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愉悦触觉介导推拿起效机制的理论探析

    李景虎;张帅攀;周鑫;孔令军;朱清广;任君;王首鉴;房敏;

    以愉悦触觉通路为核心切入点,系统探讨其在推拿疗法中的关键中介作用。推拿缓慢而温和的机械刺激能够特异性激活C-触觉纤维,诱发愉悦触觉感受,这一过程通过脑岛、前扣带皮质及眶额皮质等核心脑区网络,实现奖赏效应加工、情绪状态调节及体感信息整合等多重作用;推拿可重塑默认模式网络与边缘系统情绪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模式,有效调控中枢感知系统与情绪反应通路的协同作用。推拿通过双向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优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刺激的反应,避免其过度应激,最终促进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功能的整体协调。推拿疗法“脑-身”一体化的双向调节特征,不仅为传统手法治疗的现代科学阐释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推拿疗法的精准化应用奠定了机制基础。

    2025年21期 v.66 2185-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王晞星从情志论治癌痛经验

    张东信;翟文博;王馨悦;王利祥;杨晞;王晞星;

    总结王晞星教授从情志论治癌痛的临证经验。认为情志内伤、气血失和是癌痛的关键病机,治疗主张以调和情志为原则,常用疏肝法。将癌痛分为枢机不利、肝郁脾虚、胆火痰扰、心脾两虚四种证型,分别拟定柴胡理气汤以和解少阳,逍遥疏肝汤以疏肝健脾,柴胡清胆汤以清胆化痰、疏肝理气,归脾龙牡汤以健脾养心、疏肝安神,为癌痛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2025年21期 v.66 2191-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元文运用酸味药治疗湿疹的经验

    滕政闻;李楠;杭小涵;李元文;

    总结李元文教授运用酸味药治疗湿疹的经验。认为湿疹选方用药多为温燥、苦寒之品,而酸味药养阴生津、收散兼备,可以调和、制约温燥苦寒之品的弊端。临证内服方药常配合使用对药乌梅-醋柴胡柔肝熄风、固表止痒,白芍-金银花调气生津、清热解毒,山楂-黄连行气散滞、消积解毒,五味子-黄芪益气生津、行气通络,凌霄花-红花清热凉血、活血通络。同时重视酸味药在外治法中的作用,常用马齿苋、地榆、乌梅、木瓜等酸味药配合清热、解毒、祛湿等品行中药溻渍、封包法治疗湿疹。

    2025年21期 v.66 2195-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思路与方法

  • 机器学习方法在治疗效果异质性分析中的应用及中医药领域适用性探讨

    李牧之;王思村;和晓珺;党海霞;刘骏;王忠;于亚南;

    治疗效果异质性(HTE)分析是对临床研究中不同患者群体治疗效果差异性表现的系统探索,有助于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实施。机器学习方法对复杂交互作用的识别能力为HTE更准确、高效地获得治疗优势人群提供了可行路径。系统梳理了目前临床研究中HTE分析常用的机器学习模型,归纳为惩罚回归模型、因果树模型、贝叶斯模型和元学习模型四种类型;阐述了不同类别机器学习模型的优缺点及在HTE分析中的适用数据类型,探讨了不同机器学习方法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可能应用场景,以期为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应用HTE分析提供方法学支持。

    2025年21期 v.66 2199-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津液涩渗,着而不去”探讨肝癌腹水的病机与治疗

    黄杰;黄挺;周河燃;

    基于《灵枢·百病始生》中“津液涩渗,着而不去”的论述,认为津液化生不足,敷布失司,水邪壅盛,为肝癌腹水的核心病机。痰液凝聚与水湿泛溢相互交织,形成水邪胶着缠绵的状态,并从这一角度探讨肝癌的发生与转移,以及肝癌腹水的形成机制。基于肝癌腹水的病机特点,确立养阴与利水兼顾、化痰和渗湿并进的治法总纲,同时补充理气以助化痰,活血以配渗湿的治法特点,以期为丰富临床辨治该病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21期 v.66 2204-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论治风湿免疫病专栏

  •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论治风湿免疫病专栏

    仝小林;

    <正>【按语】在现代风湿免疫疾病谱系日趋复杂、多系统受累成为主流的背景下,中医风湿病学亟需一场立足根本、观照全局的理论创新。值此之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姜泉教授团队提出的“体脏合痹”学说应运而生,可谓恰逢其时。该理论在继承中医经典与前辈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与深化拓展,自《“体脏合痹”理论内涵及其在风湿免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思路》一文于2024年5月正式发表以来,迅速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文章对理论内涵与概念体系的阐述持之有据、要言不繁,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清晰的逻辑脉络。“体脏合痹”理论深植于《内经》“五体痹”“五脏痹”传变与伏邪思想,并融汇了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之理论精华。

    2025年21期 v.66 2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探讨风湿免疫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框架的构建

    韩曼;姜泉;曾小峰;李梦涛;唐晓颇;巩勋;焦娟;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构建风湿免疫病体-脏动态关联的诊疗思维框架。在阐释“体脏合痹”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免疫稳态和异常免疫反应两个方面对“体脏合痹”理论进行中西医学互释;提出“体脏合痹”理论指导下诊断思维、治疗思维、预防思维、康复思维的四维整合诊疗思维体系框架,并对该框架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风湿免疫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2025年21期 v.66 2210-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阴阳五行学说探讨体脏合痹理论在风湿免疫病防治中的应用

    杨煜辰;夏聪敏;姚传辉;马协丽;申钲瑶;张淑娟;巩勋;姜泉;

    基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体脏合痹理论,阐释风湿免疫病中体与脏的生理、病理联系及治疗策略。阴阳学说强调体与脏基于互根互用的动态依存关系形成内外联系,在病理表现为体痹及脏、脏痹及体,与现代医学免疫-代谢-炎症失衡机制高度契合。五行学说以生克制化揭示脏体间动态循环特征,在病理表现为五行乘侮与母子同病,与现代医学多系统交互网络失衡相符。治疗层面,提出体脏同治指导下的阴阳自和(以体养脏、调脏安体)及体脏调和指导下的五行制化(培土生金、金水相生、培土治水等治法),为风湿免疫病的系统性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21期 v.66 2216-2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从“肾藏精”探讨风湿免疫病的病机与诊疗思路

    王淼;姜春云;焦娟;张柔曼;姜泉;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以“肾藏精”为切入点,聚焦肾精亏虚(包括先天之精、生殖之精、骨髓之精、脑髓之精亏耗)与邪实(风、寒、湿、热、痰、瘀、毒痹阻)的关系,探讨风湿免疫病体脏合痹之病机。以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为代表,分析不同类型“肾精失藏”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表现及重要意义,揭示精亏致邪实、邪实耗精血的双向病理机制,从而构建“以体养脏、调脏安体、体脏同治”的诊疗策略,为风湿免疫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参考。

    2025年21期 v.66 2221-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通络扶正汤辅助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凝血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李峥亮;张永强;刘丽军;

    目的 观察通络扶正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确诊并病情稳定后24 h联合服用通络扶正汤,两组均治疗3周。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包括主症评分和次症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外周动脉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70/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3%(61/75,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oCA评分和t-PA、RHI、NO水平均升高,而NIHSS评分、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和D-D、FIB、ET-1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上述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期间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著异常,研究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3%(7/75),对照组为5.33%(4/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络扶正汤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临床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功能和认知水平,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改善凝血状态,且安全性较好。

    2025年21期 v.66 2227-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舌象特征参数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郭姗姗;陈伊靖;张明;王春勇;杨照华;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的舌象客观化特征,并探讨舌象特征与甲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甲减患者200例(甲减组)、健康受试者200例(健康组)。使用Hyper-TCM型舌象成像仪采集两组的舌象图像,观察舌象的舌质(舌色、舌形、老嫩)及舌苔,并分别比较其RGB颜色空间分量(r,红色;g,绿色;b,蓝色)、HSV颜色空间分量(h,色调;s,饱和度;v,明度)、纹理特征参数u和形状特征参数(c,舌体长宽比;l,齿痕点个数),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舌体特征参数与甲减的关系。结果 甲减组淡白舌46例(23.0%)、暗红舌62例(31.0%)、瘦长舌52例(26.0%)、嫩舌117例(58.5%),比例高于健康组(P<0.05)。两组受试者舌象特征参数比较,甲减组的r值高于健康组(P<0.05)、c值低于健康组(P<0.05)、l值高于健康组(P<0.05)。两组受试者舌象特征参数回归分析,特征r与甲减呈正相关(回归系数0.023,P=0.007,OR=1.024);特征c与甲减呈负相关(回归系数-2.277,P=0.001,OR=0.103);特征l与甲减呈正相关(回归系数0.095,P<0.001,OR=1.099)。结论 甲减患者舌象主要特征为舌色淡白/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部分患者表现舌体瘦长;舌体颜色越淡白/越暗红、舌体齿痕越明显、舌体越胖大,患甲减的几率越高。

    2025年21期 v.66 2233-2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客观化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模型的构建

    丁艳;王烨;刘佳;汪南玥;

    目的 通过融合四诊客观化多模态数据,构建冠心病血瘀证的诊断模型,以提升中医证候辨识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方法 纳入冠心病患者426例,分为血瘀证组221例和非血瘀证组205例。采用不同设备采集冠心病患者的舌象、脉象、声诊信息,构建冠心病中医客观化四诊数据库;同时采用临床调查表进行人工信息采集。在单模态分析中,脉诊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回归(LS)与套索回归(Lasso)进行判别;舌诊数据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人工信息采集数据采用随机森林进行分类。在多模态建模上,通过深度学习对冠心病血瘀证人群的脉象、舌象等多源信息以全连接层与问诊进行拼接,从而实现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模型的构建。结果 单模态客观化分析显示,在脉象分析上,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的脉诊信息具有显著差异,PCA差异主要在第一主成分上,判别准确率为99%(P=0.010),LS及Lasso分类判别准确率分别为64%(P=0.360)和67%(P=0.400),与非血瘀证组相比,血瘀证组的时域参数差异主要为左手寸脉力h1降低(P=0.018),左手关S1/S2(P=0.008)和右手尺t1(P=0.002)均升高,而频域参数差异在左手尺和右手关尤为突出;舌象分析中,血瘀证组的舌下络脉平均血管宽度及变异度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人工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中,舌下络脉粗张、迂曲、胸痛、胸闷、脉涩、心悸及气短是血瘀证最具鉴别价值的临床特征。此外,血瘀证组单模态中舌诊辨别准确率最高,达到83.33%(30/36),而脉诊、声诊及问诊的辨别准确率均低于舌诊;最优模态组合(舌诊+脉诊+问诊+声诊)达到最高准确率为86.11%(31/36),优于单模态模型。结论 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诊断模型能有效实现冠心病血瘀证的客观化辨识,验证了多模态信息融合在提升中医证候辨识准确性方面的优势,为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21期 v.66 2239-2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实验研究

  • 当归芍药散对缺氧高糖诱导肾小球内皮细胞脂毒性损伤的影响

    李睿嘉;张倩倩;李静;王子轩;郭世龙;董雯;郭登洲;

    目的 基于抑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内质网应激(ERS)轴探讨当归芍药散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CCK8法检测小鼠肾小球内皮细胞(MRGEC)在不同浓度当归芍药散干预下的增殖率,筛选当归芍药散干预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将MRGEC分为缺氧低糖对照组、缺氧高糖模型组、当归芍药散组、厄贝沙坦组、Sirt1抑制剂组、Sirt1抑制剂+当归芍药散组、ERS抑制剂组,按照分组分别予对应处理。观察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细胞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Sirt1、Hif-1α、B细胞淋巴瘤2(BCL-2)、磷酸化的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激活转录因子4(ATF4)、C/EBP同源蛋白(CHOP)、分化簇31(CD3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蛋白水平,RT-qPCR法检测细胞中GRP78、ATF4、CHOP 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Hif-1α、GRP78、ATF4、CHOP的表达。结果 筛选出0.7 mg/ml浓度的当归芍药散进行后续实验。缺氧低糖对照组MRGEC呈梭形,排列规则且有序;缺氧高糖模型组MRGEC胞体缩小,细胞间隙增大,失去有序排列特征;Sirt1抑制剂组MRGEC杂乱分布,细胞间隙更大;当归芍药散组、厄贝沙坦组、Sirt1抑制剂+当归芍药散组、ERS抑制剂组上述特征均有所缓解。与缺氧低糖对照组比较,缺氧高糖模型组细胞凋亡率、细胞内ROS水平升高(P<0.05);细胞中TG、TC水平升高,Sirt1、BCL-2、CD31蛋白水平降低,Hif-1α、p-PERK、VLDLr蛋白水平升高,GRP78、ATF4、CHOP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与缺氧高糖模型组比较,Sirt1抑制剂组上述指标更加严重,当归芍药散组、厄贝沙坦组、ERS抑制剂组上述指标有所改善(P<0.05)。与Sirt1抑制剂+当归芍药散组比较,当归芍药散组细胞上述指标有所改善(P<0.05)。与Sirt1抑制剂组比较,Sirt1抑制剂+当归芍药散组细胞上述指标有所改善(P<0.05)。结论 当归芍药散可以抑制缺氧高糖诱导的MRGEC凋亡,其可能通过靶向Sirt1调控Hif-1α/ERS,从而缓解MRGEC的脂毒性损伤,延缓DKD的进展。

    2025年21期 v.66 2249-2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9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头穴丛刺对APP/PS1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高伟;李雪;刘安南;李建辉;叶秋燕;高嘉悦;杨丰鸽;李虹霖;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AD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APP/PS1小鼠(AD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载组、Rab3a敲低组、针刺组、针刺+Rab3a敲低组,空白组为同背景的C57BL/6小鼠,每组12只。空载组给予海马区注射未转染沉默Rab3a基因的空白载体病毒液,Rab3a敲低组、Rab3a敲低+针刺组给予AAV9-Rab3a病毒液海马注射特异性敲低Rab3a,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小鼠在相同海马区注射2.0μl生理盐水。针刺组和Rab3a敲低+针刺组在注射2周后给予头穴丛刺治疗,其余各组小鼠仅给予相同时间、程度的抓握刺激。各组均干预28天。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旷场实验检测自发行为活动,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突触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检测海马区脑内相关Ras蛋白3A(Rab3a)表达,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Western Bolt法检测海马组织Rab3a、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突触素1(SYN1)蛋白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空载组和Rab3a敲低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旷场实验活动路程及时间均减少,血清IL-12含量增多、IL-4含量减少,海马组织Rab3a蛋白平均光密度和PSD-95、Rab3a、SYN1蛋白水平均降低(P<0.01);HE染色可见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数量减少;电镜结果显示海马CA1区突触结构严重损伤。与模型组相比,Rab3a敲低组除穿越平台次数无改变,上述指标均加重(P<0.05),且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和突触结构损伤更明显;而针刺组小鼠上述各指标均改善(P<0.01),海马CA1区病理损伤减轻,突触结构修复。与Rab3a敲低组比较,Rab3a敲低+针刺组小鼠上述各指标均有改善(P<0.05),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及突触结构损伤减轻。结论 头穴丛刺可能通过上调海马中Rab3a蛋白水平,改善海马突触超微结构,调节炎症因子,进而提高AD模型认知功能,是其治疗AD的可能机制之一。

    2025年21期 v.66 2259-2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3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证心得

  • 基于“邪伏肺络”理论从虚、痰、瘀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

    刘俨熠;刘师序;刘晓红;夏坤;李光熙;

    基于“邪伏肺络”理论从虚、痰、瘀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的中医病机与治疗。认为肺泡蛋白沉积症的主要病机为脏腑阳气不足,因虚致实,导致肺脏局部痰浊内停,瘀血内阻,二者胶着,蛰伏肺络而发病。脏腑阳气不足为发病之根,痰瘀盘踞络道是发病和疾病进展的关键病理因素。治疗以益气升阳、豁痰祛瘀通络为主,起始发病期治以培土生金、扶正祛邪,进展期治以益气升阳、化痰祛瘀;疾病后期治以温肾填精,辅以化痰祛瘀。临证当参病症之虚实缓急,辨病位之所在,灵活加减,俾使阳气充足,痰瘀得祛,肺络得通,促使疾病痊愈。

    2025年21期 v.66 2269-2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开阖枢”理论针药并用辨治儿童抽动障碍

    任乐佳;王思寅;张慧;范祎铭;鲍超;

    以“开阖枢”理论为指导,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针药并用辨治思路。提出阴阳升降出入失常为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的根本病机,其中少阳枢机不利,太阳、阳明开阖失司为抽动发作的关键因素,而阴液损耗又会导致疾病迁延反复。治疗上主张针药并用,以调肝熄风针法调少阳枢机为核心,根据不同患儿证候特点,振发太阳以解风邪、通降阳明以降浊气,以助太阳、阳明的正常开、阖,同时注重调补三阴以固护阴液,恢复阴阳气机的动态平衡。

    2025年21期 v.66 2275-2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缓魄门之急,调五脏之本”论治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胡晨曦;杨鸣;张巧丽;杨璐;王梦琪;黄金昶;

    认为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病位在魄门,以肛周气血运行不畅、肠道传导糟粕失序之症状为急,以五脏功能失调致魄门失司之病机为本,并强调五脏之职各有轻重,其中以脾肾为重,以心肝肺为辅。诊疗思路强调“缓魄门之急,调五脏之本”,以疏调肛周局部气血、调节肠道传导功能为先,斡旋脾胃升降之机、重振肾气司便之能为重,疏理肝气郁滞不舒、畅调肺气壅塞不通、安定心神失养不宁为辅。局部治疗以求直达病灶,整体治疗注重审证求因。

    2025年21期 v.66 2281-2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湿浊三焦传变探讨肺癌胸腔积液的治疗思路

    谭滢;韩宝瑾;钟毅薇;蔡瑞娟;毛启远;林洪生;

    认为“湿浊蓄于下焦-逆传三焦-上凌肺络”为肺癌胸腔积液的核心病机,并据此阐释肺癌胸腔积液的形成路径:湿浊先蓄于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司为病源;继而逆传三焦,少阳枢机不利为枢纽;最终上凌肺络,胸阳痹阻致水饮停聚。据此确立其辨治原则:温肾化气以固根本,通过温补肾阳、助膀胱气化阻断湿浊生成;疏利三焦以截传变,调畅水道阻止湿浊上犯;开泄上焦以逐饮邪,缓解肺络壅滞之症,为临床辨治恶性胸腔积液提供新思路。

    2025年21期 v.66 2287-2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医杂志》论文中关于伦理审查与利益冲突的规定

    本刊编辑部;

    <正>1伦理审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23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报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时,需说明所采用的试验程序是否经过国家的或所在机构设立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评估与批准,并注明批准文号。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包括以下活动:1)采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医药学和心理学等方法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病理现象、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进行研究的活动;2)医学新技术或者医疗新产品在人体上进行试验研究的活动;3)采用流行病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收集、记录、使用、报告或者储存有关人的样本、医疗记录、行为等科学研究资料的活动。

    2025年21期 v.66 2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百家园

  • “三焦系统”构成的中西医内涵及其在脏腑气血和精神情志中的作用

    韩景献;

    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三焦形质的认识,提出“三焦系统”概念。认为三焦系统的构成为“心-心包-三焦-其他脏腑”,是以心为动力,心包为传导纽带,三焦为输布通道,实现气血精微在五脏六腑间动态调配、信息互通的功能网络,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核心调控系统。其现代医学内涵或为内脏神经系统与脑-肠轴两体系的综合体,功能涉及协调周身气血的运行、调节五脏六腑运化,调节精神情志活动,影响子午流注运行、协调肝胆肺以维系生理睡眠节律。

    2025年21期 v.66 2292-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