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从体认语言学角度诠释象思维的学理化建构——兼论中西医学价值理念的差异性

    刘立伟;王永炎;范逸品;黄宇轩;

    基于语言与思维的双向关系建立语言学与象思维的对话框架,系统揭示语言模型下象思维学理化构建的价值链,同时探讨中医元思维逻辑下中西医学价值理念的差异。象思维作为普遍意义上的国学原创思维,本质是思维主体对客观规律的演绎方式,影响中医学的思维范式。体认语言学为还原象思维的构建过程提供确切路径,象思维的学理化建构可分为“体”“认”两层含义,经历观取物象-形象化与抽象化-意象化认知模型-概念化与范畴化-模型化推演五个阶段。象思维与中医理论创新受到三重维度影响,即人的主观因素、语言因素、现实因素。中西医学价值理念的差异由文明的底层逻辑决定,体现在主体文化、思维认知、诊疗方法三方面,而文明互鉴与文化包容是谋求中西医学共生发展的关键。

    2025年18期 v.66 1857-1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古籍篇目体例视域下“诸风”门类的内涵与范畴演变

    刘蕴葭;赵艳;

    梳理中医古籍篇目中“诸风”门类的内涵与范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包括秦汉医籍“诸风”类病分类的开端、隋唐医籍“诸风”门类的形成和发展、宋金元医籍对“诸风”类病的集成和“中风门”的独立、明清方书“诸风门”向“祛风门”的演替与综合性医著中“诸风”类病的分离。探索相关医学发展背景及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医籍编撰者病证分类思维的差异,挖掘传统“诸风门”分类的价值,可为现代中医病证分类提供“现象-功能-整体”范式的补充路径。

    2025年18期 v.66 1865-1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许润三运用虫类药治疗妇科疾病经验

    许琳;郭明;赵红;许润三;

    总结许润三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妇科疾病的临证经验。认为妇科疾病多与虚、瘀相关,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性喜攻逐走窜,功善祛瘀。临证常用水蛭、土鳖虫、地龙、全蝎、蜈蚣、虻虫、乌梢蛇、海螵蛸、牡蛎等治疗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疼痛、月经病、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并于自拟经验方通络煎、慢炎宁中应用虫类药,临床疗效较好。

    2025年18期 v.66 1871-1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彦萍运用香药治疗休止期脱发经验

    齐亦铭;陈柏林;张维明;姜文博;王磊;白彦萍;

    总结白彦萍教授运用香药治疗休止期脱发的临证经验。认为气血不和是休止期脱发的核心病机,通窍是荣发的先决条件。临证常用香药调和气血,以通窍荣发为基础治法,以三物启窍汤为基础方,在此基础上,毛发疏松干萎为气血亏虚,治以补肝益肾、通窍养血,常合用集香养发汤加减;头皮脂溢垢浊为气血郁滞,治以健脾祛湿、通窍凉血,常合用集香净发汤加减;头皮白屑瘙痒为气血不潮,治以消风清热、通窍和血,常合用集香种发汤加减。同时重视芳香药、血分药、引经药的使用。

    2025年18期 v.66 1875-1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中医医院数智化转型体系构建及评估方法探讨

    舒红平;曹亮;杜怀斌;王亚强;舒涛;张立平;

    中医医院管理与服务的传统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亟需借助数智化技术创新来提升效率。在分析当前中医医院管理与服务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通过数智化技术创新提升管理与服务效率的方法与策略,提出中医医院数智化转型“3434”构建体系,包括三条数智化服务主线、四类数智化服务场景、三种数智化支撑方法、四个数智化支撑工具,通过融合工业智能指数与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设计了中医医院数智化转型的评估分级规范、评估指标及指标计算方法。通过构建中医医院数智化转型体系和评估指数设计,可为中医医院的传承发展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案。

    2025年18期 v.66 1880-1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命元三焦系统”探析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机与辨治

    陈泓莉;任雪雷;杨丽平;冒慧敏;王宇阳;王倩;占永立;

    ““命元三焦系统”是由命门、元气及三焦组成的一个生命本原系统。该系统以命门为核心,命门产生先天元气,先天元气由三焦输布于周身内外,从而调控脏腑经络的活动。基于“命元三焦系统”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以命元亏虚、脾肾不足为发病基础,三焦气化不利、痰湿瘀阻滞肾络为核心环节;命元虚衰,浊毒内蕴,损及肾络为终末转归。临床治疗应以温补命元为本,疏利三焦为辅,并针对瘀血、痰湿、浊毒等标实证的不同,分别施以活血化瘀、祛痰除湿、祛浊通络等治法。

    2025年18期 v.66 1887-1890+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脉中积理论指导下的动脉粥样硬化时间序贯辨治思路——以冠心病为例

    孙夕童;范新彪;耿小飞;康宇心;张政;梁泳春;朱波宇;张军平;

    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根据脉中积理论,从“脉中聚-脉中积-脉中热毒”三个阶段进行辨治。并在病证结合基础上,将时间维度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与“虚-痰-瘀-毒”的病机时序性改变相结合,初步构建了脉中积理论指导下的“病-证-时”分阶段时间序贯辨治策略。并以冠心病为例,具化该时间序贯辨治方案的临床应用:斑块形成初期脾虚为本,痰湿内阻为标,治以健脾化痰、清利血脉;斑块进展期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以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斑块易损期阴虚为本,痰瘀热毒为标,治以滋阴清热、活血解毒。

    2025年18期 v.66 1891-1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五观辨治”体系从五脏生血分层论治肿瘤相关性贫血

    葛媛莎;刘可心;陈思洁;李杰;吴静远;匡子禹;

    肿瘤相关性贫血(CRA)发病率高且影响预后,临床有效治疗率较低且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有限。五脏生血是根于经典的中医理论,揭示了五脏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五观辨治”体系,提出以“未病观”聚焦易感人群、并通过饮食调护,先安未受邪之地;以“时空观”分病期、分阶段、分病种、分部位辨治CRA;以“症状观”应用角药、对药缓解主要症状;以“精准观”探索现代医学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内在关联,富集靶标定向防控CRA。并且基于五脏生血的“核心观”,分层论治不同阶段的CRA:运用健脾益肺、补气生血法治疗术后CRA,运用养肝益肾、养血填精法辅助CRA化疗,运用清热化瘀、养阴生髓法辅助CRA放疗,运用养心安神、抗癌解毒法治疗晚期CRA。

    2025年18期 v.66 1895-1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远端取穴针刺防治腹膜假黏液瘤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脾胃气虚证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随机对照试验

    何佩珊;杨公博;姜敏;闫国军;安松林;姬忠贺;潘国凤;

    目的 观察远端取穴针刺疗法防治腹膜假黏液瘤患者肿瘤细胞减灭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腹膜假黏液瘤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脾胃气虚证患者88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及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围手术期常规治疗,从术后第2天开始针刺组同时给予远端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假穴浅刺,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隔日进行,疗程为14天。比较两组首次自主排便时间、拔除胃管时间及术后第3、7天胃管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后第7、14、21天时主要中医症状(恶心呕吐、体倦乏力)评分及腹胀分级评分;术前及术后第7、14、21天时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营养状态评分。结果 针刺组首次自主排便时间及拔除胃管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术后第7天针刺组胃管引流量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第7天、第14天针刺组恶心呕吐、腹胀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4天、21天针刺组体倦乏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针刺组术后第14天、21天焦虑亚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或P<0.01)。术后第7天、14天针刺组焦虑亚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针刺组术后第7天抑郁亚量表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而术后第14天、21天抑郁亚量表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和P<0.01)。术后第14天针刺组抑郁亚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术后第7天、14天营养状态评分较术前降低(P<0.01),术后第14天针刺组营养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远端取穴针刺疗法可以缩短腹膜假黏液瘤术后脾胃气虚证患者自主排便时间及拔除胃管时间,减少术后胃管引流量,改善术后恶心呕吐、体倦乏力、腹胀症状,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2025年18期 v.66 1902-1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益气复元膏方对气虚质亚健康状态人群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舌脉数据特征分析

    韦硕硕;仲茂凤;唐嘉仪;蒋梦琳;张晓天;

    目的 探析益气复元膏方对气虚质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对舌象脉象客观化特征参数的影响。方法 纳入气虚质亚健康状态受试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复元膏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0天。干预前后比较两组受试者气虚质各症状因子评分、气虚质转化分、亚健康状态评分;检测受试者外周血清免疫指标水平[CD4~+、CD4~+/CD8~+值、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干预前后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舌象数据信息(Lab-a、Lab-b、Lab-L)和脉象数据信息[重搏前波幅与主波幅度比值(h3/h1)、主波上1/3处的宽度与相应时象比值(w/t)、主波幅度与左心室快速射血期时值比值(h1/t1)、左心室快速射血期时值(t1)]。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试验组气虚质各症状因子评分及气虚质转化分均降低,亚健康量表评分升高(P<0.05或P<0.01)。免疫学指标方面,试验组CD4~+水平、CD4~+/CD8~+值、IgA、IgG、IgM和IL-2水平均升高,IL-6水平降低(P<0.05或P<0.01)。舌象方面,试验组全舌舌色Lab-a值升高,Lab-b值和Lab-L值降低,全舌苔色Lab-L值升高和Lab-b值降低(P<0.05或P<0.01)。脉象方面,试验组双手脉象h3/h1值、w/t值和t1值均降低,h1/t1值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神疲乏力、气短、心慌、容易感冒、喜静懒言、动则汗出6项气虚质症状因子评分和气虚质转化分均降低,亚健康量表评分升高(P<0.05或P<0.01)。CD4~+T细胞水平、CD4~+/CD8~+值和IL-2水平均升高,IL-6水平降低(P<0.05或P<0.01);全舌舌色Lab-a值升高,Lab-L值降低,全舌苔色Lab-a值和Lab-L值均升高,Lab-b值降低(P<0.05或P<0.01);双手脉象h3/h1值、w/t值和t1值均降低,h1/t1值升高(P<0.01)。结论 益气复元膏方可以有效改善气虚质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临床症状、健康状态和免疫功能,且舌脉客观化指标可作为中医体质调理疗效评价的参考依据。

    2025年18期 v.66 1908-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整合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向兴刚;马震;张燕;惠婷;顾晶亮;

    目的 构建基于整合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SAH患者342例,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240例)和验证组(102例),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两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采用回归分析确定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回归系数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Bootstrap法内部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 Hunt-Hess分级(OR=2.763,95%CI:1.872,4.075,P<0.00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OR=0.782,95%CI:0.681,0.897,P=0.001)、动脉瘤大小(OR=1.253,95%CI:1.056,1.487,P=0.010)、痰热瘀阻证(OR=3.214,95%CI:1.764,5.856,P<0.001)及气虚血瘀证(OR=2.457,95%CI:1.349,4.478,P=0.003)为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在训练组中表现优异[曲线下面积(AUC)=0.862,95%CI:0.813,0.911],验证组中亦显示良好预测能力(AUC=0.843,95%CI:0.769,0.917)。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高度一致(Hosmer-Lemeshow检验,P=0.713)。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并验证了SAH预后风险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可为SAH临床个体化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8期 v.66 1916-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基于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探讨通窍明目Ⅳ号方含药血清对L-谷氨酸诱导R28细胞损伤的影响

    高青;孙河;王丽媛;庞庆宝;

    目的 探究通窍明目Ⅳ号方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 将通窍明目Ⅳ号方拆方为疏肝方、明目方。30只大鼠随机分为全方组、疏肝组、明目组、正常组、维生素B_(12)组,每组6只。全方组给予通窍明目Ⅳ号方94.5 g/(kg·d)灌胃,疏肝组给予疏肝方40.5 g/(kg·d)灌胃,明目组给予明目方54.0 g/(kg·d)灌胃,正常组给予蒸馏水18.9 ml/(kg·d)灌胃,维生素B_(12)组给予维生素B_(12) 50μg/(kg·d)灌胃。每日灌胃1次,连续7天后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视网膜前体细胞系R28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正常血清组、全方血清组、疏肝血清组、明目血清组、维生素B_(12)血清组,每组3个复孔。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使用L-谷氨酸诱导R28细胞损伤模型(采用筛选出的诱导浓度和时间)。造模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血清干预;正常血清组去除培养基加入10%正常组血清;全方血清组、疏肝血清组、明目血清组去除培养基加入10%相应中药组血清;维生素B_(12)血清组去除培养基加入10%维生素B_(12)血清。各组细胞继续培养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包括细胞存活率、抑制率);PI/Hoechst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比较染色荧光强度平均值;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簇(ROS)含量;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法、qRT-PCR法分别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β(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筛选出浓度20 mmol/L的L-谷氨酸处理细胞48 h以诱导细胞损伤模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R28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抑制率升高,PI/Hoechst染色细胞荧光强度平均值升高,细胞中ROS含量、NLRP3/Caspase-1/IL-1β相关蛋白及其mRNA表达亦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血清干预组上述各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全方血清组在降低抑制率、PI/Hoechst染色荧光强度平均值、ROS含量、NLRP3/Caspase-1/IL-1β相关蛋白及其mRNA表达优于维生素B_(12)血清组(P<0.05)。全方血清组、疏肝血清组PI/Hoechst染色荧光强度平均值低于明目血清组(P<0.05)。全方血清组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IL-1β mRNA表达均低于疏肝血清组、明目血清组(P<0.05)。结论 通窍明目Ⅳ号方可能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减轻程序性细胞坏死,从而有效缓解视网膜神经元凋亡,达到视神经保护的作用。

    2025年18期 v.66 1925-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疏泄方对昼夜节律紊乱模型小鼠肝脏脂质堆积及生物钟基因Bmal1表达的影响

    张梦婷;黄婷;刘欣妍;李婧;吴晚虹;黄草心;蔡腾;王梦缘;赵能江;刘素嬛;杨叔禹;

    目的 探讨疏泄方改善昼夜节律紊乱引起肝脂质堆积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疏泄方低剂量组、疏泄方高剂量组和阿戈美拉汀组,每组4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光剥夺方式建立昼夜节律紊乱模型小鼠。造模2周后疏泄方低、高剂量组小鼠每10 g体质量分别给予疏泄方0.15、0.31 g/d灌胃,阿戈美拉汀组小鼠每10 g体质量给予阿戈美拉汀片0.03 mg/d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每10 g体质量给予0.1 ml/d蒸馏水灌胃,各组均每天灌胃1次,共灌胃2周。最后一次给药次日,采用跑轮实验观察小鼠日间(8:00—20:00)和夜间(20:01—8:00~(+1))转数总和;采用代谢笼记录小鼠24 h不同时间[北京时间11:00(ZT3)、15:00(ZT7)、19:00(ZT11)、23:00(ZT15)、3:00~(+1)(ZT19)、7:00~(+1)(ZT23)]摄食量;比色法检测不同时间各组小鼠肝脏甘油三酯(TG)水平;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围脂滴蛋白1(perilipin1)免疫荧光密度;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样蛋白1(Bmal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a(PGC-1a)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结果 对照组、疏泄方低剂量组和阿戈美拉汀组夜间跑轮转数总和较本组日间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模型组小鼠日间跑轮转数总和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比较,疏泄方低剂量组和阿戈美拉汀组日间跑轮转数总和显著降低,疏泄方低剂量组在ZT7时摄食量显著减少(P<0.05)。肝脏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阿戈美拉汀组及疏泄方低、高剂量组小鼠肝细胞形态规则,而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排列紊乱、少量空泡状细胞。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模型组ZT11和ZT15时TG含量显著升高,ZT15时肝脏组织perilipin1蛋白免疫荧光密度增强,Bmal1 mRNA表达量在ZT3、ZT7显著升高,Bmal1蛋白及其mRNA在ZT15时显著降低,ZT11时PGC-1a 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降低,ZT15时PGC-1a 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比较,ZT15时疏泄方低剂量组及阿戈美拉汀组TG含量降低;疏泄方低、高剂量组perilipin1蛋白免疫荧光密度减弱;疏泄方低剂量组在ZT7时Bmal1 mRNA表达量降低,Bmal1蛋白水平在ZT3、ZT11和ZT15时均升高,ZT11时PGC-1a 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升高,ZT15时PGC-1a 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 低剂量疏泄方可调控昼夜节律紊乱,改善肝脏脂质堆积,其机制可能通过有效调节肝脏Bmal1、PGC-1a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发挥降低肝TG的作用有关。

    2025年18期 v.66 1934-1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运用“阴阳水火气血论”分期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周天惠;杨雪梦;宋依蓬;智宇星;刘瑜;姚树坤;

    根据唐宗海“阴阳水火气血论”探讨分期辨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思路。根据病情UC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并可见多种肠外症状。活动期进一步分为重度和轻中度,重度活动期毒聚肠胃、血为气蒸,当利湿解毒、逐邪清源;轻中度活动期风气动血,症状稍缓,当清火养血,散风调气。缓解期脏腑亏损、邪气留滞,当扶正补虚、养阴固本;各种肠外症状则以清热活血通络为法,灵活施治。

    2025年18期 v.66 1944-1948+1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肺虚卫弱论治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赵梓丞;吴易俊;宋研博;孙永康;徐方飚;张曦方;姚豫骄;王新志;

    认为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发病基础为肝风内动、肾气虚弱,核心病机在于肺虚卫弱,导致肝风窜扰肢体筋骨肌肉,并影响肾气致使肺肾相损。主张以补肺益卫为治疗原则,将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分为营卫失调、肺虚肝侮、肺肾气虚三个主要证型,分别自拟二虫续命汤以调和营卫、辛透祛风,三藤搜风汤以抑木益金、益气化瘀,理气寄生汤以补益肺肾、温经散寒。

    2025年18期 v.66 1949-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肺脾同治论治妊娠期外感咳嗽

    易群;尤昭玲;

    总结从肺脾同治论治妊娠期外感咳嗽的临证心得。认为妊娠期外感咳嗽主要责之肺脾,与肺脾两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治疗应结合妊娠期女性特殊的生理情况和病因病机,主张肺脾同治,治咳与安胎并举,并提出治肺宜辛凉相伍,疏风清热散邪;治脾宜健脾安胎,调畅气机;用药宜轻清灵动,药性平和。常用自拟妊娠期外感咳嗽基本方随症加减,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2025年18期 v.66 1954-1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标准与规范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危险窗期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25)

    李建生;冯贞贞;张海龙;李亚;雷斯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危险窗期(AECOPDRW)指病情稳定后极易再次发生急性加重的关键阶段,中医药在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方面具有优势。目前AECOPDRW中医辨证缺乏统一规范的证候诊断标准,制约疗效优势发挥。遵循前期制定的证候诊断标准研制指南,结合多学科专家组意见,明确了AECOPDRW常见证候及其主症、次症的分布特征,并研制了证候诊断标准,且验证结果提示该标准具有良好诊断性能,可为AECOPDRW的中医药临床诊疗和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2025年18期 v.66 1958-1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25)

    李建生;冯贞贞;宁崇晓;春柳;

    中医药治疗感染后咳嗽在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病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证候标准的建立是中医临床规范诊疗的基础,遵循证候诊断标准制定的思路与方法建立了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可为中医药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诊疗和相关研究提供标准。

    2025年18期 v.66 1962-1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