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人工智能赋能下中医诊断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朱文俊;汤曼诗;佘楷杰;唐自豪;黄敏仪;袁艿君;马庆宇;陈家旭;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医诊断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分析人工智能与中医诊断结合的基础、研究进展和难点问题,认为人工智能在中医舌诊、脉诊、闻诊、文本处理智能化方面已取得显著发展,在构建数据驱动型中医诊断模式、多学科融合的中医诊断模式领域亦有有益探索;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医诊断的融合过程仍面临临床数据稀缺且质量参差不齐、人工智能算法对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和经验性知识的表达与建模能力有限、可能存在伦理与隐私问题等诸多挑战。通过对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诊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的系统梳理,提出从加强中医大数据建设及人才培养、鼓励跨领域合作、完善法律与伦理框架、推动技术在基层医疗中的普及四个方面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从而提升中医诊断的现代化水平。

    2025年14期 v.66 1413-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名中医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的“智-传-模-链”传承模式探讨

    陈秋平;周航;陈菊;席崇程;李白雪;冯全生;

    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不断发展,名中医学术思想作为中医药传承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正逐步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但仍面临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标准化不足、传承效能低、传承异化等问题。深入探讨智慧传承“智-传-模-链”的构建路径:“智”,即通过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名中医辨证论治信息的精准采集与分类标准研究,为数字化传承奠定基础;“传”,即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名中医临证经验的知识挖掘与智慧传承,构建“流派个性+群体共性”活态传承体系;“模”,即结合多流派学术思想与优势病种,开展名中医智慧诊疗模型研究,形成个性化诊疗方案;“链”,即基于区块链与生成智能融合的名中医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构建策略,建立名中医诊疗知识的AI数字化模型。“智-传-模-链”传承模式不仅可为中医学术流派的数字化传承提供新思路,也可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14期 v.66 1419-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稿件中数字的用法

    本刊编辑部;

    <正>稿件中用于表示数量的数字一般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可采用浪纹式连接号“~”或连接号“-”。前后两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相同时,在不造成歧义的情况下,前一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可省略。如果省略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会造成歧义,则不应省略。如:100~150 kg,2亿~3亿(不能写为2~3亿)、15%~30%(不写为15~30%)、4.5×10~4~5.5×10~4(不能写为4.5~5.5×10~4)。

    2025年14期 v.66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正确引用网络文献

    本刊编辑部;

    <正>正确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传统的印刷版文献外,参考文献还包括了大量的网络文献。常见的网络文献资源包括电子公告(EB/OL)、电子图书(M/OL)、电子期刊(J/OL)、报纸(N/OL)、数据库(DB/OL)、专利文献(P/OL)等。根据《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不同文献类型有相应的著录格式。以下为电子资源著录格式。

    2025年14期 v.66 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学术论文中药名称及名词术语的使用

    本刊编辑部;

    <正>中医药学术论文中正确使用中药名称及术语对于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中药名称应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要依据。暂未公布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可参考团体标准ZGZYXH/T 1-2015 《中药学基本术语》《中药大辞典》以及新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地方及少数民族药物可遵照地方相关标准或药物的习称。

    2025年14期 v.66 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仝小林运用开郁降浊法论治糖尿病前期合并超重或肥胖经验

    王思成;刘扬扬;燕艳;金籽杉;张博荀;李青伟;徐晓萱;赵林华;仝小林;

    总结仝小林教授运用开郁降浊法论治糖尿病前期合并超重或肥胖的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学“脾瘅”范畴,其核心病机为中满内热,而肥胖则是加剧中满内热的始动因素,故截断超重、肥胖与糖代谢异常之间的转化对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提出糖尿病前期合并超重或肥胖的主要病机为中焦气郁浊阻,以气郁为本、浊阻为因,形成了以开郁降浊法为核心的治疗思路。临床采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方,以泄浊为主、辅以行气,取寓行于降之意,澄脾瘅之源,并结合患者证候虚实灵活加减,实现个体化诊疗。

    2025年14期 v.66 1424-1427+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秀霞运用疏肝法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经验

    王钰;丁丹妮;张跃辉;郝松莉;姚美玉;郭滢;付杨;沈影;李佳;刘芳媛;韩凤娟;

    总结王秀霞教授运用疏肝法辨治高催乳素血症的临证经验。认为肝气郁结、冲气上逆为高催乳素血症的关键病机,且肝郁能够化火或引起脾虚痰阻、肾虚精亏的病机变化。治疗应以疏肝之法,常用清肝解郁汤加减方作为基本方,并根据肝郁化火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肾虚证,在疏肝基础上配合清热、健脾、益肾法随证加减;同时常采用当归-川芎、泽兰-益母草、桔梗-紫苏梗三组药对进行对症治疗。

    2025年14期 v.66 1428-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类器官技术在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温永天;马祥雪;张北华;王凤云;唐旭东;

    类器官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三维细胞培养平台,能够高度模拟人体消化器官的微结构和功能,弥补传统二维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局限性。通过系统梳理类器官技术在模拟消化系统生理病理状态、构建消化系统疾病模型、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以及推动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探讨其在中药复方关键成分筛选、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指标的体外评价以及多靶点协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结合前沿工程技术,认为类器官有望为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提供更加科学的研究平台,加速其机制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2025年14期 v.66 1433-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状态学视域下对症治疗的运用思路

    陈斌斌;王洋;唐文;乔世杰;赖长沙;李灿东;

    对症治疗在临床治疗中虽被广泛运用,却常被视为比较低级的治疗手段。基于中医状态学,横向整合中医症状学宏观、中观、微观表征参数,纵向覆盖“未病-欲病-已病-病后”状态的全生命周期,多维度重构“症”的认知体系,据此提出未病状态实施预防干预,欲病状态强化病势截断,已病状态推进动态调治,病后状态注重功能重塑的阶段化诊疗策略。

    2025年14期 v.66 1439-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痰瘀病机与治疗策略

    张一鸣;王子健;田辛晨;张妮;刘芬;刘庆斌;蒋树龙;

    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促进原发性肝癌进展的重要因素,调控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当前肝癌治疗的研究热点。提出痰瘀是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的物质基础;痰瘀互结不断演进,导致气闭、浊邪、络亢、火毒、正虚等因素产生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的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基于痰瘀病机拟定化痰祛瘀方以改善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并在临床运用时根据分型、分期以及全身治疗等因素加减,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优势,以实现肝癌的综合治疗。

    2025年14期 v.66 1444-1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肾-心-脉络”视角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机与治疗

    蔡泳源;严诏琦;刘志明;刘如秀;

    基于“肾-心-脉络”视角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机与治疗,认为其以肾精匮乏、元气不生为起病根源,气陷生寒、心阳怫郁为发病关键环节,津血失化、脉络凝涩为导致病程迁延的机制,内蕴痰瘀、痹结心脉为促进病情加重的因素。据此提出以滋肾生元、养心复脉为核心治法,益气举陷、理郁宣阳以遏制病势,通过温补津血、荣络和脉改善预后,结合豁痰宣痹、祛瘀开结减轻病变等具体防治策略,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v.66 1450-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针刺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

    朱敬云;高希言;王琳琳;任志欣;王桂玲;郭静;吴艳荣;

    目的 评价针刺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60例P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左旋多巴治疗,初始剂量为每次100 mg,每日3次,逐渐增加至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800 mg;试验组在左旋多巴治疗基础上,接受每周3次的针刺治疗,取穴百会、头部舞蹈震颤区及双侧合谷、太冲。两组均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12周对患者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剂末现象-9项问卷(WOQ-9)、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抑郁评定量表(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各指标的时间、组别及交互作用方面的影响,同时采用相关分析方法评估各评分与联合治疗的相关性。研究期间记录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治疗6周和12周的UPDRS总分、WOQ-9总分、DRS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PDQ-39评分及PSQI评分均降低,而MoCA和MMSE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治疗6周和12周后UPDRS总分、WOQ-9总分、DRS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PDQ-39评分及PSQI评分均降低,MoCA和MMSE评分升高(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所有评估指标在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以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联合治疗与治疗12周的UPDRS、WOQ-9、DRS、HAMD、HAMA、PDQ-39和PSQI评分呈负相关,而与MoCA和MMSE评分呈正相关(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未影响治疗。结论 在改善运动功能、非运动症状、认知功能、抑郁和焦虑、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方面,针刺联合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口服左旋多巴,且安全性较好。

    2025年14期 v.66 1456-1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因突变对不同中医证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含砷中药复方治疗疗效的影响

    王子淳;陈卓;王德秀;肖海燕;刘为易;李蕊白;刘驰;王凤梅;张姗姗;王明镜;李柳;郭小青;王洪志;唐旭东;

    目的 探讨基因突变对不同中医证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接受含砷中药复方治疗疗效的影响,为含砷中药复方治疗MD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含砷中药复方治疗的233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辨证分型、实验室检查指标、疾病分型、临床疗效。基于中医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脾肾两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再根据第二代测序(NGS)检测结果将其分别分为伴基因突变人群和无基因突变人群。比较两种中医证型不同治疗结局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疾病特征,分析基因突变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并对伴基因突变MDS患者的有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脾肾两虚型组190例(伴基因突变的119例)、气阴两虚型组43例(伴基因突变的23例)。脾肾两虚型组与气阴两虚型组患者疗效评价、总有效率和总反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两虚型组中,伴基因突变的患者总有效率为65.55%(78/119)低于不伴基因突变患者的80.28%(5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疗效评价和总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组中,是否伴基因突变患者疗效评估、总有效率、总反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伴基因突变的脾肾两虚型组患者中治疗无效人群伴复杂核型率高于治疗有效人群(P=0.031)、CBL基因突变率亦高于治疗有效人群(P=0.032),而治疗有效人群中DDX41基因突变率较治疗无效人群高(P=0.033),其他基因突变及年龄、性别分布及基因突变数目、骨髓增生活跃程度、原始细胞区间、是否存在网状纤维组织增生、染色体预后等级比较在有效人群和无效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基因突变的气阴两虚型组患者不同治疗结局人群间比较,各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杂核型、CBL突变、DDX41突变为脾肾两虚证伴基因突变MDS有效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DDX41突变是脾肾两虚型组的独立保护因素(OR>1),而复杂核型、CBL突变则是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 含砷中药复方治疗不伴基因突变的脾肾两虚型组MDS的疗效较好,在脾肾两虚型组患者中含砷中药复方治疗不伴复杂核型、CBL突变和伴DDX41突变的基因突变MDS有效率较高,且DDX41突变是脾肾两虚型组患者含砷中药复方治疗有效的独立保护因素,而复杂核型、CBL突变则是独立危险因素。在气阴两虚型患者中,基因突变相关因素对含砷中药复方疗效未见显著影响。

    2025年14期 v.66 1463-1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活血消异方对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异位组织中Tfh细胞及JAK/STAT通路的影响

    范伟森;张永嘉;王雅倩;雷红;阎慧婷;侯睿捷;王新;陶钰;赵瑞华;

    目的 从滤泡辅助性T (Tfh)细胞和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探讨活血消异方治疗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GEO数据库下载人类增殖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组织与正常女性增殖期的子宫组织测序数据。将具有正常动情周期的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活血消异方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5只。采用异位组织插入法建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活血消异方组予活血消异方溶液5.85 g/(kg·d)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予生理盐水1 ml/d灌胃,均连续14天。采用转录组学技术测序分析各组大鼠卵巢异位组织和正常子宫组织的基因表达情况,与人类数据进行比较,以探讨增殖期异位组织中JAK/STAT通路激活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卵巢异位组织和正常子宫组织中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白细胞介素21(IL-21)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IL-21、白细胞介素21受体(IL-21R)、Janus激酶1 (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 (STAT6)、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水平,免疫浸润法分析滤泡辅助性T (Tfh)细胞情况。结果 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发现,与正常子宫组织比较,人类增殖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组织JAK/STAT通路被明显激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异位组织中JAK/STAT通路被明显激活;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消异方组大鼠卵巢异位组织中JAK/STAT通路被抑制。与正常组子宫组织比较,模型组卵巢异位组织中Tfh细胞组分评分,IL-21及CXCR5阳性表达,IL-21、IL-21R、JAK1、STAT6及Bcl-2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消异方组卵巢异位组织中IL-21及CXCR5阳性表达,IL-21、IL-21R、JAK1、STAT6及Bcl-2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活血消异方可能通过抑制Tfh细胞分泌IL-21来抑制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异位组织中JAK/STAT通路的激活,从而发挥治疗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

    2025年14期 v.66 1473-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5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健脾益肾化痰方含药血清对人肺鳞癌细胞凋亡、迁移及LncRNA ALAL-1/USP4/HDAC2通路的影响

    方以峻;王雪梅;熊常州;李刘邦;覃慧敏;王志光;

    目的 从LncRNA ALAL-1/USP4/HDAC2信号通路探讨健脾益肾化痰方治疗肺鳞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中、低浓度中药组,每组10只。高、中、低浓度中药组大鼠分别灌胃45、30、15 g/(kg·d)健脾益肾化痰方浓缩液,对照组灌胃10 ml/(kg·d)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0天后取血制备含药血清。人肺鳞癌细胞株SK-MES-1细胞分为对照血清组及健脾益肾化痰方低、中、高含药血清组,对照血清组加入10%含生理盐水血清培养,健脾益肾化痰方低、中、高含药血清组分别加入10%低、中、高浓度中药含药血清培养。孵育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计算总凋亡率;细胞划痕实验观察0 h和培养24 h各组细胞迁移面积,计算迁移率。另将SK-MES-1细胞分为对照血清组,健脾益肾化痰方低、中、高含药血清组,LncRNA沉默组,USP4抑制组,HDAC2抑制组,对照血清组加入10%含生理盐水血清培养,健脾益肾化痰方低、中、高含药血清组分别加入10%低、中、高浓度中药含药血清培养,LncRNA沉默组转染ALAL-1 siRNA,USP4抑制组加入35μmol/L去泛素化酶抑制剂(PR-619),HDAC2抑制组加入60μmol/L伏立诺他,培养24、48 h后,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培育24 h后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LncRNA ALAL-1、USP4、HDAC2 mRNA表达;培育48 h后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USP4、HDAC2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血清组比较,健脾益肾化痰方中、高含药血清组细胞总凋亡率显著升高,健脾益肾化痰方低、中、高含药血清组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健脾益肾化痰方低、中、高含药血清组细胞迁移率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呈现浓度依赖性(P<0.05或P<0.01)。与对照血清组同时间比较,各组细胞24、48 h时存活率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健脾益肾化痰方低含药血清组同时间比较,健脾益肾化痰方高含药血清组和LncRNA沉默组细胞在24、48 h时存活率亦降低(P<0.05)。与对照血清组比较,健脾益肾化痰方低、中含药血清组和USP4抑制剂组USP4、HDAC2 mRNA表达降低,健脾益肾化痰方高含药血清组、LncRNA沉默组LncRNA ALAL-1、USP4、HDAC2 mRNA表达降低,HDAC2抑制剂组HDAC2 mRNA表达亦降低;除HDAC2抑制剂组USP4蛋白水平外,其余各组细胞中USP4、HDAC2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健脾益肾化痰方含药血清能够抑制人肺鳞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LncRNA ALAL-1/USP4/HDAC2通路相关,且以高浓度效果最好。

    2025年14期 v.66 1481-1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基于寒气生积探讨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辨治思路

    吴佳禾;崔慕瑶;陈雪;杨冰炜;翟浩宇;王成磊;吴颖;李卫东;

    认为“寒气生积”概括了炎症性肠病向结直肠癌转化的病机特点。寒邪或为始动因素,初犯肠道则气机郁滞,留伏日久则困阻中焦,终致寒痰瘀互结成积。结合其渐进性演变过程,将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分为活动期、缓解期和癌变期,其中活动期病机以寒气生郁、湿热蕴肠为主,缓解期病机为寒气困脾、运化失司,癌变期病机包括寒郁生积、寒痰化积、寒瘀成积。据此制定治法:活动期以行气解郁、寒热并调为法,缓解期重在温阳散寒、补气健脾,癌变期分别采用行气散寒、温化寒痰及温阳散瘀以消积,以期截断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进程。

    2025年14期 v.66 1489-1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肝病三法”论治燥湿互结型干燥综合征

    刘宇择;庞枫韬;何加乐;唐晓颇;

    总结从“肝病三法”论治燥湿互结型干燥综合征的体会。提出燥湿互结型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致津停化燥,木土失和致内生燥湿,肝损及肾致燥极化湿。认为燥湿互结型干燥综合征有肝脾失调、体用失调的特点。根据《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肝病三法”,认为当辛散理肝,破气机郁滞之结;甘缓和肝,断燥湿相兼之根;酸泻柔肝,润津液失调之困。三法协同,体用同治,燥湿自分,为燥湿互结型干燥综合征辨治提供新思路。

    2025年14期 v.66 1495-1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虚实为纲、针药并用治疗抑郁症经验

    王玉贤;卢伟;刘恒嘉;杨婧;付清楠;张捷;

    总结“虚实为纲、针药并用”辨治抑郁症的经验。认为抑郁症病机复杂,主张以虚实作为抑郁症辨治总纲,针药并用治疗。针刺采用调神基础针方,实证再配合宁神除躁针方,虚证再配合调补五脏针方,虚实夹杂则两组针方交替使用,并在治疗过程中依虚实变化灵活调整。中药治疗以虚实辨证结果为据,实证注重疏泄,以疏肝清热除烦、理气化痰安神为主,虚证注重补益,以健脾养血安神、益气补虚固本为主。

    2025年14期 v.66 1499-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基于方证相应探讨中医脏腑证候细化分类

    于丽湫;王醊恩;李梦凡;陈成烨;张加余;杨毅;

    现有中医脏腑证候分类方法存在证型过分笼统、不利于临床应用的问题。在分析一证多方规律基础上,以方证相应为研究切入点,提出方证是脏腑证候细化的最小单元。通过构建方证与脏腑证候的对应关系,能够进一步明确证候的细化类别及其证治规律,可为中医证候的规范化、客观化提供思路。

    2025年14期 v.66 1504-1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膜原间隙半表半里与督脉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黄小原;翟双庆;

    认为膜原半表半里说的本质是间隙半表半里。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记载、医家论述进行分析,梳理膜原间隙半表半里与督脉的关系,提出督脉通行于膜原间隙半表半里之外,且膜原间隙半表半里与少阳半表半里有关联但亦有不同。通过分析古今学者的临床诊治思路,进一步佐证督脉通行于膜原间隙半表半里之外,并基于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借鉴治疗督脉病证的遣方用药构建治疗膜原病证的方药,为临床疑难病症的诊治提供思路。

    2025年14期 v.66 1508-1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标准与规范

  •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25)

    李建生;冯贞贞;刘文瑞;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改善预后,但尚缺少客观规范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影响临床准确辨证及治疗。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及临床调查,开展了NSCLC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通过筛选NSCLC临床常见证候及主症、次症,建立了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2025年14期 v.66 1513-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