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峥亮;张永强;刘丽军;
目的 观察通络扶正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确诊并病情稳定后24 h联合服用通络扶正汤,两组均治疗3周。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包括主症评分和次症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外周动脉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70/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3%(61/75,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oCA评分和t-PA、RHI、NO水平均升高,而NIHSS评分、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和D-D、FIB、ET-1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上述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期间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著异常,研究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3%(7/75),对照组为5.33%(4/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络扶正汤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临床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功能和认知水平,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改善凝血状态,且安全性较好。
2025年21期 v.66 2227-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姗姗;陈伊靖;张明;王春勇;杨照华;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的舌象客观化特征,并探讨舌象特征与甲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甲减患者200例(甲减组)、健康受试者200例(健康组)。使用Hyper-TCM型舌象成像仪采集两组的舌象图像,观察舌象的舌质(舌色、舌形、老嫩)及舌苔,并分别比较其RGB颜色空间分量(r,红色;g,绿色;b,蓝色)、HSV颜色空间分量(h,色调;s,饱和度;v,明度)、纹理特征参数u和形状特征参数(c,舌体长宽比;l,齿痕点个数),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舌体特征参数与甲减的关系。结果 甲减组淡白舌46例(23.0%)、暗红舌62例(31.0%)、瘦长舌52例(26.0%)、嫩舌117例(58.5%),比例高于健康组(P<0.05)。两组受试者舌象特征参数比较,甲减组的r值高于健康组(P<0.05)、c值低于健康组(P<0.05)、l值高于健康组(P<0.05)。两组受试者舌象特征参数回归分析,特征r与甲减呈正相关(回归系数0.023,P=0.007,OR=1.024);特征c与甲减呈负相关(回归系数-2.277,P=0.001,OR=0.103);特征l与甲减呈正相关(回归系数0.095,P<0.001,OR=1.099)。结论 甲减患者舌象主要特征为舌色淡白/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部分患者表现舌体瘦长;舌体颜色越淡白/越暗红、舌体齿痕越明显、舌体越胖大,患甲减的几率越高。
2025年21期 v.66 2233-2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丁艳;王烨;刘佳;汪南玥;
目的 通过融合四诊客观化多模态数据,构建冠心病血瘀证的诊断模型,以提升中医证候辨识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方法 纳入冠心病患者426例,分为血瘀证组221例和非血瘀证组205例。采用不同设备采集冠心病患者的舌象、脉象、声诊信息,构建冠心病中医客观化四诊数据库;同时采用临床调查表进行人工信息采集。在单模态分析中,脉诊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回归(LS)与套索回归(Lasso)进行判别;舌诊数据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人工信息采集数据采用随机森林进行分类。在多模态建模上,通过深度学习对冠心病血瘀证人群的脉象、舌象等多源信息以全连接层与问诊进行拼接,从而实现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模型的构建。结果 单模态客观化分析显示,在脉象分析上,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的脉诊信息具有显著差异,PCA差异主要在第一主成分上,判别准确率为99%(P=0.010),LS及Lasso分类判别准确率分别为64%(P=0.360)和67%(P=0.400),与非血瘀证组相比,血瘀证组的时域参数差异主要为左手寸脉力h1降低(P=0.018),左手关S1/S2(P=0.008)和右手尺t1(P=0.002)均升高,而频域参数差异在左手尺和右手关尤为突出;舌象分析中,血瘀证组的舌下络脉平均血管宽度及变异度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人工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中,舌下络脉粗张、迂曲、胸痛、胸闷、脉涩、心悸及气短是血瘀证最具鉴别价值的临床特征。此外,血瘀证组单模态中舌诊辨别准确率最高,达到83.33%(30/36),而脉诊、声诊及问诊的辨别准确率均低于舌诊;最优模态组合(舌诊+脉诊+问诊+声诊)达到最高准确率为86.11%(31/36),优于单模态模型。结论 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诊断模型能有效实现冠心病血瘀证的客观化辨识,验证了多模态信息融合在提升中医证候辨识准确性方面的优势,为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21期 v.66 2239-2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