉弓綜合病征”、“主动脉弓分枝閉塞性血栓性动脉炎”、“Takayasu氐病”……等,因其主要特征为“无脉”,多

    1963年01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蒜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效果介绍

    万酉葵;

    <正> 我們在預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工作中,对几种中、西药物作了效果观察,发現大蒜在預防和对带菌者的治疗上效果显著,現簡介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工作方法:我們于1960至1962年間,先后在农村和城市中,选择不断发病的地区进行了流行性脑膜炎的带菌者調查,并观察了1775人

    1963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吳越人先生医案

    吳贻谷;

    <正> 先伯父吳越人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經驗,在学术上有着精深的造詣,故治效如响斯应。先生驗案頗多,茲选三則发表于本刊,籍供同道之現摩参考。时感夹湿咽喉白腐諛治案:泰属謝王河謝君紫珊之妹,幼患喉蛾,触感即发。四月下旬病寒热喉痛,半月不巳,喉間腐白,寻至湯飲不得

    1963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阳枢”穴压诊对传染性肝炎诊断的临床观察

    何宏邦;

    <正> 1947年春,作者診治一例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者,因其背部疼痛,检查发現相当于背部督脉之神道穴及灵台穴之間有一明显的压痛点。此后,并在多数传染性肝炎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类似情况发現。自旅大市肝炎研究所成立后,作者通过一年来的临床系統观察,初步认

    1963年01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精简针灸取穴之我见

    徐福松;

    <正> 关于針灸取穴“精簡”問題,近人承淡安先生曾說:“总之治病取穴,在可能范围內,应尽量少取,做到精簡疏針,避免多針滥刺……”(《中国針灸学》)。笔者完全贊同承先生的观点。茲就个人管見所及,对此作一譾陋的討論。不当之处,敬請海內明哲斧政。

    1963年01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六合穴的临床应用探讨

    华延龄;

    <正> 古人对合穴治疗重点,放在六腑范疇內,参閱其文献,有不少这样的記載,例如《灵樞·邪气脏腑病形》篇:“荣俞治外經,合治內腑。”《素問·咳論》:“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灵樞·四时气》篇:“……邪在腑取之合。”等等,均指出了合穴治病的方向。这里所說之合,当然是指阳經之六合,即胆合入于阳陵泉、膀胱合入于委

    1963年01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略谈《伤寒论》的厥证

    陆奎文;

    <正> 《伤寒論》中有关討論“厥証”的范疇,包括“厥逆”、“厥冷”、“厥寒”等,或者冠以“手足”二字等好多不同的名称,也就是說,“厥証”是多种厥逆証的总称。凡是在伤寒发病过程中,邪正相爭到了危急阶段,阴阳失去了平衡,严重时产生手足厥冷的証侯,临床上就称为厥証。医学大师张仲景氏

    1963年01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苦楝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吳中兴;

    <正> 近年来,有关苦棟皮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文献报导頗多。茲就其主要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报告,結合个人工作的体会,作一綜合报导,謹供同道参考。植物形态苦棟皮是棟科植物(Meliaceae)苦棟树(Melia azedarch.Linn)的根皮和树干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如四川、山东、浙江、江

    1963年01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如何阅读胍法书

    任应秋;

    <正> 从脉搏的变化,可以测知体內阴阳盛衰、邪正消长的情况,所以切脉,是中医临床診察疾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但是,切脉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正如王叔和所說:“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轉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謂沉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为迟,則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見,异病同脉者乎?”(見《脉

    1963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周制尺谈到《灵枢经》有关表面解剖测量的成就

    张瑞麟;

    <正> 祖国医学在人体解剖学方面的重大成就,是我国古代医学家的长期实践的結果。有关这方面的最早文献記載是成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如《灵樞·經水篇》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說明当时已知运用“度量切循”的方法,进

    1963年01期 33-3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近代針灸經絡一般机制研究成就綜述

    沈徲芳;

    <正> 針灸能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疗效,实驗观察也指出針灸确能对某些器官发生影响。但是,这种疗效和影响的发生,究竟通过經絡、神經体液抑其它途径,至今还无較为滿意的答复。近年来,我国各地医学科学工作者对此已作出了不少优异成績;此外,国外也做了一些工作。这些都将为今后全面了解針灸經絡机制打下良好基础。在此,謹将近年来有关針灸經辂一般机制

    1963年01期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