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基于“制则生化”的中医学“生生”理念探究

    彭超群;张其成;

    “生生”理念是中医文化和中医临床的核心思想,源于《周易》“生生之谓易”。“制则生化”出自《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之道,以五行胜负为基础。通过阐释“生生”和“制则生化”的源流和哲学内涵,发现二者的思想内涵皆根于《易经》,均强调矛盾和制约是万事万物生成发展演变的基础。基于阴阳相制、五行胜负论述“制则生化”与“生生”之间的内在关系,认识到阴阳相制是天地既济中和之前提,阴阳互藏相因是“制则生化”的内在机理,五行生克相随为天地造化之枢机,五行生克恩害为“生生”之手段,“制则生化”为“生生”之基本属性,制则中节为“生生”之法度,体现了矛盾相克相生的辩证观,不仅对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奠基作用,而且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2025年19期 v.66 1965-1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医古籍文献辨伪史略

    王居义;吴林纳;李鸿涛;

    在梳理中医辨伪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总结各阶段的辨伪成就,分析辨伪方法的演进特点。中医古籍文献辨伪工作肇始于隋唐,发展于宋元,至明清及近现代已较为成熟。宋以前辨伪以零散质疑为主,两宋金元时期在疑经思潮下已开始综合性地运用辨伪方法;明清时期,在辨伪方法、辨伪书目上,古籍文献辨伪工作都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学读书志》《世补斋医书》《中国医籍考》等最为突出;民国时期“古史辨”运动兴起,文献辨伪成为时代学术热点,以谢观所著《中国医学源流论》《中国医籍大辞典》为代表;当代谢仲墨的《历代医书丛考》为首部且唯一一部辨伪专书,意义重大,而其他辨伪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被不断发表。中医古籍文献辨伪应当深入考察、实事求是、谨慎判断,以期正本清源,去伪存真。

    2025年19期 v.66 1971-1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当代名医

  • 艾儒棣运用通脉法分期治疗糖尿病足经验

    宋玮;周洋;杨乐乐;李景春;肖敏;艾儒棣;

    总结艾儒棣教授运用通脉法分期治疗糖尿病足的临证经验。认为糖尿病足以正虚邪侵、湿瘀阻脉为核心病机,其中脾胃亏虚、脉道失荣为发病之本,湿浊挟瘀血稽留脉道为致病之标。诊治过程注重下肢脉诊,通过诊趺阳脉、太溪脉、委中脉判断病情轻重。糖尿病足未溃期以祛湿化瘀为主,寒湿困脉者治以温化寒湿、消壅复脉,内服自拟脱疽1号方,外治以自拟温阳通络方熏洗并涂搽自拟沃雪膏;湿瘀客脉者治以利湿泄热、化瘀通脉,内服自拟脱疽2号方,外治以自拟解毒消肿散熏洗并涂搽自拟五妙膏。糖尿病足已溃期需通补兼施,以养血活血、益气护脉为法,内服自拟脱疽3号方,外撒自拟乳没血竭散并敷贴生肌玉红膏。

    2025年19期 v.66 1978-1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韩明向从湿、热、郁、虚论治不明原因发热经验

    杨勤军;李杨阳;刘永侠;郭锦晨;李泽庚;韩明向;

    总结韩明向教授从湿、热、郁、虚论治不明原因发热的临证经验。认为湿、热、郁、虚是不明原因发热的核心病机,临床可分为湿热郁结、郁火内伏、余邪恋肺、气虚发热、阴虚内热五种证型,分别运用龙胆泻肝汤合升降散加减以清热利湿、疏利气血,升降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以宣泄郁热、调畅气机,柴葛解肌汤加减以解表散邪、清透里热,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甘温益气、升阳泻火,玉女煎或知柏地黄丸加减以滋阴壮水、清退虚热。随证灵活用药,兼顾脏腑功能与气血阴阳平衡,可为不明原因发热的临证治疗提供思路。

    2025年19期 v.66 1984-1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思路与方法

  • 基于“脂浊酿毒”探讨肺癌转移病机及防治

    王宇立;方媛;周孜奕;张祎稀;吴建春;田建辉;方志红;李雁;

    根据脂质代谢稳态失衡与肺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存在密切关联,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脂浊酿毒”是肺癌转移的重要病机。认为脂毒兼具“脂浊黏滞”与“毒邪攻窜”的特性,其产生的关键在于脾虚运化转输失司,津液不归正化,黏稠者化为脂浊。脂浊停聚,壅塞三焦,郁久化热,蕴结成毒,入络损脏,导致邪毒传舍。并针对性提出健脾助运、消脂解毒、疏利三焦的治法,旨在从调节脂质代谢稳态失衡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肺癌转移提供思路。

    2025年19期 v.66 1989-1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五脏藏神”角度探讨儿童遗尿症的辨治思路

    李雪军;丁樱;张霞;任献青;韩姗姗;王龙;徐闪闪;代彦林;吴宏基;

    基于《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理论,认为五脏藏神功能失常是儿童遗尿症的关键病机,并提出以五脏调神为治则治法。心气不足、心神失藏、膀胱气化失常者治宜调心神,方用归脾汤加减;肺失宣降、肺魄不藏、水液妄行者治宜定肺魄,方用玉屏风散合菖蒲郁金丸加减;脾虚失运、脾意不藏、统摄水液无权者治宜养脾意,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菟丝子散加减;肝失疏泄、肝魂妄动、水渍横行者治宜安肝魂,方用龙胆泻肝汤佐入解郁安神之品;肾气亏虚、肾志不充、约束膀胱无力者治宜充肾志,方用自拟遗尿方加减。同时治疗全程配伍醒脑开窍之品以辅助调神。

    2025年19期 v.66 1995-1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脾病,脉道不利”视域下探究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病机与防治

    刘汉宇;朱泳江;张泽华;李相龙;高泓;谢红艳;谢春光;王雪茹;

    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是大血管病变早期防治的重要立足点。认为《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提出的“脾病,脉道不利”病机观与本病的“糖尿病肠道菌群紊乱-代谢产物失衡-血管内皮损伤”现代发病机制契合。提出健脾化浊利脉治法,健脾助运、实胰调肠,改善糖尿病肠道菌群紊乱;助脾散精、促精正化,减少异常代谢产物孳生;化瘀通脉、补虚复脉,恢复血管内皮损伤,协同保障脉道以通为用,为本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早期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提供思路。

    2025年19期 v.66 2000-2005+2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中医病证结合动态建模策略

    钦扬;唐华燕;

    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动物模型主要基于西医理论构建,难以体现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系统梳理现有四种SLE动物模型即自发型、诱导型、人源化、基因修饰模型的优缺点,结合SLE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提出实现分阶段、分证型、分时机的动态药物干预的建模设计方法。通过多模态监测获取动物模型的全方位指征,构建疾病-证候关联框架,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K-means聚类分析划分疾病阶段,预测证候转化的临界值,实现模型动态匹配。另外,为优化量化评估,亦可通过熵权法分阶段计算指标权重,以提升模型的中医辨证适配性。基于中医病证结合理念的SLE动物模型的动态建模策略,有助于优化中药复方疗效评价,推动SLE分期精准诊疗及新药开发。

    2025年19期 v.66 2006-2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循证中医药

  • 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证据总结与评价

    秦英;朱晓霞;王凤晨;孙春全;谢雁鸣;

    目的 开展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证据总结与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与国家医疗决策等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资料、相关数据平台、临床调查等收集到相关信息,通过专家会议法投票获得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准则层的维度和指标层因素的相关权重,利用CSC v2.0软件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6个维度结合中医药特色对头痛宁胶囊进行综合评分与分级评价。结果 安全性:依据监测到的不良反应、上市前的急毒和长期毒性试验、上市后企业的药物警戒工作情况,综合得出头痛宁胶囊不良反应风险分级为B,认为安全性良好。有效性:根据Meta分析结果,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高于西药相,综合评价分级为B,表明其有效性好。经济性:药物经济学研究显示,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相比,头痛宁胶囊治疗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综合评价分级为B,表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证据质量有待提高。创新性:头痛宁胶囊不仅具有临床创新,企业自动化生产线方面也进行了创新,证据评价为B级,创新性较好,证据充分。适宜性:头痛宁胶囊用法简单,患者依从性高,问卷显示临床医师、药师、护士及具有用药经验的患者对其均有较好的适宜性。可及性:头痛宁胶囊每疗程费用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较低,全国各省市有售,可获得性好,综合评价为A级,可及性好。中医药特色:头痛宁胶囊具有熄风涤痰、逐瘀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偏头痛,具有充分的人用经验,特色类别为B级,中医药特色较明显。综合上述6+1维度评价结果,认为头痛宁胶囊总体评价为临床价值较好,具有一定的中医药特色。结论 头痛宁胶囊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建议按程序、有条件地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

    2025年19期 v.66 2014-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复方通络饮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的随机对照试验

    周子钦;戴隆华;符加荣;王敬卿;惠振;

    目的 观察复方通络饮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SIVD-MCI)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纳入110例SIVD-MCI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再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30 mg,每日3次;治疗组再给予复方通络饮口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前后比较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神经血管营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以及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丙二醛(MDA)、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于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指标,记录试验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判定安全性。结果 最终完成试验患者共93例,其中治疗组47例,对照组46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MMSE评分和血清VEGF、BDNF、IGF-1、SOD水平均提高(P<0.05),中医证候总评分和血清MDA、ROS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oCA、MMSE评分和血清VEGF、BDNF、IGF-1、SOD水平均提高,中医证候总评分和血清MDA、ROS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死亡等不良结局,实验室检测结果未见与试验药物相关且具有临床意义的变化。结论 复方通络饮可能通过提高SIVD-MCI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患者神经血管营养因子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提高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2025年19期 v.66 2023-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644例病机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

    陈博武;李曼;朱晓骏;张鑫;郑彦希;张景豪;孙学华;高月求;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全国17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就诊的CHB且肝组织病理肝纤维化分期S1~S4期的患者644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临床症状等信息建立数据库。提取临床常见症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各公因子的病位、病性、病邪证候要素情况,并经专家讨论后归纳为若干个中医证型,总结CHB肝纤维化患者中医证候分类特征,并比较不同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 排名前5位的症状分别为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口干、视物疲劳、口苦。以各个症状变量作为因子进行因子分析,获得11个公因子(P<0.001),累积贡献率达60.479%。公因子的病位证素以肝、脾、肾为主,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血瘀、湿热为主。对11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经专家讨论后归纳为四类中医证候,分别是脾肾亏虚证(262例,40.68%)、肝郁脾虚证(156例,24.22%)、肝经湿热证(142例,22.05%)、肝脾血瘀证(84例,13.04%)。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重指数分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阳性患者及不同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间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肝组织病理肝纤维化分期患者中,四种证型分布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升高(S1→S4),虚证患者的比例随之升高。结论 CHB肝纤维化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兼湿热、血瘀,中医证候可分为脾肾亏虚证、肝郁脾虚证、肝经湿热证、肝脾血瘀证,其中脾肾亏虚证最为常见。

    2025年19期 v.66 2030-2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实验研究

  • 艾灸“肺俞”“天枢”穴对支气管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巨噬细胞M2极化的影响

    屈艺卓;周竞颖;来奕恬;任玲;谢鑫;邱冉冉;李南;刘密;张国山;

    目的 从M2型巨噬细胞极化角度探讨艾灸肺俞、天枢穴减轻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布地奈德组、艾灸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并激发的方法制备哮喘大鼠模型。从实验第22天开始,布地奈德组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ml)雾化治疗,每次30 min;艾灸组先后艾灸大鼠双侧“肺俞”“天枢”穴各15 min。模型组、布地奈德组及艾灸组大鼠在每日干预结束1 h后均采用1%卵清白蛋白溶液进行雾化激发,每次20 min。以上干预均每天1次,连续14天。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实验期间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末次干预结束24 h后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趋化因子CC配体16(CCL-16)、趋化因子CC配体18(CCL-18)含量,HE、Masson及PAS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甘露糖受体(CD206)、精氨酸酶1(ARG1)、类抵抗素α(FIZZ1)、壳多糖酶3样蛋白3(CHI3L3)、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弹性蛋白(Elastin)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切片显示大鼠支气管周围炎症浸润严重,管壁增厚变窄,胶原纤维沉积严重,杯状细胞增生明显,黏液分泌增多;血清中CCL-16、CCL-18含量及肺组织中CD206、ARG1、CHI3L3、FIZZ1、ColⅠ、Elas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血清中IL-10含量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布地奈德组及艾灸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有所改善,炎症细胞浸润及胶原沉积程度均显著降低,杯状细胞增生及黏液分泌减少;血清中CCL16、CCL18含量及肺组织中CD206、ARG1、CHI3L3、FIZZ1、ColⅠ、Elas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血清中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艾灸组比较,布地奈德组大鼠肺组织CD206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ARG1、CHI3L3、FIZZ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1)。结论 艾灸“肺俞”“天枢”穴可能通过调控M2型巨噬细胞极化,降低肺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分泌的肺纤维化相关蛋白水平,调节血清中促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含量,进而改善哮喘模型大鼠的肺纤维化程度。

    2025年19期 v.66 2037-2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清热活血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H3K18la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杨越;张解玉;张馨文;魏光成;石金杰;李晓旭;赵珈禾;曹炜;

    目的 基于组蛋白H3的赖氨酸18位乳酸化修饰(H3K18la)与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清热活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清热活血方组、甲氨蝶呤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弗氏不完全佐剂混合制成乳化剂,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自造模第1天开始,清热活血方组以20 g/(kg·d)清热活血方灌胃,每日1次;甲氨蝶呤组予每周1 mg/kg甲氨蝶呤混悬液灌胃,分别于每周二、四灌胃;对照组、模型组每日以及甲氨蝶呤组非灌胃日均以10 ml/(kg·d)灌胃生理盐水,每日1次。各组均连续灌胃4周。各组分别于第2次免疫后第6、10、14、18、22天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最后一次灌胃后次日取材,HE染色法检测膝关节滑膜及踝关节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微量法检测滑膜中乳酸水平;免疫共沉淀法获取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乳酸化蛋白后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中H3K18la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踝关节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滑膜细胞排列整齐,形态正常,无血管增生情况。模型组大鼠滑膜细胞排列杂乱,结构异常,有血管增生与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关节炎指数评分、CRP、IL-17水平显著增高,滑膜中乳酸、H3K18la及关节中P-JAK2、P-STAT3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热活血方组及甲氨蝶呤组大鼠滑膜与关节病理显示炎性损伤减轻,关节炎指数评分、CRP、IL-17水平显著降低,乳酸、H3K18la及P-JAK2、P-STAT3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甲氨蝶呤组比较,清热活血方组在大鼠膝关节及踝关节病理改变相似,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活血方可能通过调节乳酸含量下调H3K18la水平,同时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从而改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炎症。

    2025年19期 v.66 2045-2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证心得

  • 基于“肝主筋”探讨肝虚筋弛型子宫脱垂的临床辨治

    褚翘;梁永林;王霞霞;杨彤;邵瑞雯;景如歌;

    基于“肝主筋”探讨子宫脱垂肝虚筋弛证的病机,提出补肝养筋是肝虚筋弛型子宫脱垂的辨治核心,同时需兼顾脾肾,具体分三期论治:前期病机属肝虚筋弛、筋乏难系,治以补肝汤合养筋汤加黄芪、柴胡;中期病机为肝病传脾、中气下陷,方选补肝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后期病机为肝损及肾、奇经失司,以补肝汤合大补元煎加减治疗。

    2025年19期 v.66 2052-2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气火失衡”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机与治疗探析

    刘顺治;崔红生;弓雪峰;

    从“气火相关”的角度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基本病机特点及分阶段防治思路。认为“气火失衡”是COPD的核心病机,并提出COPD早期病机为邪阻肺气、郁火伤络,稳定期病机为元气亏虚、阴火内生,急性加重期病机为邪聚火盛、壮火食气。针对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提出分阶段防治策略,即早期疏调气机、透散郁火,稳定期益气生金、制伏阴火,急性加重期泻火破窠、保元固本。

    2025年19期 v.66 2056-2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阴火学说探析苦味药在慢性肾脏病中的运用

    闫蕾;王新慧;梁莹;余仁欢;

    阴火学说是李杲脾胃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补中气、升清阳、泻阴火是针对阴火的主要治法,恰当使用苦味药是临床基于阴火学说进行遣方用药的重要环节。从阴火学说角度阐释慢性肾脏病脾肾气虚或阳虚证候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气机升降失常、湿浊壅滞化热、虚火浮越的病机特点,并基于苦味药燥湿泻火、降浊坚阴的特性,及苦味药可调节脾胃功能、有效清降阴火的功效,总结甘辛苦合用、辛开苦降、苦寒合温阳法或补土法等苦味药的配伍规律。此外,提出苦味药的选用需把握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升降浮沉趋向,遵循归经选药、剂量调控等原则。

    2025年19期 v.66 2061-2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医药学术论文中药名称及名词术语的使用

    本刊编辑部;

    <正>中医药学术论文中正确使用中药名称及术语对于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中药名称应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要依据。暂未公布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可参考团体标准ZGZYXH/T 1-2015《中药学基本术语》《中药大辞典》以及新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地方及少数民族药物可遵照地方相关标准或药物的习称。

    2025年19期 v.66 2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证候学特征与微观指标研究概况

    孟骊冲;谭朵廷;王梓仪;李琳;胡志希;

    系统综述慢性心力衰竭(CHF)气虚血瘀证的证候学特征及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从宏观到微观角度揭示CHF气虚血瘀的核心病机。CHF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病机以气虚为始动因素、血瘀贯穿全程。其主症中,气虚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血瘀表现为面部、口唇及肢体色暗、舌黯、脉涩、结或代。生物学基础研究显示,理化指标从心功能、血液流变学、神经内分泌及炎症纤维化等维度印证CHF气虚血瘀证的病理特征。基因组学揭示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SLC6A2甲基化等遗传变异特征;蛋白质组学筛选出与自噬、心肌重构、心肌纤维化等相关的差异蛋白;代谢组学识别出能量、氨基酸代谢等通路紊乱;转录组学发现了炎症和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异常;微生物组学则阐明了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心肌炎症的关联。理化指标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共同解析了CHF气虚血瘀证的物质基础,不仅为辨证客观化提供理论依据,更为构建多维诊断体系、推动经验辨证向精准辨证转型奠定基础。

    2025年19期 v.66 2065-2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标准与规范

  • 救心丸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毛静远 ;王贤良;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在缓解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目前临床实践中救心丸已被广泛地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必要在既往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专家共识作为临床用药指导文件,故组织国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及临床药学、方法学专家,总结救心丸临床应用经验及研究成果,完成了《救心丸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旨在服务临床医师,为救心丸临床规范应用提供指导。

    2025年19期 v.66 2072-2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